将相和教学实录一等奖(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实录一等奖(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一)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范文

【 #教案# 导语】《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 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 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 )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 )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 )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 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 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 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 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 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 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 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 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相 将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忠君爱国 勇猛善战 爱国

负荆请罪 胸襟开阔 勇于认错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 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 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 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 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 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 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 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 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 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 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 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勇于认错 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 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 ***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 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 学生汇报;

3、 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 *** 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

↓ (机智勇敢、不畏 *** ) 不和

爱国 ↓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勇于改过)

将相和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的时候,主要讲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品质和爱国情怀。

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就是明线,暗线就是廉颇生出对蔺相如的不满。作者讲了蔺相如被两次提拔,终引至负荆请罪故事的发生。前后连贯,衔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将相和》第1-9段写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10-14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15-17段写蔺相如回避廉颇,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将相和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有:

1、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2、课前准备充分。课前的小游戏——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知多少。如: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8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同时引出《史记》的一些资料。这一环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教案(一)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范文

【 #教案# 导语】《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文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还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2、 学生交流后得出《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3、 教师: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 教师:对,这三个小故事是不能颠倒顺序的,他们之间存

在着因果关系。请同学们选择关联词语天空,理清故事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

(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 )赵王提升了他的职位。

( )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想给他个下不来台。

( )蔺相如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 )廉颇就登门负荆请罪,表现出他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 )蔺相如和廉颇齐心协力,( )使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三、 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 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

(1) 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

(指导学生朗读)

(2) 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 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 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

(5) 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3、 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四、 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组织学生研读《史记》中的原著。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

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⒋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幻灯出示学习方法)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观看录像剪辑,学习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秦王又没占到赵王的便宜,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样?

(4)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5)同学们,渑池会上,秦王与赵王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胜负?为什么?

3.小结过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封为上卿,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不和。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他的什么品质呢?

五、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

2.检查自学情况。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2)读一读:‚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当时是怎样说这段话的?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不服、不敬。)

(3)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4)廉颇忽然醒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那这儿为什么要用‚罪‛?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你想想他们当时都说了些什么话?(出示‚负荆请罪‛图片)请同学演演。

(6)想象说话

①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②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③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④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7)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在读书笔记上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相 将

完璧归赵 勇敢机智

渑池之会 忠君爱国 勇猛善战 爱国

负荆请罪 胸襟开阔 勇于认错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 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 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 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 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 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 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 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 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 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 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 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知错就改 顾全大局 胸怀宽广 勇于认错 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 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 *** ,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 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 学生汇报;

3、 师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

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

(1) 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

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

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

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

探究:a .“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

(1)学生自学; (2)汇报;

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

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 *** 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

↓ (机智勇敢、不畏 *** ) 不和

爱国 ↓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勇于改过)

将相和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的时候,主要讲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的高贵品质和爱国情怀。

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就是明线,暗线就是廉颇生出对蔺相如的不满。作者讲了蔺相如被两次提拔,终引至负荆请罪故事的发生。前后连贯,衔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将相和》第1-9段写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第10-14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第15-17段写蔺相如回避廉颇,廉颇上门负荆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将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将相和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有:

1、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2、课前准备充分。课前的小游戏——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知多少。如: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8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同时引出《史记》的一些资料。这一环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将相和教学实录一等奖(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