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叶老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没有触着墙以后脚的变化。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两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小鸟和守林老人》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小鸟和守林老人》是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语言朴素,通过描写一位守林老入,为保护树林与鸟儿,在森林中安家,赢得了鸟儿们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纯洁的友情。

3、引导学生朗读,将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讨论交流、畅谈感悟。

5、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纯洁友情。激发对动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句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小鸟对老人的信赖,与老人之间的纯洁友情。

2、引导反复朗读,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鸟,大家都很熟悉吧,可是你们知道吗?鸟儿和人一样,也有 着丰富的情感。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场特殊的“告别 会”,地点就在山林中。

2、配乐讲述这场特殊的“告别会”。 听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小鸟和守林老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原因。

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师生评议。

3.讨论交流:鸟儿们对老人的初次到来有何表现?为什么会感到惊诧?(板书:惊诧)

4.鸟儿们从哪些方面表现惊诧,他们在争论些什么?

鸟儿们对老人的态度仅仅只是感到惊诧吗?后来有没有发生转变呢?

5.学习第3~8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分析比喻句 b.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信赖之情。(板书:信赖)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a.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b.分析比喻句 c.抓住动词理解、感悟 d.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分组比赛读第六、七、八自然段

A.思考:鸟儿们对老人的态度仅仅只是信赖吗?

b.分析比喻句 c.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喜爱、尊敬。(板书:喜爱) 过渡:老人跟鸟儿们的故事仅仅只是这些吗?

6. 学习第10~14自然段

☆齐读第10自然段,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过渡:是啊!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是有一天,他的孩子们来接他回家了,老人终究是要离开鸟儿们的,他们为老人送别的场面感人吗?感动你的是哪些细节呢?

☆默读11~14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细节,细细品读,写出感受。指导朗读并试着背诵12~14自然段。(板书:依恋)

四、升华主题、拓展文本

假如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你在盘旋,你在哀鸣,告诉老师在你的一举一动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篇二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鸟和守林老人》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材三年级下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朗读---品味---感悟法,目的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朗读品味,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能积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语言朴素,通过描写一位守林老人,为保护树林与鸟儿,在森林中安家,赢得了鸟儿们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赞美了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歌颂了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表达了作者期待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物都令他们感兴趣,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大都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让学生知道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说明: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读”中读出情感。具体的学法指导如下:

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积极读书,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8个生字。

能力目标:进行读写结合,以文中省略号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动笔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和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们带来的温馨和感动。

四、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带来的感动。

五、教学过程及资源设计

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通过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歌颂了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表达了作者期待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一)设疑导入,直奔主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善良的老人,他已经年近花甲,却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他在树林盖了一间小屋住下了,你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吗?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八,走进《小鸟和守林老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大声读、默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标记出来,并读至熟练为止。

2 、理解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3 、在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下做标记,与学生讨论解决或向老师请教得出答案。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板书:怀疑——信任——喜爱——怀念

(三)品读感悟,以读促悟

1、引语:这是一则美丽的童话故事,通过鸟儿和老人从怀疑到信任再到相依相伴的过程,描绘了因人与鸟儿之间的信任而带来的温馨情感,读来让人感动。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好吗?看你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读。

(1)读读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3)简单地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讨论后归纳:课文讲了一位老人尽职尽责地守护树林,得到了鸟儿们的尊敬与爱戴。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鸟儿们对老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鸟儿结老人情感的变化,把课文划分为四个段落。

(3)汇报分段情况,并说明理由。

5、指导朗读,理解文本

(1)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师生评议

(2) 指名读描写老人的句子,朗读中理解,朗读中感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齐读课文第7-9自然段,感受老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亲密场面。

(5)为小鸟与老人设计一段对话,表达老人的欣慰与小鸟的兴奋。

(6)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这一夜睡得很香”

教师相机归纳:老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了鸟儿,消除了鸟儿们心中的戒备,赢得了鸟儿们的信任的爱戴,慢慢地和鸟儿们和谐相处了。

(7)学习第三10-14自然段,轻读课文标记出描写鸟儿行动的句子。

感悟出:小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是因为老人发自内心的对小的关爱。作者借小鸟的视角揭示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只要人类真心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就一定能赢得它们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美好地生活下去。

(8)感受小鸟对老人不舍之情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含泪送别老人的鸟儿,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你在盘旋,你在哀鸣。告诉老师,在你的一句移动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你又在诉说着什么?把你的情感倾注在笔端,以“亲爱的手林老人,我想对你说……”为题,把对老人想说的话,书写在纸上好吗?(配乐书写)。

(五)总结全文,强化主题

在对老人深深的眷恋中,我们听到的不是挽歌,而是一曲信任的赞歌。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也能用坦荡的胸怀信任他人!

六、板书:

14 小鸟和守林老人

怀疑-信赖-喜爱-不舍

小鸟------ 与------守林老人

爱 和谐相处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

2、体会和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间带来的温馨和感动,培养爱心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环保意思,懂得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鸟和守林老人》的生字和新词。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那片茂密的树林,聆听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那动听美丽的故事。打开书本52页。 板书课题。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鸟情感变化与行动的句子,并分析其原因; 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

1、学生讨论交流;

2、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3、师生共同总结。

四、品读句子,理解文本

1、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洒满了弯弯的小路。

说说“花瓣雨”和“绿叶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代表了什么? 给我美丽、清新、纯洁的感觉,代表了鸟儿对老人的感觉与不舍。

2、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 想象老人阻止砍伐者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一身正气。

3、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稳稳地安放在树枝上。

找出表示老人动作的词,体会老人对树林和鸟儿的怜爱之情。

4、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满头白发,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是一盏明亮的神灯!

这个比喻句的含义是什么?

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五、朗读交流

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其原因。

六、拓展延伸

1、假如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 你想对守林老人说些什么呢?以《亲爱的守林老人,我想对您说……》为题,把对老人想说的话,书写在纸上好吗?

2、小鸟和老人之间还会发生哪些有趣、快乐、幸福、难忘……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小鸟和守林老人

惊诧——发现——拜访——送别

害怕——喜悦——兴奋——留恋

鸟 与 人 和谐相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教师通常都会编写教案。那么一篇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小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正确读“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3.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4.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前文 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一篇写鸟的文章《翠鸟》,它的作者是

菁(jīng)莽(mǎng)。

2.作者简介:

菁莽,本名陈益清 笔名菁莽,男,1936年生,广东揭西人。文学创作有儿童文学、散文、诗词等多篇入选发表。散文《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翠鸟》等先后入编小学教材。

3.菁莽写的翠鸟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但擅长写鸟,也擅长写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去看看他笔下的小虾。(板书课题:小虾)

2.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为我们出示了相关要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这就是本课对我们的要求,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遍

(1)朗读课文。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3)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下来。

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出示: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

(1)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生读: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齐读

2.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你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一:

生1:这是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2:你在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的意思,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 我们在学习《花种》一课时学习了关键句,这一段有吗?)

预设二:

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怎么找的这么快呢?(能够学以致用,你真棒!)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4.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自在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把表现小虾自在的句子用“ ”画出来。

5.“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确实很自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小虾吗?下面就让我们也到水中自在地游一游吧!(出示海底图片并配冒泡泡的声音)不过去水里可有个规矩,就是老师说什么动作你就做什么,说停你就停,不然水里会有危险的,好吗?)

6. 多么悠闲,多么自在的小虾啊,这时 要是有人用小竹枝去动你你会怎么样?

(蹦、生气、)

你生气时是什么样子?

“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样子还挺可怕的,可我从你的语气中没听出生气了啊!你的脾气不大。

再找个脾气更大的小虾。

预设一:你也挺温柔,小虾的脾气都是这么温柔吗?他们搏斗起来会怎么样?

(蹦出水面,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这么厉害的小虾生气了,谁再来读它的样子。

预设二:看样子是真生气了,听出了你的愤怒。如果这时碰见闲游的同伴说不定要打起来。

7. 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师:脚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8. 指生答,原文是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师板书)

除了文字不同,这两种生气的样子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一:生能答出来,动的和静的。(师板书:动)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预设二:生答不上来。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指生答(师板书:动)

请同学们看黑板,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是写什么的?(板书:钳子、胡须、眼珠子)这些都是小虾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小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叫“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 重点品悟

1.其实文章中这样细致生动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交流时用上这样的句式

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3.汇报交流

(1)“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下漏下的阳光,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这样的画面美吗?/多美的画面啊/美美地再读一遍。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小虾是什么样子的?你也是一个细致观察的孩子。你喜欢这样的小虾吗?来读。

谁还想说说你看到的小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3)“有一天,我从缸里捉起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四、总结升华 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师总结:是啊,这是由于这份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作者能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小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

喜欢虾的不止作者一个,我国还有一位老人不但喜欢虾,而且以画虾闻名,他就是齐白石老人。老人一生画虾无数,但每幅都不同。为什么能画出虾的这么多样子,还画的惟妙惟肖呢?(细心观察)

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我们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成就。

五、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2、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并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

三年级语文下册学期备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在语文教学之前,你有准备一份语文教案?它对你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对于学生心灵的抚慰作用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了学生温馨和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叶老通过细致的观察,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以及爬山虎没有触着墙以后脚的变化。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巴 拉 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  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自觉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难点)

2、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3、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疑激趣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猜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第一条: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条,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也打一种植物。(丝瓜)

2、如果种葡萄和丝瓜啊,还要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给他们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们就没法儿往上爬了)

二、揭示课题,感知文题

过渡: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板书课题)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吗?那按照他这个意思,这题目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老师把脚这个字写这么大,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相信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会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预习,理清脉络

(一)交流对爬山虎脚的初步了解

1、学生交流:课前,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介绍)

2、教师参与:课前,老师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脚,我还从这本书(出示《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你看,老师这是怎么了解的?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们运用这些方法都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他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请同学们看第6课。

(二)初读感知,读准词语

1、检查字词。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

2、出示: 嫩 茎 一顺儿 漾起波纹

触着墙 痕 迹 蛟 龙

强调多音字及儿化音的读法。

3、快速读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1)谁知道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3.4.5)

(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叶子)

四、以读代讲第二自然段

1、自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在这一段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知道这一段重点讲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句话画下来。

2、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

3、再读读这段话,看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4.5句)

4、那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现出来呢?(学生练读)

(1)指名读。(学生评议)

(2)欣赏爬山虎叶子画面,听老师读。

(3)指名读。老师给你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来美美地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起来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长大了叶子。

(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声音和感情都非常丰富,这可以用一个四字的词来形容。哪个词?声情并茂。读书就应该这样去读。 )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呢?

四、读文画图,自主学习“爬山虎的脚”

(一)读文画句

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写脚的有关句子。学生读句子后,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读文画“脚”

1、教师板画,提出要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

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

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2、学生读书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

①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

方案一:学生选择的是红色

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说课文依据)

方案二:学生选的不是红色

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

②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茎、叶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③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方案一:学生画得不对

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方案二:脚的位置画错了

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学生如果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

小结:是啊!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组读黄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第二组读蓝色部分,这一部分是——

第三组读红色部分,这部分写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齐读。

过渡:你们看,叶圣陶爷爷写得多清楚啊!这一段,通过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己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请同学们这样认真去读,看看这一段,你们能知道什么?

五、品词析句,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读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

课件出示:(触) ( ) ( ) ( ) ( ) ( )

4、学生评议。

方案一:说得不对

请学生再读文并调整词序。

变 弯

触 巴 拉 贴

方案二:学生漏掉“变”和“弯”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去掉“变”、“弯”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

(二)看画面配解说

那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

(1)放动画。你们注意了吗?这个画面和电视上的画面比起来,是不是少点什么?

(2)给画面配解说词。不过,解说要讲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

(三)质疑问难

学到这儿,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四)解决问题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时教师不动声色,请其他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方案二:理解“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

学生认为:“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教师请学生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是怎样爬的。

2、教师板画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3、在这儿,叶圣陶老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

(叶圣陶老爷爷连续观察、细致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小结:体会叶圣陶老爷爷作了连续观察,观察细致,用词准确。

六、交流爬山虎脚的变化

(一)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板书:萎了 牢固)

(二)教师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变化。

七、回归整体,领悟方法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的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1、回归课题。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课题,老师为什么把脚这个字写得这么大,现在你有没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这脚在爬山虎身上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脚爬山虎就没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们也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去了解爬山虎的脚,观察一次行吗?观察一天行吗?

3、小结:是啊!叶圣陶老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学习的。

附:板书

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变      弯

爬山虎的脚  触  巴  拉  贴

萎了    牢固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省苏州市人。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脚》外,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小青石》等。)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的题眼是什么?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2)指导生字写法。

叠 (下面是“且”);逐(“半包围”);虎( 第三笔“﹁”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两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自然段?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重点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学习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自由发表见解

预测交流:一,

①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请你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②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③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④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预测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课件:图片)

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

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

预测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触、巴、拉、贴 ”“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预测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②“……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4)连续观察。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小鸟和守林老人》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小鸟和守林老人》是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语言朴素,通过描写一位守林老入,为保护树林与鸟儿,在森林中安家,赢得了鸟儿们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纯洁的友情。

3、引导学生朗读,将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讨论交流、畅谈感悟。

5、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纯洁友情。激发对动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句进行品读、感悟。体会小鸟对老人的信赖,与老人之间的纯洁友情。

2、引导反复朗读,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鸟,大家都很熟悉吧,可是你们知道吗?鸟儿和人一样,也有 着丰富的情感。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场特殊的“告别 会”,地点就在山林中。

2、配乐讲述这场特殊的“告别会”。 听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小鸟和守林老人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指名回答。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并说出原因。

2.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师生评议。

3.讨论交流:鸟儿们对老人的初次到来有何表现?为什么会感到惊诧?(板书:惊诧)

4.鸟儿们从哪些方面表现惊诧,他们在争论些什么?

鸟儿们对老人的态度仅仅只是感到惊诧吗?后来有没有发生转变呢?

5.学习第3~8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a.分析比喻句 b.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信赖之情。(板书:信赖)

齐读第四、五自然段,

a.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 b.分析比喻句 c.抓住动词理解、感悟 d.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分组比赛读第六、七、八自然段

A.思考:鸟儿们对老人的态度仅仅只是信赖吗?

b.分析比喻句 c.指导朗读,读出对老人的喜爱、尊敬。(板书:喜爱) 过渡:老人跟鸟儿们的故事仅仅只是这些吗?

6. 学习第10~14自然段

☆齐读第10自然段,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过渡:是啊!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是有一天,他的孩子们来接他回家了,老人终究是要离开鸟儿们的,他们为老人送别的场面感人吗?感动你的是哪些细节呢?

☆默读11~14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细节,细细品读,写出感受。指导朗读并试着背诵12~14自然段。(板书:依恋)

四、升华主题、拓展文本

假如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你在盘旋,你在哀鸣,告诉老师在你的一举一动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篇二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鸟和守林老人》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材三年级下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朗读---品味---感悟法,目的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朗读品味,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能积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语言朴素,通过描写一位守林老人,为保护树林与鸟儿,在森林中安家,赢得了鸟儿们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赞美了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歌颂了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表达了作者期待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物都令他们感兴趣,但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大都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让学生知道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说明:

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式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从“读”中读出情感。具体的学法指导如下:

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积极读书,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句;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8个生字。

能力目标:进行读写结合,以文中省略号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动笔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和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们带来的温馨和感动。

四、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小鸟与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带来的感动。

五、教学过程及资源设计

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通过守林老人对树林、小鸟及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歌颂了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因信任而产生的纯洁友情表达了作者期待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一)设疑导入,直奔主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善良的老人,他已经年近花甲,却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他在树林盖了一间小屋住下了,你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吗?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八,走进《小鸟和守林老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大声读、默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标记出来,并读至熟练为止。

2 、理解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3 、在不理解的词或句子下做标记,与学生讨论解决或向老师请教得出答案。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板书:怀疑——信任——喜爱——怀念

(三)品读感悟,以读促悟

1、引语:这是一则美丽的童话故事,通过鸟儿和老人从怀疑到信任再到相依相伴的过程,描绘了因人与鸟儿之间的信任而带来的温馨情感,读来让人感动。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好吗?看你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读。

(1)读读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评议。

(3)简单地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讨论后归纳:课文讲了一位老人尽职尽责地守护树林,得到了鸟儿们的尊敬与爱戴。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鸟儿们对老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鸟儿结老人情感的变化,把课文划分为四个段落。

(3)汇报分段情况,并说明理由。

5、指导朗读,理解文本

(1)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师生评议

(2) 指名读描写老人的句子,朗读中理解,朗读中感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齐读课文第7-9自然段,感受老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亲密场面。

(5)为小鸟与老人设计一段对话,表达老人的欣慰与小鸟的兴奋。

(6)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这一夜睡得很香”

教师相机归纳:老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了鸟儿,消除了鸟儿们心中的戒备,赢得了鸟儿们的信任的爱戴,慢慢地和鸟儿们和谐相处了。

(7)学习第三10-14自然段,轻读课文标记出描写鸟儿行动的句子。

感悟出:小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感变化,是因为老人发自内心的对小的关爱。作者借小鸟的视角揭示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只要人类真心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就一定能赢得它们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美好地生活下去。

(8)感受小鸟对老人不舍之情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含泪送别老人的鸟儿,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你在盘旋,你在哀鸣。告诉老师,在你的一句移动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你又在诉说着什么?把你的情感倾注在笔端,以“亲爱的手林老人,我想对你说……”为题,把对老人想说的话,书写在纸上好吗?(配乐书写)。

(五)总结全文,强化主题

在对老人深深的眷恋中,我们听到的不是挽歌,而是一曲信任的赞歌。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也能用坦荡的胸怀信任他人!

六、板书:

14 小鸟和守林老人

怀疑-信赖-喜爱-不舍

小鸟------ 与------守林老人

爱 和谐相处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容。

2、体会和感受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的信任给人间带来的温馨和感动,培养爱心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环保意思,懂得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鸟和守林老人》的生字和新词。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那片茂密的树林,聆听小鸟和守林老人之间那动听美丽的故事。打开书本52页。 板书课题。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鸟情感变化与行动的句子,并分析其原因; 找出描写老人的句子。

1、学生讨论交流;

2、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3、师生共同总结。

四、品读句子,理解文本

1、鸟儿们衔来无数的花瓣,无数的绿叶。伴着阳光,树林里下了一场花瓣雨,绿叶雨。飘落的花瓣和绿叶,掩盖了林中的小屋,洒满了弯弯的小路。

说说“花瓣雨”和“绿叶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它们代表了什么? 给我美丽、清新、纯洁的感觉,代表了鸟儿对老人的感觉与不舍。

2、老人带着黑狗,叫喊着去阻拦利斧的挥舞。 想象老人阻止砍伐者的情景,感受老人的一身正气。

3、那伙人走了,老人轻轻抚摸受伤的树干,抚摸流出树脂的伤痕。又拾起从树枝上震落的鸟窝,稳稳地安放在树枝上。

找出表示老人动作的词,体会老人对树林和鸟儿的怜爱之情。

4、老人走动在浓密的树荫里,满头白发,像一朵硕大的蒲公英,是一盏明亮的神灯!

这个比喻句的含义是什么?

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五、朗读交流

朗读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其原因。

六、拓展延伸

1、假如你就是这无数鸟儿中的一员, 你想对守林老人说些什么呢?以《亲爱的守林老人,我想对您说……》为题,把对老人想说的话,书写在纸上好吗?

2、小鸟和老人之间还会发生哪些有趣、快乐、幸福、难忘……的故事呢?

板书设计:

小鸟和守林老人

惊诧——发现——拜访——送别

害怕——喜悦——兴奋——留恋

鸟 与 人 和谐相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教师通常都会编写教案。那么一篇优秀的教案都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全册

《完璧归赵》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小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正确读“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

3.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4.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体会文中细致生动的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了解小虾的生活习性及各种有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前文 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刚刚学过一篇写鸟的文章《翠鸟》,它的作者是

菁(jīng)莽(mǎng)。

2.作者简介:

菁莽,本名陈益清 笔名菁莽,男,1936年生,广东揭西人。文学创作有儿童文学、散文、诗词等多篇入选发表。散文《我看见了鲤鱼跳龙门》、《翠鸟》等先后入编小学教材。

3.菁莽写的翠鸟令人印象深刻,他不但擅长写鸟,也擅长写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去看看他笔下的小虾。(板书课题:小虾)

2.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前为我们出示了相关要求,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这就是本课对我们的要求,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遍

(1)朗读课文。

(2)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3)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下来。

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节课就让我们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充满智慧的大脑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作家笔下的小虾。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想要读好课文,得先扫除拦路虎,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

出示:一口缸、空隙、掀开、背上、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

(1)请同学们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2)指生读: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应该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3)齐读

2.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你还认识它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我们先来看其中的第三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看看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一:

生1:这是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生2:你在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的意思,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 我们在学习《花种》一课时学习了关键句,这一段有吗?)

预设二:

你真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怎么找的这么快呢?(能够学以致用,你真棒!)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

4.作者是怎么写出小虾的自在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把表现小虾自在的句子用“ ”画出来。

5.“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确实很自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这样的小虾吗?下面就让我们也到水中自在地游一游吧!(出示海底图片并配冒泡泡的声音)不过去水里可有个规矩,就是老师说什么动作你就做什么,说停你就停,不然水里会有危险的,好吗?)

6. 多么悠闲,多么自在的小虾啊,这时 要是有人用小竹枝去动你你会怎么样?

(蹦、生气、)

你生气时是什么样子?

“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样子还挺可怕的,可我从你的语气中没听出生气了啊!你的脾气不大。

再找个脾气更大的小虾。

预设一:你也挺温柔,小虾的脾气都是这么温柔吗?他们搏斗起来会怎么样?

(蹦出水面,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这么厉害的小虾生气了,谁再来读它的样子。

预设二:看样子是真生气了,听出了你的愤怒。如果这时碰见闲游的同伴说不定要打起来。

7. 我这只虾也生气了,可我生气的样子和你们有点不同,你来听一听哪不同?

师:脚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8. 指生答,原文是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师板书)

除了文字不同,这两种生气的样子还有什么不同吗?

预设一:生能答出来,动的和静的。(师板书:动)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预设二:生答不上来。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我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体会两种样子的不同。

指生答(师板书:动)

请同学们看黑板,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是写什么的?(板书:钳子、胡须、眼珠子)这些都是小虾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观察到的细节,用生动的语言将小虾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叫“细致生动”的描写。

三、默读课文 重点品悟

1.其实文章中这样细致生动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用“~~~”画出认为作者描写细致生动的句子,读这个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句子旁边。

2.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画的句子,交流时用上这样的句式

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3.汇报交流

(1)“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下漏下的阳光,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

这样的画面美吗?/多美的画面啊/美美地再读一遍。

(2)“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小虾是什么样子的?你也是一个细致观察的孩子。你喜欢这样的小虾吗?来读。

谁还想说说你看到的小虾?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3)“有一天,我从缸里捉起几只较大的虾,发现它们的腹部藏着许多圆圆的卵。”

生:我画的句子是 ,读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 。

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四、总结升华 体会情感

我们通过品味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看到了那一只只可爱的小虾,作者之所以能观察得这么细致根本原因是什么?(喜爱)

师总结:是啊,这是由于这份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才使得作者能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小虾,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篇好文章。

喜欢虾的不止作者一个,我国还有一位老人不但喜欢虾,而且以画虾闻名,他就是齐白石老人。老人一生画虾无数,但每幅都不同。为什么能画出虾的这么多样子,还画的惟妙惟肖呢?(细心观察)

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生活,我们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成就。

五、作业布置

1、把课文中细致生动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2、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并进行细致生动地描写。

三年级语文下册学期备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在语文教学之前,你有准备一份语文教案?它对你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对于学生心灵的抚慰作用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了学生温馨和美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