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曲谱下载)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曲谱下载)

二泉映月演奏者是谁?

瞎子阿炳简介

华彦钧(1893-1950)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8月20日生于无锡市。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鼓、笛、笙、箫各种乐器,尤其是精通琵琶。母亲原是秦姓人家寡妇,因受到原来夫家的欺凌,她在阿炳四岁时就抑郁而死。

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无锡解放,阿炳获得新生。1950年,无锡市举行一个文艺晚会,阿炳平生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二胡独奏,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返锡度假,为他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正当他的艺术受到人民重视之际,几十年旧社会痛苦生活给他的折磨,却夺去了他的健康,1950年12月2日因肺病复发,他不幸病逝,终年57岁。

阿炳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他所创作、改编、承袭的乐曲约有二、三百首之多,可惜绝大部分均已佚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有《阿炳曲集》,收录了了录制下来仅存于世的六首乐曲,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华彦钧(1893-1950)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8月20日生于无锡市。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鼓、笛、笙、箫各种乐器,尤其是精通琵琶。母亲原是秦姓人家寡妇,因受到原来夫家的欺凌,她在阿炳四岁时就抑郁而死。

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无锡解放,阿炳获得新生。1950年,无锡市举行一个文艺晚会,阿炳平生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二胡独奏,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返锡度假,为他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正当他的艺术受到人民重视之际,几十年旧社会痛苦生活给他的折磨,却夺去了他的健康,1950年12月2日因肺病复发,他不幸病逝,终年57岁。

阿炳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他所创作、改编、承袭的乐曲约有二、三百首之多,可惜绝大部分均已佚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有《阿炳曲集》,收录了了录制下来仅存于世的六首乐曲,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阿炳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歌词

歌名:二泉映月

歌手:阿炳

作词:佚名

作曲:阿炳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映画楼

操琴的人,试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狄洲

只见月照芦狄洲,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烟留,年少青丝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

宛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

灯火微茫映画楼

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

只见月照芦狄洲

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又似泉水匆匆流

天地悠悠

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

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

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着

泉水流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曲谱下载

《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华彦钧编写的简谱:

扩展资料: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同时也是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被评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民乐合奏等。

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二泉映月》曲谱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石丽娟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 二泉映月

—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 1997 二泉映月

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然后呢 你想问什么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音乐教学

教学目标:

1. 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 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部分:

听二胡演奏曲《赛马》音乐进教室。

(二) 新课教学部分:

1. 介绍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1) 提问学生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引出乐器—二胡(多媒体展示二胡的结构图),介绍我国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2) 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构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要求学生从网上、书上查阅收集关于二胡、《二泉映月》和作者华彦君的资料,先分组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然后老师请代表上来交流。

3. 欣赏《二泉映月》。

(1)完整欣赏一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请学生欣赏完后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2)视谱。

(3)分析乐句旋律特点。

请注意每个乐句之间和每个乐句的音区有什么特点(前一句的结尾音和后一句的开始音相同,一句比一句高,越来越激动)。像这种句句紧扣,环环相连,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

(4)分析乐句的情绪。(放A段录音)

老师设计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听这段主题,把三个乐句所对应的表示情绪的词用连线的方法连起来。

(5)运用古诗启发情感。

通过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启发学生的情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为主题旋律填词。

用古诗的前四句来为第一乐句填词。 音乐名家——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二泉映月演奏者是谁?

瞎子阿炳简介

华彦钧(1893-1950)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8月20日生于无锡市。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鼓、笛、笙、箫各种乐器,尤其是精通琵琶。母亲原是秦姓人家寡妇,因受到原来夫家的欺凌,她在阿炳四岁时就抑郁而死。

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无锡解放,阿炳获得新生。1950年,无锡市举行一个文艺晚会,阿炳平生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二胡独奏,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返锡度假,为他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正当他的艺术受到人民重视之际,几十年旧社会痛苦生活给他的折磨,却夺去了他的健康,1950年12月2日因肺病复发,他不幸病逝,终年57岁。

阿炳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他所创作、改编、承袭的乐曲约有二、三百首之多,可惜绝大部分均已佚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有《阿炳曲集》,收录了了录制下来仅存于世的六首乐曲,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华彦钧(1893-1950)

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8月20日生于无锡市。父亲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鼓、笛、笙、箫各种乐器,尤其是精通琵琶。母亲原是秦姓人家寡妇,因受到原来夫家的欺凌,她在阿炳四岁时就抑郁而死。

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无锡解放,阿炳获得新生。1950年,无锡市举行一个文艺晚会,阿炳平生第一次登上舞台表演二胡独奏,听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等返锡度假,为他录制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曲和《昭曲出塞》、《龙船》、《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正当他的艺术受到人民重视之际,几十年旧社会痛苦生活给他的折磨,却夺去了他的健康,1950年12月2日因肺病复发,他不幸病逝,终年57岁。

阿炳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创作,他所创作、改编、承袭的乐曲约有二、三百首之多,可惜绝大部分均已佚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有《阿炳曲集》,收录了了录制下来仅存于世的六首乐曲,给人类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音乐遗产。

阿炳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歌词

歌名:二泉映月

歌手:阿炳

作词:佚名

作曲:阿炳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映画楼

操琴的人,试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狄洲

只见月照芦狄洲,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烟留,年少青丝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

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

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

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遥遥出巷口

宛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

灯火微茫映画楼

操琴的人

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

只见月照芦狄洲

只见月照芦狄洲

琴音绕丛林

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

又似泉水匆匆流

天地悠悠

唯情最长久

共祝愿

五洲四海烽烟收

家家笙歌奏

年年岁岁乐无忧

年年岁岁乐无忧

纵然人似黄鹤

一抔净土惠山丘

噢此情绵绵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你的琴声还伴着

泉水流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曲谱下载

《二泉映月》的二胡独奏,华彦钧编写的简谱:

扩展资料: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同时也是二胡名曲。

《二泉映月》被评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二泉映月》不仅在民乐领域中被人们乐于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如小提琴独奏,弦乐四重奏,民乐合奏等。

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二泉映月》曲谱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石丽娟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 二泉映月

—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 1997 二泉映月

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然后呢 你想问什么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音乐教学

教学目标:

1. 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拓宽学生的视野。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旋律、节奏、音色、结构等方面去感受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风格与内涵。

2. 启发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部分:

听二胡演奏曲《赛马》音乐进教室。

(二) 新课教学部分:

1. 介绍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1) 提问学生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引出乐器—二胡(多媒体展示二胡的结构图),介绍我国民族弓弦乐器—二胡。

(2) 了解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构造、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要求学生从网上、书上查阅收集关于二胡、《二泉映月》和作者华彦君的资料,先分组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然后老师请代表上来交流。

3. 欣赏《二泉映月》。

(1)完整欣赏一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请学生欣赏完后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的感受。

(2)视谱。

(3)分析乐句旋律特点。

请注意每个乐句之间和每个乐句的音区有什么特点(前一句的结尾音和后一句的开始音相同,一句比一句高,越来越激动)。像这种句句紧扣,环环相连,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

(4)分析乐句的情绪。(放A段录音)

老师设计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听这段主题,把三个乐句所对应的表示情绪的词用连线的方法连起来。

(5)运用古诗启发情感。

通过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启发学生的情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为主题旋律填词。

用古诗的前四句来为第一乐句填词。 音乐名家——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风格。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二泉映月二胡独奏阿炳原版曲谱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