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下册(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下册(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 两 数 相 差 多 少 的 实 际 问 题》教 案

教 材:江苏版数学第二册第34页例题,第35 页“想想做做”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理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直观摆放,引发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四〉、教学准备

小奖品若干;投影片若干;多媒体课件;“比一比”材料6份;“找朋友”图2幅及对应试题;“拔萝卜”2幅个及对应试题;“送信”2幅个及对应试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去参加一个小动物联欢会,……小动物很多

我们能否帮“孔雀阿姨”根据小动物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给它们排好队?

二、分组合作,引导探究。

1、分发比较材料,通过学生摆一摆得出以下结论:〈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教师给每组发一份“比一比”材料。每份材料都是纸剪的两种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小动物〉。

多, 比 多 个;列式:

少, 比 少 个;列式:

求较大数比较小数多几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几用 法计算。

2、请各小组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利用投影片记录整理并初步得出以上结论。

三、自学课本,探讨归纳。

〈一〉、出示例1挂图。

谈话:我这里的小白兔和小黑兔进行了比花片多少的游戏,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展示引导题,学生合作探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①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观察得到同样多的部分,多出来的部分 ,并说多出来的5 个是怎样得到的。

②通过观察,让学生感悟到从13 里面去掉8 个,剩下的5 个就是红花片比黄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③“红花片比黄花片多几个”换一种说法怎样说?怎样算?

④假设“花片很多很多”,能否“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多少?想想是否有别的方法?

⑤引导推理,明确得出:求较大数比较小数多几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几都用减法,即:较大数—较小。

〈二〉、出例2挂图。〈这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因为以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已使学生具备了这道题的解答能力。这也是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一个初步体验〉

〈三〉、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他们相关的奖励。

四、课间休息。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老师很高兴,现在给每个小组都奖一件小礼品好吗?

放音乐〈〈快乐的小鸟〉〉,师生一起做“律动”。

五、巩固练习。

谈话:休息好了,我们一起来接受新的挑战吧!

〈一〉游戏:闯三关,第一关:找朋友。

1、找朋友。〈找朋友图3 个及相应试题,请三位同学在〈〈找朋友〉〉乐声中根据试题找到相应的答案,即找到朋友。同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谈话:我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值得庆贺!————-你们听这位朋友:小兔子给我说了句悄悄话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小免子告诉我它的萝卜园丰收了,它请我们去帮它拔萝卜,你们愿意吗?第二关:拔萝卜。

2、拔萝卜。〈萝卜图3 个及相应试题,学生根据试题拔相应的萝卜。〉

A、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小象比小熊多拔几个?

B、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小熊比小象少拔几个?

C、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它们一共拔了几个?

谈话:祝贺大家又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你们知道小兔子的萝卜园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丰收吗?

〈二〉、故事〈〈蚂蚁和蝈蝈〉〉。

1、大屏幕展示,学生边听教师讲述边观赏图片。

小蚂蚁因为勤劳,冬天才能在洞里舒舒服服地过冬;蝈蝈因为懒惰,冬天里才又冷又饿,奄奄一息。小蚂蚁看到蝈蝈那可怜的样子,就慷慨地把自己的粮食拿出一部分送给了蝈蝈。于是,蝈蝈在蚂蚁的帮助下安然地度过了冬天。时间真快,又一个夏天到了,蝈蝈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和蚂蚁一起早早地准备了一些食物,以备过冬。瞧,它们准备得多充足呀:麦子54颗、谷子40颗、黄豆30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麦子比谷子多多少颗?黄豆比麦子少多少颗? 麦子和谷子一共多少颗?麦子 、谷子、黄豆一共多少颗?等〉

3、思想教育。

谈话: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看到这些东西,你们想到什么?〈只有勤劳,才能有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只有勤奋,才能把学习搞好;只有勇于改错,才能不断进步。〉

六、总结评价,学会运用。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本领?你能联系实际说出两个数量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多少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问题?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告诉你的同学吗?

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作业 :做书上相关“想想做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jiaoan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直观摆放,引导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教具准备:

光盘,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呈现问题

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有办法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吗?

学生操作,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

想一想:哪些是多出来的花片?多出来的5个花片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观察,感悟到从13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13—8=5(个).所以红花多,多5个。

如果问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你知道是求图中的哪些花片吗?

指出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5个,如何列式,13—8=5(个)。为什么用13—8(引导体会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与蓝花片比红花片少都是求红花片与蓝花片相差的)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板书:24—20 =4(人)

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就是求两数相差的那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相差的那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想想做做1

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 完成“想想做做2

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 完成“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既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3—8=5(个)

24—20 =4(人)

教学反思:

直观图帮助理解求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那部分, 也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得那部分,红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蓝花片同样多的,还有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的,多出的这几个也就是红花片与蓝花片相关的数量。

以前合与分的实际问题学生有手势形象表示,相差问题也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手一高一矮表示一多一少,求相差就是从多的中减去少的,很形象,学生也好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测量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测量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二学期认识米和厘米;第二阶段是二年级第二学期认识分米、毫米、千米。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认识安排在第二节。

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方法。另外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三、设计理念及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具体目标指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问题,对于测量的学习表明了数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一)、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进一步通过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在测量过程中,逐步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长度单位)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四、教案:

教学内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 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五、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物体名称及测量部位

估测长度(高度或厚度)

实际测量结果

板书设计:

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二年级的一个知识。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米和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生尺和米尺,会数学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面3点: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会用打手势的方法比划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体会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领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逐步认识1分米、1厘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学生尺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现在有一把学生尺,你能来介绍一下有关这把学生尺的知识吗?

设计目标:让学生产生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知识米和厘米,知道学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提问:你能猜一猜老师准备用怎样的一句话介绍这条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目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课件演示)教学分米

提问:从小男孩的介绍中,你发现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学生:分米)

活动一:

要求:1、从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设计目标: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活动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备本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来画1分米的线段的?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画法是1分米吗。(课件出示画法,从刻度5画到刻度十15)

活动三:

要求:1、四个人一小组观察米尺。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

回到课初: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根线段长1分米。你们猜对了吗?

(2)继续教学毫米(课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师正在量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呢?你看,连1厘米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来介绍毫米这一个长度单位的。

课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活动一:

要求:1、请你用笔尖指着你的直尺数一数,1大格有几小格?板书:1分米=10厘米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课件赏析1毫米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单位?

学生讨论,说以说

四、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分米=( )厘米 3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0毫米=( 分米

设计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下面的学习作做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学目标:第一体会解决这题的不同方法;第二数的简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间都有一根比较长的线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 )里天生活合适的长度单位。

1棵小树高2( ) 2张电话卡片厚2( ) 一张床长2( )

1枝铅笔长2( ) 一根铁钉长2 ( ) 一根黄瓜长2( )

设计目标:联系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道每个单位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4、分组测量

要求:1、同桌两个人1小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别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3条线段,你认为哪条线段最长?(学生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想法,一种是估计,目测;另一种是用直尺量一量,标上长度再比较。从中体会正确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

在介绍这两位新朋友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吧,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看到我们的数学书,你能估计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说)他们估计得对吗,我们大家来验证一下,下面同桌两个同学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先想一想,我们应该用哪个单位?

学生量,师指导。

汇报测量情况。

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不能准确的表示出课本的长和宽。所以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出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教师出示直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把0-1放大。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长的刻度平均分成了一样大的小格,其中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提问: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

师: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大家觉得毫米这个单位怎么样?(非常小)拿出袋子里的一分硬币,看一看,摸一摸。这个一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是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5.做一做。课本第3面。集体订正。

6.拿出一元钱的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二)认识分米

1.⑴电脑出示:饮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图)。饮料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请你猜一猜,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猜测、交流,老师小结:吸管的长度必须比8厘米长。

⑵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现在这支吸管就在你们的桌上,想不想动手量一量,到底是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老师巡视。

⑶学生汇报结果:吸管的长度刚好是10厘米。

师: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分米。1分米=10厘米

2.用手指在直尺上摆一摆,1分米有多长,把尺子放下,把手举起来,比画一下1分米是多长。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个东西的长度是大约是一分米?那测量哪些东西的长度一般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呢?

4.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我们的课桌的长吗?你们先估计一下,可以用手比画一下,桌面的长是多少?如果用老师的米尺很好量,但你们手中的尺子都比较短,那应该怎样量呢?(每段18厘米,看一共有几段。 这样比较难算,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好算一些。每10厘米也就是1分米为一段,做记号)好,那同桌两人合作一起量。

生合作完成并汇报。

5.现在我黑板上贴出胶带长多少?(1分米)

再贴出2分米,这根呢?(2分米)

再贴出3分米,这是多长?(3分米)

再贴出4分米,这又是多长呢?(4分米)

它们一共长多少?(10分米)也就是1米。

10分米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

100厘米也就是多少米?(1米)

如果这根胶带长是10分米的化就应该和这根米尺一样长,对吗?

米尺验证。上面长?(10分米)下面长(1米)

那米和分米有怎样的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三.小结。

1.加上今天学习的这两个新单位,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了,(4个)分别是,指名说。那你能将它们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大到小;毫米,厘米,分米,米 从小到大。)

四.巩固练习。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5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

西乡径贝小学 祝李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意图: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发挥评价作用,促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我是分三个层次来进行本堂课的设计的:1、巧借评价,兴趣引入。课始几分钟的师生对话,巧借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作准备;2、巧用评价,探究新知。这种考虑源于学生已有学习本节课新知的基础,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的策略就是想通过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再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互动评价,巩固扩展。知识的主动应用,源于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和师生对其表现的评价,我尽量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练习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巧借评价,兴趣引入

师播放动画:猜猜我们今天学什么?(巧妙评价)

师:在奇妙的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个家族——长度单位,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它们。孩子们,你们已经认识这个家庭里的哪些成员了?

(师边说边依次出示标有米、厘米、分米和毫米的卡通卡片,并揭示课题)

师:你想知道关于分米和毫米的哪些知识?

二、巧用评价,探究新知

(一)创设有关铅笔的情境

昨天老师值日时,正好碰到一年级两个小朋友在争吵,走过去一问,原来他们在为扔铅笔的事争吵:一个说,这些铅笔太短不能用了,想扔到垃圾桶里;另一个说,这些铅笔虽然短了点,但还可以用。我把这些铅笔都拿来了,到底多长的铅笔不合适用了呢?想请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来帮他们,行吗?

(二)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1)师拿出其中的一支铅笔,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估一估: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2)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怎么办?(生上台来量,评一评:他量得怎么样?)

(3)课件演示: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4)生估一估、量一量吸管的长。

吸管和这支铅笔是一样长吗?是多长?你知道10厘米还可以叫做什么吗?你会用字母来表示吗?(先让学生说,师评价)

2.感知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你能从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这是1分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评价: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都从直尺上找到了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1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呀?(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体验1分米和几分米的长度

(1)比一比

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师评: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大约长1分米的东西。

(3)估一估

先估实物,再估彩带(以游戏的形式)

猜猜:这把米尺是几分米?

4、感知米和分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仔细观察:1米里有多少个1分米?

(2)小组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互相评价:谁最会观察,谁的发现最了不起。(板书:1米=10分米 1m=10dm)

5、解决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支1分米长的铅笔还能用吗?

师再拿出一支短铅笔:这支还能用吗?让一名学生试一试:你感觉怎么样?

它有多长?你们先估一估。

(三)活动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量,你们看,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是5厘米吗?比5厘米多一些,在尺子上看是多几小格呀?你知道1小格是多长吗?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子?

课件演示

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2.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请你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

瞧,你们的小手都快贴到一块儿去了。你们觉得1毫米怎么样?1厘米是这么多,1毫米比1厘米还要短得多。

3.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毫米长?(小组里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猜猜:5个硬币摞起来,大约是几毫米?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4.说一说

课件播放:测量回形针、大头针的长

(四)小结

没想到刚才我们在帮助一年级小朋友解决铅笔问题时,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里两位新成员——分米和毫米。你们知道了它们什么?

三、互动评价,巩固扩展

1.游戏

孩子们,以前我们跟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交了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下面我们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老师说长度,小朋友们想一想再变,看谁变得又好又快:

(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

评一评:谁的反应最快?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 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反思

本节课对树叶进行研究,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认识图形二。孩子们,你们愿不愿意做一次小侦探!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求 两 数 相 差 多 少 的 实 际 问 题》教 案

教 材:江苏版数学第二册第34页例题,第35 页“想想做做”及相关补充练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理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直观摆放,引发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四〉、教学准备

小奖品若干;投影片若干;多媒体课件;“比一比”材料6份;“找朋友”图2幅及对应试题;“拔萝卜”2幅个及对应试题;“送信”2幅个及对应试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去参加一个小动物联欢会,……小动物很多

我们能否帮“孔雀阿姨”根据小动物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给它们排好队?

二、分组合作,引导探究。

1、分发比较材料,通过学生摆一摆得出以下结论:〈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教师给每组发一份“比一比”材料。每份材料都是纸剪的两种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小动物〉。

多, 比 多 个;列式:

少, 比 少 个;列式:

求较大数比较小数多几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几用 法计算。

2、请各小组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利用投影片记录整理并初步得出以上结论。

三、自学课本,探讨归纳。

〈一〉、出示例1挂图。

谈话:我这里的小白兔和小黑兔进行了比花片多少的游戏,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展示引导题,学生合作探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①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观察得到同样多的部分,多出来的部分 ,并说多出来的5 个是怎样得到的。

②通过观察,让学生感悟到从13 里面去掉8 个,剩下的5 个就是红花片比黄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③“红花片比黄花片多几个”换一种说法怎样说?怎样算?

④假设“花片很多很多”,能否“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多少?想想是否有别的方法?

⑤引导推理,明确得出:求较大数比较小数多几或较小数比较大数少几都用减法,即:较大数—较小。

〈二〉、出例2挂图。〈这道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因为以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已使学生具备了这道题的解答能力。这也是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一个初步体验〉

〈三〉、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他们相关的奖励。

四、课间休息。

谈话: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老师很高兴,现在给每个小组都奖一件小礼品好吗?

放音乐〈〈快乐的小鸟〉〉,师生一起做“律动”。

五、巩固练习。

谈话:休息好了,我们一起来接受新的挑战吧!

〈一〉游戏:闯三关,第一关:找朋友。

1、找朋友。〈找朋友图3 个及相应试题,请三位同学在〈〈找朋友〉〉乐声中根据试题找到相应的答案,即找到朋友。同时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谈话:我们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值得庆贺!————-你们听这位朋友:小兔子给我说了句悄悄话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小免子告诉我它的萝卜园丰收了,它请我们去帮它拔萝卜,你们愿意吗?第二关:拔萝卜。

2、拔萝卜。〈萝卜图3 个及相应试题,学生根据试题拔相应的萝卜。〉

A、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小象比小熊多拔几个?

B、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小熊比小象少拔几个?

C、小动物们帮助小兔子拔萝卜,小熊拔了30个,

小象拔了35个,它们一共拔了几个?

谈话:祝贺大家又顺利地闯过了第二关!你们知道小兔子的萝卜园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丰收吗?

〈二〉、故事〈〈蚂蚁和蝈蝈〉〉。

1、大屏幕展示,学生边听教师讲述边观赏图片。

小蚂蚁因为勤劳,冬天才能在洞里舒舒服服地过冬;蝈蝈因为懒惰,冬天里才又冷又饿,奄奄一息。小蚂蚁看到蝈蝈那可怜的样子,就慷慨地把自己的粮食拿出一部分送给了蝈蝈。于是,蝈蝈在蚂蚁的帮助下安然地度过了冬天。时间真快,又一个夏天到了,蝈蝈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和蚂蚁一起早早地准备了一些食物,以备过冬。瞧,它们准备得多充足呀:麦子54颗、谷子40颗、黄豆30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麦子比谷子多多少颗?黄豆比麦子少多少颗? 麦子和谷子一共多少颗?麦子 、谷子、黄豆一共多少颗?等〉

3、思想教育。

谈话:同学们听到这个故事,看到这些东西,你们想到什么?〈只有勤劳,才能有吃不完、用不完的东西;只有勤奋,才能把学习搞好;只有勇于改错,才能不断进步。〉

六、总结评价,学会运用。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本领?你能联系实际说出两个数量来比较一下它们的多少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问题?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告诉你的同学吗?

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作业 :做书上相关“想想做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jiaoan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计算。

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直观摆放,引导探究新的解题方法,列出减法算式求两数相差多少。

教具准备:

光盘,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呈现问题

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有办法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吗?

学生操作,通过排一排解决问题。

想一想:哪些是多出来的花片?多出来的5个花片是怎样得到的?

通过观察,感悟到从13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5个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计算。

13—8=5(个).所以红花多,多5个。

如果问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你知道是求图中的哪些花片吗?

指出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5个,如何列式,13—8=5(个)。为什么用13—8(引导体会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与蓝花片比红花片少都是求红花片与蓝花片相差的)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板书:24—20 =4(人)

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就是求两数相差的那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相差的那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完成“想想做做1

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 完成“想想做做2

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 完成“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既两数相差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13—8=5(个)

24—20 =4(人)

教学反思:

直观图帮助理解求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那部分, 也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得那部分,红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蓝花片同样多的,还有一部分是比蓝花片多的,多出的这几个也就是红花片与蓝花片相关的数量。

以前合与分的实际问题学生有手势形象表示,相差问题也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手一高一矮表示一多一少,求相差就是从多的中减去少的,很形象,学生也好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表象。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尺、米尺、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测量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测量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二学期认识米和厘米;第二阶段是二年级第二学期认识分米、毫米、千米。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认识安排在第二节。

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方法。另外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三、设计理念及我的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具体目标指出“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问题,对于测量的学习表明了数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

(一)、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进一步通过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在测量过程中,逐步理解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总之,本节课我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长度单位)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四、教案:

教学内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引发思考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小饮料盒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认识毫米

1. 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让我们来一次体验之旅:时间2分钟,在你们的学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动手测量一下验证验证。看谁找到得多?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后,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1毫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的在头脑中建构1毫米的表象。]

2. 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吗?(课件)为什么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设计意图: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明确毫米的作用,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在观察、猜想、验证、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究毫米与厘米的进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的同时掌握分米与厘米的进率。]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设计意图:通过把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使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有一个整体认识,进一步巩固了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用手指来表示长度单位,利用较形象的东西辅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五、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物体名称及测量部位

估测长度(高度或厚度)

实际测量结果

板书设计:

说教材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二年级的一个知识。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米和厘米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学生尺和米尺,会数学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下面3点:1、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会用打手势的方法比划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学难点: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学法

1、直观演示

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体会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领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逐步认识1分米、1厘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1)实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学生尺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现在有一把学生尺,你能来介绍一下有关这把学生尺的知识吗?

设计目标:让学生产生回忆,联想曾经学过的知识米和厘米,知道学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提问:你能猜一猜老师准备用怎样的一句话介绍这条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目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长度单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课件演示)教学分米

提问:从小男孩的介绍中,你发现新的长度单位是谁了吗?(学生:分米)

活动一:

要求:1、从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长。

2、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

设计目标: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长。

活动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备本上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提问:你是怎样来画1分米的线段的?

练一练:判断下面的画法是1分米吗。(课件出示画法,从刻度5画到刻度十15)

活动三:

要求:1、四个人一小组观察米尺。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

回到课初:我是这样介绍的,这根线段长1分米。你们猜对了吗?

(2)继续教学毫米(课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师正在量我们的数学书有多厚呢?你看,连1厘米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新的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下面我们就一起听听茄子老师是怎样来介绍毫米这一个长度单位的。

课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活动一:

要求:1、请你用笔尖指着你的直尺数一数,1大格有几小格?板书:1分米=10厘米

2、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课件赏析1毫米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采用毫米坐单位?

学生讨论,说以说

四、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分米=( )厘米 3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0毫米=( 分米

设计目标: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米、毫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下面的学习作做准备。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学目标:第一体会解决这题的不同方法;第二数的简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间都有一根比较长的线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 )里天生活合适的长度单位。

1棵小树高2( ) 2张电话卡片厚2( ) 一张床长2( )

1枝铅笔长2( ) 一根铁钉长2 ( ) 一根黄瓜长2( )

设计目标:联系生活,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知道每个单位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4、分组测量

要求:1、同桌两个人1小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别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记录,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课件出示3条线段,你认为哪条线段最长?(学生自己解决)

全班交流想法,一种是估计,目测;另一种是用直尺量一量,标上长度再比较。从中体会正确的方法。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

在介绍这两位新朋友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吧,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别是多长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

1.看到我们的数学书,你能估计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学生说)他们估计得对吗,我们大家来验证一下,下面同桌两个同学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先想一想,我们应该用哪个单位?

学生量,师指导。

汇报测量情况。

2.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不能准确的表示出课本的长和宽。所以老师要向大家介绍出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毫米。

教师出示直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把0-1放大。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长的刻度平均分成了一样大的小格,其中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提问: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

师: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交流。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4.大家觉得毫米这个单位怎么样?(非常小)拿出袋子里的一分硬币,看一看,摸一摸。这个一分钱的硬币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是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5.做一做。课本第3面。集体订正。

6.拿出一元钱的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有学生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二)认识分米

1.⑴电脑出示:饮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图)。饮料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请你猜一猜,这支吸管的长度。

学生猜测、交流,老师小结:吸管的长度必须比8厘米长。

⑵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现在这支吸管就在你们的桌上,想不想动手量一量,到底是多长?

学生动手测量,老师巡视。

⑶学生汇报结果:吸管的长度刚好是10厘米。

师: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家族的新朋友——分米。1分米=10厘米

2.用手指在直尺上摆一摆,1分米有多长,把尺子放下,把手举起来,比画一下1分米是多长。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个东西的长度是大约是一分米?那测量哪些东西的长度一般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呢?

4.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我们的课桌的长吗?你们先估计一下,可以用手比画一下,桌面的长是多少?如果用老师的米尺很好量,但你们手中的尺子都比较短,那应该怎样量呢?(每段18厘米,看一共有几段。 这样比较难算,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好算一些。每10厘米也就是1分米为一段,做记号)好,那同桌两人合作一起量。

生合作完成并汇报。

5.现在我黑板上贴出胶带长多少?(1分米)

再贴出2分米,这根呢?(2分米)

再贴出3分米,这是多长?(3分米)

再贴出4分米,这又是多长呢?(4分米)

它们一共长多少?(10分米)也就是1米。

10分米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

100厘米也就是多少米?(1米)

如果这根胶带长是10分米的化就应该和这根米尺一样长,对吗?

米尺验证。上面长?(10分米)下面长(1米)

那米和分米有怎样的关系?

1米=10分米(板书)

三.小结。

1.加上今天学习的这两个新单位,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了,(4个)分别是,指名说。那你能将它们排排队吗?(米,分米,厘米,毫米 从大到小;毫米,厘米,分米,米 从小到大。)

四.巩固练习。

1. 小明的日记。

谈话:学习了数学知识,就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3)班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想看看吗?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50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做起笔记来。

(学生可能会笑,让学生说说笑的理由,并帮忙改一改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这些物体的实际长度来帮助学生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认识分米与毫米

西乡径贝小学 祝李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有以下几个意图: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进一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发挥评价作用,促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研究”,我是分三个层次来进行本堂课的设计的:1、巧借评价,兴趣引入。课始几分钟的师生对话,巧借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作准备;2、巧用评价,探究新知。这种考虑源于学生已有学习本节课新知的基础,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思考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的策略就是想通过活动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再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互动评价,巩固扩展。知识的主动应用,源于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和师生对其表现的评价,我尽量从这两方面去思考练习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过程:

一、巧借评价,兴趣引入

师播放动画:猜猜我们今天学什么?(巧妙评价)

师:在奇妙的数学王国里,有这样一个家族——长度单位,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它们。孩子们,你们已经认识这个家庭里的哪些成员了?

(师边说边依次出示标有米、厘米、分米和毫米的卡通卡片,并揭示课题)

师:你想知道关于分米和毫米的哪些知识?

二、巧用评价,探究新知

(一)创设有关铅笔的情境

昨天老师值日时,正好碰到一年级两个小朋友在争吵,走过去一问,原来他们在为扔铅笔的事争吵:一个说,这些铅笔太短不能用了,想扔到垃圾桶里;另一个说,这些铅笔虽然短了点,但还可以用。我把这些铅笔都拿来了,到底多长的铅笔不合适用了呢?想请你们这些小哥哥、小姐姐来帮他们,行吗?

(二)活动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1)师拿出其中的一支铅笔,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估一估:这支铅笔大约有多长?

(2)这支铅笔到底有多长,怎么办?(生上台来量,评一评:他量得怎么样?)

(3)课件演示: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4)生估一估、量一量吸管的长。

吸管和这支铅笔是一样长吗?是多长?你知道10厘米还可以叫做什么吗?你会用字母来表示吗?(先让学生说,师评价)

2.感知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你能从直尺上找到1分米吗?从哪儿到哪儿是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这是1分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评价: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都从直尺上找到了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1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呀?(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体验1分米和几分米的长度

(1)比一比

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师评:小朋友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这么多大约长1分米的东西。

(3)估一估

先估实物,再估彩带(以游戏的形式)

猜猜:这把米尺是几分米?

4、感知米和分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仔细观察:1米里有多少个1分米?

(2)小组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互相评价:谁最会观察,谁的发现最了不起。(板书:1米=10分米 1m=10dm)

5、解决问题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这支1分米长的铅笔还能用吗?

师再拿出一支短铅笔:这支还能用吗?让一名学生试一试:你感觉怎么样?

它有多长?你们先估一估。

(三)活动二: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量,你们看,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是5厘米吗?比5厘米多一些,在尺子上看是多几小格呀?你知道1小格是多长吗?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子?

课件演示

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2.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请你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

瞧,你们的小手都快贴到一块儿去了。你们觉得1毫米怎么样?1厘米是这么多,1毫米比1厘米还要短得多。

3.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有1毫米长?(小组里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猜猜:5个硬币摞起来,大约是几毫米?几张扑克牌摞起来大约是1毫米?

4.说一说

课件播放:测量回形针、大头针的长

(四)小结

没想到刚才我们在帮助一年级小朋友解决铅笔问题时,又认识了长度单位家族里两位新成员——分米和毫米。你们知道了它们什么?

三、互动评价,巩固扩展

1.游戏

孩子们,以前我们跟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交了朋友,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下面我们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老师说长度,小朋友们想一想再变,看谁变得又好又快:

(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

评一评:谁的反应最快?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 #一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组(五):我们组搭的高塔是立体三角形的,高24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形状是立体三角形的,塔底是一个三角形,该组同学分别用一条扁形纸条在塔身从下向上的1/3处围一圈,粘牢三根圆纸棒,又在塔顶粘牢三根圆纸棒,使人从上往下看,塔顶、塔中部、塔底分别是三个三角形,塔身有3个侧面,都是长方形。

小组(六):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高19厘米,可以承受6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6本作业本。

小组(七):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高19厘米,可以承受2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一起观察,小组(六)的高塔形状与小组(五)的高塔形状相同,不同的是材料的大小。小组(五)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卷得细小又结实的圆棒;小组(六)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比较粗大又不是很结实的圆棒;小组(七)的高塔搭建用料是3根扁形纸棒。

小组(八):我们组搭建的高塔也是立体三角形的,也是高19厘米,但是可以承受24本作业本。

示范:能承受24本作业本。

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小组(八)的高塔。这座高塔的材料全部是圆纸棒,塔底和塔顶分别是两个三角形,塔身有6个侧面,也都是三角形。

四、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八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自己本组的高塔作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高塔的承受力。

1.小组讨论。

2.全班集体交流。

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生③:三角形的结构承受力、最稳固。

生④: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生⑤:圆棒的承受力比片状材料的承受力好。

生⑥:我觉得给小组(一)的高塔在原来底部片状支撑的地方再分别加上一根圆棒,加固高塔的支撑点。

生⑦:我认为第一小组的高塔里层底部已经是一个三角形支架了,侧面的支撑叶支撑不稳,我们可以在支撑叶的下面再加上一个三角形支撑架。

生⑧:我认为第(八)小组的高塔是搭得最稳固、承受力的。他们的塔主要由三角形构成。教师和学生再次仔细观察第(八)小组的高塔。这座塔的顶部和底部还有塔身的6个侧面都是三角形。通过刚才学生的示范,这座塔的承受力是全班搭的8座高塔中,承受力的一座。

生⑨:我们都看到第(八)小组的高塔最稳固,承受力,因为他们的高塔都是由三角形支架构成的,我们在改建高塔时,只要加上一根圆棒,使它成为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加固高塔了。

生⑩:我们第(二)小组的高塔只要在底部和顶部加上根圆棒,变成三角形,这样,塔就能站稳了,也能承受重物了。

生11:我给第(三)小组提个建议吧,你们组的塔只要在4个侧面都加上一根圆棒,构成三角形框架,它的支撑力就会加强。

……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 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反思

本节课对树叶进行研究,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认识图形二。孩子们,你们愿不愿意做一次小侦探!

一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下册(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