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教案范文8篇

【 #教案# 导语】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认识气温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 #教案# 导语】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 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物质变化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关于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现象及特点、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学生认识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二部分,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教案范文8篇

【 #教案# 导语】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认识气温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

【 #教案# 导语】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0 000个物种。绿色植物大部分的能源是经由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得到的,温度、湿度、光线、淡水是植物生存的基本需求。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 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物质变化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内容。

关于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元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现象及特点、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从学生认识的角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生成的具体新物质,但要求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现象出发,推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二部分,分别是“把豆子和沙混合” “用燃烧的蜡烛给白糖充分加热” 。两个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的判断。促使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科学。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