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卷子试题第一章(高一物理选择题)
高一物理卷子试题第一章(高一物理选择题)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试题,谢谢,急需

类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非常小的点;

B.研究一辆汽车过某一路标所需时间时,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

C.研究自行车运动时,由于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视为质点

类型二:参考系与物体的运动

例2. 某游艇匀速滑直线河流逆水航行,在某处丢失了一个救生圈,丢失后经t秒才发现,于是游艇立即返航去追赶,结果在丢失点下游距丢失点s米处追上,求水速.(水流速恒定,游艇往返的划行速率不变)。

类型三:位移和路程

例5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6.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v1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发生了位移s.它在2s的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 ;若先以速度v1运动了时间t,又以速度v2运动了时间t,则它在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类型五: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

例7.一质点做直线运动,t=t0时,s>0,v>0,a>0,此后a逐渐减小,则( A、C、D )

A.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速度逐渐减小

C.位移继续增大 D.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

类型六: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例8.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速度,图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m/s.

【问题反思】

类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例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例2.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1)汽车在2s内通过的距离;(2)汽车在6s内通过的距离.

例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连续的两个5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0.3m和0.8m,这个物体的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

例4.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位移为S,它在中点位置S/2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2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是 ( )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 v2 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

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 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

类型二: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的应用

例6.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段时间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一个小球恰好落到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是 s ,这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间距为 m.

例1.甲、乙、丙三物体同时同地开始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t0时间内,甲、乙、丙位移大小关系是 ,(填“>”、“=”或“<") ,路程关系是 ,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分别是:v甲____v乙____v丙,

平均速率关系为v ’甲____v ’乙____v ’丙.

类型二:v — t 图象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根据图线作出的以下几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D.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运动的 图象,物体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为 ,则由图可知 ( )

A.该物体做曲线运动 B.该物体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C. D.

类型三:利用v — t 图象巧解问题

例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朝同向做直线运动,甲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1速度达到v,发生的位移为s;乙物体先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1(a1>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又做加速度为a2(a2< 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待发生位移s时,速度也为v,所用的总时间为t2,则t1和t2的关系 ( )

t1> t2 B.t1< t2 C.t1= t2 D.无法确定

类型四:a — t 图象的应用

例5.一物体在A、B两点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运动(设不会超越A、B),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设向A的加速度为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原处

B.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偏向A

的某点

C.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偏向B

的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秒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例7.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站在第一节车厢旁的前端观察,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6s,设各节车厢的长度相等,且不计车厢间距离,求:(1)这列火车共有几节车厢? (2)最后2s内通过他的车厢有几节?

类型三:多过程综合应用:

例8.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过5s速度达到v=4m/s,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20s,然后匀减速上升,再经4s停在井口.求矿井的深度.

例9.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时间t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时间t恰能回到出发点,则a1与 a2的比值为多少?

例10 质点以加速度a从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刻t加速度变为2a,时刻2t加速度变为3a……,求质点在开始的nt 时间内通过的总位移。

例11 一质点从A点开始运动,沿直线运动到B点停止,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能以的加速度加速,也能以的加速度减速,也可以作匀速运动。若AB间的距离为1.6km,质点应该怎样运动,才能使它的运动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多少?

【问题反思】

类型一:自由落体

例1.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H及物体下落H所用的总时间T。(空气阻力不计,g取9.8m/s2)

例2.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 s内通过高为 m的窗口,问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g=10m/s2)

.O

例4.房檐滴水,每隔相等时间积成一滴水下落,当第1滴水落地时,第5滴刚好形成,观察到第4滴、第5滴距离约1m,则房檐高为(g取10m/s2) ( )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物理 必修1第一章单元学习已经完结,此时做好相应的单元测试题可以检验我们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 物理 学习 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 思维方式 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 经验 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高一物理选择题

首先 木块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 木块加速度是a 质量为m 所以摩擦力f=ma

而把小车和木块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加速度为a 质量为(m+M) 整体受到的水平方向合外力为F (木块和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互为反作用力 整体考虑时相互抵消) 所以F=(M+m)*a,即a=F/(M+m) 所以f=ma=m*F/(M+m)

A不对是因为f=umg适用于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不能用

C不对是因为摩擦力和M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这个式子也不能用 首先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速

所以加速度相同均为a

m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摩擦力一个外力,其所受合力等于摩擦力

f=Fm=ma,D正确

将小车和木块看成一个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唯一外力F,

所以F=(m+M)a

f=ma

上下一比可得f/F=m/(m+M)

f=mF/(M+m), B正确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试题,谢谢,急需

类型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非常小的点;

B.研究一辆汽车过某一路标所需时间时,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

C.研究自行车运动时,由于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视为质点

类型二:参考系与物体的运动

例2. 某游艇匀速滑直线河流逆水航行,在某处丢失了一个救生圈,丢失后经t秒才发现,于是游艇立即返航去追赶,结果在丢失点下游距丢失点s米处追上,求水速.(水流速恒定,游艇往返的划行速率不变)。

类型三:位移和路程

例5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作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v=6t2(m/s),求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间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6.某物体沿直线向一个方向运动,先以速度v1发生了位移s,再以速度v2发生了位移s.它在2s的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 ;若先以速度v1运动了时间t,又以速度v2运动了时间t,则它在全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

类型五: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

例7.一质点做直线运动,t=t0时,s>0,v>0,a>0,此后a逐渐减小,则( A、C、D )

A.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速度逐渐减小

C.位移继续增大 D.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

类型六:匀速直线运动的应用

例8.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速度,图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m/s.

【问题反思】

类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例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1s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内该物体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例2.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1)汽车在2s内通过的距离;(2)汽车在6s内通过的距离.

例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连续的两个5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0.3m和0.8m,这个物体的初速度为 ,加速度为 .

例4.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位移为S,它在中点位置S/2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2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是 ( )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 v2 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

C.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1= 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 v2

类型二: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的应用

例6.一矿井深125m,在井口每隔一段时间落下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一个小球恰好落到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下落的时间间隔是 s ,这时第3个小球与第5个小球间距为 m.

例1.甲、乙、丙三物体同时同地开始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t0时间内,甲、乙、丙位移大小关系是 ,(填“>”、“=”或“<") ,路程关系是 ,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分别是:v甲____v乙____v丙,

平均速率关系为v ’甲____v ’乙____v ’丙.

类型二:v — t 图象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根据图线作出的以下几个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D.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运动的 图象,物体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t,在时间t1内的平均速度为 ,则由图可知 ( )

A.该物体做曲线运动 B.该物体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C. D.

类型三:利用v — t 图象巧解问题

例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朝同向做直线运动,甲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1速度达到v,发生的位移为s;乙物体先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1(a1>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又做加速度为a2(a2< 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待发生位移s时,速度也为v,所用的总时间为t2,则t1和t2的关系 ( )

t1> t2 B.t1< t2 C.t1= t2 D.无法确定

类型四:a — t 图象的应用

例5.一物体在A、B两点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运动(设不会超越A、B),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设向A的加速度为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

A.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原处

B.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偏向A

的某点

C.先向A ,后向B,再向A,又向B,4秒末静止在偏向B

的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秒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例7.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站在第一节车厢旁的前端观察,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他历时2s,全部车厢通过他历时6s,设各节车厢的长度相等,且不计车厢间距离,求:(1)这列火车共有几节车厢? (2)最后2s内通过他的车厢有几节?

类型三:多过程综合应用:

例8.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过5s速度达到v=4m/s,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20s,然后匀减速上升,再经4s停在井口.求矿井的深度.

例9.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时间t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时间t恰能回到出发点,则a1与 a2的比值为多少?

例10 质点以加速度a从静止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刻t加速度变为2a,时刻2t加速度变为3a……,求质点在开始的nt 时间内通过的总位移。

例11 一质点从A点开始运动,沿直线运动到B点停止,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能以的加速度加速,也能以的加速度减速,也可以作匀速运动。若AB间的距离为1.6km,质点应该怎样运动,才能使它的运动时间最短,最短时间为多少?

【问题反思】

类型一:自由落体

例1.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H及物体下落H所用的总时间T。(空气阻力不计,g取9.8m/s2)

例2.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 s内通过高为 m的窗口,问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g=10m/s2)

.O

例4.房檐滴水,每隔相等时间积成一滴水下落,当第1滴水落地时,第5滴刚好形成,观察到第4滴、第5滴距离约1m,则房檐高为(g取10m/s2) ( )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物理 必修1第一章单元学习已经完结,此时做好相应的单元测试题可以检验我们对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测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 物理 学习 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 思维方式 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 经验 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高一物理选择题

首先 木块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 木块加速度是a 质量为m 所以摩擦力f=ma

而把小车和木块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加速度为a 质量为(m+M) 整体受到的水平方向合外力为F (木块和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互为反作用力 整体考虑时相互抵消) 所以F=(M+m)*a,即a=F/(M+m) 所以f=ma=m*F/(M+m)

A不对是因为f=umg适用于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不能用

C不对是因为摩擦力和M完全没有关系。。而且这个式子也不能用 首先小车和木块一起做无相对滑动的加速

所以加速度相同均为a

m水平方向上只受到摩擦力一个外力,其所受合力等于摩擦力

f=Fm=ma,D正确

将小车和木块看成一个整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唯一外力F,

所以F=(m+M)a

f=ma

上下一比可得f/F=m/(m+M)

f=mF/(M+m), B正确

高一物理卷子试题第一章(高一物理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