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九个,其中,分组实验四个是:《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岩石的风化》、《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实验四个是:《保持土壤》、《认识光》、《筷子折了》、《飞旋的陀螺》。演示实验一个是:《测量重力》。

二、 学生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47人,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知识较为分散,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记忆。下面我给你分享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

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电池的电压是1.5V。

2、静电既然存在与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物质中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5、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6.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不能持续流动

7.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电源(动力)、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8.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使人触电死亡。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9.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10. 小灯泡的构造有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

11.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当电池的正负极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也会很快坏掉。

12、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13、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14.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哪里出了问题。

15.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6、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

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17.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8、如何安全用电?

答:要保护好外面的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9、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有的开关是接触式,有的是非接触式的。遥控开关是通过感应光亮、声音等控制电流通断。

20、电路连接的 方法 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21、用一节电池串联两个小灯泡,小灯泡暗;并联两个小灯泡,小灯泡亮。 串联两个电池中的小灯泡亮,并联两节电池的小灯泡暗。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二)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 根、茎、叶、花、果实 和 种子六部分组成。

2、一朵完整的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 花瓣,4个 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3、在解剖油菜花时,使用的工具是镊子,观察工具是放大镜。解剖的顺序是:由外到内,先小心地取下萼片,接着取下花瓣,然后取下雄蕊,最后取出雌蕊。

4、像油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都具备的花叫做 完全花。有些花却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 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 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 雌花 。

6、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雄花和雌花都是不完全花也是单性花.南瓜花是单性花,没有同时具备雄蕊、雌蕊。

7.植物的花有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 的作用。

8、植物的雄蕊由花丝、花药两部分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组成。柱头上有黏液,粘液可以帮助雌蕊更好的接受来自雄蕊的花粉

9.当蜜蜂或其他昆虫在花丛中飞舞、爬行时,就会把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去,这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10、动物也有相似的地方。许多动物分成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只有和雄性动物的精子结合之后,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11、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12、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种皮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子叶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13.种子萌发时需要具备: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 14.鸡蛋的构造中有:蛋壳、蛋壳膜、气室、蛋黄、蛋白、胚。

15、蛋白的作用: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发育成小鸡;气室:小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蛋壳:保护作用。

16、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青蛙卵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孵化出小鸡大约需要3周时间。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三)

1、食品特点、包装材料、保存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 等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2、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3、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豆类、鱼类蛋类、奶类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4、糖类 和 脂肪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

富含糖类的食物是淀粉类食物。肥肉、芝麻、植物油等食物富含脂肪。

5、维生素 和 矿物质有 调节身体机能 的作用。矿物质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所必需的。蔬菜和水果里富含 维生素 和 矿物质 。

6.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7、食物在白纸上挤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8.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食物可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9.匀衡膳食宝塔:最底层—谷类;第二层--蔬菜水果类;第三层—肉、蛋、鱼虾类;第四层—奶类、豆类;最顶层—油脂类

10、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1. 运动量比较大时,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手指间有一些脱皮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2.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3.生吃食物的优点是:可以保持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缺点是:不卫生;熟吃食物的好处是:卫生且便于消化吸收;缺点是:营养会有一些损失

14、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食物腐败变质了。

15、 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冷冻法 、曝晒法、腌制法 、密封包装法(做成罐头) 、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扩展资料: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四年级科学电子课本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kdr8a-uQ7j6W0xRElP5Dg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n7y4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n7y4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苏教版)2-6年级语文电子课本|(苏教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人教版)4-6年级语文电子课本|(人教版)1-6年级英语电子课本|(人教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部编人教版)1-3年级语文电子课本|(北师大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小学1-6年级目录必看.png|部分截图必看2.png|部分截图必看1.png|必看截图3.png|必看截图.png|(北师大版)1-6年数学电子课本.rar|(部编人教版)1-3年语文电子课本.rar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B3UiZOjZM6MaAS1ierKeg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kqht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kqht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四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一、 教材分析

四年级科学教材本学期主要安排的科学实验有九个,其中,分组实验四个是:《气体热胀冷缩》实验、《固体热胀冷缩》实验、《岩石的风化》、《土壤里有什么》。观察实验四个是:《保持土壤》、《认识光》、《筷子折了》、《飞旋的陀螺》。演示实验一个是:《测量重力》。

二、 学生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47人,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知识较为分散,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记忆。下面我给你分享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

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电池的电压是1.5V。

2、静电既然存在与所有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物质中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3.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5、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6.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不能持续流动

7.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电源(动力)、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8.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使人触电死亡。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9.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10. 小灯泡的构造有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

11.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当电池的正负极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也会很快坏掉。

12、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

13、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14.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哪里出了问题。

15.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16、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

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17.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8、如何安全用电?

答:要保护好外面的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9、开关是电路中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有的开关是接触式,有的是非接触式的。遥控开关是通过感应光亮、声音等控制电流通断。

20、电路连接的 方法 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21、用一节电池串联两个小灯泡,小灯泡暗;并联两个小灯泡,小灯泡亮。 串联两个电池中的小灯泡亮,并联两节电池的小灯泡暗。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二)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 根、茎、叶、花、果实 和 种子六部分组成。

2、一朵完整的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 花瓣,4个 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3、在解剖油菜花时,使用的工具是镊子,观察工具是放大镜。解剖的顺序是:由外到内,先小心地取下萼片,接着取下花瓣,然后取下雄蕊,最后取出雌蕊。

4、像油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都具备的花叫做 完全花。有些花却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 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 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 雌花 。

6、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做两性花。 雄花和雌花都是不完全花也是单性花.南瓜花是单性花,没有同时具备雄蕊、雌蕊。

7.植物的花有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 的作用。

8、植物的雄蕊由花丝、花药两部分组成,花药里有花粉。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组成。柱头上有黏液,粘液可以帮助雌蕊更好的接受来自雄蕊的花粉

9.当蜜蜂或其他昆虫在花丛中飞舞、爬行时,就会把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去,这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10、动物也有相似的地方。许多动物分成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只有和雄性动物的精子结合之后,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11、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12、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种皮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发育成根;子叶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13.种子萌发时需要具备: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氧气) 14.鸡蛋的构造中有:蛋壳、蛋壳膜、气室、蛋黄、蛋白、胚。

15、蛋白的作用: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发育成小鸡;气室:小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蛋壳:保护作用。

16、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青蛙卵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孵化出小鸡大约需要3周时间。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三)

1、食品特点、包装材料、保存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 等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2、 当我们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了解食品的原料组成、营养成分、保存方法、保质期后,我们的饮食就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3、蛋白质 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豆类、鱼类蛋类、奶类等。蛋白质燃烧后有一股焦臭味。

4、糖类 和 脂肪 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

富含糖类的食物是淀粉类食物。肥肉、芝麻、植物油等食物富含脂肪。

5、维生素 和 矿物质有 调节身体机能 的作用。矿物质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所必需的。蔬菜和水果里富含 维生素 和 矿物质 。

6.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7、食物在白纸上挤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食物中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8.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食物可能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9.匀衡膳食宝塔:最底层—谷类;第二层--蔬菜水果类;第三层—肉、蛋、鱼虾类;第四层—奶类、豆类;最顶层—油脂类

10、营养搭配原则: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多种搭配,每日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11. 运动量比较大时,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手指间有一些脱皮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12.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较松软,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这样的加工过程中,营养会有一些损失。生的食物会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够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3.生吃食物的优点是:可以保持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缺点是:不卫生;熟吃食物的好处是:卫生且便于消化吸收;缺点是:营养会有一些损失

14、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菌就是微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和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在适宜的环境里,它们能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分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同时排出废物,使食物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食物腐败变质了。

15、 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冷冻法 、曝晒法、腌制法 、密封包装法(做成罐头) 、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方法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更好地储存食物。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扩展资料: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改变运动的快慢等都需要力。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四年级科学电子课本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kdr8a-uQ7j6W0xRElP5Dg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n7y4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n7y4

小学1-6年级全学科下册电子课本|(苏教版)2-6年级语文电子课本|(苏教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人教版)4-6年级语文电子课本|(人教版)1-6年级英语电子课本|(人教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部编人教版)1-3年级语文电子课本|(北师大版)1-6年级数学电子课本|小学1-6年级目录必看.png|部分截图必看2.png|部分截图必看1.png|必看截图3.png|必看截图.png|(北师大版)1-6年数学电子课本.rar|(部编人教版)1-3年语文电子课本.rar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B3UiZOjZM6MaAS1ierKeg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kqht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kqht

中小学各科电子课本

科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那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些不能溶解。影响溶解的因素是什么,溶解的状态怎样,如何改变物质溶解的速度,怎样把溶解在中的物质分离出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掌握分离溶解物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情分析

1.高锰酸钾是学生不太熟悉的物质,对于它溶解在水中的状态很陌生,所以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奇妙和有趣。

2.察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分两步,第一步是静观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第二步是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3. 通过观察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而且高锰酸钾溶液不会自行沉降。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学科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在水中是溶解,那么食盐在水中又是怎样被溶解的?

生:回答。

师:物质在水中到底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1、观察高锰酸钾,讲解高锰酸钾的特征。

师:(拿出高锰酸钾)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高锰酸钾。

师:(是的,)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生: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师:说的很好,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像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示范)

2、做实验、学生观察、并记录。

师:我们就来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慢慢变化的。

(教师示范讲解,把几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放入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

师:同学们要认真注意观察,我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之后高锰酸钾是如何在水中分散的。

生:缓缓的,慢慢的……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观察得很仔细,高锰酸钾颗粒到了水中后下沉,下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向下扩散,之后紫红色慢慢扩大,请同学们将这个现象记录在课本25页下面的表格中。

师: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段时间以后,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整杯水变成紫红色,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师:对,是不是经过搅拌,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我们还能在观察到高锰酸钾的颗粒吗?

生:不能

师:同学们把这个现象也记录在表格中,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形成了均匀的紫红色溶液。

师:那位同学,来完整的描述一下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状态。

生:描述。

师:同学们知道食盐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那么高锰酸钾能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它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呢?

生:我们一起来做一下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看看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

师:通过过滤,我们并没有把高锰酸钾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师:同学们说一下高锰酸钾完全溶解了吗?

生:均匀溶解。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做记录。

师:回顾我们已经做过了食盐、沙、面粉的溶解实验,下面我们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

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这两种物质在水中完全溶解了。而面粉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你们能说一说物质溶解以后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它与物质没有在水中溶解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师:我们应怎样观察和区别物质是否溶解呢?

生:……

师:回答很对。溶解就是物质在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师:回答很真确,你们知道了很多知识,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看谁答的最准确,你们知道妈妈在家洗带油的碗的时候要用洗洁精,这是为什么吗?

生:回答。

师:是不是你们答的那样呢,下节我们在研究吧!下课。

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状态。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了解高锰酸钾的颜色和结构状态。

2、教师给学生示范实验方法。

3、组织学生做实验,观察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状态。

4、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5、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想通过实验,学生对溶解现象有所理解。

预设学生行为

学生对高锰酸钾不太熟悉,有好奇感,我想他们对实验兴趣很浓,在做实验时观察很认真,对高锰酸钾溶解的状态 ,能够描述的准确,因此,对溶解现象有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

学生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缺乏感性认识,那么,选用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描述的概念。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

化成 微粒

物质溶解的特征 分布 均匀

沉降过滤不能使其分离

使水变成紫红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各小组分别做实验,看那一组操作方法规范。

2、每个小组分别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3、教师对小组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看那一组汇报的具体,选出最优秀的一组进行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2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通过上节课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提出溶解过程的问题,使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产生兴趣,能深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再次观察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得出只有一种物质有颜色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观察到溶解的整个过程,从而引出高锰酸钾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有关的一些知识。《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学生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溶解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本课重点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时的情形,借助高锰酸钾溶解时产生的红色慢慢在水中的扩散,把水染成红色,最后整个水都变成均匀的红色。这一活动,看似学生只是简单的描述高锰酸钾与水混合的现象,但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可以知道在学生头脑中物质在溶解时的微观世界。

本节课经过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设计的教学思路。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叙述—得出结论。整体来说基本符合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由于课前已经准备好实验的物品,几个环节都基本能开展,也能比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实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立即观察,以为面粉没有沉在杯底,就说出面粉溶解在水中;面粉过滤时要缓慢倒入,太急溢出来了。需要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在水中搅拌后要静放一会儿,这样才观察发现一些面粉沉在杯底,一些浮在水面上,才知道面粉在水中不溶解。在让学生过滤时,要指点操作,不可倒快,缓慢过滤。在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学生没有预设反应得那么好,举手的学生不多。但通过做实验后,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中准确的,对溶解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的多少没有控制好,出现了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过深,影响到了学生观察溶解的特征,教学效果没有预设的那样好。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活动中我把重点落实在了物质的溶解过程和物质是否会溶解这两方面,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对于物质是怎样溶解的过程却不是很清楚,而高锰酸钾这种带有颜色的物质,可以使学生清晰的看清楚物质溶解的整个过程。在高锰酸钾溶解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出现了浓厚的兴趣,对物质的溶解更是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学生的思维被积极调动,对于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学生也出现了不同描述方法。尽管他们对于溶解的过程描述不一,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跟着老师的思维到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最后到自己探究实验,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充分的。活动课题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本课时在激趣的同时注重让学生亲自实验亲口描述自己的感知和探究,有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体现了科学的实践性。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