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的判定教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菱形的判定教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跪求↗ 数学没学好 让你帮一下忙 谢谢

19.4 菱形

19.4.1 菱形(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 ∠AFD=∠CBE.

例2 (教材P108例2)略

六、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七、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19.4.2 菱形(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19.5 正方形

19.5.1正方形(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

2.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1的例4,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与例2是正方形性质的应用,在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其性质.例3是正方形判定的应用,它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从而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随后可以再做一组判断题,进行练习巩固(参看随堂练习1),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将判断题改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

④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⑤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

四、课堂引入

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

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1的例4)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

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C=BD, AC⊥BD,

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 △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并且 △ABO ≌△BCO≌△CDO≌△DAO.

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

又 DG⊥AE, ∴ ∠EAO+∠AEO=∠EDG+∠AEO=90°.

∴ ∠EAO=∠FDO.

∴ △AEO ≌△DFO.

∴ OE=OF.

例3 (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过点A、C两点作l1∥l2,作BM⊥l1于M,DN⊥l1于N,直线MB、DN分别交l2于Q、P点.

求证: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分析:由已知可以证出四边形PQMN是矩形,再证△ABM≌△DAN,证出AM=DN,用同样的方法证AN=DP.即可证出MN=NP.从而得出结论.

证明:∵  PN⊥l1,QM⊥l1,

∴ PN∥QM,∠PNM=90°.

∵  PQ∥NM,

∴  四边形PQMN是矩形.

∵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BAD=∠ADC=90°,AB=AD=DC(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1+∠2=90°.

又  ∠3+∠2=90°, ∴  ∠1=∠3.

∴ △ABM≌△DAN.

∴ AM=DN. 同理 AN=DP.

∴ AM+AN=DN+DP

即 MN=PN.

∴  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六、随堂练习

1.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 __,四个角___ ____,两条对角线____ ____.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④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⑤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1.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

为CD、CB延长线上的点,且DE=BF.

求证:∠AFE=∠AEF.

4.如图,E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EBC是等边三角形,

求∠EAD与∠ECD的度数.

七、课后练习

1.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

求证:EA⊥AF.

2.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AF平分∠DAE交CD于F,求证:AE=BE+DF.

19.6 梯形

19.6.1 梯形(一)

一、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8中的例1.它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题目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最好让学生分析、讲解、解答.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例2是一道计算题,例3是一道证明题,其用意一是为了巩固其概念,二是辅助线添加方法的练习,这两个题目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也可以再补充一些其它辅助线添加方法的题目,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但由于本教材在梯形这一部分知识中,并没有添加辅助线的要求,因此所选的题目不要太难.)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四、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2.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AD=DC=BC=4,AB=8)

3.求证:等腰梯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七、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 , .

求证:AD=AB—DC.

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19.6.2 梯形(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2.难点: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与练习较多,可供老师们选用.

例1是教材P119的例2,这是一道计算题,讲解时要让学生注意,已知中并没有给出等腰梯形的条件,它需要先判定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然后再用其性质得出结论.

例2、例3、例4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2是一道文字题,这道题在进行证明时,可采用“平移对角线”或“作高”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讲解例2,可以再次给学生介绍解决梯形问题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例3是一道证明等腰梯形的题,它需要先证明其四边形是梯形,即先证出EG∥AB,此时还要由AE,BG延长交于O,说明EG≠AB,才能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然后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选讲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步骤与方法.

例4是一道作图题,新教材P119的练习4就是一道画梯形图的题,此例4与练习4相同.通过此题的讲解与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并了解梯形作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知道梯形的画图题,也常常是通过分析,找出需要添加的辅助线,先画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证:AB=CD.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就容易证明了.

证明方法1: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

∵AB∥DE, ∴∠B=∠1,

∵∠B=∠C, ∴∠1=∠C. ∴DE=DC.

又∵AD∥BC, ∴DE=AB=DC.

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

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 过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图一).

证明方法三: 延长BA、CD相交于点E(见图二). 图一 图二

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9的例2)

例2(补充) 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在ΔABC和ΔDCB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要能证∠1=∠2,就可通过证ΔABC ≌ΔDCB得到AB=DC.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又 AD∥BC,∴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 DE=AC .

∵ AC=BD , ∴ DE=BD ∴ ∠1=∠E

∵ ∠2=∠E , ∴ ∠1=∠2

又 AC=DB,BC=CE, ∴ ΔABC≌ΔDCB. ∴ AB=CD.

∴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说明:如果AC、BD交于点O,那么由∠1=∠2可得OB=OC,OA=OD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问:能否有其他证法,引导学生作出常见辅助线,如图,作AE⊥BC,DF⊥BC,可证 RtΔABC≌RtΔCAE,得∠1=∠2.

例3(补充) 已知: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CF⊥BE交BD于G,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ABGE是等腰梯形.

分析:先证明OE=OG,从而说明∠OEG=45°,得出EG∥AB,由AE,BG延长交于O,显然EG≠AB.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它为等腰梯形.

例4 (补充)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4cm、12cm,高为3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梯形的画图题常常通过分析,找出需添加的辅助线,归结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作图,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如图,先算出AB长,可画等腰三角形ABE,然后完成 AECD的画图.

画法:①画ΔABE,使BE=12—4=8cm.

②延长BE到C使EC=4cm.

③分别过A、C作AD∥BC ,CD∥AE,AD、CD交于点D.

四边形ABCD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ABCD周长=4+12+5×2=26cm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24 .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2.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25cm,上、下底分别为7cm、8cm,则腰长为_______cm.

3.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和一腰垂直,求这个梯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1=∠2,AC=B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略证 ,AD=BC, ,∴ AB∥DC)

5.已知,如图,E、F分别是梯形ABCD的两底AD、BC的中点,且EF⊥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七、课后练习

1.等腰梯形一底角 ,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_____,高为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2.梯形两条对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________.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与CD不平行,且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4.如图4.9-9,梯形ABCD中,AB∥CD,AD=BC,CE⊥AB于E,若AC⊥BD于G.求证:CE= (AB+CD). 买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的 编的不错

数学教案-正方形 探索式教学示例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动画演示:

场景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场景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性质关系

师:当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下图(图1)表示:

图1

师: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性质关系整理在笔记本上。

例题讲解

例1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外边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求证:BG=CE

分析 :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如图2所示,要证明线段相等,与图形可以证明二个三角形全等,即只需证明△ABG≌△AEC.

证明 :∵四边形ABDE和ACFG都是正方形

∴AB=AE,AG=AC

∠BAE=∠CAG=90°

∴∠BAE+∠BAC=∠CAG+∠BAC

即∠BAG=∠EAC

∴△ABG≌△AEC ∴BG=CE

图2

说 明 :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可以为证明全等提供条件,要注意等式性质的应用,这与向锐角三角形ABC外作等边三角形的结论完全相同,证法是可以借鉴的。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题目可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讲解新课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

生:证一组邻边相等。

师:怎么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

生: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怎么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生:根据定义,证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那么,刚才的结论如果用图来表示,是不是如图2所示?

师:图3表现出由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分别得到正方形的三种方法。这是我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但似乎有缺憾,能不能同样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图3补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部分学生疑惑不解。]

师点取上等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回答得图4。

生恍然大悟。

学生思路得到启发,中上等及上等学生意犹未尽,鼓励他们根据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直接得到正方形的判定思路,并要求其举出简单示例。

就势跟进,要求学生思考,给定四边形,有什么样的边、角、对角线条件可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要求给出简单图例,并说出相应证明思路。

为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可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若不是,还需增加什么条件?

(4)能说“四条便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5)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小结:证明正方形的思路,总体讲三种思路,如图4所示;遇到具体条件要学会具体分析,规定条件和隐含条件不外乎边、角、对角线,或者把他们搅和在一起。这是一定要都要冷静,学会去分析。

动画演示:

场景七:正方形的判定

例题讲解

例2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AB的中点,DE、CF相交于M,

求证:AD=AM。

分析: 欲证AD=AM,只需证明∠1=∠2,但要根据题目条件直接证明∠1=∠2比较困难,考虑到E、F是正方形的两边中点,容易证明得:△BCF≌△CDF,得∠3=∠4,而∠4+∠BCF=90°.由此DE⊥CF,这是要证AD=AM,是否想到与直角有关的等腰三角形?只需延长CF、DA交于N,即可出现直角三角形MND,只要证明A是ND中点即可。这是是否发现△BCF≌△ANF?由AN=BC=AD,从而A是ND中点,MA是直角三角形MND的斜边ND上的中线。问题得证。

证明 :略。

说明 :将此题中的中点E、F进行变化: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BC、AB上的点,且BE=AF,则有DE⊥CF。这个变化后的图形在正方形中常常出现,要注意隐含的这个垂直条件。

课堂练习题及课后作业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精选

教学设计 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矩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2)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3)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4)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跪求↗ 数学没学好 让你帮一下忙 谢谢

19.4 菱形

19.4.1 菱形(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 ∴∠AFD=∠FDC

∴ ∠AFD=∠CBE.

例2 (教材P108例2)略

六、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七、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19.4.2 菱形(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19.5 正方形

19.5.1正方形(一)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

2.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1的例4,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与例2是正方形性质的应用,在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其性质.例3是正方形判定的应用,它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从而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随后可以再做一组判断题,进行练习巩固(参看随堂练习1),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将判断题改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

④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⑤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

四、课堂引入

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

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

(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

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

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1的例4) 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

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C=BD, AC⊥BD,

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 △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并且 △ABO ≌△BCO≌△CDO≌△DAO.

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OE=O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

证明:∵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

又 DG⊥AE, ∴ ∠EAO+∠AEO=∠EDG+∠AEO=90°.

∴ ∠EAO=∠FDO.

∴ △AEO ≌△DFO.

∴ OE=OF.

例3 (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过点A、C两点作l1∥l2,作BM⊥l1于M,DN⊥l1于N,直线MB、DN分别交l2于Q、P点.

求证: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

分析:由已知可以证出四边形PQMN是矩形,再证△ABM≌△DAN,证出AM=DN,用同样的方法证AN=DP.即可证出MN=NP.从而得出结论.

证明:∵  PN⊥l1,QM⊥l1,

∴ PN∥QM,∠PNM=90°.

∵  PQ∥NM,

∴  四边形PQMN是矩形.

∵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  ∠BAD=∠ADC=90°,AB=AD=DC(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1+∠2=90°.

又  ∠3+∠2=90°, ∴  ∠1=∠3.

∴ △ABM≌△DAN.

∴ AM=DN. 同理 AN=DP.

∴ AM+AN=DN+DP

即 MN=PN.

∴  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六、随堂练习

1.正方形的四条边____ __,四个角___ ____,两条对角线____ ____.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

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④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⑤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

1.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

为CD、CB延长线上的点,且DE=BF.

求证:∠AFE=∠AEF.

4.如图,E为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EBC是等边三角形,

求∠EAD与∠ECD的度数.

七、课后练习

1.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

求证:EA⊥AF.

2.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

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AF平分∠DAE交CD于F,求证:AE=BE+DF.

19.6 梯形

19.6.1 梯形(一)

一、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8中的例1.它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题目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最好让学生分析、讲解、解答.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互相平行(AD∥BC)”这一点.

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例2是一道计算题,例3是一道证明题,其用意一是为了巩固其概念,二是辅助线添加方法的练习,这两个题目的辅助线均是“平移一腰”,老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也可以再补充一些其它辅助线添加方法的题目,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但由于本教材在梯形这一部分知识中,并没有添加辅助线的要求,因此所选的题目不要太难.)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作用,掌握这些辅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助.

四、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C=80°,AD=a,BC=b,,则DC= .

(2)直角梯形的高为6cm,有一个角是30°,则这个梯形的两腰分别是 和 .

(3)等腰梯形 ABCD中,AB∥DC,A C平分∠DAB,∠DAB=60°,若梯形周长为8cm,则AD= .

2.已知: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CD,AD=BC,BD平分∠ABC,∠A=60°,梯形周长是20cm,求梯形的各边的长. (AD=DC=BC=4,AB=8)

3.求证:等腰梯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七、课后练习

1.填空:已知直角梯形的两腰之比是1∶2,那么该梯形的最大角为 ,最小角为 .

2.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3.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CD//AB, , .

求证:AD=AB—DC.

4.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19.6.2 梯形(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掌握“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个判定方法,及其此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体会转化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会用分析法寻求证明题思路,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

2.难点: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的例题与练习较多,可供老师们选用.

例1是教材P119的例2,这是一道计算题,讲解时要让学生注意,已知中并没有给出等腰梯形的条件,它需要先判定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然后再用其性质得出结论.

例2、例3、例4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2是一道文字题,这道题在进行证明时,可采用“平移对角线”或“作高”两种不同的方法,通过讲解例2,可以再次给学生介绍解决梯形问题时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例3是一道证明等腰梯形的题,它需要先证明其四边形是梯形,即先证出EG∥AB,此时还要由AE,BG延长交于O,说明EG≠AB,才能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然后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这个梯形是等腰梯形.选讲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步骤与方法.

例4是一道作图题,新教材P119的练习4就是一道画梯形图的题,此例4与练习4相同.通过此题的讲解与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并了解梯形作图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知道梯形的画图题,也常常是通过分析,找出需要添加的辅助线,先画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前面所学的特殊四边形的判定基本上是性质的逆命题.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命题: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这个命题是否成立?能否加以证明,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启发:能否转化为特殊四边形或三角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求证.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证:AB=CD.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命题就容易证明了.

证明方法1: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F,得到△DEC.

∵AB∥DE, ∴∠B=∠1,

∵∠B=∠C, ∴∠1=∠C. ∴DE=DC.

又∵AD∥BC, ∴DE=AB=DC.

证明时,可以仿照性质证明时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添加辅助线DE.

证明方法二:用常见的梯形辅助线方法:过点A作AE⊥BC, 过D作DF⊥BC,垂足分别为E、F(见图一).

证明方法三: 延长BA、CD相交于点E(见图二). 图一 图二

通过证明:验证了命题的正确性,从而得到: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几何表达式:梯形ABCD中,若∠B=∠C,则AB=DC.

【注意】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教材P119的例2)

例2(补充) 证明: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对角线AC=BD.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在ΔABC和ΔDCB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要能证∠1=∠2,就可通过证ΔABC ≌ΔDCB得到AB=DC.

证明:过点D作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又 AD∥BC,∴ 四边形ACED为平行四边形, ∴ DE=AC .

∵ AC=BD , ∴ DE=BD ∴ ∠1=∠E

∵ ∠2=∠E , ∴ ∠1=∠2

又 AC=DB,BC=CE, ∴ ΔABC≌ΔDCB. ∴ AB=CD.

∴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说明:如果AC、BD交于点O,那么由∠1=∠2可得OB=OC,OA=OD ,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问:能否有其他证法,引导学生作出常见辅助线,如图,作AE⊥BC,DF⊥BC,可证 RtΔABC≌RtΔCAE,得∠1=∠2.

例3(补充) 已知: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CF⊥BE交BD于G,F是垂足.求证:四边形ABGE是等腰梯形.

分析:先证明OE=OG,从而说明∠OEG=45°,得出EG∥AB,由AE,BG延长交于O,显然EG≠AB.得出四边形ABGE是梯形,再利用同底上的两角相等得出它为等腰梯形.

例4 (补充)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4cm、12cm,高为3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梯形的画图题常常通过分析,找出需添加的辅助线,归结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作图,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画出所要求的梯形.

如图,先算出AB长,可画等腰三角形ABE,然后完成 AECD的画图.

画法:①画ΔABE,使BE=12—4=8cm.

②延长BE到C使EC=4cm.

③分别过A、C作AD∥BC ,CD∥AE,AD、CD交于点D.

四边形ABCD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ABCD周长=4+12+5×2=26cm .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24 .

六、随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B)等腰梯形的一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C)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都等于90度

(D)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中不可能有直角

2.已知等腰梯形的周长25cm,上、下底分别为7cm、8cm,则腰长为_______cm.

3.已知等腰梯形中的腰和上底相等,且一条对角线和一腰垂直,求这个梯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DC,∠1=∠2,AC=B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略证 ,AD=BC, ,∴ AB∥DC)

5.已知,如图,E、F分别是梯形ABCD的两底AD、BC的中点,且EF⊥BC,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七、课后练习

1.等腰梯形一底角 ,上、下底分别为8,18,则它的腰长为______,高为______,面积是_________.

2.梯形两条对角线分别为15,20,高为12,则此梯形面积为_________.

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与CD不平行,且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4.如图4.9-9,梯形ABCD中,AB∥CD,AD=BC,CE⊥AB于E,若AC⊥BD于G.求证:CE= (AB+CD). 买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的 编的不错

数学教案-正方形 探索式教学示例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动画演示:

场景五: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场景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性质关系

师:当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下图(图1)表示:

图1

师: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性质关系整理在笔记本上。

例题讲解

例1 在已知锐角三角形ABC外边作正方形ABDE和正方形ACFG,求证:BG=CE

分析 :据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如图2所示,要证明线段相等,与图形可以证明二个三角形全等,即只需证明△ABG≌△AEC.

证明 :∵四边形ABDE和ACFG都是正方形

∴AB=AE,AG=AC

∠BAE=∠CAG=90°

∴∠BAE+∠BAC=∠CAG+∠BAC

即∠BAG=∠EAC

∴△ABG≌△AEC ∴BG=CE

图2

说 明 :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可以为证明全等提供条件,要注意等式性质的应用,这与向锐角三角形ABC外作等边三角形的结论完全相同,证法是可以借鉴的。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题目可有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讲解新课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

生:证一组邻边相等。

师:怎么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

生:证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怎么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生:根据定义,证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

师:那么,刚才的结论如果用图来表示,是不是如图2所示?

师:图3表现出由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分别得到正方形的三种方法。这是我们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但似乎有缺憾,能不能同样根据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图3补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部分学生疑惑不解。]

师点取上等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回答得图4。

生恍然大悟。

学生思路得到启发,中上等及上等学生意犹未尽,鼓励他们根据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直接得到正方形的判定思路,并要求其举出简单示例。

就势跟进,要求学生思考,给定四边形,有什么样的边、角、对角线条件可判定四边形是正方形?要求给出简单图例,并说出相应证明思路。

为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可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

(3)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若不是,还需增加什么条件?

(4)能说“四条便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5)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

小结:证明正方形的思路,总体讲三种思路,如图4所示;遇到具体条件要学会具体分析,规定条件和隐含条件不外乎边、角、对角线,或者把他们搅和在一起。这是一定要都要冷静,学会去分析。

动画演示:

场景七:正方形的判定

例题讲解

例2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AB的中点,DE、CF相交于M,

求证:AD=AM。

分析: 欲证AD=AM,只需证明∠1=∠2,但要根据题目条件直接证明∠1=∠2比较困难,考虑到E、F是正方形的两边中点,容易证明得:△BCF≌△CDF,得∠3=∠4,而∠4+∠BCF=90°.由此DE⊥CF,这是要证AD=AM,是否想到与直角有关的等腰三角形?只需延长CF、DA交于N,即可出现直角三角形MND,只要证明A是ND中点即可。这是是否发现△BCF≌△ANF?由AN=BC=AD,从而A是ND中点,MA是直角三角形MND的斜边ND上的中线。问题得证。

证明 :略。

说明 :将此题中的中点E、F进行变化:E、F分别为正方形ABCD的边BC、AB上的点,且BE=AF,则有DE⊥CF。这个变化后的图形在正方形中常常出现,要注意隐含的这个垂直条件。

课堂练习题及课后作业 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自主选择。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精选

教学设计 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

《角平分线的性质》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矩形的性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与地位

《菱形》紧接《矩形》一节之后。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菱形的性质及判定,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基于对教材和班级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节课的课题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质;

(2)目标是:让学生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菱形的性质;

(3)重点是: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4)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4.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 熟记菱形的有关性质和识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学设计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继课要学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观察、猜测、验证,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图片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设计几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形成共识。讲解例题时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分析题意,灵活运用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解题。

2.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解决教学难点。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 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 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 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菱形的判定教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