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升初二语文试卷(初一升初二的数学卷子)
初一升初二语文试卷(初一升初二的数学卷子)

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2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均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 2分)

A.屏风(píng) 遗骸(hái) 归咎(jiù) 物竟天择

B.绮丽(qǐ) 丘壑(hè) 萌发(ménɡ) 充耳不闻

C.奔丧(sànɡ) 匀称(chèn) 蹒跚(shān) 莫衷一事

D.瓦砾(lì) 琐屑(xiao) 滞笨(zhì) 在劫难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róng ( )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ǜ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次第:

销声匿迹:

(2)填空 (2分)

冰雪róng( )化 piān( )然归来

yǜn( )育果实 shuāi( )草连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 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 在教科书中学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 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 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 各种现象, 要有真情实感, 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仿写 (4分)

说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有时只是淡淡的一份祝福,有时只是默默的一次握手,但做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写成的铮铮誓言,因为淡淡的一份祝福, ,默默的一次握手,

5、名句默写。 (4分,每小题1分)

(1)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4)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6、 古诗默写。(请规范书写) (6分)

默写刘禹锡《陋室铭》

陋 陋 铭

刘 禹 锡

7、名著阅读: (6分,每空3分)

(1)《骆驼祥子》是本学期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主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请你根据提示填空。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2分)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

二、阅读理解 (6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4分)

⑴ 阡陌交通( ) ⑵ 悉如外人( )

⑶ 颖脱不羁( ) ⑷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分)

10.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4分)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 ____ (3分)

13、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

14、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5、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二)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6、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17、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18、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 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19、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 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4分)

(三)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20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4分)

22、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5分)

23、王老师许多年在学校的铃声、印讲义、叫电话琐碎的工作,默默无闻。对需要王老师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观点。(4分)

三、作文 (60分)

文题一:有爱大声说出来

文题二:善 良

要求: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以记叙为主,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字数在600字左右。

三.8.⑴交错相通 ⑵都、全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9.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3分) 11.(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2、4分 苏州园林(1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3、排比(1分)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分) 14、6分 总分结构。(2分) 作比较(1分)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分) 15、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2分)。 16、答案示例一 :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 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 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17、答案示例: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有例子,有分析并有道理即可)18、答案示例:“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19、参考:答案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20 ⑴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⑵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刻钢板;⑶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21答: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没有高工资,然而王老师却承担了许多年学校的铃声、讲义、叫电话,默默无闻,虽没有惊天地,但是许多年如一日的一种坚守,这种精神难能可贵。22铃声是王老师一生中工作的主要任务,既有升华主题,也有强调反复的作用(2分),正是铃声让王老师的人生意义非凡,催促师生起身、上课 、放学、就寝。王老师的人生意义几乎全部融在这铃声中。也是王 老师一生的写照(3分)。23、略 语言通顺有道理酌情给分。

三、作文(略)

等级 赋分 标准 其他

一类文 80——68分 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感情真挚,书写工整认真。 有创意可加分

二类文 67——58分 中心明确,语言顺畅,有真情实感,书写认真。

三类文 57——48 病句少,有真实感情,有中心意思,卷面比较整洁。

四类文 47以下 病句较多,有内容,书写较差。 酌情赋分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当前,翘首盼来的春天属于大自然,用手织出的春天才属于自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坦荡如底(dǐ) 迸(bèng)溅 B. 旁骛(wù) 强聒(ɡuō)不舍

C. 摒(bǐnɡ)弃 不醒(xǐnɡ)人事 D.湎( miǎn )怀 面面厮觑( qù )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 虽:虽然 B.名:说出 C.股:大腿 D.走:逃跑

3.下列 句子 中加点 成语 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暑期 社会实践 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摆在无锡人民面前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国男子 足球 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B. 2010年,在我国南方抗旱救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 事迹 。

C.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 毕业 后,他进入保守党某部门任职,2001年当选国会议员

②2005年他以出色的 演讲口才 最终当选保守党领袖

③直到进入牛津大学,他依然与政治活动很少沾边,但学业极为出色

④2010年5月,卡梅伦被任命为新一轮英国首相

⑤幼时的卡梅伦丝毫没有显示出政治人物的天赋

⑥小学时不仅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而且极为害羞

A. ⑤⑥③①②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⑥②③① D.④⑥⑤③①②

6.名著阅读。(2分)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变了,鲁达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从这段文字来看,鲁达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

A.疾恶如仇 B.胆小怕事 C.粗中有细 D.不畏强暴

二、阅读与欣赏(43分)

(一)诗歌赏析

渡桑干

刘皂(唐)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或请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于弈者。

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长逝。

8.下列各项中,“以”字的用法和“是以毕生无败局”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以三字教汝 B、以中有足乐者 C、无从致书以观 D、策之不以其道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太史某好弈,自诩( ) (2)人皆神之( )

(3)或请于手谈一局( ) (4)及病笃( )

10.翻译句子(2分)

若无密谱,何以不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 文章 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请 说说 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蚂蚁的本领(6分)

①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蚂蚁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②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③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 种植 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 ?请你写下来,并选择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2分)

答:

1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据考证”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答: ______

14.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答: ______

(四)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 寓言 故事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闻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5.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她不是一棵树(11分)

丁立梅

①我是在丽江古城看到那个女人的,靛蓝的大褂,靛青的裤子,腰系百褶围腰,典型的纳西族装扮。女人很老了,皮肤松弛,多褶皱。她盘腿坐在一角檐下,守着一堆绣花鞋垫,对着熙来攘往的人群,风吹不动,像丽江河畔的一方石,抑或檐上的一块砖,身边的热闹世界,仿佛与她无关。她的身上,充满无法言说的古朴和沧桑。

②我承认,这样的沧桑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身边的游人,亦有停下来看她的,他们在她的小摊前弯下腰去,看看,却并不买。抬首就是一个店,更精美的东西,里面多的是。

③我举起手里的相机。飞起的檐,赭色的木门,檐下的红灯笼,还有这个老妇人,这实在是个很不错的画面。我甚至想,如果拍摄效果好,就把它放进我的游记里当插图。就在这时,突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个小孩儿来,小孩儿七八岁,黑且瘦。他斜背着一个网兜,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空饮料瓶。小孩儿几步就冲到檐下的老妇人跟前,伸出胳膊挡在前面,眼睛亮亮地对着我,口齿伶俐地说,不许拍!

④我吃了一惊,没明白过来。我说怎么了,手里依然举着相机。

⑤小孩儿一看,急了,直视着我,再次强调:“不许拍!她不是一棵树!”

⑥我震动了。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啊,她又不是一棵树,我怎么可以随便拍呢?我放下举着相机的手,对小孩儿抱歉地笑了笑。小孩儿松了一口气,却仍盯着我,仿佛怕我偷拍。

⑦我看他实在可爱,开玩笑地问他:“那么,我可以拍你吗?” 他眼睛滴溜溜地转了转,回答得倒爽快,说:“可以。”不过,他伸手一指老妇人脚边五颜六色的鞋垫,坏坏地笑,说:“你得先买一双老奶奶的鞋垫。”

⑧我问:“为什么呢?” 他答:“因为你刚才侵犯了她,算是向她道歉。”

⑨我笑,照他说的做了。他很高兴,挺配合地让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我故意问他:“你也不是一棵树呀,为什么让我拍? ”“因为你问过我可不可以呀。”小家伙响亮地回答,而后跑进人群里,像条小泥鳅似的,转瞬不见了踪影。我愣在那里,为一颗小小的心里_____(A、有B、住)着的尊严。

⑩那以后,我又去过很多地方,但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再轻易把别人捕捉进我的镜头。因为,她不是一棵树,我没有权利侵犯她。

17.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写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概括出作者被小男孩阻止拍照后心理的变化过程,写在下面的括号内。(3分)

答:( )→( )→( )

19.“我愣在那里,为一颗小小的心里_____(A、有B、住)着的尊严”,你认为句中横线处选哪个动词好?说说你的理由。 (2分)

答:我选(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她不是一棵树”的含义和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10分)

2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翅湿沾微雨,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3)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7)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教桃李闹春风。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45分)

22.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诵读经典诗文”的读书活动。我们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诵读了《弟子规》和古诗词,但有些同学认为《弟子规》里的内容已经过时无用,不值得花时间读。针对以上同学的观点,结合你的诵读体会,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100字左右(5分)

23. 作文 (40分):

人生是一次远行,行程中总有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储存在心间。它可能是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回成功的体验……,人生又是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即将升入初三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请以“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为充实文章内容,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知和运用

1、B 2、A 3、C 4、C 5、A 6、C

二、阅读与赏析

(一)7、D

(二)8、B

9、(1)夸耀(2)以……为神(3)有的人(4)等到

10、如果你没有密谱,为什么你下棋从来不败呢?

11、讽刺社会生活中没有真才实学,却爱装模作样的人。

(三)(6分)

12. (2分)方法(1分): 列数字、作比较 、打比方(答满2个给1分,仅答1个不给分)

作用:(1分)

列数字:具体地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作比较:突出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13.不能删去,“据考证”说明这一发现是科学考察的结果,是有依据的。删去后则不能体现这一点,体现了 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14.(2分)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蚂蚁的本领很大(1分)。

(四)(4分)

15.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或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2分) 用“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回答得1分

16. 道理论证 (1分);引用亚里士多德的 名言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好习惯能助人成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五)(11分)

17.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答满3个给2分,少写一个扣一分,仅答一个不给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古朴和沧桑的特点(1分),为下文我想为老妇人拍照做铺垫。(1分)

18.吃惊、震动、感动

19.选“B住”,“住”字将尊严生命化,使之具体可感,强调了尊严在孩子的心中是非常牢固的。(或“住”字是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孩子纯洁的内心和天真的想法。)

20.标题的含义:老妇人不是一个物体,是有尊严的人;

标题的作用:(1)点明主旨(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默写:

(1)泥香带落花(2)谈笑有鸿儒(3)举杯销愁愁更愁(4)枯藤老树昏鸦

(5)蜡炬成灰泪始干(6)江山代有才人出(7)却话巴山夜雨时

(8)爱惜芳心莫轻吐(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2、观点明确、表达清楚,需联系诵读体会谈看法。酌情给分。

23、作文:建议32分切入。

初一升初二的数学卷子

有哪些适合初二学生刷题的卷子,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值得刷题的资料

1、《天利三十八套》

2、《五年中考三年模拟》

3、《万唯中考试题》

4、《黄冈》

5、《启东大试卷》

6、《零失误全面讲解》

7、《培优辅导》

8、《实验班》

初二数学学习技巧

预习是主动获取初中数学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在听课期间,学生应该养成初二数学记笔记的好习惯,及时将重点内容整理到笔记上,当然如果课上的时间很紧迫,学生也可以简单标记一下,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整理总结。

初二卷子

多少次挑灯夜读,相信辛勤耕耘终会有回报,祝你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期待你的成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2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塞翁失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3.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 (2分)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

以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芳草萎萋,

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

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

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A.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B.其实秋色、春景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慨。 C.其实春景、秋色与人的心情无关。 D.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也应有同样的情怀。

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2分)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恰当的顺序是:

5、填空。(8分)

(1)、《随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名句是

, 。

(2)、人们常喜欢用“ , ”(《爱莲说》中二名句)来表明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

(3)、《石壕吏》诗中可以判定老妇人后来的确被抓走了的句子是: , 。

(4)、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抒写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的诗句是:

“ , 。”

6、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分别从螃蟹和青蛙的角度写出寓意或启示(4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样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河边。”

螃蟹走了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1)从螃蟹的角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青蛙的角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专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8分)

结合“汉字”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有着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运用汉字元素设计的,主图案由北京的“京”字变形而成。右面的图片足某体育项目的会标,请你说出它的妙处。(2分)

(2)班级要组织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咸苦辣各味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心”“二”“人”中选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3分)

谜底:_________________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偶是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构成对偶的下一句。 (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扬州名胜很多。如瘦西湖、何园、个园、史公祠、琼花观等等。)(3分)

平山堂下花似锦,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想题: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示例:秦始皇 战争 景点 金字塔(答案两个字)——长城

题目:武松 交响曲 张艺谋 夏完淳(答案两个字)——( )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重点词语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拏一小船 拏:

上下一白 一白: 雾凇沆砀 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及下船 及:

9、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11、开放性试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二)阅读《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完成第12---16题(13分)

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

①这是一个震撼人的故事。

②故事发生在一条山道上,一辆大巴正在山道上前行。车上拉满了乘客,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有好人也有坏人,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司机却是一个女司机,因为长得青春美丽,车上的三个流氓突然起了歹心,他们拿着刀,贴在她的脸上,让她把车停下,下车去陪他们玩一玩,否则就把她的脸划伤。为了一车人的安全,女司机把车停下了,但她不肯下车,她看着流氓身后的一车人,希望他们起来帮她,一车人如果都起来帮她,那三个流氓肯定是不敢下手的……可是,就像人们时常听到的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不低头的就让眼光穿过玻璃望到了车外,像是没有看到车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站了起来,这人个子不大,但声音很硬,他告诉那三个流氓不得如此无礼。他让他们把她放了。但那三个流氓没有放手,他们两三拳就把他打倒在了车里,然后把女司机拉下了车去,把女司机给强暴了。回到车上的时候,女司机却不肯开车。她指着那个曾站起来帮她的人,让他下车。

③她说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

④那个人却不肯下去。他觉得他那是为了她,她不能因此反而让他下去。他不下。他不下车,她便不肯开车,于是一车的人都愤怒起来了——他们终于愤怒了!在他们应该愤怒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缩着头,都没有吭声,但这个时候,似乎不需要他们愤怒的时候,他们全都愤怒了。他们的理由是他们要继续赶路。他们于是把他轰下去,他不下去,他们就把他的行李从车窗扔出去……那人看到自己的行李被丢到车外,于是急了起来,然而,就在他急急下车去捡回自己的行李时,大巴轰的一声,开走了。

⑤那个人就这样被丢下了。

⑥他拿着行李追着却怎么也追不上。他于是伤心地哭了。他朝着往前开去的大巴呐喊着:为什么把我丢下……我错了吗?……然而,他的声音还在山道的上空回响着。突然,他惊呆了——那辆大巴突然在前边的拐弯处没有拐弯,而是直直地往前边的悬崖飞身而去……只听得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一车人,一个不留地坠下悬崖……

⑦那个人突然明白了。

⑧我们当然也明白了。

12.“这是一个震撼人的故事”,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何作用?(2分)

13.品味语言:(4分)

(1)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2)他于是伤心地哭了。(他“哭”什么?为什么“哭”?)

14、“那个人突然明白了”,“我们当然也明白了”请写出“那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又明白了什么?(2分)

15、你对女司机的最后的做法持什么态度——是反对还是赞成?为什么?(2分)

16、阅读下面三个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材料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宗旨;以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研讨见义勇为理论问题,推动见义勇为立法等为主要任务。

材料三:近期,广东发生了几件“见义勇为”却证人难寻的事件:湖南打工仔王敏捉贼牺牲却难寻证人;广州市民谢斌驾车追擒摩托扒手,飞贼慌乱撞死,是见义勇为是交通事故引发争议;蒋廷珍为救在铁道上玩耍的顽童,被火车撞飞身亡,却遭遇顽童和家长杳无踪影、众多目击居民不愿出面作证,(摘自广东视线)

(三)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第2期 有删改)

17.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8.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19.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20.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四)风筝中的科学

窦光宇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a href="/" target="_blank">登山陈嘲嗑驮?ldquo;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12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21.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2.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2分)

23.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24.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4分)

三、作文(50分)

25.在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亲情是七彩阳光,七彩合在一起便是自然白,她朴素真挚。沐浴其中,我们可曾阅读过这一缕爱的阳光呢?是春日艳阳的温馨,还是夏日骄阳的热烈?是秋日夕阳的深沉,还是冬日暖阳的温存?请以“那份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惚。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参考答案

一.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1分)

2、C 3、B 4.A 5.③①④②⑤

6、(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1)没有正确的方向,就很难到达目的地(把握好方向,“横着爬”是无法实现理想的)

(2)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指导别人要具体、耐心)

8. (1)这是划船比赛项目的会标,设计者巧妙地将两个划船人的正在进行比赛的姿态设计成一个“比”字,既形象地表明了体育项目的内容,又突出“比赛”的意思。(意思对即可)(2)答案示例:杨柳樟槐村村都有 (3)答案示例:瘦西湖畔柳如烟

二、阅读理解(49分)

绝:消失 拏:撑船 一白:全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焉得:哪能 更:还 及:等到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五更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到湖心亭去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雪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七、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八、开放性试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③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16.总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抓住读者阅读的兴趣。

17.(1)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不畏强暴。(2)哭自己不被众人理解,尤其是不被女司机理解,反而恩将仇报。缺乏公德意思,世风日下,世人明哲保身,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18.“那个人明白了:这一车里的人都不是好人呀,她要让这些们去死,我这样做是对的,我不能死,我应该活着。我们明白了:女司机的做法是要与一些没有良知的人们同归于尽,要让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命百岁。(言之有理即可)

19、围绕自己的观点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0、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人们思想意上很不重视见义勇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对这种做法要持批评的态度,要发动社会人们一起连手抵制恶势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9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0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1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12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12.介绍如何利用风筝来发电(或:介绍利用风筝发电的一些新方法)。(2分。意近即可。)

13.①发电成本低;②能源可再生。(2分。意近即可。)

14.使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分。少答一种扣1分,扣完2分为止。) 打比方如“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形象而准确地说明了风筝在空中排列的情形,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作比较如“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具体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或答“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具体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的绳索之粗。) 举例子如以俄罗斯和意大利的研究为例,具体说明了科学家最近提出的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是怎样的。(2分。任选其中一种方法举一例来分析即可。举出例子1分,答出效果1分。)

15.答案示例:利用风筝架设深谷、大河之间的电线;利用风筝进行商业广告宣传或商业炒作等。(4分。从是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方面来酌情评分。)

三、作文(50分)

25.按中考评分标准评

六年级升初中考试试卷

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复习语文呢?我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积累。 75 分

一填空题。 25分

1、肖晓当升旗手时,他的事迹是由 介绍的。

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 _____。鲁滨逊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__ _____”。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28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均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 2分)

A.屏风(píng) 遗骸(hái) 归咎(jiù) 物竟天择

B.绮丽(qǐ) 丘壑(hè) 萌发(ménɡ) 充耳不闻

C.奔丧(sànɡ) 匀称(chèn) 蹒跚(shān) 莫衷一事

D.瓦砾(lì) 琐屑(xiao) 滞笨(zhì) 在劫难逃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róng ( )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yǜ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shuāi(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 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次第:

销声匿迹:

(2)填空 (2分)

冰雪róng( )化 piān( )然归来

yǜn( )育果实 shuāi( )草连天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 善于探索的水平。

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 在教科书中学语文, 还要在课堂外、 在生活中学语文。

D.同学们写作文, 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 各种现象, 要有真情实感, 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4、仿写 (4分)

说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有时只是淡淡的一份祝福,有时只是默默的一次握手,但做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写成的铮铮誓言,因为淡淡的一份祝福, ,默默的一次握手,

5、名句默写。 (4分,每小题1分)

(1)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

(2)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4)谁道人生无再少? (苏轼《浣溪沙》)

6、 古诗默写。(请规范书写) (6分)

默写刘禹锡《陋室铭》

陋 陋 铭

刘 禹 锡

7、名著阅读: (6分,每空3分)

(1)《骆驼祥子》是本学期教材要求阅读的名著,主人公祥子买车三起三落,请你根据提示填空。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神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2分)

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

"她"的名字是: 。

二、阅读理解 (62分)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8.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4分)

⑴ 阡陌交通( ) ⑵ 悉如外人( )

⑶ 颖脱不羁( ) ⑷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4分)

10.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4分)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2、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 ____ (3分)

13、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分)

14、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15、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二)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6、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4分)

17、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3分)

18、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3分)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 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19、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 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4分)

(三)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20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

21、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4分)

22、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5分)

23、王老师许多年在学校的铃声、印讲义、叫电话琐碎的工作,默默无闻。对需要王老师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观点。(4分)

三、作文 (60分)

文题一:有爱大声说出来

文题二:善 良

要求: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写一篇以记叙为主,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文从字顺,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字数在600字左右。

三.8.⑴交错相通 ⑵都、全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9.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3分) 11.(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2、4分 苏州园林(1分)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分) 13、排比(1分)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要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2分) 14、6分 总分结构。(2分) 作比较(1分) 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2分) 15、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2分)。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2分)。 16、答案示例一 :收到对门送来的绿豆糕,老郭夫妇猜测她的用意,其实,老张媳妇只是为了让他们尝尝绿豆糕的味道(或许只是乡下的一种习惯)。 示例二:对门送来一碗绿豆糕,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第二天老张媳妇告诉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事。 示例三:老张媳妇按乡下的风俗给对门送去一碗绿豆糕,结果老郭夫妇以为她有什么事,这让老张媳妇很不明白。17、答案示例:老郭媳妇认为来自乡下的老张媳妇送绿豆糕一定是有求于她,很世俗很势利;她为了一碗绿豆糕一晚上睡不好,担心自己被人利用,谨小慎微;她不相信老张媳妇真的没事,多疑猜忌;她明明担心老张媳妇会给她带来麻烦却口是心非假装热情,虚伪不真诚。(有例子,有分析并有道理即可)18、答案示例:“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绿豆糕麻油香味的浓郁,又暗示了绿豆糕代表的老张媳妇淳朴真诚的邻里情谊所带来的强烈冲击。19、参考:答案示例一:有必要,作者这样着意交代人、物、风俗都来自乡下显然别有深意,是为了说明乡下人待人真诚,乡下的民风淳朴,以此和以老郭夫妇为代表的城里人的自私世俗形成对比。 示例二:有必要,作者这样是为了说明老张媳妇这样的乡下人没有沾染上城里人的世俗势利,他们仍保持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示例三:没必要,因为城里也有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人与人的隔膜根源不在于城乡的差别。20 ⑴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⑵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刻钢板;⑶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21答: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没有高工资,然而王老师却承担了许多年学校的铃声、讲义、叫电话,默默无闻,虽没有惊天地,但是许多年如一日的一种坚守,这种精神难能可贵。22铃声是王老师一生中工作的主要任务,既有升华主题,也有强调反复的作用(2分),正是铃声让王老师的人生意义非凡,催促师生起身、上课 、放学、就寝。王老师的人生意义几乎全部融在这铃声中。也是王 老师一生的写照(3分)。23、略 语言通顺有道理酌情给分。

三、作文(略)

等级 赋分 标准 其他

一类文 80——68分 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从字顺,感情真挚,书写工整认真。 有创意可加分

二类文 67——58分 中心明确,语言顺畅,有真情实感,书写认真。

三类文 57——48 病句少,有真实感情,有中心意思,卷面比较整洁。

四类文 47以下 病句较多,有内容,书写较差。 酌情赋分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当前,翘首盼来的春天属于大自然,用手织出的春天才属于自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注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坦荡如底(dǐ) 迸(bèng)溅 B. 旁骛(wù) 强聒(ɡuō)不舍

C. 摒(bǐnɡ)弃 不醒(xǐnɡ)人事 D.湎( miǎn )怀 面面厮觑( qù )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 虽:虽然 B.名:说出 C.股:大腿 D.走:逃跑

3.下列 句子 中加点 成语 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暑期 社会实践 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摆在无锡人民面前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D.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国男子 足球 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

B. 2010年,在我国南方抗旱救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令人敬仰的英雄 事迹 。

C.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 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 毕业 后,他进入保守党某部门任职,2001年当选国会议员

②2005年他以出色的 演讲口才 最终当选保守党领袖

③直到进入牛津大学,他依然与政治活动很少沾边,但学业极为出色

④2010年5月,卡梅伦被任命为新一轮英国首相

⑤幼时的卡梅伦丝毫没有显示出政治人物的天赋

⑥小学时不仅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而且极为害羞

A. ⑤⑥③①②④ B.⑤⑥①③②④ C. ④⑤⑥②③① D.④⑥⑤③①②

6.名著阅读。(2分)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变了,鲁达寻思:“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从这段文字来看,鲁达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

A.疾恶如仇 B.胆小怕事 C.粗中有细 D.不畏强暴

二、阅读与欣赏(43分)

(一)诗歌赏析

渡桑干

刘皂(唐)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手,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深浅。或请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于弈者。

及病笃,其子跪床前曰:“愿得大人密谱。”太史曰:“痴儿,吾何尝有谱。”子曰:“若无密谱,何以不败?”太史曰:“必曰有谱,吾以三字教汝,曰‘不对局’。吾毕生不与人对局,是以毕生无败局。”言讫,溘然长逝。

8.下列各项中,“以”字的用法和“是以毕生无败局”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以三字教汝 B、以中有足乐者 C、无从致书以观 D、策之不以其道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太史某好弈,自诩( ) (2)人皆神之( )

(3)或请于手谈一局( ) (4)及病笃( )

10.翻译句子(2分)

若无密谱,何以不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篇 文章 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请 说说 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蚂蚁的本领(6分)

①早在人类诞生之前,蚂蚁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干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然能“设计”出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②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时居然能够思考、筹划、谋算,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浩大令人惊叹:有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的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般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③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二百余种蚂蚁都有 种植 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但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园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种植无收时还会向邻居借贷!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 ?请你写下来,并选择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2分)

答:

1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词语“据考证”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分)

答: ______

14. 第③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答: ______

(四)习惯的力量

①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习惯能载着你走向成功,也能驮着你滑向失败。有这样一个 寓言 故事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大增,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乞丐回答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②可见,习惯对我们有着多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的效率,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③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3周,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继而形成稳定的习惯。

④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追求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所以,在实现成功的过程中,除了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成功欲望,要有信心、有热情、有意志、有毅力等之外,还应该搭上习惯这一成功的快车,实现自己的目标。

⑤我国南宋诗人陆游笔耕不辍,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篇,其中他晚年所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前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用“时闻统计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在50余年间取得了数百项科研成果。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

15.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她不是一棵树(11分)

丁立梅

①我是在丽江古城看到那个女人的,靛蓝的大褂,靛青的裤子,腰系百褶围腰,典型的纳西族装扮。女人很老了,皮肤松弛,多褶皱。她盘腿坐在一角檐下,守着一堆绣花鞋垫,对着熙来攘往的人群,风吹不动,像丽江河畔的一方石,抑或檐上的一块砖,身边的热闹世界,仿佛与她无关。她的身上,充满无法言说的古朴和沧桑。

②我承认,这样的沧桑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身边的游人,亦有停下来看她的,他们在她的小摊前弯下腰去,看看,却并不买。抬首就是一个店,更精美的东西,里面多的是。

③我举起手里的相机。飞起的檐,赭色的木门,檐下的红灯笼,还有这个老妇人,这实在是个很不错的画面。我甚至想,如果拍摄效果好,就把它放进我的游记里当插图。就在这时,突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个小孩儿来,小孩儿七八岁,黑且瘦。他斜背着一个网兜,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些空饮料瓶。小孩儿几步就冲到檐下的老妇人跟前,伸出胳膊挡在前面,眼睛亮亮地对着我,口齿伶俐地说,不许拍!

④我吃了一惊,没明白过来。我说怎么了,手里依然举着相机。

⑤小孩儿一看,急了,直视着我,再次强调:“不许拍!她不是一棵树!”

⑥我震动了。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啊,她又不是一棵树,我怎么可以随便拍呢?我放下举着相机的手,对小孩儿抱歉地笑了笑。小孩儿松了一口气,却仍盯着我,仿佛怕我偷拍。

⑦我看他实在可爱,开玩笑地问他:“那么,我可以拍你吗?” 他眼睛滴溜溜地转了转,回答得倒爽快,说:“可以。”不过,他伸手一指老妇人脚边五颜六色的鞋垫,坏坏地笑,说:“你得先买一双老奶奶的鞋垫。”

⑧我问:“为什么呢?” 他答:“因为你刚才侵犯了她,算是向她道歉。”

⑨我笑,照他说的做了。他很高兴,挺配合地让我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我故意问他:“你也不是一棵树呀,为什么让我拍? ”“因为你问过我可不可以呀。”小家伙响亮地回答,而后跑进人群里,像条小泥鳅似的,转瞬不见了踪影。我愣在那里,为一颗小小的心里_____(A、有B、住)着的尊严。

⑩那以后,我又去过很多地方,但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再轻易把别人捕捉进我的镜头。因为,她不是一棵树,我没有权利侵犯她。

17.选文第①自然段中写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概括出作者被小男孩阻止拍照后心理的变化过程,写在下面的括号内。(3分)

答:( )→( )→( )

19.“我愣在那里,为一颗小小的心里_____(A、有B、住)着的尊严”,你认为句中横线处选哪个动词好?说说你的理由。 (2分)

答:我选(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她不是一棵树”的含义和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10分)

2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翅湿沾微雨,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3)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7)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教桃李闹春风。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45分)

22.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诵读经典诗文”的读书活动。我们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诵读了《弟子规》和古诗词,但有些同学认为《弟子规》里的内容已经过时无用,不值得花时间读。针对以上同学的观点,结合你的诵读体会,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100字左右(5分)

23. 作文 (40分):

人生是一次远行,行程中总有一些美好的、珍贵的、受益的东西储存在心间。它可能是一段真情,一片风景,一个物件,或者是一句真诚的劝说,一次难得的机遇,一回成功的体验……,人生又是一本本日历,不同时间段折合成册。即将升入初三的你,在装订你的这段历程时会梳理出怎样的册页呢?请以“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为充实文章内容,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知和运用

1、B 2、A 3、C 4、C 5、A 6、C

二、阅读与赏析

(一)7、D

(二)8、B

9、(1)夸耀(2)以……为神(3)有的人(4)等到

10、如果你没有密谱,为什么你下棋从来不败呢?

11、讽刺社会生活中没有真才实学,却爱装模作样的人。

(三)(6分)

12. (2分)方法(1分): 列数字、作比较 、打比方(答满2个给1分,仅答1个不给分)

作用:(1分)

列数字:具体地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作比较:突出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蚁丘工程浩大。

13.不能删去,“据考证”说明这一发现是科学考察的结果,是有依据的。删去后则不能体现这一点,体现了 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

14.(2分)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蚂蚁的本领很大(1分)。

(四)(4分)

15.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成功(或养成好习惯对于你的成功非常重要)。(2分) 用“习惯决定着你的活动空间的大小,也决定着你的成败”回答得1分

16. 道理论证 (1分);引用亚里士多德的 名言 作为道理论据证明好习惯能助人成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五)(11分)

17.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答满3个给2分,少写一个扣一分,仅答一个不给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古朴和沧桑的特点(1分),为下文我想为老妇人拍照做铺垫。(1分)

18.吃惊、震动、感动

19.选“B住”,“住”字将尊严生命化,使之具体可感,强调了尊严在孩子的心中是非常牢固的。(或“住”字是拟人化的写法,表现了孩子纯洁的内心和天真的想法。)

20.标题的含义:老妇人不是一个物体,是有尊严的人;

标题的作用:(1)点明主旨(2)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默写:

(1)泥香带落花(2)谈笑有鸿儒(3)举杯销愁愁更愁(4)枯藤老树昏鸦

(5)蜡炬成灰泪始干(6)江山代有才人出(7)却话巴山夜雨时

(8)爱惜芳心莫轻吐(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2、观点明确、表达清楚,需联系诵读体会谈看法。酌情给分。

23、作文:建议32分切入。

初一升初二的数学卷子

有哪些适合初二学生刷题的卷子,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初二值得刷题的资料

1、《天利三十八套》

2、《五年中考三年模拟》

3、《万唯中考试题》

4、《黄冈》

5、《启东大试卷》

6、《零失误全面讲解》

7、《培优辅导》

8、《实验班》

初二数学学习技巧

预习是主动获取初中数学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在听课期间,学生应该养成初二数学记笔记的好习惯,及时将重点内容整理到笔记上,当然如果课上的时间很紧迫,学生也可以简单标记一下,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整理总结。

初二卷子

多少次挑灯夜读,相信辛勤耕耘终会有回报,祝你初二语文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期待你的成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名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2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王小明同学心直口快,对有缺点的同学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简直是画蛇添足。

D、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塞翁失马,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3.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 (2分)

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

以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芳草萎萋,

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

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

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A.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B.其实秋色、春景给人带来的是另一种感慨。 C.其实春景、秋色与人的心情无关。 D.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也应有同样的情怀。

4.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连贯的话。(2分)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恰当的顺序是:

5、填空。(8分)

(1)、《随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名句是

, 。

(2)、人们常喜欢用“ , ”(《爱莲说》中二名句)来表明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

(3)、《石壕吏》诗中可以判定老妇人后来的确被抓走了的句子是: , 。

(4)、杜甫《望岳》中点明全诗主旨,抒写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的诗句是:

“ , 。”

6、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分别从螃蟹和青蛙的角度写出寓意或启示(4分)

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问道:“青蛙哥哥,到河边去,怎样走?”青蛙指着前面说:“你一直往前走,一会儿就可以到河边。”

螃蟹走了半天,还是走不到河边。后来,有一天,螃蟹遇见了青蛙,指责道:“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许多冤枉路!”青蛙说:“我没有骗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却横着爬,当然到不了河边!”

1)从螃蟹的角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青蛙的角度(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专题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8分)

结合“汉字”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有着其他文字所没有的独特魅力,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运用汉字元素设计的,主图案由北京的“京”字变形而成。右面的图片足某体育项目的会标,请你说出它的妙处。(2分)

(2)班级要组织字谜游戏。你的任务是仿照教材中“甜咸苦辣各味皆备”(谜底:口)的方式,从“木”“心”“二”“人”中选一个字为谜底,用“××××××都有”的句式,设计一个谜面。(3分)

谜底:_________________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偶是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构成对偶的下一句。 (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扬州名胜很多。如瘦西湖、何园、个园、史公祠、琼花观等等。)(3分)

平山堂下花似锦,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想题: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示例:秦始皇 战争 景点 金字塔(答案两个字)——长城

题目:武松 交响曲 张艺谋 夏完淳(答案两个字)——( )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重点词语解释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拏一小船 拏:

上下一白 一白: 雾凇沆砀 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更: 及下船 及:

9、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11、开放性试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二)阅读《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完成第12---16题(13分)

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

①这是一个震撼人的故事。

②故事发生在一条山道上,一辆大巴正在山道上前行。车上拉满了乘客,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有好人也有坏人,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司机却是一个女司机,因为长得青春美丽,车上的三个流氓突然起了歹心,他们拿着刀,贴在她的脸上,让她把车停下,下车去陪他们玩一玩,否则就把她的脸划伤。为了一车人的安全,女司机把车停下了,但她不肯下车,她看着流氓身后的一车人,希望他们起来帮她,一车人如果都起来帮她,那三个流氓肯定是不敢下手的……可是,就像人们时常听到的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不低头的就让眼光穿过玻璃望到了车外,像是没有看到车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站了起来,这人个子不大,但声音很硬,他告诉那三个流氓不得如此无礼。他让他们把她放了。但那三个流氓没有放手,他们两三拳就把他打倒在了车里,然后把女司机拉下了车去,把女司机给强暴了。回到车上的时候,女司机却不肯开车。她指着那个曾站起来帮她的人,让他下车。

③她说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

④那个人却不肯下去。他觉得他那是为了她,她不能因此反而让他下去。他不下。他不下车,她便不肯开车,于是一车的人都愤怒起来了——他们终于愤怒了!在他们应该愤怒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缩着头,都没有吭声,但这个时候,似乎不需要他们愤怒的时候,他们全都愤怒了。他们的理由是他们要继续赶路。他们于是把他轰下去,他不下去,他们就把他的行李从车窗扔出去……那人看到自己的行李被丢到车外,于是急了起来,然而,就在他急急下车去捡回自己的行李时,大巴轰的一声,开走了。

⑤那个人就这样被丢下了。

⑥他拿着行李追着却怎么也追不上。他于是伤心地哭了。他朝着往前开去的大巴呐喊着:为什么把我丢下……我错了吗?……然而,他的声音还在山道的上空回响着。突然,他惊呆了——那辆大巴突然在前边的拐弯处没有拐弯,而是直直地往前边的悬崖飞身而去……只听得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一车人,一个不留地坠下悬崖……

⑦那个人突然明白了。

⑧我们当然也明白了。

12.“这是一个震撼人的故事”,放在文章的开头有何作用?(2分)

13.品味语言:(4分)

(1)我的车不拉你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2)他于是伤心地哭了。(他“哭”什么?为什么“哭”?)

14、“那个人突然明白了”,“我们当然也明白了”请写出“那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又明白了什么?(2分)

15、你对女司机的最后的做法持什么态度——是反对还是赞成?为什么?(2分)

16、阅读下面三个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材料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见义勇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宗旨;以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宣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研讨见义勇为理论问题,推动见义勇为立法等为主要任务。

材料三:近期,广东发生了几件“见义勇为”却证人难寻的事件:湖南打工仔王敏捉贼牺牲却难寻证人;广州市民谢斌驾车追擒摩托扒手,飞贼慌乱撞死,是见义勇为是交通事故引发争议;蒋廷珍为救在铁道上玩耍的顽童,被火车撞飞身亡,却遭遇顽童和家长杳无踪影、众多目击居民不愿出面作证,(摘自广东视线)

(三)中国皮影戏

易 树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7年第2期 有删改)

17.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     ——皮影制作——     ——广泛流传。(2分)

18.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19.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20.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3分)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

(四)风筝中的科学

窦光宇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yuān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a href="/" target="_blank">登山陈嘲嗑驮?ldquo;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文仪器吊到70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科学试验,第一次测到了大气的温度,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风筝在科学试验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这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12分)

(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1期,有删改)

21.概括。本文第④~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2.理解。细读本文,说说风筝发电与常规电站发电相比有哪两大优势?(2分)

23.品读。第⑤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方法外,还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就其中的一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使用效果。(4分)

24.拓展。风筝最早发源于中国,风筝的发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骄傲。请发挥你的想像,进行一次创新之举,设想出将风筝运用于生产、生活、科研等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本文中提到的除外,文字要简洁)。(4分)

三、作文(50分)

25.在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①亲情是七彩阳光,七彩合在一起便是自然白,她朴素真挚。沐浴其中,我们可曾阅读过这一缕爱的阳光呢?是春日艳阳的温馨,还是夏日骄阳的热烈?是秋日夕阳的深沉,还是冬日暖阳的温存?请以“那份爱”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又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点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惚。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考卷参考答案

一.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21分)

2、C 3、B 4.A 5.③①④②⑤

6、(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1)没有正确的方向,就很难到达目的地(把握好方向,“横着爬”是无法实现理想的)

(2)帮助别人要从实际出发(提建议要有真诚的态度)(指导别人要具体、耐心)

8. (1)这是划船比赛项目的会标,设计者巧妙地将两个划船人的正在进行比赛的姿态设计成一个“比”字,既形象地表明了体育项目的内容,又突出“比赛”的意思。(意思对即可)(2)答案示例:杨柳樟槐村村都有 (3)答案示例:瘦西湖畔柳如烟

二、阅读理解(49分)

绝:消失 拏:撑船 一白:全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焉得:哪能 更:还 及:等到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五更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到湖心亭去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雪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两三粒而已。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七、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八、开放性试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③春江潮水边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16.总领,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抓住读者阅读的兴趣。

17.(1)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不畏强暴。(2)哭自己不被众人理解,尤其是不被女司机理解,反而恩将仇报。缺乏公德意思,世风日下,世人明哲保身,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18.“那个人明白了:这一车里的人都不是好人呀,她要让这些们去死,我这样做是对的,我不能死,我应该活着。我们明白了:女司机的做法是要与一些没有良知的人们同归于尽,要让好人一生平安,好人长命百岁。(言之有理即可)

19、围绕自己的观点去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0、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人们思想意上很不重视见义勇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对这种做法要持批评的态度,要发动社会人们一起连手抵制恶势力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9悠久历史 皮影表演

10一是说明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二是增强文章趣味性。

11传到国外的中国传统艺术很多,去掉“之一”显得绝对,表达就不准确了。

12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剧目丰富

12.介绍如何利用风筝来发电(或:介绍利用风筝发电的一些新方法)。(2分。意近即可。)

13.①发电成本低;②能源可再生。(2分。意近即可。)

14.使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分。少答一种扣1分,扣完2分为止。) 打比方如“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形象而准确地说明了风筝在空中排列的情形,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作比较如“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具体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或答“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具体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的绳索之粗。) 举例子如以俄罗斯和意大利的研究为例,具体说明了科学家最近提出的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是怎样的。(2分。任选其中一种方法举一例来分析即可。举出例子1分,答出效果1分。)

15.答案示例:利用风筝架设深谷、大河之间的电线;利用风筝进行商业广告宣传或商业炒作等。(4分。从是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方面来酌情评分。)

三、作文(50分)

25.按中考评分标准评

六年级升初中考试试卷

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们即将面临小升初考试,那么同学们要如何复习语文呢?我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升初六年级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积累。 75 分

一填空题。 25分

1、肖晓当升旗手时,他的事迹是由 介绍的。

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___ _____。鲁滨逊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___ _____”。

初一升初二语文试卷(初一升初二的数学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