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考重点知识归纳(地理合格考知识点2023)
高中地理学考重点知识归纳(地理合格考知识点2023)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1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地理会考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

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态、地球的运动、经纬度和时区、地图投影等。

2、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增长与控制、城市化发展等。

3、环境与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

4、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5、地质与灾害:地球内部构造、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

6、经济与区域:地理位置与区域联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1、熟悉基础知识:高中地理需要运用一定的地理常识和基础知识,比如地球形态、经纬度、地图投影等。因此,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2023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那么你知道地理合格考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二)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 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 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 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 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 立春 (2月4日)、 立夏 、 立秋 、 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 冬雪雪冬小 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三)

81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猜你喜欢:

1.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2. 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3. 地理会考必考知识点

4. 2017地理等级考知识点

5. 学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电子书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

【一】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二】

1.中国的商业:

〈1〉商品和贸易: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贸易。

〈2〉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商业中心的形成,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出条件,便于商品集散。所以,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能便利的东部地区。上海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

〈3〉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出商品以农矿等到初级产品为主,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到80%以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等。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有: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主要外贸口岸有沿海的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以及边境城镇。

2.旅游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等特点。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四川的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台湾日月潭、杭州西湖、吉林白头山、福建武夷山等。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西安的泰陵兵马俑、北京故宫、德的避暑山庄、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古窟的壁画、拉萨的布达拉宫等。

〈3〉革命纪念地:湖南韶山*故居、井岗山、延安等

〈4〉民族风情:壮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三】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1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

以下是高中地理会考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

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态、地球的运动、经纬度和时区、地图投影等。

2、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增长与控制、城市化发展等。

3、环境与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

4、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5、地质与灾害:地球内部构造、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

6、经济与区域:地理位置与区域联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对外开放等。

如何学好高中地理

1、熟悉基础知识:高中地理需要运用一定的地理常识和基础知识,比如地球形态、经纬度、地图投影等。因此,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2023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那么你知道地理合格考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一)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二)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 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 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 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 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 立春 (2月4日)、 立夏 、 立秋 、 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 冬雪雪冬小 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三)

81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猜你喜欢:

1. 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2. 高中地理合格考知识点

3. 地理会考必考知识点

4. 2017地理等级考知识点

5. 学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地理常考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电子书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

【一】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二】

1.中国的商业:

〈1〉商品和贸易: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贸易。

〈2〉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商业中心的形成,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出条件,便于商品集散。所以,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能便利的东部地区。上海是全国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

〈3〉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出商品以农矿等到初级产品为主,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到80%以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等。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有: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主要外贸口岸有沿海的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以及边境城镇。

2.旅游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等特点。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四川的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台湾日月潭、杭州西湖、吉林白头山、福建武夷山等。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西安的泰陵兵马俑、北京故宫、德的避暑山庄、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古窟的壁画、拉萨的布达拉宫等。

〈3〉革命纪念地:湖南韶山*故居、井岗山、延安等

〈4〉民族风情:壮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三】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

高中地理学考重点知识归纳(地理合格考知识点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