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体工程学30个案例)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体工程学30个案例)

人机工程学在实际上应用中的实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人机学问题。城市里有的家庭买了大沙发,豪华气派,可是坐不多久腰部就难受酸疼了,不得不在腰后面垫上一个“腰靠”。为什么? 因为大沙发座面进深大,无论怎么后靠,腰椎后面总是空着,使脊柱腰椎段向后的弯曲度加大,形成了不正常的腰椎形态,不符合坐姿解剖学要求。这就是产品设计中人机问题。另外的比如公共卫生间里水箱拉绳边上贴着醒目的提示“便后冲水”,但是不冲水的现象司空见惯。公众素质有待提高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水箱拉绳把手不干净是人人皆知、也人人腻味的,可见拉绳水箱本身就存在宜人性的问题,应该从设计角度来寻求解决办法。现在大城市的公厕里脚踏钮(或脚踏杆)冲水正在推广,效果显然可见。

以TEAGE为微软所设计的易用鼠标球而言,该鼠标是特别为儿童体验电脑而设计的,在方案决定之前对儿童的抓握方式进行了研究,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

一些“上档次”的宾馆里,单人床常配有两个同样的枕头。本意是让习惯低枕头的人用一个枕头,习惯高枕头的人两个枕头叠起来用。但这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高招”、“损招”!一般人们对枕头高度要求的差别,哪有一倍之多呢?其结果是:用一个枕头绝大多数人嫌低,而两个摞起来绝大多数人又嫌高,很少有人能获得“正常待遇”。

其实只要采用一个稍许高一点的“主枕头”、再配一个较薄的“附枕头”,岂不就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了吗?并不难解决。问题出在哪里?缺乏“产品应与生理条件相适应”的考究。

车厢外表面为墨绿色的旧式旅客列车,其硬座车厢窗户的高度,正与坐着乘客的胸、肩、头部齐平。打开窗户,行驶中每小时风速达六、七十或七、八十千米,即使最闷热的夏季,迎风被吹的乘客也经不住多久,而背风一侧乘客却依然热不可挡.

其实改进一点也不难,把窗户提升到比站立者身高略高一点即可,而且这样做也并不增加生产成本。现在的新式客车已经这么改了,即使多个窗户同时打开,风也不会直吹乘客,却能在车厢上部形成新鲜空气的“顺流”,效果甚佳

5个现实生活中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问题

如下:

1、普通鼠标最典型,对现代人特别是天天用电脑的人伤害最大,这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例子。

2、手机屏幕在上,按键在下,操作不方便,且抓拿不便,发信时摁久了手酸,很不科学。实际上,人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捏最为轻松。

因此,手机也应设计为屏幕在下,按键在上,这样会更加便于操作,而且人的手抓握物件后,自然而然在拇指下面形成空缺,正好适宜作为手机屏幕空间。

3、座椅的靠背设计不符合人体脊椎曲线。

4、有的楼梯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走起来很累。

5、公共场地的面积与实际需容纳的人数不匹配,造成人员拥堵。 一、人机研究发展较晚,各种人机测试和实验还不完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浮于表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以人为本”、“人体工学设计”作为新出产品的卖点来进行销售宣传,特别是ID行业、家电和家具等与人体接触较多的产品更为突出。而实际上,我国的人机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机设计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鼠标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弯曲度,如何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更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更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重点,一切人机学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真正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日本开始发展和应用的,中国人机工程学研究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到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兴起,人机工程学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所以各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和试验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权威,人机系统和较深入研究的开展则在近几年才开始,而目前大多数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也是浮于表面数据,滥加引用而无真实体验和试验,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机实验室,人机研究又从何谈起?而企业则多重造型、创新和成本研究,人机的真正应用还远未能如人们所愿。虽然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似乎比较科学的依据,它们对于实验、调查和数据表述,是较为可信的,但是人机学毕竟在对于人体研究大多局限于人体测量数据,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则进展甚微。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人机设计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习俗、地域历史、生物学、各种技术科学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的人机设计只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人机设计也只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能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研究阶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一味盲从,欠缺灵活性。 我们现在的人机研究多数局限在利用过去20年的测试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于设计对象(产品和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们举一个关于人机应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 所以人机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盲从。当然有人以功能来评判设计。"以功能决定形态"曾经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这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 "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而不是挂着人机的名头认为一切服从人机,人机设计的产品是经典的唯一标准,人机才是美。 三、人机与各种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相冲突的时候,以是否符合人机为标准。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天,爱美的女士依然喜爱单薄飘逸的裙子,在炎热的夏天,男士们着装依然西装革履,包得严严实实,从人机角度来说,应该是冬天衣着保暖皮衣,皮裤长靴,手戴手套,而夏天应该是上身体恤,下身短裤,脚穿凉鞋,工作方便,活动灵活而散热好,而实际上人们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机分析,衣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机法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美和绅士风度是不分季节的,是不以人机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电动转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种信物,之前是用手动旋转的,转数越多表示对神明越有诚意,而电动转陀则改变了这一习俗,使用电动装置来代替人工,企图使用人机分析来解释产品的使用,而忽略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的内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亵渎的,所以该产品上市后,反响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同样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类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经典设计无一不是如此。 人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技术科学,人机研究的是变化中的人,那么用纯粹的人机数据来套用显然是行不通的,人类心理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甚至风俗习惯是人机学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条件下,人机则显得多么无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类的心理需求为重点,把人机作为辅助参考和研究。 四、人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千变万化,过多考虑人体因素,会使得产品复杂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具有不同的身体尺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体参数、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素质审美和社会行为都不尽相同,人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全身的骨头、关节和肌肉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全身的肌肉又处于不同的紧张状态,心脏负荷不同,疲劳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频率也要采用不同的动作方式,那么如何适应这么多变的人体需求啊?万能的产品恐怕不现实,而功能简化又会有种种缺陷和种种人机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过多考虑人机关系,也会使人们陷于人机研究的困境中,从而设计出来的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缺少美感。我们追求简约、实用、美观、易用的产品,而结构、操作、造型过于复杂的产品不是人们所喜欢和乐于使用的。 〔摘要〕人机工程“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已经有着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信息飞速扩展的时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已经是爆炸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涌现、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照本宣科、照搬数据的人机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变迁,材料更新、技术创新、人类生活方式、人类心里变化等的人类新需要使得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同时也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潮流与趋势,顺应潮流人机工程学也在变化,这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机器和谐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应用 工业设计 趋势 误区 目前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工业设计领域,解决了不少人与机器,人与环境,机器与环境日益突现的矛盾,出现了不少绿色环保,方便易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产品,这正是人机工程学所带来的工业设计影响,在学术研究和企业产品开发的时候,人机设计成为一个评价产品优良的重要标准。但是随之而来的要求更高的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在人机的使用上的问题和误区,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探讨的: 一、人机研究发展较晚,各种人机测试和实验还不完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浮于表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以人为本”、“人体工学设计”作为新出产品的卖点来进行销售宣传,特别是ID行业、家电和家具等与人体接触较多的产品更为突出。而实际上,我国的人机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机设计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鼠标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弯曲度,如何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更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更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重点,一切人机学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真正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日本开始发展和应用的,中国人机工程学研究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到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兴起,人机工程学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所以各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和试验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权威,人机系统和较深入研究的开展则在近几年才开始,而目前大多数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也是浮于表面数据,滥加引用而无真实体验和试验,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机实验室,人机研究又从何谈起?而企业则多重造型、创新和成本研究,人机的真正应用还远未能如人们所愿。虽然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似乎比较科学的依据,它们对于实验、调查和数据表述,是较为可信的,但是人机学毕竟在对于人体研究大多局限于人体测量数据,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则进展甚微。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人机设计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习俗、地域历史、生物学、各种技术科学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的人机设计只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人机设计也只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能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研究阶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一味盲从,欠缺灵活性。 我们现在的人机研究多数局限在利用过去20年的测试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于设计对象(产品和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们举一个关于人机应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 所以人机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盲从。当然有人以功能来评判设计。"以功能决定形态"曾经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这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 "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而不是挂着人机的名头认为一切服从人机,人机设计的产品是经典的唯一标准,人机才是美。 三、人机与各种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相冲突的时候,以是否符合人机为标准。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天,爱美的女士依然喜爱单薄飘逸的裙子,在炎热的夏天,男士们着装依然西装革履,包得严严实实,从人机角度来说,应该是冬天衣着保暖皮衣,皮裤长靴,手戴手套,而夏天应该是上身体恤,下身短裤,脚穿凉鞋,工作方便,活动灵活而散热好,而实际上人们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机分析,衣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机法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美和绅士风度是不分季节的,是不以人机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电动转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种信物,之前是用手动旋转的,转数越多表示对神明越有诚意,而电动转陀则改变了这一习俗,使用电动装置来代替人工,企图使用人机分析来解释产品的使用,而忽略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的内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亵渎的,所以该产品上市后,反响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同样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类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经典设计无一不是如此。 人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技术科学,人机研究的是变化中的人,那么用纯粹的人机数据来套用显然是行不通的,人类心理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甚至风俗习惯是人机学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条件下,人机则显得多么无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类的心理需求为重点,把人机作为辅助参考和研究。 四、人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千变万化,过多考虑人体因素,会使得产品复杂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具有不同的身体尺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体参数、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素质审美和社会行为都不尽相同,人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全身的骨头、关节和肌肉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全身的肌肉又处于不同的紧张状态,心脏负荷不同,疲劳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频率也要采用不同的动作方式,那么如何适应这么多变的人体需求啊?万能的产品恐怕不现实,而功能简化又会有种种缺陷和种种人机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过多考虑人机关系,也会使人们陷于人机研究的困境中,从而设计出来的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缺少美感。我们追求简约、实用、美观、易用的产品,而结构、操作、造型过于复杂的产品不是人们所喜欢和乐于使用的。 人类设计的任何一个产品几乎包括了我们整个商品社会中的全部信息。设计优良的产品,必然是人、文化、环境、经济、技术、工艺等因素巧妙融合、平衡的产物,其中的人、环境与机器正是人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因为产品包含了诸多因素,那么人机问题的比重也要根据产品的不同而异了。产品设计的创新与改良动机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是为了改进功能,有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为了改变外观,以吸引购买者,满足人们追求时尚潮流,审美变化的需求。更多的情况是上述几方面兼而有之。于是,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可能来自功能、技术、成本、使用者的爱好等各种角度。不同的产品设计的重点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设计显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设计考虑更多的人机问题;再以肇及设计所设计的电脑游戏遥感器为例,乍见此产品时,看似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遥感器外型颇酷,用此摇杆玩空战游戏,有操控战斗机的味道。相比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即使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也一样大受欢迎,足见其魅力所在。但也有这样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因其外型讨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点是产品轻,因此,在使用时本来一只手操作很方便,却不得不双手并用才行,这就是该产品在人机工学上的不足之处;但在成本、售价及市场因素的考虑下,厂商还是推出此种产品。而对于专业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发师每天所使用的吹风机,除草机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机就绝对不能轻视人机工程学在生理层面上的考虑。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对自身生理特点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任何单一的标准和唯一的形式存在都是不现实的,人类处于各种外界环境之中,"是以整个社会群体而不是以单一个体为基础的",所以多样性因素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时刻存在,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关于人机、人类文明、社会诉求三个方面的结晶。人机工程学也要与时具进,不断完善,在使用中充分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清主次。我们追求的人机要符合人体数据,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符合社会审美、公众需求,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期望,这才是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应用中的最终目标。

人体工程学30个案例

手机的开机键关机键设置不合理.

座椅的靠背设计不符合人体脊椎曲线.

有的楼梯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

走起来很累.公共场地的面积与实际需容纳的人数不匹配,

造成人员拥堵.有的公交车上的扶手设计也不合理,

没有考虑乘客的身高因素,统统设计为同一种高度,

矮个子的人够着很困难.儿童用的药品药盒没有采用安全盖,造成医疗事故.有的产品开启不方便,锁扣设计不合格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例子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有很多,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1、家用办公桌椅的设计,符合人体骨骼的线条。

2、手握的刀把、刀柄,和手部肌肉骨骼能很好的对接。

3、鼠标的设计可和手指很好配合。

4、司机汽车里的座椅。

5、自行车座椅和脚踏的使用等。

6、削皮刀、遥控器以及餐具。

人机工程学的含义:

1、应用人体测量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触觉以及肤觉等各种机能特性,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

2、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3、人机工程的重视程度,需要做大量模型研究,实验。这个流程是放在造型设计之前的。也有的是交替同步进行的。

4、重要程度在不同行业权重不一样,案例中的长时间使用的办公椅,是人机工程学权重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因为他和人体的接触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很高。但在诸如3C领域,这种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权重并不高,转而替代的是更加关注屏幕内容的交互,UI和体验研究。

人机设计好的经典案例

人体工程学,就是工具在使用时最大限度地契合人体的自然形态。不用主动适应,就能轻松减少疲劳感,让我们在工作时更舒适、更安全。

3D打印制作的钢笔

造型简洁流畅,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前部的凹陷处让你使用时完全感觉不到笔的负担。无笔帽设计,通过尾部的旋转来控制笔芯的进出。握笔书写时感觉好像会融化在指间一样。

小鸟造型的厨房折刀

这把小刀折叠起来就像小鸟的嘴一样,当打开刀片时,像仿真版的小鸟一样。刀柄处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利用橡胶制作而成,在防滑的同时可以保证实用性。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有很多,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1、家用办公桌椅的设计,符合人体骨骼的线条。

2、手握的刀把、刀柄,和手部肌肉骨骼能很好的对接。

3、鼠标的设计可和手指很好配合。

4、司机汽车里的座椅。

5、自行车座椅和脚踏的使用等。

6、削皮刀、遥控器以及餐具。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人机工程学在实际上应用中的实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时时处处都存在着人机学问题。城市里有的家庭买了大沙发,豪华气派,可是坐不多久腰部就难受酸疼了,不得不在腰后面垫上一个“腰靠”。为什么? 因为大沙发座面进深大,无论怎么后靠,腰椎后面总是空着,使脊柱腰椎段向后的弯曲度加大,形成了不正常的腰椎形态,不符合坐姿解剖学要求。这就是产品设计中人机问题。另外的比如公共卫生间里水箱拉绳边上贴着醒目的提示“便后冲水”,但是不冲水的现象司空见惯。公众素质有待提高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水箱拉绳把手不干净是人人皆知、也人人腻味的,可见拉绳水箱本身就存在宜人性的问题,应该从设计角度来寻求解决办法。现在大城市的公厕里脚踏钮(或脚踏杆)冲水正在推广,效果显然可见。

以TEAGE为微软所设计的易用鼠标球而言,该鼠标是特别为儿童体验电脑而设计的,在方案决定之前对儿童的抓握方式进行了研究,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

一些“上档次”的宾馆里,单人床常配有两个同样的枕头。本意是让习惯低枕头的人用一个枕头,习惯高枕头的人两个枕头叠起来用。但这真是一个愚不可及的“高招”、“损招”!一般人们对枕头高度要求的差别,哪有一倍之多呢?其结果是:用一个枕头绝大多数人嫌低,而两个摞起来绝大多数人又嫌高,很少有人能获得“正常待遇”。

其实只要采用一个稍许高一点的“主枕头”、再配一个较薄的“附枕头”,岂不就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了吗?并不难解决。问题出在哪里?缺乏“产品应与生理条件相适应”的考究。

车厢外表面为墨绿色的旧式旅客列车,其硬座车厢窗户的高度,正与坐着乘客的胸、肩、头部齐平。打开窗户,行驶中每小时风速达六、七十或七、八十千米,即使最闷热的夏季,迎风被吹的乘客也经不住多久,而背风一侧乘客却依然热不可挡.

其实改进一点也不难,把窗户提升到比站立者身高略高一点即可,而且这样做也并不增加生产成本。现在的新式客车已经这么改了,即使多个窗户同时打开,风也不会直吹乘客,却能在车厢上部形成新鲜空气的“顺流”,效果甚佳

5个现实生活中不符合人机工程学的问题

如下:

1、普通鼠标最典型,对现代人特别是天天用电脑的人伤害最大,这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例子。

2、手机屏幕在上,按键在下,操作不方便,且抓拿不便,发信时摁久了手酸,很不科学。实际上,人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捏最为轻松。

因此,手机也应设计为屏幕在下,按键在上,这样会更加便于操作,而且人的手抓握物件后,自然而然在拇指下面形成空缺,正好适宜作为手机屏幕空间。

3、座椅的靠背设计不符合人体脊椎曲线。

4、有的楼梯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走起来很累。

5、公共场地的面积与实际需容纳的人数不匹配,造成人员拥堵。 一、人机研究发展较晚,各种人机测试和实验还不完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浮于表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以人为本”、“人体工学设计”作为新出产品的卖点来进行销售宣传,特别是ID行业、家电和家具等与人体接触较多的产品更为突出。而实际上,我国的人机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机设计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鼠标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弯曲度,如何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更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更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重点,一切人机学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真正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日本开始发展和应用的,中国人机工程学研究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到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兴起,人机工程学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所以各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和试验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权威,人机系统和较深入研究的开展则在近几年才开始,而目前大多数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也是浮于表面数据,滥加引用而无真实体验和试验,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机实验室,人机研究又从何谈起?而企业则多重造型、创新和成本研究,人机的真正应用还远未能如人们所愿。虽然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似乎比较科学的依据,它们对于实验、调查和数据表述,是较为可信的,但是人机学毕竟在对于人体研究大多局限于人体测量数据,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则进展甚微。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人机设计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习俗、地域历史、生物学、各种技术科学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的人机设计只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人机设计也只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能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研究阶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一味盲从,欠缺灵活性。 我们现在的人机研究多数局限在利用过去20年的测试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于设计对象(产品和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们举一个关于人机应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 所以人机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盲从。当然有人以功能来评判设计。"以功能决定形态"曾经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这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 "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而不是挂着人机的名头认为一切服从人机,人机设计的产品是经典的唯一标准,人机才是美。 三、人机与各种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相冲突的时候,以是否符合人机为标准。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天,爱美的女士依然喜爱单薄飘逸的裙子,在炎热的夏天,男士们着装依然西装革履,包得严严实实,从人机角度来说,应该是冬天衣着保暖皮衣,皮裤长靴,手戴手套,而夏天应该是上身体恤,下身短裤,脚穿凉鞋,工作方便,活动灵活而散热好,而实际上人们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机分析,衣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机法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美和绅士风度是不分季节的,是不以人机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电动转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种信物,之前是用手动旋转的,转数越多表示对神明越有诚意,而电动转陀则改变了这一习俗,使用电动装置来代替人工,企图使用人机分析来解释产品的使用,而忽略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的内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亵渎的,所以该产品上市后,反响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同样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类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经典设计无一不是如此。 人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技术科学,人机研究的是变化中的人,那么用纯粹的人机数据来套用显然是行不通的,人类心理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甚至风俗习惯是人机学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条件下,人机则显得多么无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类的心理需求为重点,把人机作为辅助参考和研究。 四、人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千变万化,过多考虑人体因素,会使得产品复杂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具有不同的身体尺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体参数、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素质审美和社会行为都不尽相同,人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全身的骨头、关节和肌肉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全身的肌肉又处于不同的紧张状态,心脏负荷不同,疲劳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频率也要采用不同的动作方式,那么如何适应这么多变的人体需求啊?万能的产品恐怕不现实,而功能简化又会有种种缺陷和种种人机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过多考虑人机关系,也会使人们陷于人机研究的困境中,从而设计出来的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缺少美感。我们追求简约、实用、美观、易用的产品,而结构、操作、造型过于复杂的产品不是人们所喜欢和乐于使用的。 〔摘要〕人机工程“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已经有着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信息飞速扩展的时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已经是爆炸式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产品的涌现、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照本宣科、照搬数据的人机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时代变迁,材料更新、技术创新、人类生活方式、人类心里变化等的人类新需要使得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化,同时也体现了人机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潮流与趋势,顺应潮流人机工程学也在变化,这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这样才能实现人与机器和谐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 应用 工业设计 趋势 误区 目前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已经逐渐深入工业设计领域,解决了不少人与机器,人与环境,机器与环境日益突现的矛盾,出现了不少绿色环保,方便易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产品,这正是人机工程学所带来的工业设计影响,在学术研究和企业产品开发的时候,人机设计成为一个评价产品优良的重要标准。但是随之而来的要求更高的工业设计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在人机的使用上的问题和误区,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和探讨的: 一、人机研究发展较晚,各种人机测试和实验还不完善,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浮于表面。 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以人为本”、“人体工学设计”作为新出产品的卖点来进行销售宣传,特别是ID行业、家电和家具等与人体接触较多的产品更为突出。而实际上,我国的人机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机设计也不仅仅体现在一个鼠标的抓握,把手的造型、坐椅的弯曲度,如何让机器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设计更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人们能够在更舒适和便捷的条件下生活和工作,也是工业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重点,一切人机学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真正的人机工程学研究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和日本开始发展和应用的,中国人机工程学研究则是20世纪30年代末才开始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到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兴起,人机工程学才真正走上舞台,在工业设计领域中得到应用,所以各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和试验到目前不算完善和权威,人机系统和较深入研究的开展则在近几年才开始,而目前大多数学院派的理论研究也是浮于表面数据,滥加引用而无真实体验和试验,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机实验室,人机研究又从何谈起?而企业则多重造型、创新和成本研究,人机的真正应用还远未能如人们所愿。虽然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似乎比较科学的依据,它们对于实验、调查和数据表述,是较为可信的,但是人机学毕竟在对于人体研究大多局限于人体测量数据,对于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则进展甚微。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人机设计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习俗、地域历史、生物学、各种技术科学为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的人机设计只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人机设计也只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能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研究阶段。 二、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一味盲从,欠缺灵活性。 我们现在的人机研究多数局限在利用过去20年的测试数据和研究成果,对于设计对象(产品和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有些只能照搬照抄,往往弄巧成拙。我们举一个关于人机应用的例子,在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有关的常识,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 所以人机不是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也不能一味盲从。当然有人以功能来评判设计。"以功能决定形态"曾经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这样的观点也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 "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性功能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而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进行深入的认识与考察,对设计的作品取向有明晰的认识:是否符合人们的消费预期?是否能感受到人们的审美知觉?而不是挂着人机的名头认为一切服从人机,人机设计的产品是经典的唯一标准,人机才是美。 三、人机与各种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相冲突的时候,以是否符合人机为标准。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 举个例子:在寒冷的冬天,爱美的女士依然喜爱单薄飘逸的裙子,在炎热的夏天,男士们着装依然西装革履,包得严严实实,从人机角度来说,应该是冬天衣着保暖皮衣,皮裤长靴,手戴手套,而夏天应该是上身体恤,下身短裤,脚穿凉鞋,工作方便,活动灵活而散热好,而实际上人们似乎忽略了一切人机分析,衣着和生活方式完全不遵守人机法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美和绅士风度是不分季节的,是不以人机为重的。 深圳某公司出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电动转陀。它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种信物,之前是用手动旋转的,转数越多表示对神明越有诚意,而电动转陀则改变了这一习俗,使用电动装置来代替人工,企图使用人机分析来解释产品的使用,而忽略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的内涵:宗教文化,神明是不可亵渎的,所以该产品上市后,反响甚微。一件宗教信物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同样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类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中出现的经典设计无一不是如此。 人机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不是技术科学,人机研究的是变化中的人,那么用纯粹的人机数据来套用显然是行不通的,人类心理的变化和社会行为甚至风俗习惯是人机学目前尚未完全理解和深入研究的,特定的条件下,人机则显得多么无助,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类的心理需求为重点,把人机作为辅助参考和研究。 四、人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千变万化,过多考虑人体因素,会使得产品复杂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种、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具有不同的身体尺寸,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体参数、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素质审美和社会行为都不尽相同,人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又有各种不同的形态和要求,人在不同的姿态下工作,全身的骨头、关节和肌肉处于不同的相对位置,全身的肌肉又处于不同的紧张状态,心脏负荷不同,疲劳程度不同,不同的工作频率也要采用不同的动作方式,那么如何适应这么多变的人体需求啊?万能的产品恐怕不现实,而功能简化又会有种种缺陷和种种人机问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过多考虑人机关系,也会使人们陷于人机研究的困境中,从而设计出来的产品过于复杂,成本高,缺少美感。我们追求简约、实用、美观、易用的产品,而结构、操作、造型过于复杂的产品不是人们所喜欢和乐于使用的。 人类设计的任何一个产品几乎包括了我们整个商品社会中的全部信息。设计优良的产品,必然是人、文化、环境、经济、技术、工艺等因素巧妙融合、平衡的产物,其中的人、环境与机器正是人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因为产品包含了诸多因素,那么人机问题的比重也要根据产品的不同而异了。产品设计的创新与改良动机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是为了改进功能,有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为了改变外观,以吸引购买者,满足人们追求时尚潮流,审美变化的需求。更多的情况是上述几方面兼而有之。于是,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可能来自功能、技术、成本、使用者的爱好等各种角度。不同的产品设计的重点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设计显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设计考虑更多的人机问题;再以肇及设计所设计的电脑游戏遥感器为例,乍见此产品时,看似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遥感器外型颇酷,用此摇杆玩空战游戏,有操控战斗机的味道。相比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即使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也一样大受欢迎,足见其魅力所在。但也有这样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因其外型讨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点是产品轻,因此,在使用时本来一只手操作很方便,却不得不双手并用才行,这就是该产品在人机工学上的不足之处;但在成本、售价及市场因素的考虑下,厂商还是推出此种产品。而对于专业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发师每天所使用的吹风机,除草机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机就绝对不能轻视人机工程学在生理层面上的考虑。 总而言之,随着人类对自身生理特点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任何单一的标准和唯一的形式存在都是不现实的,人类处于各种外界环境之中,"是以整个社会群体而不是以单一个体为基础的",所以多样性因素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时刻存在,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关于人机、人类文明、社会诉求三个方面的结晶。人机工程学也要与时具进,不断完善,在使用中充分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分清主次。我们追求的人机要符合人体数据,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符合社会审美、公众需求,符合人们的社会心理期望,这才是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应用中的最终目标。

人体工程学30个案例

手机的开机键关机键设置不合理.

座椅的靠背设计不符合人体脊椎曲线.

有的楼梯台阶高度设计不合理,

走起来很累.公共场地的面积与实际需容纳的人数不匹配,

造成人员拥堵.有的公交车上的扶手设计也不合理,

没有考虑乘客的身高因素,统统设计为同一种高度,

矮个子的人够着很困难.儿童用的药品药盒没有采用安全盖,造成医疗事故.有的产品开启不方便,锁扣设计不合格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例子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有很多,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1、家用办公桌椅的设计,符合人体骨骼的线条。

2、手握的刀把、刀柄,和手部肌肉骨骼能很好的对接。

3、鼠标的设计可和手指很好配合。

4、司机汽车里的座椅。

5、自行车座椅和脚踏的使用等。

6、削皮刀、遥控器以及餐具。

人机工程学的含义:

1、应用人体测量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触觉以及肤觉等各种机能特性,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

2、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中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

3、人机工程的重视程度,需要做大量模型研究,实验。这个流程是放在造型设计之前的。也有的是交替同步进行的。

4、重要程度在不同行业权重不一样,案例中的长时间使用的办公椅,是人机工程学权重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因为他和人体的接触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很高。但在诸如3C领域,这种人机工程学在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权重并不高,转而替代的是更加关注屏幕内容的交互,UI和体验研究。

人机设计好的经典案例

人体工程学,就是工具在使用时最大限度地契合人体的自然形态。不用主动适应,就能轻松减少疲劳感,让我们在工作时更舒适、更安全。

3D打印制作的钢笔

造型简洁流畅,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前部的凹陷处让你使用时完全感觉不到笔的负担。无笔帽设计,通过尾部的旋转来控制笔芯的进出。握笔书写时感觉好像会融化在指间一样。

小鸟造型的厨房折刀

这把小刀折叠起来就像小鸟的嘴一样,当打开刀片时,像仿真版的小鸟一样。刀柄处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利用橡胶制作而成,在防滑的同时可以保证实用性。 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有很多,举以下几个例子说明:

1、家用办公桌椅的设计,符合人体骨骼的线条。

2、手握的刀把、刀柄,和手部肌肉骨骼能很好的对接。

3、鼠标的设计可和手指很好配合。

4、司机汽车里的座椅。

5、自行车座椅和脚踏的使用等。

6、削皮刀、遥控器以及餐具。

人机工程学案例分析(人体工程学30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