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堂笔记(草船借箭的批注)
草船借箭课堂笔记(草船借箭的批注)

什么是教学反思札记?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笔。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读到这句,学生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该读mò,有人认为该读méi。我一时也疑惑了,宣布两种读音都可以。课后查阅辞海,发现“膝盖”指一个关节位置,说“没méi膝盖大”可以,说“没méi膝盖深”不太合理。而“没mò膝盖深”,意指水深淹没膝盖,比较合适。第二节课,我对学生作了说明。学生都准确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笔者上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一课后,批阅学生作业,发现不少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时用乘,何时用除。笔者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上,没有在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从而选用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学生对算理模糊不清。课后,笔者利用时间加强了分析与训练,学生作业大有好转。

(三)重点、难点把握如何。

课堂教学如无重点,无主次,从头解说到尾,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非易事。在教学《穷人》一课时,笔者抓住“桑娜”将孩子抱回家后等待丈夫回家时矛盾心理这段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桑娜善良的心灵。但学生对人物内心反复斗争的矛盾心理理解始终不到位,读起来也显得干巴巴的。课后,笔者在札记中写到:“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桑娜当时的处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放学后,我布置学生具体描写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写得都不错,例如一个学生写到:“要是我不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他们就会活活饿死。我怎能见死不救呢?可是,我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丈夫整天在海上打渔,还只能勉强度日。再加上这两个孩子,怎么活下去呢?这几年,丈夫身体越来越差。如果他知道我把他们抱回来,一定不同意。说不定,他会大发脾气。也许他还会揍我呢。可是任由孩子们饿死,那怎么忍心呢?不管了,先抱回来,慢慢想办法吧!”第二天,学生们再读文中的描写,感情很到位,对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入。

(四)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用得不好,适得其反。教《草船借箭》时,笔者参考优秀教案,搞课本剧表演。由于学生缺少训练,又未能掌握人物特点,课堂上嘻嘻哈哈,弄巧成拙。课后,笔者总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后来,笔者上《将相和》,又尝试了课本剧,但由于课前指导得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位,效果就大相径庭。

(五)处理问题是否得当。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变不利为有利,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上《跳水》一课,笔者问学生:“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上,他怕不怕?”有的学生答:“怕!”有的则答:“不怕!”我不慌不忙的问:“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怕吗?”多数同学齐声答:“怕!”偏有一个高声叫到:“不怕!”我不满的看了他一眼,打了个比方:“假如在教学楼之间搭一根又细又滑的木板,你敢过去吗?”“敢!有什么不敢?”他又嚷到。我不耐烦的说了一句:“那就下课试试!”学生低下头,课又照常上下去。下课后,坐下来想想,自己处理得极为不妥。《跳水》一课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分析、处理,可我自己却没做到。其实,当时我可以表扬该学生勇敢,再让他找找文中有关句子,想想“孩子”是否也如此勇敢,问题不就解决了。

“教而不思则殆!”愿反思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札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读到这句,学生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该读mò,有人认为该读méi。我一时也疑惑了,宣布两种读音都可以。课后查阅辞海,发现“膝盖”指一个关节位置,说“没méi膝盖大”可以,说“没méi膝盖深”不太合理。而“没mò膝盖深”,意指水深淹没膝盖,比较合适。第二节课,我对学生作了说明。学生都准确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笔者上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一课后,批阅学生作业,发现不少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时用乘,何时用除。笔者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上,没有在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从而选用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学生对算理模糊不清。课后,笔者利用时间加强了分析与训练,学生作业大有好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单元是名著单元,《草船借箭》又是本单元的开篇。所以在教学时,我格外忐忑。生怕因为自己的教学问题影响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趣,但是课堂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特别不满意。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我从单元导读入手。一了解单元主题,二了解单元语文要素。接着引出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虽然同学们都能说出四大名著的名称,但是对于作者却模棱两可。所以,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大名著名称及其作者,要求同学门写在单元导读页,并默读识记。这是本单元必须要熟记的基本知识。

接着,我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看到同学们目光,特别是董佳俊跃跃欲试的举动,我知道他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这让我无比高兴。当时,我真应该让他来给大家介绍背景的。

了解背景后,引出了本课的课题《草船借箭》。当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之后,便问同学们对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许建邦、田飞雨、田奥博各提出了很有效的问题: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这正好对应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因为没有人提出关于结果的问题,所以,我主动补充问题:草船借箭结果如何?以及谁要草船借箭?

听到问题,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同学纷纷回答:诸葛亮草船借箭。董佳俊又要展示自己了,因为《三国演义》他看过。我及时制止了他的回答,因为我要给其他同学留下读课文,总结答案的时间。

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首先自学生字词,再思考提出的问题。时间15分钟。大约15分钟后,我们进行了开火车式的词语认读以及齐读。因为班里基础不太好,所以,即使如此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我还是采用了开火车式读词语法。

在生字环节,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容易写错的字,给其他同学提醒易错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简单地让同学们用手在桌子上快速地写一写。可能不到1分钟,我就喊停了。所以,这一环节就没有起到作用。在课后,我发现,同学们生字写得很不好,错误比较多。所以有效教学还是应该让同学们跟着说笔顺并书空,或者在本子上面写一写。

因为课文比较长,接着我播放了课文录音,要求同学们听录音,看课文,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听课文录音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同学总要抬头看白板上的录音画面。我在想,课文是不是还应该由学生来读,这样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更有助于思考。

录音听完,我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交流。这时,问题出现了,回答问题的只局限于特别感兴趣,比较活跃的三名同学。所以,我提问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在复述故事环节,依然如此。

课后,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给不太自信的同学多一些鼓励的目光,多一些激励的语言。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人物特点。我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时我才发现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地也不好,提问的几个同学虽然能说出来,但是不是很流利,也就是不熟练。上节课,我以为几名同学说过之后,对于这种故事性的课文来说,很好再次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也没有让同学们做笔记。这节课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同学们写在书上。

备课时看了“名师课堂”,所以,我也想让同学们自主找出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特点。“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当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出示了这句话。“这天气是恰巧碰到的吗?”我问道。“不是。”同学们纷纷回答。“对,并不是恰巧碰到的,而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早有预测呢?”我看向同学们。大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告诉同学们通过“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三天以后必有大雾。“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他又不是神仙,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看向同学们。同学们又看向我,只有董佳俊吆喝道:“诸葛亮会观天象。”“董佳俊知道的真多,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诸葛亮知晓天文,会观星象,所以他会预测天气。”我在黑板上写下“知天文”。

我想以此开头,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思考,从文中来找一找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以及体现诸葛亮特点的语句,总结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有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我提的问题还是比较空,学生无从下手。

此刻,我换了一个问题,文末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文中哪里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同学们似乎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的我尴尬了。索性还是我一个一个提出问题吧。所以,这节课,几乎都是在我提问题,我讲解,同学们做笔记中进行的。

我对这样的课堂模式特别不满意。课后想想,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课前也没有资料补充,所以同学们对人物并不了解。二是自己备课不到位,缺乏教育机智。三是教学支架设置不当,问题过于宽泛,不够细化。

再次梳理教学思路,一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按部学习。二从“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来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安排巧妙、识人心。再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气度。

草船借箭的批注

1、周瑜要求10天造10万箭,诸葛亮不嫌其少,反嫌其多。其实他早已算定三日之后江上必起大雾;

2、他已料定江上起大雾,曹操必不敢迎敌而用弓箭退敌。

3、他让鲁肃为他准备各种东西,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说明他也非常了解鲁肃的为人。

4、表面看来,他在船中饮酒取乐,实际却是以杯中之酒来判断受箭程度。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主要人物

一、主要人物介绍

1、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故事情节概要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草船借箭是按历史材料安排的

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诸葛亮)三天造十方支箭

经过: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大雾天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这是我们语文王老师好给我们讲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草船借箭》是按(历史)材料安排的,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什么是教学反思札记?

“教学札记”写什么呢?许多教师都觉得无从下笔。其实,可写的内容很多。

(一)教学中的疏漏、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读到这句,学生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该读mò,有人认为该读méi。我一时也疑惑了,宣布两种读音都可以。课后查阅辞海,发现“膝盖”指一个关节位置,说“没méi膝盖大”可以,说“没méi膝盖深”不太合理。而“没mò膝盖深”,意指水深淹没膝盖,比较合适。第二节课,我对学生作了说明。学生都准确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笔者上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一课后,批阅学生作业,发现不少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时用乘,何时用除。笔者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上,没有在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从而选用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学生对算理模糊不清。课后,笔者利用时间加强了分析与训练,学生作业大有好转。

(三)重点、难点把握如何。

课堂教学如无重点,无主次,从头解说到尾,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但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非易事。在教学《穷人》一课时,笔者抓住“桑娜”将孩子抱回家后等待丈夫回家时矛盾心理这段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桑娜善良的心灵。但学生对人物内心反复斗争的矛盾心理理解始终不到位,读起来也显得干巴巴的。课后,笔者在札记中写到:“只有让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桑娜当时的处境,才能真正体会人物的内心。”放学后,我布置学生具体描写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学生写得都不错,例如一个学生写到:“要是我不把这两个孩子抱回家,他们就会活活饿死。我怎能见死不救呢?可是,我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丈夫整天在海上打渔,还只能勉强度日。再加上这两个孩子,怎么活下去呢?这几年,丈夫身体越来越差。如果他知道我把他们抱回来,一定不同意。说不定,他会大发脾气。也许他还会揍我呢。可是任由孩子们饿死,那怎么忍心呢?不管了,先抱回来,慢慢想办法吧!”第二天,学生们再读文中的描写,感情很到位,对人物的理解也更深入。

(四)教学方法合理与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用得不好,适得其反。教《草船借箭》时,笔者参考优秀教案,搞课本剧表演。由于学生缺少训练,又未能掌握人物特点,课堂上嘻嘻哈哈,弄巧成拙。课后,笔者总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后来,笔者上《将相和》,又尝试了课本剧,但由于课前指导得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到位,效果就大相径庭。

(五)处理问题是否得当。

善于运用教育机智,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变不利为有利,能真正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上《跳水》一课,笔者问学生:“孩子站在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上,他怕不怕?”有的学生答:“怕!”有的则答:“不怕!”我不慌不忙的问:“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怕吗?”多数同学齐声答:“怕!”偏有一个高声叫到:“不怕!”我不满的看了他一眼,打了个比方:“假如在教学楼之间搭一根又细又滑的木板,你敢过去吗?”“敢!有什么不敢?”他又嚷到。我不耐烦的说了一句:“那就下课试试!”学生低下头,课又照常上下去。下课后,坐下来想想,自己处理得极为不妥。《跳水》一课教育学生遇事要冷静分析、处理,可我自己却没做到。其实,当时我可以表扬该学生勇敢,再让他找找文中有关句子,想想“孩子”是否也如此勇敢,问题不就解决了。

“教而不思则殆!”愿反思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札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上,教师难免出现疏漏、错误。如果不及时更正、补充,就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正确的把握。上《可爱的草塘》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读到这句,学生发生了争论。有人认为该读mò,有人认为该读méi。我一时也疑惑了,宣布两种读音都可以。课后查阅辞海,发现“膝盖”指一个关节位置,说“没méi膝盖大”可以,说“没méi膝盖深”不太合理。而“没mò膝盖深”,意指水深淹没膝盖,比较合适。第二节课,我对学生作了说明。学生都准确掌握了“mò”、“méi”的用法。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一。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发展运用知识的技能。笔者上完《分数乘除复合应用题》一课后,批阅学生作业,发现不少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不好,分不清何时用乘,何时用除。笔者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课堂上,没有在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否已知,从而选用计算方法这一环节上下工夫,导致学生对算理模糊不清。课后,笔者利用时间加强了分析与训练,学生作业大有好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第二单元是名著单元,《草船借箭》又是本单元的开篇。所以在教学时,我格外忐忑。生怕因为自己的教学问题影响孩子们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兴趣,但是课堂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特别不满意。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我从单元导读入手。一了解单元主题,二了解单元语文要素。接着引出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虽然同学们都能说出四大名著的名称,但是对于作者却模棱两可。所以,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大名著名称及其作者,要求同学门写在单元导读页,并默读识记。这是本单元必须要熟记的基本知识。

接着,我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看到同学们目光,特别是董佳俊跃跃欲试的举动,我知道他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这让我无比高兴。当时,我真应该让他来给大家介绍背景的。

了解背景后,引出了本课的课题《草船借箭》。当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之后,便问同学们对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许建邦、田飞雨、田奥博各提出了很有效的问题: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这正好对应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因为没有人提出关于结果的问题,所以,我主动补充问题:草船借箭结果如何?以及谁要草船借箭?

听到问题,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同学纷纷回答:诸葛亮草船借箭。董佳俊又要展示自己了,因为《三国演义》他看过。我及时制止了他的回答,因为我要给其他同学留下读课文,总结答案的时间。

所以我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首先自学生字词,再思考提出的问题。时间15分钟。大约15分钟后,我们进行了开火车式的词语认读以及齐读。因为班里基础不太好,所以,即使如此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我还是采用了开火车式读词语法。

在生字环节,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容易写错的字,给其他同学提醒易错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简单地让同学们用手在桌子上快速地写一写。可能不到1分钟,我就喊停了。所以,这一环节就没有起到作用。在课后,我发现,同学们生字写得很不好,错误比较多。所以有效教学还是应该让同学们跟着说笔顺并书空,或者在本子上面写一写。

因为课文比较长,接着我播放了课文录音,要求同学们听录音,看课文,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听课文录音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同学总要抬头看白板上的录音画面。我在想,课文是不是还应该由学生来读,这样更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更有助于思考。

录音听完,我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交流。这时,问题出现了,回答问题的只局限于特别感兴趣,比较活跃的三名同学。所以,我提问的范围也比较狭窄。在复述故事环节,依然如此。

课后,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课堂上应该多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给不太自信的同学多一些鼓励的目光,多一些激励的语言。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人物特点。我以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回顾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时我才发现同学们上节课掌握地也不好,提问的几个同学虽然能说出来,但是不是很流利,也就是不熟练。上节课,我以为几名同学说过之后,对于这种故事性的课文来说,很好再次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所以也没有让同学们做笔记。这节课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求同学们写在书上。

备课时看了“名师课堂”,所以,我也想让同学们自主找出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人物特点。“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草船借箭为什么会成功呢?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当时,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出示了这句话。“这天气是恰巧碰到的吗?”我问道。“不是。”同学们纷纷回答。“对,并不是恰巧碰到的,而是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的。我们怎么知道他早有预测呢?”我看向同学们。大家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告诉同学们通过“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动静,直到第三天……”我们就知道诸葛亮早就预测到三天以后必有大雾。“当时又没有天气预报,他又不是神仙,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看向同学们。同学们又看向我,只有董佳俊吆喝道:“诸葛亮会观天象。”“董佳俊知道的真多,这就是读书的妙处。诸葛亮知晓天文,会观星象,所以他会预测天气。”我在黑板上写下“知天文”。

我想以此开头,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然后让同学们自主思考,从文中来找一找描写诸葛亮的语句,以及体现诸葛亮特点的语句,总结诸葛亮的人物特点。这有难度,所以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我提的问题还是比较空,学生无从下手。

此刻,我换了一个问题,文末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文中哪里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同学们似乎还是一头雾水。这时的我尴尬了。索性还是我一个一个提出问题吧。所以,这节课,几乎都是在我提问题,我讲解,同学们做笔记中进行的。

我对这样的课堂模式特别不满意。课后想想,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课前也没有资料补充,所以同学们对人物并不了解。二是自己备课不到位,缺乏教育机智。三是教学支架设置不当,问题过于宽泛,不够细化。

再次梳理教学思路,一可以按照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按部学习。二从“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来分析,诸葛亮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神机妙算、安排巧妙、识人心。再从具体语句中,感受其胸有成竹、泰然自若、谈笑风生的气度。

草船借箭的批注

1、周瑜要求10天造10万箭,诸葛亮不嫌其少,反嫌其多。其实他早已算定三日之后江上必起大雾;

2、他已料定江上起大雾,曹操必不敢迎敌而用弓箭退敌。

3、他让鲁肃为他准备各种东西,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说明他也非常了解鲁肃的为人。

4、表面看来,他在船中饮酒取乐,实际却是以杯中之酒来判断受箭程度。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的主要人物

一、主要人物介绍

1、周瑜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二、故事情节概要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枝箭。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

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

草船借箭是按历史材料安排的

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诸葛亮)三天造十方支箭

经过: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大雾天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这是我们语文王老师好给我们讲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草船借箭》是按(历史)材料安排的,事情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经过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交箭)

草船借箭课堂笔记(草船借箭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