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五年级下册古诗字帖)
五年级下册古诗(五年级下册古诗字帖)

五年级下册的古诗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如下: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2、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有的诗有如下:

1、《牧童》唐代诗人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年级下册古诗字帖

56个字的古诗词书法作品参考如下:

一、56个字的完整的中华经典诗词,用于参加硬笔书法比赛。

1、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五年级#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字组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悯 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对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用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绍、注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课上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⑶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⑵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多画或少画。

4.迁移练习。

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⑵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的体会。

⑶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五年级下册的古诗有哪些

五年级下册的古诗如下:

1、《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2、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哪些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有的诗有如下:

1、《牧童》唐代诗人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年级下册古诗字帖

56个字的古诗词书法作品参考如下:

一、56个字的完整的中华经典诗词,用于参加硬笔书法比赛。

1、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曲江二首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五年级#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生字组词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悯 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心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对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自然不关心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用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心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绍、注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课上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⑶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采用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给予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⑵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多画或少画。

4.迁移练习。

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⑵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的体会。

⑶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五年级下册古诗(五年级下册古诗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