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道法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道法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总结归纳

你好,这是总结,主要有。

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1.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2.描写春天的古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描写儿童的古诗: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4.《史记》中的故事:

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完璧归赵。

5.古代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6.城市别名:

济南——泉城;重庆——雾城;南京——石头城;哈尔滨——冰城;

昆明——春城;拉萨——日光城;广州——羊城

一、拼音

(一)、多音字:第6课“嚼”P27;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2“差”P119。

(二)、容易读错的字

边鼻音:勒 厘 梁 乃 妮 蓝 诺鲁郎怜尼

平翘舌:涩 伞 绍 蓑 遮 醉 锄傻痴汁诣 臣 枳 嫂 狞 呻 搀 赵 召 瑟 诸 曹 私 寨丞侄骚宗 舱 擞

前后鼻韵:吟 襟 疆 禽 疯 狞 淌瞪荆扳锦 艇

其它:蹄 剥 绽 怜 痴 禽 役

二、汉字

1、要求会认会写会用生字表(二)中的150个生字,能辨别它们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能认识生字表(一)中的200个生字。

2、会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

三、词语

1、要求掌握“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了解“读读记记”的词语。

2、积累下列词语:

(1)、抄写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第14课课后“思考练习题”第4题P71

(2)、抄写喜欢的词语:第18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95

(3)、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第19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100

(4)、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P88

(5)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外貌、神态,表情、人物行动、说话时的情态等)回顾.拓展(七)“日积月累”P147

(6)、程门立雪:回顾.拓展(四)“成语故事”P89

(7)、入木三分:回顾.拓展(七)“成语故事”P148

3、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第26课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P155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处于小学的时候,那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知识点你们总结过吗?如果没有,快来我这里看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一)

《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道法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 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 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特征。

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 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 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5、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7、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所以会上浮。

六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

2、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吗?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下沉;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上浮。

七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2、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八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2、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

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一 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全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二 给冷水加热

1、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这一现象来说明。

2、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重,热水轻;

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体积小,热水体积大。

3、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变大,重量不变。

三 液体的热胀冷缩

1、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金属锑和铋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2、热胀冷缩: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四 空气的热胀冷缩

1、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水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现象: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2、(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与水相比,气体的热胀冷缩变化的更快、更明显。

5、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五 金属热胀冷缩吗

1、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大多数固体和液体会热胀冷缩,但是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0—4之间)的水是冷胀热缩。

4、为什么水泥路面、铁轨、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等都留有一小段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铁轨、建筑材料等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留有缝隙是为它们在温度变化时有自由伸缩的空间。

5、为什么架设电线时候不能太紧?

答:电线在夏天会热胀,冬天会冷缩。如果电线架设的太紧,冬天受冷收缩就会发生断裂。

6、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水表、饮料瓶里的饮料)会冻裂?

答:因为水在4摄氏度以下会热缩冷胀。冬天气温低,自来水管(水表)里的水(饮料瓶里的饮料)会结冰体积膨胀,所以就冻裂了。

六 热是怎样传递的

1、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2、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3、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因此,热量绝不会消失。

4、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5、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七 传热比赛

1、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2、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3、金属等传导热量快,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

木头、塑料等传导热量慢,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4、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八 设计一个保温杯

1、制作保温杯方法: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一 时间在流逝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 )几个字、看( )行字,跑( )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二 太阳钟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观察星座的运动,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3、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如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日晷又叫“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三 用水测量时间

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泄水型水钟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 我的水钟

1、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一、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二、确定总水量,三、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四、测出一分钟的水量。五、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五 机械摆钟

1、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第分钟次数相同。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是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3、单摆由摆绳、摆锤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单摆具有等时性。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座钟、挂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4、(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六 摆的研究

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摆动越慢;

摆绳越短,摆摆动越快。

七 做一个摆钟

1、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八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个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3、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4、垂体时钟工作原理(摆锤与齿轮操纵器工作方法)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这样,摆锤每摆动一次,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

一 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主要观点:、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

2、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主要观点:、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绕太阳转动。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三 证明地球在自转

1、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2、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四 谁先迎来黎明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5、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从世界时区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于东经,向西180度属于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差一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4、北极星为什么“不动”?5

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六地球在公转吗

1、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是(365天/一年)。

3、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2、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3、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关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八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2、地球的运动:自转: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现象。公传: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3、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4、(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5、(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6、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大约23度,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南半球或北半球,形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或极夜现象。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总结归纳

你好,这是总结,主要有。

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1.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珍惜时间的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2.描写春天的古诗: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描写儿童的古诗: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4.《史记》中的故事:

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完璧归赵。

5.古代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6.城市别名:

济南——泉城;重庆——雾城;南京——石头城;哈尔滨——冰城;

昆明——春城;拉萨——日光城;广州——羊城

一、拼音

(一)、多音字:第6课“嚼”P27;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2“差”P119。

(二)、容易读错的字

边鼻音:勒 厘 梁 乃 妮 蓝 诺鲁郎怜尼

平翘舌:涩 伞 绍 蓑 遮 醉 锄傻痴汁诣 臣 枳 嫂 狞 呻 搀 赵 召 瑟 诸 曹 私 寨丞侄骚宗 舱 擞

前后鼻韵:吟 襟 疆 禽 疯 狞 淌瞪荆扳锦 艇

其它:蹄 剥 绽 怜 痴 禽 役

二、汉字

1、要求会认会写会用生字表(二)中的150个生字,能辨别它们的形近字并分别组词;能认识生字表(一)中的200个生字。

2、会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

三、词语

1、要求掌握“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的词语,了解“读读记记”的词语。

2、积累下列词语:

(1)、抄写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词:第14课课后“思考练习题”第4题P71

(2)、抄写喜欢的词语:第18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95

(3)、抄写本课新学到的词语:第19课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P100

(4)、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P88

(5)描写人物的各类词语:(外貌、神态,表情、人物行动、说话时的情态等)回顾.拓展(七)“日积月累”P147

(6)、程门立雪:回顾.拓展(四)“成语故事”P89

(7)、入木三分:回顾.拓展(七)“成语故事”P148

3、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第26课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P155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处于小学的时候,那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知识点你们总结过吗?如果没有,快来我这里看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一)

《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道法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教学计划: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 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 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特征。

二、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 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 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5、泡沫全部浸入水中时,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开的水量最大,受的浮力最大,所以上浮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泡沫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泡沫。

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7、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所以会上浮。

六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当将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最大,受到的浮力最大,所以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体积大的石块受到的浮力大于体积小的。

2、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吗?

答: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下沉;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会上浮。

七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2、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八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2、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2、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

答: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

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

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一 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全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二 给冷水加热

1、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这一现象来说明。

2、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重,热水轻;

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体积小,热水体积大。

3、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变大,重量不变。

三 液体的热胀冷缩

1、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金属锑和铋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2、热胀冷缩: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四 空气的热胀冷缩

1、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水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现象: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2、(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与水相比,气体的热胀冷缩变化的更快、更明显。

5、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

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五 金属热胀冷缩吗

1、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大多数固体和液体会热胀冷缩,但是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0—4之间)的水是冷胀热缩。

4、为什么水泥路面、铁轨、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等都留有一小段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铁轨、建筑材料等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留有缝隙是为它们在温度变化时有自由伸缩的空间。

5、为什么架设电线时候不能太紧?

答:电线在夏天会热胀,冬天会冷缩。如果电线架设的太紧,冬天受冷收缩就会发生断裂。

6、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水表、饮料瓶里的饮料)会冻裂?

答:因为水在4摄氏度以下会热缩冷胀。冬天气温低,自来水管(水表)里的水(饮料瓶里的饮料)会结冰体积膨胀,所以就冻裂了。

六 热是怎样传递的

1、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2、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3、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因此,热量绝不会消失。

4、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5、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七 传热比赛

1、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2、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3、金属等传导热量快,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

木头、塑料等传导热量慢,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4、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八 设计一个保温杯

1、制作保温杯方法: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一 时间在流逝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 )几个字、看( )行字,跑( )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二 太阳钟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观察星座的运动,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3、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如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日晷又叫“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三 用水测量时间

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泄水型水钟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 我的水钟

1、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一、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二、确定总水量,三、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四、测出一分钟的水量。五、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五 机械摆钟

1、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第分钟次数相同。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2、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是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3、单摆由摆绳、摆锤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单摆具有等时性。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座钟、挂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4、(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六 摆的研究

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摆动越慢;

摆绳越短,摆摆动越快。

七 做一个摆钟

1、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八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个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3、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4、垂体时钟工作原理(摆锤与齿轮操纵器工作方法)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这样,摆锤每摆动一次,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

一 昼夜交替现象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3、(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1、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主要观点:、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

2、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主要观点:、地球是球形的;

、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绕太阳转动。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三 证明地球在自转

1、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2、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四 谁先迎来黎明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5、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从世界时区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于东经,向西180度属于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差一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在地图上越是东面(右边)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知道东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时间,要减去时间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东面城市的时间,要加上时间差。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1、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轴是倾斜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是在偏向于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头顶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因为一年时间里在天空我们看到的北极星都是不动的,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地轴一直指向于北极星。

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4、北极星为什么“不动”?5

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六地球在公转吗

1、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2、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

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公转一周是(365天/一年)。

3、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2、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3、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关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4、(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八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2、地球的运动:自转: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现象。公传:自西向东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3、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4、(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5、(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6、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

答: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大约23度,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南半球或北半球,形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或极夜现象。

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道法五年级下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