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材分析,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目录

《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爬天都峰》教材理解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知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二、题目解析

本文题为“爬天都峰”,意思是说,爬上天都峰很不容易,很费劲,需要勇气、力量和独立自主的意志。可见,这个题目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而是要突出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动人情景。

三、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尽:完。

汲取:吸取。

鼓足:充分。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那里有举世闻名的奇石、怪松、温泉和云海。因为这里的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更是令人流连忘返,所以,凡是到过黄山的游人,无不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并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

五、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写“我”和爸爸准备去爬天都峰。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险。一是落笔从峰顶的高处着眼,层层设喻具体描写;二是重点写“鲫鱼背”令人生畏的天险特征和来历传说。

第三段(第3~7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写“我”怎样在爸爸的鼓励下,跟着老爷爷奋力攀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段(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用老爷爷的话和“我”登上“鲫鱼背”时的感受来表现天都峰的高险。一个“居然”一个“想不到”,更加突出了登上峰顶的意外惊喜和登上峰顶后的小小成就感。

六、表达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表达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七、写作方法:

1. 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如“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等句子,都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还有“这时另一位白发的老爷爷也气喘吁吁的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等句子,也表现了老爷爷爬山的不易,“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的语言、动作、神态也十分传神,如“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还有“也”“点点头”“会心的笑了笑”“掏出”“照相”等词语也都十分传神。

2. 课文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就充分表现了“我”和老爷爷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在对话时,“我”和老爷爷又都表现出自己谦虚的品质,老爷爷让“我”在前面走,“我”让老爷爷在前面走,“我”对老爷爷取得成功表示祝贺等语句就是很好的表现。通过对话来写人物的好处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3. 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做到了情景交融。如课文一开始先对天都峰进行生动的描绘:“高高的”“像鲫鱼背”“挂满了无数铁链锁似的”“很陡”“石阶几乎呈90度”,使人看了这些文字就有些害怕了。这是作者写景的笔功所致。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和老爷爷攀谈之后又变得不畏艰险了,这是由于他们有了相互鼓励的力量。因此可以说:“爬天都峰”这件事既富有故事性又富有哲理性,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4. 课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做到了详略得当。爬天都峰重点写了三个人爬山时的一些主要活动:再写他们是怎样克服巨大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最后讲作者是怎样从中得到启示。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八、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黄山奇石,以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景色和特色。

九、课后习题解析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时,应注意对人物对话的处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特点,如“我”的兴奋、激动,“老爷爷”的慈祥、鼓励,“爸爸”的肯定、鼓励等。

2. 课文中有些句子词语使用得当,试着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语言鉴赏能力。例如,“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中的“奋力”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爬山时的努力和决心;“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一词,强调了攀登的艰辛和到达顶峰的不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你从“我”和老爷爷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我”和老爷爷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以及在困难面前要善于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在与同学交流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和认识。

十、学习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他们的精神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我还需要多读书、多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快乐的课余生活”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讲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设计理念】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

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教学过程】

   〖片断一〗

  由学生初读课文的整体印象导入:

  我们首先来看看天都峰。

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现在你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什么呢?生自由边读,边想像画面。

  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天都峰,交流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它穿过了云层。

  生2: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陡啊!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

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想不想看看?(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再次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

“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

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学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

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抓住两句话中都有的“也”字进行分析悟请。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

  生3:这么高的山,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师:那小朋友心里又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是啊他们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

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学点评】

  杜卫红自评: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

《爬天都峰》一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

因此,我将“体验情感”作为自己此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努力使学生较自然地将课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积极情感化为己有,并将在学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迹。

但课前对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得不够深入,在课堂结构中的时间把握上不太准确,致使在课堂的后一部分实际的教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有所变动,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两句的品词析句练习没做,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

从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只是留做作业而没有在课堂完成。

  陈娅丽评价:

  在智慧课堂展示中,我认真听取和学习了三年级杜卫红老师的精读课《爬天都峰》。

杜老师的讲课极富激情,整堂课环节紧凑,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

  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能看出杜老师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全新的设计理念。

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朗读的科学指导。

如对天都峰的高和笔陡的理解这一节。

老师发现学生不理解,读不出感情。

在他们缺乏具体认识的情况下,借助图片和课件增加感性认识,见识到天都峰的险,又通过比一比,画一画加深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再次进行练读,效果就好多了。

而对这一节的重点突破,是对后面理解一老一小都能坚持爬上顶峰十分难能可贵的极重要的铺垫。

  整个的设计体现在课堂中都比较成功,只有小的建议希望杜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即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尽量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回答,耐心聆听孩子表达清楚表达完整即可,老师自己少说一些,使教学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  

──《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 朱 慧       今天第二节课我讲了《爬天都峰》这一篇课文。

上课没多久,我就看见有只手举得高高的,我一看,原来是罗伟豪,他可是我班最喜欢提问的孩子。

我请他起来说话,他提出个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为什么不用“登”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你真爱动脑筋。

同学们,我们都来帮助罗伟豪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首先我就让学生们了解什么叫“爬”。

“爬”就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爬行,匍匐。

躯体贴地(如虫、蛇、龟)缓慢向前行。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同学们都自主地组成了小组,自由地朗读起课文来。

  “谁能告诉罗伟豪同学,你在书上找到什么答案。

”有的同学说:“我从书上知道了天都峰很高,峰顶在云彩上面呢!”也有的学生说:“天都峰不仅高,而且陡,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是啊,天都峰真是又高有陡啊。

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天都峰。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画面,并附有天都峰的简介:“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

”看着看着,同学们都发出了一声声感叹:“啊,这么高啊。

”“这么笔陡的石级真险啊,我如果在上面,脚一定会发抖的……”在同学们议论时,我就想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一番。

“如果这时你正站在这石级上,你会想些什么呢?”问题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纷纷抢着举起手来:“我肯定会很害怕。

”;“我一定会紧紧抓着铁链不松手。

”;“我会低着头看脚下的,不会转头去看后面的。

要不就会掉下去的。

”大家都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这么又高又陡,而且很险的山峰,真叫人发颤啊!就象刚才陈彦杰说的那样,这样的山峰我们不可能直起身子走,只能紧紧地抓住铁链,慢慢地向上‘爬’,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爬山’而不是‘登山’。

  通过引导分析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爬’字呢?”这个问题,我运用了引读课文、观察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

我觉得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我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来感悟天都峰的高、陡、险以及感受作者对天都峰的畏惧,为下文写小姑娘和老爷爷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克服困难终于爬上天都峰作了铺垫。

《爬天都峰》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师可准备有关天都峰的录像片。

  2.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利用查字典和已有的知识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可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

有的可以在语境中识记。

如,“陡、链、颤、攀、鲫、呵”。

要求会写的字,有的可以和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

“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3.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

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后,还可再问一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在联系,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作准备。

学生如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留作后面的教学再解决。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一老一少的对话,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

两句问话和最后的决定,发生在两个特定年龄人的身上,这其中必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教学时,可提问: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次对话可先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虽然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

朗读对话时,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还可以联系上文,联想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的。

“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这是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也是《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

  课后抄写第二自然段的题目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段。

  4.课后可开展“黄山风景图片展”的活动或出一期墙报、。

  5.课文后面对本组的综合性学习作了提示。

一是督促学生继续做好课余生活的记录;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阶段性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可提示学生,教材中所列表格仅是一种记录的形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采用其他的形式,不要强求一致。

  四、参考资料

  天都峰: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

黄山主峰之一,海拔1 829米。

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为黄山诸峰之冠。

沿磴道有童子拜观音、天上玉屏、仙人飘海、天桥诸景,以鲫鱼背最为险峻。

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大字石刻。

极目云天,风光无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目录

《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爬天都峰》教材理解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知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二、题目解析

本文题为“爬天都峰”,意思是说,爬上天都峰很不容易,很费劲,需要勇气、力量和独立自主的意志。可见,这个题目不是简简单单地写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而是要突出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的动人情景。

三、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尽:完。

汲取:吸取。

鼓足:充分。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那里有举世闻名的奇石、怪松、温泉和云海。因为这里的风景秀丽神奇,尤其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更是令人流连忘返,所以,凡是到过黄山的游人,无不为这里的景色所倾倒,并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

五、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写“我”和爸爸准备去爬天都峰。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险。一是落笔从峰顶的高处着眼,层层设喻具体描写;二是重点写“鲫鱼背”令人生畏的天险特征和来历传说。

第三段(第3~7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写“我”怎样在爸爸的鼓励下,跟着老爷爷奋力攀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段(第8~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用老爷爷的话和“我”登上“鲫鱼背”时的感受来表现天都峰的高险。一个“居然”一个“想不到”,更加突出了登上峰顶的意外惊喜和登上峰顶后的小小成就感。

六、表达情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表达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七、写作方法:

1. 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如“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等句子,都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还有“这时另一位白发的老爷爷也气喘吁吁的来到了天都峰脚下”等句子,也表现了老爷爷爬山的不易,“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的语言、动作、神态也十分传神,如“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等句子,还有“也”“点点头”“会心的笑了笑”“掏出”“照相”等词语也都十分传神。

2. 课文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就充分表现了“我”和老爷爷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在对话时,“我”和老爷爷又都表现出自己谦虚的品质,老爷爷让“我”在前面走,“我”让老爷爷在前面走,“我”对老爷爷取得成功表示祝贺等语句就是很好的表现。通过对话来写人物的好处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同时也能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3. 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做到了情景交融。如课文一开始先对天都峰进行生动的描绘:“高高的”“像鲫鱼背”“挂满了无数铁链锁似的”“很陡”“石阶几乎呈90度”,使人看了这些文字就有些害怕了。这是作者写景的笔功所致。而随着情节的展开,“我”和老爷爷攀谈之后又变得不畏艰险了,这是由于他们有了相互鼓励的力量。因此可以说:“爬天都峰”这件事既富有故事性又富有哲理性,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4. 课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做到了详略得当。爬天都峰重点写了三个人爬山时的一些主要活动:再写他们是怎样克服巨大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最后讲作者是怎样从中得到启示。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既突出了重点,又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八、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黄山奇石,以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景色和特色。

九、课后习题解析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时,应注意对人物对话的处理,表现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特点,如“我”的兴奋、激动,“老爷爷”的慈祥、鼓励,“爸爸”的肯定、鼓励等。

2. 课文中有些句子词语使用得当,试着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提高语言鉴赏能力。例如,“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中的“奋力”一词,生动地表现了“我”爬山时的努力和决心;“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中的“终于”一词,强调了攀登的艰辛和到达顶峰的不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 你从“我”和老爷爷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

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我”和老爷爷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勇于攀登、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以及在困难面前要善于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在与同学交流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和认识。

十、学习反思

通过学习本课,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克服。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他们的精神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我还需要多读书、多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快乐的课余生活”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讲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设计理念】

  本文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对话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

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学会运用多读多想、边读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互相鼓励,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教学过程】

   〖片断一〗

  由学生初读课文的整体印象导入:

  我们首先来看看天都峰。

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现在你们来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什么呢?生自由边读,边想像画面。

  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天都峰,交流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它穿过了云层。

  生2: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陡啊!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

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想不想看看?(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再次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

“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

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学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

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抓住两句话中都有的“也”字进行分析悟请。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

  生3:这么高的山,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师:那小朋友心里又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是啊他们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

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教学点评】

  杜卫红自评: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

《爬天都峰》一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

因此,我将“体验情感”作为自己此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努力使学生较自然地将课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积极情感化为己有,并将在学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迹。

但课前对于学生的学情了解得不够深入,在课堂结构中的时间把握上不太准确,致使在课堂的后一部分实际的教学与课前的教学预设有所变动,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两句的品词析句练习没做,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

从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只是留做作业而没有在课堂完成。

  陈娅丽评价:

  在智慧课堂展示中,我认真听取和学习了三年级杜卫红老师的精读课《爬天都峰》。

杜老师的讲课极富激情,整堂课环节紧凑,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烈。

  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能看出杜老师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全新的设计理念。

教师特别重视对学生朗读的科学指导。

如对天都峰的高和笔陡的理解这一节。

老师发现学生不理解,读不出感情。

在他们缺乏具体认识的情况下,借助图片和课件增加感性认识,见识到天都峰的险,又通过比一比,画一画加深理解,变抽象为形象,再次进行练读,效果就好多了。

而对这一节的重点突破,是对后面理解一老一小都能坚持爬上顶峰十分难能可贵的极重要的铺垫。

  整个的设计体现在课堂中都比较成功,只有小的建议希望杜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即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尽量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回答,耐心聆听孩子表达清楚表达完整即可,老师自己少说一些,使教学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为什么要用“爬”字呢?  

──《爬天都峰》教学案例   湖北省黄石市市府路小学 朱 慧       今天第二节课我讲了《爬天都峰》这一篇课文。

上课没多久,我就看见有只手举得高高的,我一看,原来是罗伟豪,他可是我班最喜欢提问的孩子。

我请他起来说话,他提出个问题“课题为什么要用“爬”字呢?为什么不用“登”呢?山上不是有台阶还有扶的铁链吗?”当时我就鼓励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你真爱动脑筋。

同学们,我们都来帮助罗伟豪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首先我就让学生们了解什么叫“爬”。

“爬”就是手和脚一齐着地走路;爬行,匍匐。

躯体贴地(如虫、蛇、龟)缓慢向前行。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同学们都自主地组成了小组,自由地朗读起课文来。

  “谁能告诉罗伟豪同学,你在书上找到什么答案。

”有的同学说:“我从书上知道了天都峰很高,峰顶在云彩上面呢!”也有的学生说:“天都峰不仅高,而且陡,登山的石级和石级边上的铁链。

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听到同学们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肯定:“是啊,天都峰真是又高有陡啊。

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天都峰的资料,让我们一起走近──天都峰。

”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画面,并附有天都峰的简介:“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

”看着看着,同学们都发出了一声声感叹:“啊,这么高啊。

”“这么笔陡的石级真险啊,我如果在上面,脚一定会发抖的……”在同学们议论时,我就想引导学生亲身去体验一番。

“如果这时你正站在这石级上,你会想些什么呢?”问题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纷纷抢着举起手来:“我肯定会很害怕。

”;“我一定会紧紧抓着铁链不松手。

”;“我会低着头看脚下的,不会转头去看后面的。

要不就会掉下去的。

”大家都哈哈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是啊,这么又高又陡,而且很险的山峰,真叫人发颤啊!就象刚才陈彦杰说的那样,这样的山峰我们不可能直起身子走,只能紧紧地抓住铁链,慢慢地向上‘爬’,所以作者在这里用了‘爬山’而不是‘登山’。

  通过引导分析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用‘爬’字呢?”这个问题,我运用了引读课文、观察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画面和教师语言描述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天都峰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生动地再现。

我觉得这样的开讲紧扣课题,承前启后,显得较为干净利落。

我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来感悟天都峰的高、陡、险以及感受作者对天都峰的畏惧,为下文写小姑娘和老爷爷从别人的身上汲取力量,克服困难终于爬上天都峰作了铺垫。

《爬天都峰》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师可准备有关天都峰的录像片。

  2.在识字和写字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利用查字典和已有的知识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可指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记。

有的可以在语境中识记。

如,“陡、链、颤、攀、鲫、呵”。

要求会写的字,有的可以和比较,如,“辫”与“辩、辨”的区别。

“苍”的.下面不要写成“仑”,“仰”的右半部的左边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3.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

  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

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边读边想,把课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再通过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令人望而生畏;读出“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高,高得如上青天,陡,陡得似直上直下,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

这样的天险,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后,还可再问一问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突出描写天都峰的险呢?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在联系,是为下文写爬天都峰作准备。

学生如能回答就回答,不能回答就留作后面的教学再解决。

  “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也可分角色朗读。

一老一少的对话,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

两句问话和最后的决定,发生在两个特定年龄人的身上,这其中必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教学时,可提问: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二次对话可先引导学生揣摩“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体会他们登山的艰难和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文虽然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可以引导学生想象。

朗读对话时,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还可以联系上文,联想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受到鼓舞的。

“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爬上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个人的奋斗和努力,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这是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也是《爬天都峰》这篇课文给人的启示。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

  课后抄写第二自然段的题目是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段。

  4.课后可开展“黄山风景图片展”的活动或出一期墙报、。

  5.课文后面对本组的综合性学习作了提示。

一是督促学生继续做好课余生活的记录;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阶段性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可提示学生,教材中所列表格仅是一种记录的形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采用其他的形式,不要强求一致。

  四、参考资料

  天都峰: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

黄山主峰之一,海拔1 829米。

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为黄山诸峰之冠。

沿磴道有童子拜观音、天上玉屏、仙人飘海、天桥诸景,以鲫鱼背最为险峻。

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大字石刻。

极目云天,风光无限。

爬天都峰教材分析,为什么要用“爬”字呢?──《爬天都峰》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