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这篇课文是根据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4篇.doc》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起因: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 让他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

经过: 诸葛亮在船上扎满稻草人 在雾天故意靠近曹营 曹军误以为是来袭 纷纷射箭 被诸葛亮的稻草人带回了自己大营

结果: 诸葛亮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周瑜气恼万分

详细如下: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还可以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

结果:周瑜自判自己不如诸葛亮。

文章结尾的句子 照应了开头的句子

这叫首尾呼应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草船借箭》优质教案

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这篇课文是根据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习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4篇.doc》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讲述,了解“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结合课文,采用推测、换词等方式,了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特征(反应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主要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练习结合全文内容和词语之间的联系,来深刻理解“才干、嫉妒、神机妙算”几个词语并体会七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思想感情。

四、体会文章“处处伏笔照应”、“人物对比”“诸事情发展一切由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顺序”的表达方法和思路对表现诸葛亮“计谋神妙”的作用,深入体会“神机妙算”的含义和作者对诸葛亮敬仰赞美的情感。

草船借箭课文分析

起因: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 让他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

经过: 诸葛亮在船上扎满稻草人 在雾天故意靠近曹营 曹军误以为是来袭 纷纷射箭 被诸葛亮的稻草人带回了自己大营

结果: 诸葛亮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周瑜气恼万分

详细如下: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还可以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

结果:周瑜自判自己不如诸葛亮。

文章结尾的句子 照应了开头的句子

这叫首尾呼应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草船借箭》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