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咏柳)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咏柳)

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终南别业》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了。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了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评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意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坐着看云起云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我们因此而选择放弃或逃避,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与骄傲。所以永远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用最甜美的微笑来迎接每天的阳光与雨露。

人生亦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四川地震,震感波及半个中国,而人们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博爱、宽容、无私、深情等不胜枚举的美德,却感动了整个世界。不必说与死神顽强斗争的人,坚强善良的孩子,舍己救人的老师,用生命捍卫孩子的父母;不必说爱岗敬业的主持人,迎难直上的记者,不眠不休的医生,一身正气的警察;单是那些可爱的军人和无私的志愿者,就足以牵动每个人的心。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品德高尚而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朋友,在逆境中,请您记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点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属于那种“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物。他九岁就才气逼人,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官至尚书右丞,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每每提到王维,脑袋中总会反射苏轼的那句被引用了无数遍的评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如果仅仅八字就能概括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的话,那也过于简单了。正如宋朝魏庆之对《终南别业》的颈联的评价:“造语之妙,至于造物相表里,岂只‘诗中有画’。”也如学者蒋寅所说:"苏东坡的话作为一家言,作为评论的参考固无不可,但若将它作为王维诗的主体特征来强调并不无夸大,就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漠视,也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轻估了。

我认为王维是个艺术家,一个在“学而优则仕”、“艺而精则仕”的官场与纯洁的艺术和与世无争的宗教之间挣扎的艺术家。正是这么个艺术家,在人到中年时,一切的挣扎似乎都暂时缓和了下来。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在终南山那段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孕育了《终南别业》这首佳作。

学术界有学者对王维的诗歌持有“电影论”,认为他的山水诗除了“诗中有画”和“有声画”之外,那就是其“诗如电影”。这是“诗中画”的境界。且看: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音乐响起,不绝如缕,仿佛禅音,略带空灵,又稍带人烟。镜头从山的远景逐渐拉近,缓慢地定格在一棵老树泛黄的枝叶上,透过纵横交错的叶子,依稀能看见炊烟袅袅,依稀能听见乡音亲切。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夕阳西下,古道秋风,黑发中掺杂着灰白的中年人,沿着水路慢步前行,思考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仰天狂笑,时而目空一切,渐行渐远。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昏时分,余晖未尽,终南山腰,水尽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坐在山中的石梯上,凝神远眺,远处,白云飘飘。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夜色已晚,谈兴正浓。

我想,任何人沉浸于大自然此等美景,都会有一种脱俗的感觉,更何况对宗教有所研究,有所喜好的诗人王维呢?文学愤青余杰由于锋芒过露而遭到了世人的排斥,来自大山的他想必对王维的这种意境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吧?

关于《终南别业》的背景终南山,可以从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终南山》得到更好的注释: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山”、“云”、“水”、“樵夫、林叟”的意境都是《终南别业》中有所提及,不同的是《终南山》侧重于写景,就像绘画中的白描一样;同样的景,在《终南别业》中却是为了作者的叙述作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文至此,再次细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仍感觉言不能尽意。君且看,一个“坐”字,道出诗人“好道”所得,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走进清静的大自然。原来,“云起时”即“水流处”,“水穷处”并非“人尽时”啊!与陆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患得患失、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短短八个字,对仗工整,一贯而下,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娓娓道来,意蕴深邃,味道淡易,却百读不厌。王维,大师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mo jie) ,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成就。

【英汉对照】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MY RETREAT AT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My heart in middle age found the Way.

And I came to dwell at the foot of this mountain.

When the spirit moves, I wander alone

Amid beauty that is all for me....

I will walk till the water checks my path,

Then sit and watch the rising clouds --

And some day meet an old wood-cutter

And talk and laugh and never return.

找动画版唐诗三百首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6K9NbOi-3GzijHjSJqdMw

贝瓦唐诗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em2j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em2j

贝瓦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中的名作,针对儿童认知规律,采用动画+拼音+对白的方式进行教学,易学易记,让孩子充分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学习诗歌能增长宝宝的文学知识,锻炼语言能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gNV6_1oJH0luAWls5UQ

28.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完结)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h8v5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h8v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咏柳

1. 唐诗三百首关于柳的诗句出处

唐诗三百首关于柳的诗句出处 1. 唐诗三百首的出处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2. 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

3. 写出三首写柳的古诗词,谢谢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晓 雨/辑)

/onews.asp?id=198

4. 考考大家,"杨柳"这个词的来历(注名出处),定有重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根据统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以“柳”的次数最多。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柳出现的诗篇共有23篇,仅次于松树。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游汴渠两堤时,御笔亲赐堤岸上的垂柳姓杨,之后,杨柳一词便流传下来,并非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5. 唐诗三百首出自哪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6. 唐诗三百首中带花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

(李颀《送陈章甫》)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临平道中》)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元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正月迎春金样黄,二月杏花粉洋洋,三月桃花红千树,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枝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宋·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藏。

宋·曾巩: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望凉。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唐·韩愈: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杜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宋·汪藻: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

宋·王安石 ★咏石榴花: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兰花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

——李白 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梅花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自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花,花!落早,开赊。对酒客,兴诗家。

能回游陭,每驻行车。宛宛清风起,茸茸丽日斜。

且愿相留欢合,唯愁虚弃光华。明年攀折知不远,对此谁能更叹嗟。

春,春!柳嫩,花新。梅谢粉,草铺茵。

鸯啼北里,燕语南邻。郊原嘶宝马,紫陌广香轮。

日暖冰消水绿,风和雨嫩烟轻。东阁广排公子宴,锦城多少赏花人。

酒,酒!邀朋,会友。君莫待,时长久。

名呼食前,礼于茶后。临风不可无,对月须教有。

李白日饮一石,刘伶解酲五斗。公子沾唇脸似桃,佳人入腹腰如柳。

山,山!突兀,回环。罗翠黛,列青蓝。

洞云缥缈,涧水滑琴。峦若干山外,岚光一望间。

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履重攀。季世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

松,松!节峻,阴浓。能耐岁,解凌冬。

高侵碧汉,森耸青峰。亿奚形如盖,虬幻势若龙。

茂叶风声瑟瑟,繁枝月影重重。四季常持君子操,五株曾受大夫封。

庄,庄!临堤,傍冈。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

7. 唐诗三百首寻隐者不遇的教案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056 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057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 一去二三里

五言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言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返回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返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返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返回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返回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返回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返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返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返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返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返回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返回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返回

寒食

韩雄(左)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返回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返回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返回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返回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返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返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返回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返回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返回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返回

集灵台二首之一

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录”加竹头),太真含笑入帘来。

返回

集灵台二首之二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返回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返回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返回

宫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返回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返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返回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返回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返回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返回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返回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返回

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返回

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返回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返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返回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笔。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返回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返回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返回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返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返回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返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返回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返回

已凉

韩亻屋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返回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回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返回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杂诗

无名氏

尽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在线听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6K9NbOi-3GzijHjSJqdMw

贝瓦唐诗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em2j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em2j

贝瓦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中的名作,针对儿童认知规律,采用动画+拼音+对白的方式进行教学,易学易记,让孩子充分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学习诗歌能增长宝宝的文学知识,锻炼语言能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gNV6_1oJH0luAWls5UQ

28.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完结)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h8v5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h8v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终南别业》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了。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了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评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意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坐着看云起云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我们因此而选择放弃或逃避,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与骄傲。所以永远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用最甜美的微笑来迎接每天的阳光与雨露。

人生亦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四川地震,震感波及半个中国,而人们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博爱、宽容、无私、深情等不胜枚举的美德,却感动了整个世界。不必说与死神顽强斗争的人,坚强善良的孩子,舍己救人的老师,用生命捍卫孩子的父母;不必说爱岗敬业的主持人,迎难直上的记者,不眠不休的医生,一身正气的警察;单是那些可爱的军人和无私的志愿者,就足以牵动每个人的心。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品德高尚而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朋友,在逆境中,请您记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点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属于那种“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物。他九岁就才气逼人,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官至尚书右丞,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每每提到王维,脑袋中总会反射苏轼的那句被引用了无数遍的评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如果仅仅八字就能概括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的话,那也过于简单了。正如宋朝魏庆之对《终南别业》的颈联的评价:“造语之妙,至于造物相表里,岂只‘诗中有画’。”也如学者蒋寅所说:"苏东坡的话作为一家言,作为评论的参考固无不可,但若将它作为王维诗的主体特征来强调并不无夸大,就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漠视,也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轻估了。

我认为王维是个艺术家,一个在“学而优则仕”、“艺而精则仕”的官场与纯洁的艺术和与世无争的宗教之间挣扎的艺术家。正是这么个艺术家,在人到中年时,一切的挣扎似乎都暂时缓和了下来。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在终南山那段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孕育了《终南别业》这首佳作。

学术界有学者对王维的诗歌持有“电影论”,认为他的山水诗除了“诗中有画”和“有声画”之外,那就是其“诗如电影”。这是“诗中画”的境界。且看: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音乐响起,不绝如缕,仿佛禅音,略带空灵,又稍带人烟。镜头从山的远景逐渐拉近,缓慢地定格在一棵老树泛黄的枝叶上,透过纵横交错的叶子,依稀能看见炊烟袅袅,依稀能听见乡音亲切。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夕阳西下,古道秋风,黑发中掺杂着灰白的中年人,沿着水路慢步前行,思考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仰天狂笑,时而目空一切,渐行渐远。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昏时分,余晖未尽,终南山腰,水尽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坐在山中的石梯上,凝神远眺,远处,白云飘飘。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夜色已晚,谈兴正浓。

我想,任何人沉浸于大自然此等美景,都会有一种脱俗的感觉,更何况对宗教有所研究,有所喜好的诗人王维呢?文学愤青余杰由于锋芒过露而遭到了世人的排斥,来自大山的他想必对王维的这种意境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吧?

关于《终南别业》的背景终南山,可以从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终南山》得到更好的注释: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山”、“云”、“水”、“樵夫、林叟”的意境都是《终南别业》中有所提及,不同的是《终南山》侧重于写景,就像绘画中的白描一样;同样的景,在《终南别业》中却是为了作者的叙述作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文至此,再次细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仍感觉言不能尽意。君且看,一个“坐”字,道出诗人“好道”所得,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走进清静的大自然。原来,“云起时”即“水流处”,“水穷处”并非“人尽时”啊!与陆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患得患失、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短短八个字,对仗工整,一贯而下,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娓娓道来,意蕴深邃,味道淡易,却百读不厌。王维,大师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mo jie) ,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成就。

【英汉对照】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MY RETREAT AT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My heart in middle age found the Way.

And I came to dwell at the foot of this mountain.

When the spirit moves, I wander alone

Amid beauty that is all for me....

I will walk till the water checks my path,

Then sit and watch the rising clouds --

And some day meet an old wood-cutter

And talk and laugh and never return.

找动画版唐诗三百首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6K9NbOi-3GzijHjSJqdMw

贝瓦唐诗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em2j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em2j

贝瓦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中的名作,针对儿童认知规律,采用动画+拼音+对白的方式进行教学,易学易记,让孩子充分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学习诗歌能增长宝宝的文学知识,锻炼语言能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gNV6_1oJH0luAWls5UQ

28.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完结)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h8v5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h8v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咏柳

1. 唐诗三百首关于柳的诗句出处

唐诗三百首关于柳的诗句出处 1. 唐诗三百首的出处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

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

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2. 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哪些关于折柳送别的诗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

3. 写出三首写柳的古诗词,谢谢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晓 雨/辑)

/onews.asp?id=198

4. 考考大家,"杨柳"这个词的来历(注名出处),定有重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小雅·采薇》篇里的句子,不仅富有节奏音律之美,而且开了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根据统计,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植物,以“柳”的次数最多。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柳出现的诗篇共有23篇,仅次于松树。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游汴渠两堤时,御笔亲赐堤岸上的垂柳姓杨,之后,杨柳一词便流传下来,并非杨树和柳树的并称。

5. 唐诗三百首出自哪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6. 唐诗三百首中带花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2.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5.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6.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李频《湖口送友人》)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四月南风大发黄,枣花未落荫桐长。

(李颀《送陈章甫》)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11.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道潜《临平道中》)1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4.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姜白石《除夜自石归湖苕溪》)15.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

(文天祥《金陵驿》)16、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1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元稹: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正月迎春金样黄,二月杏花粉洋洋,三月桃花红千树,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桂花满枝香,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冬月水仙案上供,腊月寒梅斗冰霜。

宋·陈亮: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藏。

宋·曾巩: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望凉。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唐·韩愈: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杜甫: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洌红。宋·汪藻: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

宋·王安石 ★咏石榴花: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兰花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定,松寒不改容。

——李白 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梅花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刘禹锡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灵隐寺】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自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花,花!落早,开赊。对酒客,兴诗家。

能回游陭,每驻行车。宛宛清风起,茸茸丽日斜。

且愿相留欢合,唯愁虚弃光华。明年攀折知不远,对此谁能更叹嗟。

春,春!柳嫩,花新。梅谢粉,草铺茵。

鸯啼北里,燕语南邻。郊原嘶宝马,紫陌广香轮。

日暖冰消水绿,风和雨嫩烟轻。东阁广排公子宴,锦城多少赏花人。

酒,酒!邀朋,会友。君莫待,时长久。

名呼食前,礼于茶后。临风不可无,对月须教有。

李白日饮一石,刘伶解酲五斗。公子沾唇脸似桃,佳人入腹腰如柳。

山,山!突兀,回环。罗翠黛,列青蓝。

洞云缥缈,涧水滑琴。峦若干山外,岚光一望间。

暗想云峰尚在,宜陪谢履重攀。季世七贤虽可爱,盛时四皓岂宜闲。

松,松!节峻,阴浓。能耐岁,解凌冬。

高侵碧汉,森耸青峰。亿奚形如盖,虬幻势若龙。

茂叶风声瑟瑟,繁枝月影重重。四季常持君子操,五株曾受大夫封。

庄,庄!临堤,傍冈。青瓦屋,白泥墙。

桑麻映日,榆柳成行。山鸡鸣竹坞,野犬吠村坊。

淡荡烟笼。

7. 唐诗三百首寻隐者不遇的教案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别意与之谁短长

056 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057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 一去二三里

五言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言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返回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返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返回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返回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返回

春宫曲

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返回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返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返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返回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返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返回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返回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返回

寒食

韩雄(左)羽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返回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返回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返回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返回

宫词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返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返回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返回

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返回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返回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返回

集灵台二首之一

张祜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录”加竹头),太真含笑入帘来。

返回

集灵台二首之二

张祜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返回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返回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返回

宫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返回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返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返回

赤壁

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返回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返回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返回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返回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返回

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返回

赠别二首之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返回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返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返回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笔。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返回

为有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返回

隋宫

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返回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返回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返回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返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返回

马嵬坡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返回

已凉

韩亻屋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返回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回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返回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杂诗

无名氏

尽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何满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在线听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6K9NbOi-3GzijHjSJqdMw

贝瓦唐诗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em2j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em2j

贝瓦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中的名作,针对儿童认知规律,采用动画+拼音+对白的方式进行教学,易学易记,让孩子充分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学习诗歌能增长宝宝的文学知识,锻炼语言能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gNV6_1oJH0luAWls5UQ

28.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完结)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h8v5

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h8v5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100节动画课带孩子穿越唐诗大世界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咏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