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

【 #教案#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理解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准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持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能够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理解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准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实行比较,用放大镜实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实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间应用和总结拓展。

1、教学目标:

能够在观察和实验中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能够用类比的方法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列举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动物、自然界、车辆等的噪声以及他们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2、教学过程:

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准备小鼓、绿豆等物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制造出声音,并观察这些物品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引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用类比的方式,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

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反思问题。

科学教学反思100篇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下是我整理的科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科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范文一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答案】: 活动记录

实验材料:

水、烧杯、筷子、食盐。

研究步骤:

(1)在烧杯里倒入100毫升冷水;

(2)往烧杯里加入2克食盐,用筷子搅拌到溶解为止。

(3)重复第二步,直到水不能溶解食盐为止。

(4)每次加食盐时,把食盐的重量加起来。

研究结果:

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约36克食盐(实际数据为准)。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三种方法均可,提倡AB两种方法

(2)A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溶解》教案大全

【 #教案# 导语】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理解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

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具准备:

醋、酒精、食用油、洗发液、胶水、两个透明杯、一个搅拌棒、三个试管、滴管、小勺、试管架、液体之间的溶解记录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探究的主题

1、复习学生旧知,试举一例,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

2、我们知道有些固体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那么液体是否也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谈谈你们的经验。

3、“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1.教师引入:我们先来看看胶水和洗发液。

2.教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做?

3.组织分组实验: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观察目的。)

4.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轻轻搅拌后有什么现象?搅拌后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5.交流: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注重描述)

6.整理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在记录单上。

三、观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

1.组织观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种物质。

2.预测:醋、酒精、食用油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

3.组织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各盛约15毫升的水,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荡后静置观察。(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观察要做记录。)

4.组织交流: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5.组织讨论:醋和酒精的溶解与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与醋和酒精的溶解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食用油能溶解在水中吗?

6.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怎样?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整理记录:我们如何来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四、拓展:

1、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同学们看实验后的试管上布满了油,谁能帮帮老师想个好办法,将这些油清洗掉。

2、学生汇报。

3、是什么启发了你?

4、解释这个现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3.理解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不同。

【教学难点】

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很高兴,因为老师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做家庭实验,而且有的孩子还拍了实验照片。我们在课堂上也做过一些实验,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

二、设计:

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水平)

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

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

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教师提示)

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

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

三、实验:

1.分组实验。

2.交流讨论。

3.点评小结。(全班交流)

小提示: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四、拓展:

1.这节课我们用厨房里常见的食盐和小苏打又做了一个实验,我们发现,一定条件下,它们的溶解水平不同,那么其他固体呢?

2.气体也会溶解在水中吗?一定条件下,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水平一样吗?我们先来看一段比较简单的实验视频。(表现气体溶解在水中、从水中析出的视频资料)

3.课外探究:

(1)上网查资料,了解气体(比如氧气、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吗,溶解水平大小相同吗?

(2)汽水瓶实验。自己探究课本第30页的实验,然后思考并尝试创新这个实验。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平

食盐

固体?溶解水平强?弱?

小苏打

公平对比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食盐融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与水。

2、掌握酒精灯的准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食盐的饱和溶液、蒸发皿、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废物盘、湿抹布、清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身体白又小,下水融化了,入口有咸味,生活不可少。(食盐)

二、探究新知

1、这是我们在研究第六课时收集的浓盐水,杯底还有未溶解的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杯底的食盐继续溶解吗?

(学生:搅拌、加水)

师:在加水之前我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一点点地加水搅拌,搅拌时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直到杯底的食盐全部溶解。

请同学们思考:照这样持续加入清水的话,能否溶解更多的食盐?

(学生:能)

师:那好我们把它放在窗台上,水分会怎样?

(学生:蒸发)水分蒸发减少,当杯子里的液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呢?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地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呢?

(学生: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留在杯子里)

师:水自然蒸发速度太慢了,你能够用什么方法使水蒸发快一些?

(学生:加热)

2、师:用加热的方法去做实验,用实验去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本次实验的内容是加热蒸发皿中的浓盐水。请你说一下桌子上的实验材料。

师:还有几种同学们不理解老师来介绍:石棉网……酒精灯使我们做实验时常用到的加热器材,老师讲一下它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先说它的构造:它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玻璃瓶构成;再说它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边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准确使用酒精灯方法: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以免可能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另外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如果在使用时出现意外情况: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抹布或沙土扑灭。

(找几名学生到讲桌演示。)

3、指名读实验报告单(实验猜测、实验步骤、注意事项)

4、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

5、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6、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师总结实验结论。

8、(产生了新问题:蒸发皿中的白色物质是食盐吗?)

我们怎样确定它就是食盐?

我们将他和生活中的食盐实行比较,用放大镜实行观察,从以下三方面实行比较: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食盐能溶于水,那它也有和食盐一样的性质吗?

师:再做溶解实验

(学生观察)

各小组汇报

师讲解白色物质就是食盐。

三、课堂小结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四、盐的这个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出示幻灯片)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既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糖或味精也有这样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下次课向老师汇报。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间应用和总结拓展。

1、教学目标:

能够在观察和实验中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能够用类比的方法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列举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如动物、自然界、车辆等的噪声以及他们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2、教学过程:

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世界,激发他们的兴趣。准备小鼓、绿豆等物品,让学生自己试着制造出声音,并观察这些物品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引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结论。用类比的方式,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

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如下: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反思问题。

科学教学反思100篇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仅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以下是我整理的科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科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范文一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答案】: 活动记录

实验材料:

水、烧杯、筷子、食盐。

研究步骤:

(1)在烧杯里倒入100毫升冷水;

(2)往烧杯里加入2克食盐,用筷子搅拌到溶解为止。

(3)重复第二步,直到水不能溶解食盐为止。

(4)每次加食盐时,把食盐的重量加起来。

研究结果:

一杯100毫升水能溶解约36克食盐(实际数据为准)。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三种方法均可,提倡AB两种方法

(2)A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最新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