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特等奖)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特等奖)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文/丹老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 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特等奖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公开课

文/丹老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 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文/丹老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 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特等奖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公开课

文/丹老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预设3’)

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两三位同学。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预设20’)

1.解析试题

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

2.补充资料

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

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孤”——组词解读,孤单,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的景象仿佛诗人此刻的心情一样孤寂。

预设2(后两句分析):好友辛渐就要回去了,即将 见到家乡的亲友,孩子们,我们猜想一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王昌龄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却只叮嘱了辛渐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冰心玉壶的图片和典故。)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预设:10分钟)

师:你们的想象真的是很丰富,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在一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看看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补充资料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王昌龄的品质。指导学生再读,知道了意思,体会了心情,读出味儿。)

预设: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你写到黑板上。王昌龄面对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这样沁人心脾的诗句,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孩子们,你们可以闭眼想象。(师配乐朗读。)

美妙的音乐,也想为你们的声音服务,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指名配乐朗读。)

四.反馈检测,熟读成诵。(预设7’)

师:孩子们,我们试着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吧。(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第一关:跟老师对诗句。(指名1——2名学生。)第二关:老师跟你对诗句。(学生先读诗题、作者和前两句。)第三关:我会背。(指名全诗背诵。)

机动环节:

1. 短暂的一节课的师生关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情意并没有结束。李老师马上就要走了,你有没有想对李老师的话。(指名交流,指导学生创编送别诗。)

2. 我跟你们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们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动笔把这首古诗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孤寂 高洁

冰清玉洁

乐观坚强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