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文(藤野先生课文拼音)
藤野先生课文(藤野先生课文拼音)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藤野先生原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附原文:

藤野先生

鲁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藤野先生课文拼音

《藤野先生》生字注音

驿站(yì)

瞥见(piē)

畸形(jī)

教诲(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诘责(jié)

匿名(nì)

宛如(wǎn)

绯红(fēi)

凄然(qī)

烂熳(màn)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人教版 八年级上 语文 第6课《藤野先生》生词

挟(jiā)

樱花(yīng huā)

绯红(fēi hóng)

宛如(wǎn rú)

掌故(zhǎng gù)

落第(luò dì)

畸形(jī xíng)

不逊(bú xùn)

匿名(nì míng)

诘责(jié zé)

呜呼(wū hū)

凄然(qī rán)

教诲(jiào huì)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

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ī)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

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 jí)

藤野先生课文原文批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王注:“这样”是承接《朝花夕拾》里上一篇《琐记》对国人的描写,面对贫弱的国家,国人却是十足的愚昧,所以,鲁迅就出国了,没想到国外的情况不比国内好,甚至更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也”“无非”等字眼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态度,不仅承接了《琐记》里对国人的失望,这里的语气更加强了,有一种愤慨在其中。鲁迅先评价后具体描述。】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王注:上野的樱花烂熳,是在阳春三月,是个好时节,花开得漂亮,作者却用了“确也”,这是承认,自己也赏花,也是为后面的反讽做铺垫。好时节,好花,却与贫弱国民的样子形成了巨大反差。】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王注:这些“清国留学生”速成班之所以不剪掉辫子,主要是因为剪掉辫子意味着“反叛”,官费留学生会受到清国官僚排挤乃至被停发生活费,还有就是“清国留学生”本身的守旧思想,即使辫子让生活不方便,受到日本一部分人的嘲笑,他们也不剪掉辫子,留着辫子,学成之后,还可以继续在清政府中谋一个好差事。鲁迅留学日本不到一年就剪去了辫子,一来为了生活方便,二来也不受日本人的歧视,三来与愚昧的国人也划清了界限,四来清政府官僚的管控不是很严格,五来剪掉辫子的留学生不少,六来留学的日子不短,有回旋的余地。】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王注:“富士山”很形象,富士山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区,“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也成了樱花烂熳时节日本人的观赏景点,引来的不是赞叹,而是鄙视嘲弄。作为同胞的鲁迅也看不下去了。】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王注:解散辫子,一袭长发,油光水滑,经过一番打扮,像小姑娘的发髻,再配上扭几扭的脖子,显示出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自我感觉良好和无知,鲁迅却说“标致极了”。对于男子的描述,女性化,比如“宛如”,再加上女性化的动作,如“扭几扭”,最后用评价女性的词语评价,“标志”。这种有意的错位是反讽,鲁迅对这一切相当不满意,为后面的出走东京埋下了伏笔,也介绍了当时的留日学生的生存环境,因落后的思想和外貌而遭日本人乃至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嘲笑,大部分留日学生却依旧如此。鲁迅也赏樱花,却跟这些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不一样,或者是从这些“清国留学生”走过来的。鲁迅1902年3月到日本,1903年才剪的头发,鲁迅描写的这些“清国留学生”,未尝没有自己的影子,好在鲁迅只是曾经有这些样子,思想认识却在不断提高,鲁迅也是在解剖自己。】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王注:视线从室外转到了室内,不愿与那些“清国留学生”为伍,就去会馆,会馆还有书,这才是鲁迅来日本的目的。“一转”说明会馆也不是久居之地。】;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王注:总还是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但是,“倘”“倒也”看出这里也并非久居之地。】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王注:有一间这样吵闹的房子,足以毁掉留学生会馆求学的环境,时不时的出现这种情况,更准确些,但也足以让人厌烦。】兼以满房烟尘斗乱【王注:吵闹的房间,影响不小,住宿环境也不是很好。】;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王注:此“时事”非国家民族的时事,一心想求学的鲁迅心里该有多鄙视这些人,包括这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王注:鲁迅写了“清国留学生”在室外的样子,也写了他们在室内的活动,以至于读者差点都忘了,这些“清国留学生”来日本是干什么来的?是旅游来的?不,是求学来的。鲁迅的内心该是有多失望,多愤慨。】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王注:从家乡到南京,再从南京到日本,皆因鲁迅对于当地中国人事的失望,才外出去寻求自救的真理,来到了东京,又是失望,还有地方可去吗?鲁迅这一路都因对愚昧无知的国人失望而出走,殊不知,鲁迅身边的国人的层次也是在不断提升的,能走出家乡的,必然是要改变点什么,出国的更不必说了,可是,人皆有弱点,何况这现实的泥淖又是如此的复杂。鲁迅就像医院里的影像科大夫,将一切愚昧无知都显现出来,只有饱含深情才能如此,无情的人一定是麻木的、迟钝的。】如何呢?【王注:如何呢?似乎不敢有期望了,只是观望,也是在读者心里画一个问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王注:仙台医专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里没有愚昧无知的“清国留学生”。这也是为下文自己与藤野先生单独交往打扫了环境,如果有许多“清国留学生”,不知道藤野先生会怎样与鲁迅交往,鲁迅的注意力还会不会分一些给藤野先生。前三段的叙述是后面的原因,必不可少,也在压缩鲁迅的生存空间,物极必反,鲁迅还能去哪里?去外地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救国救民吗。先前所遭遇的一切——失望愤慨,都会促使鲁迅真正的战斗,而不是一味的逃脱,这是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的原因,是后话。】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王注:为什么对“日暮里”记忆这么深刻,此时的鲁迅之所以要前往仙台医专,是因为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行为的失望,留学生本来是民族的希望,却如此让人失望,祖国的前途岂不是在“日暮里”。也许,时隔十多年后的1926年,中国的前途命运依旧暗淡,不也正是在“日暮里”吗?写《藤野先生》的时候,因抨击“三·一八”惨案已经避难厦门大学了,想想,也与此事有关吧,更何况厦门大学也不是一湖平静。当然,这里只是一笔带过,却不是“闲笔”。】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王注:提到了明的遗民朱舜水,那鲁迅又是谁的遗民呢?不论答案是什么,都带有凄怆之感。】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王注:不大又冷,清国留学生才不会来,鲁迅却来了,他也是一个孤独者。】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王注:也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给当地带来收入。鲁迅的语言却有一些自嘲在其中,弱国弱民受优待不是受宠若惊吗?】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王注:用类比来自嘲。】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王注:鲁迅对于这样的优待恐怕心里也在嘀咕,受优待的原因不在于鲁迅自己,而是有此规定:照顾外国留学生。】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王注:“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那鲁迅心里的意料之中是什么?是自己就应该住在住宿条件很差的客店,睡安稳了反倒不正常了。这个时候的鲁迅该有多惨,这些都无形中压缩着鲁迅的生存空间。】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王注:这位先生关注的应该是鲁迅的住宿条件,而不是饭食,这些职员是真关心鲁迅,还是例行公事?这种错位也是在压缩鲁迅的生存空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王注:搬家和不搬家都不太好,鲁迅在这里住不惯,好在人心不坏。】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王注: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人物形象分明。】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王注: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为什么是省略号?被后面那几个学生的笑打断了,鲁迅的注意力跑到后面的学生那里去了。省略处应该是“骨学老师”,用省略号既是避免了重复,也与被打断话的情节连接起来了。】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王注:藤野先生没有对笑声做出反应,是对教学态度端正的表现。对翻刻中国译本的介绍,暗含了惋惜之情,为何中国医学就落后了。】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王注:一件事情——笑,先说藤野先生的反应,再介绍这几位学生,主次分明。其次,对这几位学生的介绍,重点在于他们所熟悉的掌故,叙述间带有轻视的态度,不务正业。】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王注:有关藤野先生服饰的描写,可能是真的,但是演绎居多,藤野先生的寒酸似乎立马浮现在眼前,第一印象竟然不能给人以尊重,这也是为后面藤野先生形象的转变做铺垫,此时写的形象越低,后面的张力就越大。从事实来讲,鲁迅又是非常谨慎的,毕竟是“据说”,还有下文的“大概”。】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王注:再来补一刀,都是为了后面藤野先生精神的高大蓄势。】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王注:明明是藤野先生找我来,这个时候却岔开,讲了藤野先生的研究工作,一是交代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研究型教师,对专业的态度,严肃,并且积极投入。二来也为下面指导鲁迅提供了背景,这样下面指导的事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都是为了学术研究。】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王注:藤野先生什么语气语速?是不是还是缓慢而很有顿挫?可以想象。鲁迅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心理活动,又是什么语气?想必有些轻视吧,毕竟听了那么多掌故,有了刻板印象。这些,作者都没说,上下文已经凸显了。这里的对话简洁干脆,却可以品出很多东西来,这毕竟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第一次单独见面。】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王注:所谓感激自然容易理解,毕竟吃了小灶。但是,不安的理解却要追溯到前面对于藤野先生掌故的态度。】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王注:修改笔记的回数很多,修改笔记持续的时间很长,修改的笔记范围也很广,修改的内容也很认真。先具体叙述一件事情,再总结说此类事情,这一件具体的事情为什么是典型的,因为是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第一次单独交往。】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王注:这是写本文时的鲁迅的反思,有一些歉意,谁没年轻过呢!】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王注:这回是面批,藤野先生帮助学生鲁迅的热情有增无减呐!】向我和蔼的说道【王注:加了态度的修饰语——和蔼的,这在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过程之中是少有的,藤野先生要当面指出学生的问题,很注意教育方式,尊重鲁迅,爱护鲁迅。藤野先生和我的关系已经慢慢亲近了。】:——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王注: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解剖学的严谨态度,这也是对学生鲁迅的负责。先肯定鲁迅的图画得漂亮,再指出问题,很讲究教育方法。】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王注:鲁迅有美术才能,是个艺术人才,面对科学的态度却严重不够。太任性,哎,谁没年轻过呢?这都是突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学术水平。以学生的“任性”和“不服气”来突出藤野先生,更有效果。】

【王注:纠正解剖图为什么又是一个典型事件呢?修改讲义是第一次,自然重要,鲁迅的态度是不安和感激,有此类态度的事件自然不用重复叙述,而同类事件(藤野先生给鲁迅开小灶)的相反态度,却又必要叙述,比如能体现鲁迅“任性”“不服气”的事件,从鲁迅角度,多方面叙述藤野先生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鲁迅的关心,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王注:这里面一定有藤野先生的功劳。】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王注:这里的关心比前面修改讲义、修血管图更进一步了,关心心理了。】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注:女人裹脚以及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这问题与解剖学有关,这却刺激了鲁迅,时刻提醒着鲁迅他的祖国还有很多愚昧无知需要有识之士改变。藤野先生却并不是有意刺激鲁迅的,“叹息”表明他为这样残忍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表示惋惜,对鲁迅表示同情。这一事件为何又被拿出来,这个时候,鲁迅的态度不是“不安和感激”,也不是“不服气”,而是“为难”,这又是一个表现藤野先生的角度。】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王注:从“只”字可以看出这里面有阴谋。】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王注:下面将这句话的出处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叙述出来了。把“你改悔罢”用在鲁迅写《藤野先生》的1926年,甚至他以后的人生里,可能也比较合适。】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王注:爱国青年不是托尔斯泰,虽然说了这句话,也只是鹦鹉学舌,连爱国青年也算不上了,鲁迅可以说是很讽刺地在说这些青年。】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王注: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不过也可能是看不惯鲁迅受优待,看不惯藤野先生,毕竟“漏题”这不仅关系到鲁迅,还关系到藤野先生。】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王注:敏感的鲁迅。】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王注:藤野先生作何反应?不清楚。好在,还有几个日本同学帮忙。】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王注:鲁迅毕竟是弱国公民。】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王注:鲁迅这么说,自然不服气,不甘心受此侮辱。】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王注:接二连三的侮辱来了,这是个关键事件。】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王注:藤野先生想必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一定会考虑鲁迅的,但是,世上能有几个藤野先生,能有几个是属于鲁迅的藤野先生?】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王注:同为中国人,鲁迅感同身受。】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王注:在鲁迅听来,多么刺耳。】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王注:只有被“看”之后,受到侮辱之后,才体会到坚决不能当“看客”。这个时候,又从日本留学生的视角跳出来,回到了1926年。】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王注:鲁迅之前一直往外走,与他的愚昧国民同胞划清界限,可是他从外界也得不到救亡的真理,学不到,也没人真心教授,受辱就是例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王注:想挽留,知道留不住,对于弱国公民鲁迅也应该有理解。】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王注:此心诉于谁,给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说?说不得,他不是鲁迅的同胞,他也不想与老师产生这样的冲突。】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王注:或许藤野先生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也知道学生善意的谎言,只是自己无能为力罢。】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王注: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延续到了鲁迅的未来。这一事拿出来叙述是因为这是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最后一次见面,自然意义重大。】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王注:鲁迅的不联系似乎是过得不好,其实原因很复杂,也许有很深的民族情感夹杂其中,不希望这份师生关系蒙上太多尘土。】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王注:叙述完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情,定性: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老师。评价可谓高。】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王注:一为中国,二为学术。其心赤诚。】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王注:他的性格已经化在了与鲁迅交往的细节里。】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王注:以物结尾,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对鲁迅的影响全部涵盖了,这讲义不仅包括藤野先生对于学术的严谨,还包括了对于学生鲁迅的关爱。】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王注:一物胜千言。】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王注:面对照片,显现了藤野先生的模样,让鲁迅增加了勇气,也是对藤野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对师恩最好的报答。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永远地留在了堵着的心中。也与前文形成了照应。】

十月十二日。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时期写的。

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本文的叙述线索。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文中写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关注“我”,并主动问“我”上课的“讲义”能否抄下来,要“我”拿出所抄的讲义给他看,而且,“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对“我”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这些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里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在藤野先生亲切和蔼的谈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他既尊重学生——“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也尊重科学——“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3.关心解剖实习。“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

除用具体事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外,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记的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有关资料

一、鲁迅对藤野的思念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二、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鲁迅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棹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

三、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手册》)

四、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方法(颜雄)

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思想,近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论争颇为热烈。有说主要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演变为线索,爱国主义好比一条红线贯穿全篇,主题不在写藤野先生;有说主题思想即是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次要的;有的将此二者等同一律,认为主题思想既是歌颂藤野,又是记叙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的。

任何作品的主题,都是和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寓于一定的题材之中的。《藤野先生》的题材,总起来说,就是作者留学仙台期间的生活片断,包括:初到仙台的生活状况;与藤野先生相识和先生帮助自己修改讲义的情形;学习期间两件难忘的事:试卷风波和“电影”事件,还有“惜别”等等。结论得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中引出来。且让我们沿着作者的思路,看看文章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吧。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樱花烂熳的上野公园里,看到的是一群胸无救国之志、反以标志着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辫子”为荣、浑浑噩噩的“大清”牌纨绔子弟的丑恶表演,留学生会馆的门房,本来值得去买几本书的,却也被他们弄得一团糟!鲁迅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渡海而来,没料到东京竟也像南京那样乌烟瘴气。失望、痛苦、厌恶、忿怼和急切地要求学到本领以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种种萃于一身的复杂心绪,都包容在这感触良多的一句话里面了。远大的抱负与灰色的环境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不得不离此他去了。所以,“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跟令人生厌的东京告别,一到仙台,颇受了“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还有教职员为食宿操心;当然,更使他高兴的,是从此“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了。就在这时,鲁迅认识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先生。

以上,写的是与藤野相识之前,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思想状况。接着,便转入记叙的重点:直接写藤野了。

作者通过初见时藤野的相貌、穿着、声调,尤其是为“我”添改笔记、修正血管画图和鼓励“我”大胆解剖尸体等真切感人的细节描写,正面赞颂了藤野先生朴实厚道、待人以诚、忠于学术、潜心研究等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藤野对“我”的关怀,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循循善诱的教师的特点,与前面所写的以“物以希为贵”为出发点的职员们,形成一种对照。这之后,具体地叙写了仙台经历中两件终生难忘的事件:试卷的风波和电影的教训。这两件事可以说是“穿插”的;但绝非与写藤野“无关”。这里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毒害和嫉妒心很重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品德,通过对比,藤野的形象显得更高大了。时事影片事件的侮辱和刺激,从此“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这样自然只好与藤野先生“惜别”了。“惜别”这个细节,写得格外婉切动人,学生的“慰安他的谎话”和先生的凄然的叹息,以及接受邀约,赠送相片与临别叮嘱等等,有限的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离开仙台之后,仍然没有离开写藤野先生,不过改变了角度:写先生对“我”的影响,写“我”对先生的眷念,写“我”从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汲取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写了埋藏在“我”心中的“永久的纪念”。

可见,全文实如标题所示,自始至终是写藤野先生的。歌颂和怀念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是全篇的中心内容。全文依照与藤野相交的经过记叙,自然地形成三大部分:结识藤野之前的情况,结识藤野之后的种种,与藤野惜别以后的怀念。文章是顺着到仙台之前、到仙台之后、离别仙台之后的时间次序记叙的。

然而,这篇作品在思想的容量上,比上面说的要丰富得多,它的主题思想也不止于对藤野个人的赞颂和怀念。如果我们进一步思索一下:藤野先生为什么能如此关怀爱护一个中国学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鲁迅与藤野之间如此深厚的情谊?形成这种情谊的根基是什么?为什么鲁迅对藤野先生特别感激在心?我以为这是作品所告诉我们的更为深刻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开掘得更深之所在,自然也就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需探究的地方。

作者在严谨的结构和精练的文字里,偶或直接点明,更多是委婉透露:藤野对鲁迅这个异域学生的特殊关怀和精心培育,是基于对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情和尊重,或者不妨说,是鲁迅的救国救民的抱负吸引了、感动了藤野先生。这在文章直接记叙藤野的那些细节里虽未大事铺陈,可是,这个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发愤图强的精神,表现在学习上的不用说了,就是生活上,比如睡觉不畏蚊虫叮咬、吃饭能喝下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艰苦生活,作为老师的藤野,即便未曾目睹,也不会从不耳闻。事实上,鲁迅逝世之后,藤野回忆起当年的学生时,就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这个青年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的志气的。透过一些细节的含蓄的描写,我们不是可以窥见藤野的思想了么?文章在记叙了与藤野的交往以后,更有一段明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动机的话,便是:“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的议论是全篇的画龙点睛之笔。作品的主题思想当然是通过全篇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并不仅仅表现在这段议论里;但是这里的议论却是主题的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的赞颂,作了更深入的开掘。作为学者的藤野,他的目光望着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故说“大而言之”)。“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的。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的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的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和品德。尽管先生善良的愿望只是出于科学救国论,而鲁迅所持有的这种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所击碎,因而弃医从文,他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藤野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的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的抱负,并且持着同情的态度,实在是非常可贵的了。

如上所述,一面是爱国主义的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的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的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的纽带,是作品的内在线索(或者说主心骨)。全篇的基本内容是记叙作者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作为贯穿全篇的内在线索则是爱国主义——说完整些,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藤野对它的尊重。二者是明与暗,外在与内在的关系,如此看来,写爱国主义精神与写藤野的品质,非但不相对立,而且是相得益彰的了。这正是理解主题思想的关键。

总之,鲁迅这篇关于留日生活的“回忆的记事”,以记叙藤野先生为中心内容,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内在线索,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表现、正面记叙与反面衬托,深情地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为学术”“为中国”的伟大精神,以及他对作者自己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的,它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却开掘了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藤野先生原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附原文:

藤野先生

鲁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藤野先生课文拼音

《藤野先生》生字注音

驿站(yì)

瞥见(piē)

畸形(jī)

教诲(huì)

解剖(pōu)

不逊(xùn)

诘责(jié)

匿名(nì)

宛如(wǎn)

绯红(fēi)

凄然(qī)

烂熳(màn)

芦荟(huì)

杳无消息(yǎo)

油光可鉴(jiàn) 人教版 八年级上 语文 第6课《藤野先生》生词

挟(jiā)

樱花(yīng huā)

绯红(fēi hóng)

宛如(wǎn rú)

掌故(zhǎng gù)

落第(luò dì)

畸形(jī xíng)

不逊(bú xùn)

匿名(nì míng)

诘责(jié zé)

呜呼(wū hū)

凄然(qī rán)

教诲(jiào huì)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 jiàn)

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ī)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

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 jí)

藤野先生课文原文批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王注:“这样”是承接《朝花夕拾》里上一篇《琐记》对国人的描写,面对贫弱的国家,国人却是十足的愚昧,所以,鲁迅就出国了,没想到国外的情况不比国内好,甚至更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也”“无非”等字眼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态度,不仅承接了《琐记》里对国人的失望,这里的语气更加强了,有一种愤慨在其中。鲁迅先评价后具体描述。】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王注:上野的樱花烂熳,是在阳春三月,是个好时节,花开得漂亮,作者却用了“确也”,这是承认,自己也赏花,也是为后面的反讽做铺垫。好时节,好花,却与贫弱国民的样子形成了巨大反差。】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王注:这些“清国留学生”速成班之所以不剪掉辫子,主要是因为剪掉辫子意味着“反叛”,官费留学生会受到清国官僚排挤乃至被停发生活费,还有就是“清国留学生”本身的守旧思想,即使辫子让生活不方便,受到日本一部分人的嘲笑,他们也不剪掉辫子,留着辫子,学成之后,还可以继续在清政府中谋一个好差事。鲁迅留学日本不到一年就剪去了辫子,一来为了生活方便,二来也不受日本人的歧视,三来与愚昧的国人也划清了界限,四来清政府官僚的管控不是很严格,五来剪掉辫子的留学生不少,六来留学的日子不短,有回旋的余地。】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王注:“富士山”很形象,富士山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区,“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也成了樱花烂熳时节日本人的观赏景点,引来的不是赞叹,而是鄙视嘲弄。作为同胞的鲁迅也看不下去了。】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王注:解散辫子,一袭长发,油光水滑,经过一番打扮,像小姑娘的发髻,再配上扭几扭的脖子,显示出的内心世界是何等的自我感觉良好和无知,鲁迅却说“标致极了”。对于男子的描述,女性化,比如“宛如”,再加上女性化的动作,如“扭几扭”,最后用评价女性的词语评价,“标志”。这种有意的错位是反讽,鲁迅对这一切相当不满意,为后面的出走东京埋下了伏笔,也介绍了当时的留日学生的生存环境,因落后的思想和外貌而遭日本人乃至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嘲笑,大部分留日学生却依旧如此。鲁迅也赏樱花,却跟这些速成班的“清国留学生”不一样,或者是从这些“清国留学生”走过来的。鲁迅1902年3月到日本,1903年才剪的头发,鲁迅描写的这些“清国留学生”,未尝没有自己的影子,好在鲁迅只是曾经有这些样子,思想认识却在不断提高,鲁迅也是在解剖自己。】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王注:视线从室外转到了室内,不愿与那些“清国留学生”为伍,就去会馆,会馆还有书,这才是鲁迅来日本的目的。“一转”说明会馆也不是久居之地。】;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王注:总还是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但是,“倘”“倒也”看出这里也并非久居之地。】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王注:有一间这样吵闹的房子,足以毁掉留学生会馆求学的环境,时不时的出现这种情况,更准确些,但也足以让人厌烦。】兼以满房烟尘斗乱【王注:吵闹的房间,影响不小,住宿环境也不是很好。】;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王注:此“时事”非国家民族的时事,一心想求学的鲁迅心里该有多鄙视这些人,包括这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王注:鲁迅写了“清国留学生”在室外的样子,也写了他们在室内的活动,以至于读者差点都忘了,这些“清国留学生”来日本是干什么来的?是旅游来的?不,是求学来的。鲁迅的内心该是有多失望,多愤慨。】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王注:从家乡到南京,再从南京到日本,皆因鲁迅对于当地中国人事的失望,才外出去寻求自救的真理,来到了东京,又是失望,还有地方可去吗?鲁迅这一路都因对愚昧无知的国人失望而出走,殊不知,鲁迅身边的国人的层次也是在不断提升的,能走出家乡的,必然是要改变点什么,出国的更不必说了,可是,人皆有弱点,何况这现实的泥淖又是如此的复杂。鲁迅就像医院里的影像科大夫,将一切愚昧无知都显现出来,只有饱含深情才能如此,无情的人一定是麻木的、迟钝的。】如何呢?【王注:如何呢?似乎不敢有期望了,只是观望,也是在读者心里画一个问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王注:仙台医专有什么不同,那就是这里没有愚昧无知的“清国留学生”。这也是为下文自己与藤野先生单独交往打扫了环境,如果有许多“清国留学生”,不知道藤野先生会怎样与鲁迅交往,鲁迅的注意力还会不会分一些给藤野先生。前三段的叙述是后面的原因,必不可少,也在压缩鲁迅的生存空间,物极必反,鲁迅还能去哪里?去外地的目的是什么?不正是救国救民吗。先前所遭遇的一切——失望愤慨,都会促使鲁迅真正的战斗,而不是一味的逃脱,这是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的原因,是后话。】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王注:为什么对“日暮里”记忆这么深刻,此时的鲁迅之所以要前往仙台医专,是因为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行为的失望,留学生本来是民族的希望,却如此让人失望,祖国的前途岂不是在“日暮里”。也许,时隔十多年后的1926年,中国的前途命运依旧暗淡,不也正是在“日暮里”吗?写《藤野先生》的时候,因抨击“三·一八”惨案已经避难厦门大学了,想想,也与此事有关吧,更何况厦门大学也不是一湖平静。当然,这里只是一笔带过,却不是“闲笔”。】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王注:提到了明的遗民朱舜水,那鲁迅又是谁的遗民呢?不论答案是什么,都带有凄怆之感。】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王注:不大又冷,清国留学生才不会来,鲁迅却来了,他也是一个孤独者。】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王注:也许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留学生,给当地带来收入。鲁迅的语言却有一些自嘲在其中,弱国弱民受优待不是受宠若惊吗?】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王注:用类比来自嘲。】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王注:鲁迅对于这样的优待恐怕心里也在嘀咕,受优待的原因不在于鲁迅自己,而是有此规定:照顾外国留学生。】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王注:“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那鲁迅心里的意料之中是什么?是自己就应该住在住宿条件很差的客店,睡安稳了反倒不正常了。这个时候的鲁迅该有多惨,这些都无形中压缩着鲁迅的生存空间。】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王注:这位先生关注的应该是鲁迅的住宿条件,而不是饭食,这些职员是真关心鲁迅,还是例行公事?这种错位也是在压缩鲁迅的生存空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王注:搬家和不搬家都不太好,鲁迅在这里住不惯,好在人心不坏。】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王注: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人物形象分明。】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王注: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为什么是省略号?被后面那几个学生的笑打断了,鲁迅的注意力跑到后面的学生那里去了。省略处应该是“骨学老师”,用省略号既是避免了重复,也与被打断话的情节连接起来了。】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王注:藤野先生没有对笑声做出反应,是对教学态度端正的表现。对翻刻中国译本的介绍,暗含了惋惜之情,为何中国医学就落后了。】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王注:一件事情——笑,先说藤野先生的反应,再介绍这几位学生,主次分明。其次,对这几位学生的介绍,重点在于他们所熟悉的掌故,叙述间带有轻视的态度,不务正业。】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王注:有关藤野先生服饰的描写,可能是真的,但是演绎居多,藤野先生的寒酸似乎立马浮现在眼前,第一印象竟然不能给人以尊重,这也是为后面藤野先生形象的转变做铺垫,此时写的形象越低,后面的张力就越大。从事实来讲,鲁迅又是非常谨慎的,毕竟是“据说”,还有下文的“大概”。】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王注:再来补一刀,都是为了后面藤野先生精神的高大蓄势。】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王注:明明是藤野先生找我来,这个时候却岔开,讲了藤野先生的研究工作,一是交代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研究型教师,对专业的态度,严肃,并且积极投入。二来也为下面指导鲁迅提供了背景,这样下面指导的事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都是为了学术研究。】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王注:藤野先生什么语气语速?是不是还是缓慢而很有顿挫?可以想象。鲁迅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心理活动,又是什么语气?想必有些轻视吧,毕竟听了那么多掌故,有了刻板印象。这些,作者都没说,上下文已经凸显了。这里的对话简洁干脆,却可以品出很多东西来,这毕竟是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第一次单独见面。】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王注:所谓感激自然容易理解,毕竟吃了小灶。但是,不安的理解却要追溯到前面对于藤野先生掌故的态度。】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王注:修改笔记的回数很多,修改笔记持续的时间很长,修改的笔记范围也很广,修改的内容也很认真。先具体叙述一件事情,再总结说此类事情,这一件具体的事情为什么是典型的,因为是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第一次单独交往。】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王注:这是写本文时的鲁迅的反思,有一些歉意,谁没年轻过呢!】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王注:这回是面批,藤野先生帮助学生鲁迅的热情有增无减呐!】向我和蔼的说道【王注:加了态度的修饰语——和蔼的,这在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过程之中是少有的,藤野先生要当面指出学生的问题,很注意教育方式,尊重鲁迅,爱护鲁迅。藤野先生和我的关系已经慢慢亲近了。】:——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王注: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解剖学的严谨态度,这也是对学生鲁迅的负责。先肯定鲁迅的图画得漂亮,再指出问题,很讲究教育方法。】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王注:鲁迅有美术才能,是个艺术人才,面对科学的态度却严重不够。太任性,哎,谁没年轻过呢?这都是突出藤野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专业的学术水平。以学生的“任性”和“不服气”来突出藤野先生,更有效果。】

【王注:纠正解剖图为什么又是一个典型事件呢?修改讲义是第一次,自然重要,鲁迅的态度是不安和感激,有此类态度的事件自然不用重复叙述,而同类事件(藤野先生给鲁迅开小灶)的相反态度,却又必要叙述,比如能体现鲁迅“任性”“不服气”的事件,从鲁迅角度,多方面叙述藤野先生对学术的严谨以及对鲁迅的关心,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富。】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王注:这里面一定有藤野先生的功劳。】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王注:这里的关心比前面修改讲义、修血管图更进一步了,关心心理了。】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王注:女人裹脚以及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这问题与解剖学有关,这却刺激了鲁迅,时刻提醒着鲁迅他的祖国还有很多愚昧无知需要有识之士改变。藤野先生却并不是有意刺激鲁迅的,“叹息”表明他为这样残忍的事情发生在中国表示惋惜,对鲁迅表示同情。这一事件为何又被拿出来,这个时候,鲁迅的态度不是“不安和感激”,也不是“不服气”,而是“为难”,这又是一个表现藤野先生的角度。】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王注:从“只”字可以看出这里面有阴谋。】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王注:下面将这句话的出处以及相关历史背景叙述出来了。把“你改悔罢”用在鲁迅写《藤野先生》的1926年,甚至他以后的人生里,可能也比较合适。】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王注:爱国青年不是托尔斯泰,虽然说了这句话,也只是鹦鹉学舌,连爱国青年也算不上了,鲁迅可以说是很讽刺地在说这些青年。】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王注: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不过也可能是看不惯鲁迅受优待,看不惯藤野先生,毕竟“漏题”这不仅关系到鲁迅,还关系到藤野先生。】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王注:敏感的鲁迅。】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王注:藤野先生作何反应?不清楚。好在,还有几个日本同学帮忙。】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王注:鲁迅毕竟是弱国公民。】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王注:鲁迅这么说,自然不服气,不甘心受此侮辱。】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王注:接二连三的侮辱来了,这是个关键事件。】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王注:藤野先生想必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一定会考虑鲁迅的,但是,世上能有几个藤野先生,能有几个是属于鲁迅的藤野先生?】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王注:同为中国人,鲁迅感同身受。】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王注:在鲁迅听来,多么刺耳。】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王注:只有被“看”之后,受到侮辱之后,才体会到坚决不能当“看客”。这个时候,又从日本留学生的视角跳出来,回到了1926年。】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王注:鲁迅之前一直往外走,与他的愚昧国民同胞划清界限,可是他从外界也得不到救亡的真理,学不到,也没人真心教授,受辱就是例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王注:想挽留,知道留不住,对于弱国公民鲁迅也应该有理解。】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王注:此心诉于谁,给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说?说不得,他不是鲁迅的同胞,他也不想与老师产生这样的冲突。】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王注:或许藤野先生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也知道学生善意的谎言,只是自己无能为力罢。】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王注: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延续到了鲁迅的未来。这一事拿出来叙述是因为这是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最后一次见面,自然意义重大。】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王注:鲁迅的不联系似乎是过得不好,其实原因很复杂,也许有很深的民族情感夹杂其中,不希望这份师生关系蒙上太多尘土。】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王注:叙述完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情,定性: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老师。评价可谓高。】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王注:一为中国,二为学术。其心赤诚。】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王注:他的性格已经化在了与鲁迅交往的细节里。】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王注:以物结尾,将藤野先生的形象和对鲁迅的影响全部涵盖了,这讲义不仅包括藤野先生对于学术的严谨,还包括了对于学生鲁迅的关爱。】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王注:一物胜千言。】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王注:面对照片,显现了藤野先生的模样,让鲁迅增加了勇气,也是对藤野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对师恩最好的报答。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永远地留在了堵着的心中。也与前文形成了照应。】

十月十二日。

藤野先生课文(藤野先生课文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