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法教研活动记录)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法教研活动记录)

有理数的乘法的教案的重难点是否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如下: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是指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仍然是有理数,并且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分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a和一个正整数b的比,例如3/8,通则为a/b。0也是有理数。

1.交换律

有理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即对于任意两个有理数a和b,a乘以b的结果等于b乘以a的结果。例如,对于有理数2和3,2乘以3等于3乘以2,都等于6。这意味着乘法运算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2.结合律

有理数的乘法满足结合律,即对于任意三个有理数a、b和c,a乘以(b乘以c)的结果等于(a乘以b)乘以c的结果。例如,对于有理数2、3和4,2乘以(3乘以4)等于(2乘以3)乘以4,都等于24。这意味着乘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

有理数的乘法教研活动记录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是否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2)(—6)×(—9);(3)(—6)×9;

(4)(—6)×1;(5)(—6)×(—1);(6)6×(—1);

(7)(—6)×0;(8)0×(—6);

2。口答:

(1)1×(—5);(2)(—1)×(—5);(3)+(—5);

(4)—(—5);(5)1×a;(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填空:

(1)1×(—6)=______;(2)1+(—6)=____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4。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2)—3x=18;(3)—9x=—36;(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2)(—9)×(—14);(3)(—36)×(—1);

(4)100×(—0。001);(5)—4。8×(—1。25);(6)—4。5×(—0。32)。

2。填空(用“>”或“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角平分线定理

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要点诠释:用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为:若CD平分∠ADB,点P是CD上一点,且PE⊥AD于点E,PF⊥BD于点F,则PE=PF。

二、角的平分线的逆定理

1、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要点诠释:

用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若PE⊥AD于点E,PF⊥BD于点F,PE=PF,则PD平分∠ADB。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有理数的乘法的教案的重难点是否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本节的难点是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如下: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是指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仍然是有理数,并且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分数包括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a和一个正整数b的比,例如3/8,通则为a/b。0也是有理数。

1.交换律

有理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即对于任意两个有理数a和b,a乘以b的结果等于b乘以a的结果。例如,对于有理数2和3,2乘以3等于3乘以2,都等于6。这意味着乘法运算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结果。

2.结合律

有理数的乘法满足结合律,即对于任意三个有理数a、b和c,a乘以(b乘以c)的结果等于(a乘以b)乘以c的结果。例如,对于有理数2、3和4,2乘以(3乘以4)等于(2乘以3)乘以4,都等于24。这意味着乘法运算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

有理数的乘法教研活动记录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是否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论,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9);(2)(—6)×(—9);(3)(—6)×9;

(4)(—6)×1;(5)(—6)×(—1);(6)6×(—1);

(7)(—6)×0;(8)0×(—6);

2。口答:

(1)1×(—5);(2)(—1)×(—5);(3)+(—5);

(4)—(—5);(5)1×a;(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填空:

(1)1×(—6)=______;(2)1+(—6)=____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4。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2)—3x=18;(3)—9x=—36;(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15;(2)(—9)×(—14);(3)(—36)×(—1);

(4)100×(—0。001);(5)—4。8×(—1。25);(6)—4。5×(—0。32)。

2。填空(用“>”或“

人教版七上数学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角平分线定理

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2、要点诠释:用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为:若CD平分∠ADB,点P是CD上一点,且PE⊥AD于点E,PF⊥BD于点F,则PE=PF。

二、角的平分线的逆定理

1、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2、要点诠释:

用符号语言表示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若PE⊥AD于点E,PF⊥BD于点F,PE=PF,则PD平分∠ADB。

有理数的乘方教案人教版(有理数的乘法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