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汇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充套件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巨集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濛、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络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字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明末清初有位才子,他前半生是鲜衣怒马,及时行乐的富贵公子。明朝覆灭后,他愤而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但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了他的个人意志,失败是必然的。而后他避世隐居,著书立说,传于后人。他就是具有“冰雪人格”的张岱。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人至中年的张岱,此时过着“布衣蔬茛,常至断炊”的隐居生活,回忆少时一次夜游西湖的经历,聊以慰藉。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版本,文章第一段写奇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几笔,勾勒出大雪三日后,“我”独立于西湖,万籁俱寂之下,体会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哲思。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情趣。第二段写奇遇“见余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既写出了偶遇知音的惊喜,一个“客”字又隐约透露出对故国的淡淡哀思。最后,借舟子之口,点明“痴”,可谓是痴人赏奇景遇奇遇。

教学设计思路:

面对文言文,九年级的同学应该是有基础的。但经对照本班基础差的学情,发现学生对文言文是有畏难心理的,如何打消学生内心的恐惧,成了我思考的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身为中国人,在语文课上接受文化的传承,我认为老师和学生是肩负使命的。学生怕的无非就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那么,老师帮助学生读懂就好,要读懂必须先读顺,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读顺课文。怎么读顺?正字音、划节奏。读懂呢?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难点,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大部分人都会,老师坚决不多讲,学生被逼无奈,会从等待的、被动的转变为主动思考学。最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顺口溜,目的是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朗朗上口,再遇文言文感觉真的很容易。

第二课时,在读顺和读懂的基础之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带领学生共同进入读中赏奇景,体会写景时白描手法的作用,这里设计《天净沙·秋思》的比较阅读,最后结合背景,领会文章主旨,读中感悟痴人张岱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 2.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提起文言文同学们总之畏之如虎,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打败每位同学心中的这只小老虎。

齐读目标。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该如何读顺一篇文言文?

生1:解决生字词,会断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评:一听就知道这位同学学习语文很有方法哦。

学段一:读顺

正字音

崇祯 毳衣 雾凇 沆砀 更定 更有此人 铺毡 强饮

接龙识别生字词,强调:毳的写法,多音字,更、强 ,分男女生朗读。

划节奏

听名家范读,找到课文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提醒同学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抽个别生朗读。

学段二:读懂

小组活动,合作开展

自学:借助课下注释,钩连积累的文言词汇,圈出不通或不懂的地方交流(3分钟)

交流:1号、2号收集疑难,组内交流解决;组内不能解决,师生交流。小组合理分工,一人至少翻译一句,先翻译重点字词,在说句子(3分钟)

分享:大胆、自信(4分钟)

课件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或标红或标蓝)

学段三:归纳.整理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直译+意译 单音词变双音词

抓住重点词 关照特殊句

文言文翻译 真的很容易

巩固与检测

1.一词多义

(1)白 (2)是 (3)更 (4)一

2.词类活用

大 雪 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

是金陵人, 客 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 炉 火: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 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古今异义

余 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4.特殊句式

是金陵人:判断句

见余大喜曰:省略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

5.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布置作业:

1.当堂能熟读成诵

2.完成练习册49页1.2.3, 分层演练1.2.3.4.5.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赏奇景,学会白描手法的作用

2.读中思主旨,感悟痴人张岱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读懂了文章大意,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走进他的回忆里,共赏雪后夜色下的西湖美景,这样特殊的情形下竟然还有先张岱而至的赏雪人,发生一个怎样奇妙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请同学齐读课文。

环节一:聚焦段落一 读中赏奇景

1.作者是在何时何地、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提示:从写景角度、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要求:课本批注赏析 格式提醒:描绘了什么景,运用了什么,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志趣)。

旧知回顾:景物描写从哪些方面赏析:顺序(时间、空间)、视角(仰视、俯视)、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修辞、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

自学思考——批注赏析——同桌交流——展示分享

知识链接: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环节二:聚焦段落二 读中解奇遇

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作者赏美景后,是否该折回,为何有了下文的记叙呢?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怎样理解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环节三:品读全文 读中思主旨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有人说本篇文章是痴人赏奇景遇奇遇,请问作者痴在何处?

“痴” 痴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课堂小结;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 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逸致以及对故国的淡淡哀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汇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充套件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巨集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濛、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络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字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思路

【 #教案# 导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 考 网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汇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充套件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巨集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濛、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络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字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明末清初有位才子,他前半生是鲜衣怒马,及时行乐的富贵公子。明朝覆灭后,他愤而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但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了他的个人意志,失败是必然的。而后他避世隐居,著书立说,传于后人。他就是具有“冰雪人格”的张岱。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人至中年的张岱,此时过着“布衣蔬茛,常至断炊”的隐居生活,回忆少时一次夜游西湖的经历,聊以慰藉。据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版本,文章第一段写奇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几笔,勾勒出大雪三日后,“我”独立于西湖,万籁俱寂之下,体会到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哲思。这是古代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情趣。第二段写奇遇“见余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既写出了偶遇知音的惊喜,一个“客”字又隐约透露出对故国的淡淡哀思。最后,借舟子之口,点明“痴”,可谓是痴人赏奇景遇奇遇。

教学设计思路:

面对文言文,九年级的同学应该是有基础的。但经对照本班基础差的学情,发现学生对文言文是有畏难心理的,如何打消学生内心的恐惧,成了我思考的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身为中国人,在语文课上接受文化的传承,我认为老师和学生是肩负使命的。学生怕的无非就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那么,老师帮助学生读懂就好,要读懂必须先读顺,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读顺课文。怎么读顺?正字音、划节奏。读懂呢?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难点,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大部分人都会,老师坚决不多讲,学生被逼无奈,会从等待的、被动的转变为主动思考学。最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顺口溜,目的是吸引同学们的兴趣,朗朗上口,再遇文言文感觉真的很容易。

第二课时,在读顺和读懂的基础之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带领学生共同进入读中赏奇景,体会写景时白描手法的作用,这里设计《天净沙·秋思》的比较阅读,最后结合背景,领会文章主旨,读中感悟痴人张岱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顺课文 2.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提起文言文同学们总之畏之如虎,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打败每位同学心中的这只小老虎。

齐读目标。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该如何读顺一篇文言文?

生1:解决生字词,会断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评:一听就知道这位同学学习语文很有方法哦。

学段一:读顺

正字音

崇祯 毳衣 雾凇 沆砀 更定 更有此人 铺毡 强饮

接龙识别生字词,强调:毳的写法,多音字,更、强 ,分男女生朗读。

划节奏

听名家范读,找到课文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提醒同学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抽个别生朗读。

学段二:读懂

小组活动,合作开展

自学:借助课下注释,钩连积累的文言词汇,圈出不通或不懂的地方交流(3分钟)

交流:1号、2号收集疑难,组内交流解决;组内不能解决,师生交流。小组合理分工,一人至少翻译一句,先翻译重点字词,在说句子(3分钟)

分享:大胆、自信(4分钟)

课件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或标红或标蓝)

学段三:归纳.整理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直译+意译 单音词变双音词

抓住重点词 关照特殊句

文言文翻译 真的很容易

巩固与检测

1.一词多义

(1)白 (2)是 (3)更 (4)一

2.词类活用

大 雪 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

是金陵人, 客 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 炉 火:名词作动词,带着炉火

与余舟一 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古今异义

余 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4.特殊句式

是金陵人:判断句

见余大喜曰:省略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

5.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布置作业:

1.当堂能熟读成诵

2.完成练习册49页1.2.3, 分层演练1.2.3.4.5.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赏奇景,学会白描手法的作用

2.读中思主旨,感悟痴人张岱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读懂了文章大意,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走进他的回忆里,共赏雪后夜色下的西湖美景,这样特殊的情形下竟然还有先张岱而至的赏雪人,发生一个怎样奇妙的故事呢?带着这些疑问,请同学齐读课文。

环节一:聚焦段落一 读中赏奇景

1.作者是在何时何地、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提示:从写景角度、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要求:课本批注赏析 格式提醒:描绘了什么景,运用了什么,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志趣)。

旧知回顾:景物描写从哪些方面赏析:顺序(时间、空间)、视角(仰视、俯视)、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修辞、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

自学思考——批注赏析——同桌交流——展示分享

知识链接:白描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环节二:聚焦段落二 读中解奇遇

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作者赏美景后,是否该折回,为何有了下文的记叙呢?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你怎样理解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在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环节三:品读全文 读中思主旨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有人说本篇文章是痴人赏奇景遇奇遇,请问作者痴在何处?

“痴” 痴行——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情——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课堂小结;

本文以精练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 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逸致以及对故国的淡淡哀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汇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充套件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巨集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濛、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络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字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二人教版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思路

【 #教案# 导语】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 考 网我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以致背诵。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写景的白描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1、导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2、了解作者及背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主学习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初读课文,字找出生字,要求注音:(见学案)

更(ɡēnɡ)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读准语音,语意读顺,理解课文。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本文的记叙要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这段描写雪景的文字用了什么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文中哪句相照应?

3、作者去看雪有哪些物质条件?

4、文中描写湖中雪景用了一串数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5、亭中饮酒的两人见了作者为何“大喜”?

6、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痴”,对这个评价你是如何了解的?

7、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

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四、展示交流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布置作业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