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

孟浩然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扩展资料

一、作品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唐) 00:00 / 05:3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什么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

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思想气度。《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唐代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望洞庭 原文注释及翻译

《望洞庭》赞美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望洞庭

刘禹锡诗作

古诗儿歌——望洞庭,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01:19

唐诗248-望洞庭

01:45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_乐乐课堂

04:49

了解望洞庭的更多含义

了解望洞庭的更多含义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名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展开全部

作品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3.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孟浩然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扩展资料

一、作品原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唐) 00:00 / 05:3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什么情感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希望得到提携、渴望被赏识的苦闷情绪。全诗描绘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以此烘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明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政治理想。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译文

秋天湖面涨起的湖水几乎与岸面持平,湖水和天空看起来含混迷茫,浑然一体。云梦大泽蒸腾着白白茫茫的水汽,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壮阔不凡的思想气度。《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唐代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望洞庭 原文注释及翻译

《望洞庭》赞美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望洞庭

刘禹锡诗作

古诗儿歌——望洞庭,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01:19

唐诗248-望洞庭

01:45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_乐乐课堂

04:49

了解望洞庭的更多含义

了解望洞庭的更多含义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望洞庭

作者

刘禹锡

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名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展开全部

作品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3.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想感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