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观沧海原文是几年级学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观沧海原文是几年级学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课文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1]。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三篇】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 网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沧海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原文是几年级学的

一、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观沧海经典考题及答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3、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参考答案:

1、四言写景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远;近;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观沧海》课文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1]。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三篇】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考 网我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沧海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观沧海原文是几年级学的

一、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 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观沧海经典考题及答案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3、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参考答案:

1、四言写景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远;近;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观沧海原文是几年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