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音乐欣赏教案(长江之歌初中音乐)
长江之歌音乐欣赏教案(长江之歌初中音乐)

初中音乐教案: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

3、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还记得是什么名字吗?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被称作“母亲河”,你对长江还有哪些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资料收集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二、感受欣赏

1、初听《长江之歌》,初步感受作品

2、简介曲作者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3、分析旋律

1) 再听,提出问题:歌曲分几部分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通过让学生歌唱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旋律,感受不同乐段表达的不同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愉快、准确的划分歌曲段落。

2)分析A段。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A、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采用让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的方法,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就好像长江波浪在起伏跌宕,音乐形象跃然纸上,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而清晰。

B、再唱,找出两个乐句的特点,主题音乐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你能说说重复有什么好处吗?

多遍重复就会让大家对歌曲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分析B段

A、唱谱,分析旋律与形象的联系。

以级进为主,平稳,抒情,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

B、分析乐句变化,了解音乐创作手法:对比。既有乐句的对比,也是乐段情绪的对比。

4)反复部分与尾声

齐唱曲谱 反复部分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仿佛“回声”的音乐特点,延续了A段 3 4 5的动机表现了人们对于长江的爱延绵不绝,永世相传。

5)有感情演唱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着显着的区别: 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是空间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初中音乐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唱歌《长江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

《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教案》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CS2RCKm7ex37Ozi-x8nFg

初中艺术八年级上册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vvwi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vvwi 提取码: vvwi

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教案|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课件|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张律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28_T160153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徐鸣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4.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田大智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8.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何心衍_第三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戏曲_《智斗》(京剧《沙家浜》选段)_魏宏恩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3_T1299261.pptx|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戏曲_《智斗》(京剧《沙家浜》选段)_龚岭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3_T1299262.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舞蹈_《金舞银饰》(大型服饰舞蹈)_马宏娇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85454_T129944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吴芸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63674_T1226236.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刘璐_第一课时_部级优课_K163674_T1187120.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邓燕超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63674_T1187121.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喻英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30_T1601508.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郁兰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30_T1601509.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音乐长廊_章珒珒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63678_T1369744.ppt

长江之歌初中音乐

《长江之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

3、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还记得是什么名字吗?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被称作“母亲河”,你对长江还有哪些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资料收集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二、感受欣赏

1、初听《长江之歌》,初步感受作品

2、简介曲作者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3、分析旋律

1) 再听,提出问题:歌曲分几部分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通过让学生歌唱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旋律,感受不同乐段表达的不同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愉快、准确的划分歌曲段落。

2)分析A段。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A、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采用让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的方法,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就好像长江波浪在起伏跌宕,音乐形象跃然纸上,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而清晰。

B、再唱,找出两个乐句的特点,主题音乐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你能说说重复有什么好处吗?

多遍重复就会让大家对歌曲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分析B段

A、唱谱,分析旋律与形象的联系。

以级进为主,平稳,抒情,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

B、分析乐句变化,了解音乐创作手法:对比。既有乐句的对比,也是乐段情绪的对比。

4)反复部分与尾声

齐唱曲谱 反复部分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仿佛“回声”的音乐特点,延续了A段 3 4 5的动机表现了人们对于长江的爱延绵不绝,永世相传。

5)有感情演唱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着显着的区别: 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是空间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七年级音乐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一: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

金峪镇中学 仵俊奇

《长江之歌》教案

教材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江之歌》,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学会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弱起唱以及弱起小节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长江之歌》。 三、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品简介,了解歌曲背景。

2、谱例分析,了解音乐知识。(拍子、速度、音乐符号等) 3、初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 问题: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朗读歌词,了解歌词含义。(二)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让学生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唱。 3、视唱谱例。

4、填词演唱。(强调弱起)

5、处理歌曲。(吐字咬字、呼吸、情感对比等) 6、分组演唱。(把学生分组,以比赛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实践创造

根据歌词画出想象中的长江,找同学仿写歌词并演唱。 五、拓展延伸

简介长江以及白鳍豚,从而引申到保护环境的主题。 说出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六、课堂小结

篇二: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长江之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由朗读到诵读,同时逐渐强化情感体验。我让学生课前搜集长江的相关文字资料,先从数字上感受长江的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学习诗歌时让学生再结合视频资料去感悟内容,用具体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来认识长江,体会长江那无穷的力量和如母亲般的情怀。

☆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有生命的、和人们思想感情相交融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充满无穷活力的河流,诗歌内容充满深情,在反复的吟咏中,能感受到它的思想性和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学生熟悉的长江开始学习,为后面四篇写景的文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用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祖国的大好风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情分析

单学习诗歌内容,学生可以找到诗中的关键词句,但很难从内心深处体会长江的雄伟,所以我结合具体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江的特点,也更有利于理解课文,也就能学生

体会到诗人语言的优美和准确。

☆教学手段

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再来

感受诗歌内容,这让学生很快的理解了诗句含义,并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和诗人用词的准确,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长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话说长江。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叫什么名字?(板书:长江)

2.学生们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及图片。教师将同学们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3.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 的秀丽风光。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 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

一 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

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

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板书:长江之歌)。

5.《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

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师对长江的介绍以及歌曲的播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走进长江。

1.引导学生交流: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带着这种感受指导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2.学生初读诗歌。

初读要求:

(1) 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

正确、流利。

(2) 边读边思考:作者赞美了长江的什么?出示阅读要求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磅礴。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

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5.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涤、埃、礴”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笔画比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三、作业。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课文生词。

2.用一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

二、感悟课文,赞美长江。

1.教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出示课件

2.课文两次出现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节课采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通过对“长江是无

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深入地剖析,充分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长江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也感受到了课文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此时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长江是怎样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将这种感情带到课文中。

(2)同桌讨论:从哪里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再抓住关键词,例如“哺育”“挽起”等词的意义,从而体会到长江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在学习第一小节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小节打下基础。 理解提示:

(3)总结方法: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课文情感,再将情感送入文本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中音乐教案: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

3、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还记得是什么名字吗?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被称作“母亲河”,你对长江还有哪些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资料收集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二、感受欣赏

1、初听《长江之歌》,初步感受作品

2、简介曲作者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3、分析旋律

1) 再听,提出问题:歌曲分几部分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通过让学生歌唱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旋律,感受不同乐段表达的不同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愉快、准确的划分歌曲段落。

2)分析A段。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A、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采用让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的方法,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就好像长江波浪在起伏跌宕,音乐形象跃然纸上,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而清晰。

B、再唱,找出两个乐句的特点,主题音乐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你能说说重复有什么好处吗?

多遍重复就会让大家对歌曲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分析B段

A、唱谱,分析旋律与形象的联系。

以级进为主,平稳,抒情,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

B、分析乐句变化,了解音乐创作手法:对比。既有乐句的对比,也是乐段情绪的对比。

4)反复部分与尾声

齐唱曲谱 反复部分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仿佛“回声”的音乐特点,延续了A段 3 4 5的动机表现了人们对于长江的爱延绵不绝,永世相传。

5)有感情演唱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着显着的区别: 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是空间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初中音乐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唱歌《长江之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

《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教案》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CS2RCKm7ex37Ozi-x8nFg

初中艺术八年级上册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vvwi

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vvwi 提取码: vvwi

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教案|初中艺术_沪教版(音乐)_八年级上册_L3659M_课件|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张律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28_T160153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徐鸣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4.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田大智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8.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音乐长廊_欣赏_《故乡是北京》(女声独唱)_何心衍_第三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0_T129917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戏曲_《智斗》(京剧《沙家浜》选段)_魏宏恩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3_T1299261.pptx|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戏曲_《智斗》(京剧《沙家浜》选段)_龚岭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85453_T1299262.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艺术天地_舞蹈_《金舞银饰》(大型服饰舞蹈)_马宏娇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85454_T1299445.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吴芸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163674_T1226236.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刘璐_第一课时_部级优课_K163674_T1187120.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一课 乡韵_创造与拓展_邓燕超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63674_T1187121.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喻英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30_T1601508.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郁兰_第一课时_县级优课_K85430_T1601509.ppt|第一单元 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_第三课 行进_音乐长廊_章珒珒_第一课时_省级优课_K163678_T1369744.ppt

长江之歌初中音乐

《长江之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理解歌曲内涵,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河——长江的敬爱之情。

3、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通过分析歌曲结构,初步体会旋律进行的特点与表现歌曲内容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加深对长江的敬爱之情。

2、通过分析歌词内涵、歌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1、理解歌曲创作特点与歌曲情绪的联系。

2、用歌声表现对长江的深切情感。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经学习过一首有关长江的歌曲,还记得是什么名字吗?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亿万的华夏人民,被称作“母亲河”,你对长江还有哪些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资料收集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音乐来领略一下长江的风姿。

二、感受欣赏

1、初听《长江之歌》,初步感受作品

2、简介曲作者

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里面的主题音乐《长江之歌》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它的作者就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王世光先生。

3、分析旋律

1) 再听,提出问题:歌曲分几部分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通过让学生歌唱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熟悉旋律,感受不同乐段表达的不同情绪,从而引导学生愉快、准确的划分歌曲段落。

2)分析A段。讲创作手法,唱旋律,体会旋律的起伏与长江蜿蜒奔腾、一泻千里的形象的紧密相联。

A、唱谱,观察这部分旋律,是哪一种进行方式?与音乐形象有什么联系?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我采用让学生边听边画旋律线的方法,形象直观的使学生体会上下起伏的旋律,就好像长江波浪在起伏跌宕,音乐形象跃然纸上,将抽象、难以理解的的音乐形象变得具体而清晰。

B、再唱,找出两个乐句的特点,主题音乐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是音乐创作中典型的重复手法,你能说说重复有什么好处吗?

多遍重复就会让大家对歌曲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

3)分析B段

A、唱谱,分析旋律与形象的联系。

以级进为主,平稳,抒情,就像长江中下游的河水缓缓流淌。

B、分析乐句变化,了解音乐创作手法:对比。既有乐句的对比,也是乐段情绪的对比。

4)反复部分与尾声

齐唱曲谱 反复部分对长江的歌颂与赞美。

尾声仿佛“回声”的音乐特点,延续了A段 3 4 5的动机表现了人们对于长江的爱延绵不绝,永世相传。

5)有感情演唱歌曲旋律

三、教师小结:

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着显着的区别: 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是空间的艺术,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反思: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刚踏入中学校园的同学们,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过程里,首先,注意教学切入点导入,其二,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用简练精悍的语言承上启下,将教学细节环环相扣,使课堂既生动又活泼,从而激起同学们对音乐课的喜爱。讲解音乐知识的时候和歌曲相结合,做到形象和生动,容易接受。

七年级音乐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篇一:音乐教案长江之歌音乐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设计

金峪镇中学 仵俊奇

《长江之歌》教案

教材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江之歌》,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学会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弱起唱以及弱起小节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长江之歌》。 三、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品简介,了解歌曲背景。

2、谱例分析,了解音乐知识。(拍子、速度、音乐符号等) 3、初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 问题: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朗读歌词,了解歌词含义。(二)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让学生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唱。 3、视唱谱例。

4、填词演唱。(强调弱起)

5、处理歌曲。(吐字咬字、呼吸、情感对比等) 6、分组演唱。(把学生分组,以比赛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实践创造

根据歌词画出想象中的长江,找同学仿写歌词并演唱。 五、拓展延伸

简介长江以及白鳍豚,从而引申到保护环境的主题。 说出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六、课堂小结

篇二: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1、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长江之歌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由朗读到诵读,同时逐渐强化情感体验。我让学生课前搜集长江的相关文字资料,先从数字上感受长江的波澜壮阔、源远流长,学习诗歌时让学生再结合视频资料去感悟内容,用具体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来认识长江,体会长江那无穷的力量和如母亲般的情怀。

☆教材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如此多娇”。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有生命的、和人们思想感情相交融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相关、充满无穷活力的河流,诗歌内容充满深情,在反复的吟咏中,能感受到它的思想性和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学生熟悉的长江开始学习,为后面四篇写景的文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用更浓厚的兴趣去了解祖国的大好风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情分析

单学习诗歌内容,学生可以找到诗中的关键词句,但很难从内心深处体会长江的雄伟,所以我结合具体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江的特点,也更有利于理解课文,也就能学生

体会到诗人语言的优美和准确。

☆教学手段

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再来

感受诗歌内容,这让学生很快的理解了诗句含义,并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和诗人用词的准确,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长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话说长江。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叫什么名字?(板书:长江)

2.学生们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及图片。教师将同学们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3.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 的秀丽风光。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 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

一 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

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

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板书:长江之歌)。

5.《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长江的知识,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同时

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师对长江的介绍以及歌曲的播放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走进长江。

1.引导学生交流: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带着这种感受指导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2.学生初读诗歌。

初读要求:

(1) 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

正确、流利。

(2) 边读边思考:作者赞美了长江的什么?出示阅读要求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磅礴。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

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5.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涤、埃、礴”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笔画比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的,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三、作业。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课文生词。

2.用一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

二、感悟课文,赞美长江。

1.教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出示课件

2.课文两次出现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节课采取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通过对“长江是无

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句话深入地剖析,充分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长江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也感受到了课文对长江的赞美与依恋之情。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此时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长江是怎样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将这种感情带到课文中。

(2)同桌讨论:从哪里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再抓住关键词,例如“哺育”“挽起”等词的意义,从而体会到长江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在学习第一小节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课文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小节打下基础。 理解提示:

(3)总结方法: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课文情感,再将情感送入文本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长江之歌音乐欣赏教案(长江之歌初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