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4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四年级数学教师制定了下学期的 工作计划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篇一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材分析

编写意图

本页主题图由两幅图组成,一幅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埃及金字塔,一幅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跨河大桥。教材安排这样两幅图,可以达到以下作用。

(1)让学生徜徉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气息,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借助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感受三角形的特点,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

教学建议

(1)用好主题图。

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史。

课中,可以先出示埃及金字塔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找出金字塔上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受金字塔的构成。

然后出示大桥图片,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大桥,感受大桥的宏伟、壮观,再让学生从大桥中找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在帮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同时,初步感受三角形在大桥中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手口一致地描绘三角形。

找主题图中的三角形时,要让学生把描绘三角形的动作和语言描述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对图中不同形状三角形的直观感受,为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初步感受不同形状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编写意图

(1)教材先通过“画一个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然后把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三角形本质的理解,方便教师调整教学。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方式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并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体会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3)为了便于表述,教材介绍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还借助小精灵“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4)“做一做”意在巩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能根据给定的底画出其对应的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建议

(1)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在画三角形之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请你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感知三角形的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然后再与课本上的定义进一步比较,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

(2)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让学生边画边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通过给定三角形的底画出高的练习中,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编写意图

例2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

第一个层次,从性的角度来理解。教材给定小棒根数让学生摆三角形、四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无论怎样摆,摆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而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四边形,则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然后,借助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初步从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二个层次,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教材给定三角形、四边形,让学生研究其是否稳定、易变。这里又分为两小层,一是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为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感性经验。二是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进行拉伸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并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教学建议

(1)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验活动,从两方面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第一次操作,是根据给定的小棒的根数摆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第二次操作,是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2)给足空间,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一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建议在“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中加入含有四边形的图片,将设问改为“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建议将“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改为“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比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编写意图

(1)例3通过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可以选择哪条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从而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

(2)例4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是借助实验材料揭示具备什么条件的三张纸条能摆出三角形。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第(1)、(4)组的纸条能摆成三角形,第(2)、(3)组的纸条怎么摆都不能摆成三角形,再由小精灵的问题进而探索出“当任意两张纸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张纸条长度时能摆成三角形”“当两张纸条的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张纸条长度的时候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向学生渗透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从某地出发到达目的地,有几条路径可以到达的事情很多:比如从家出发去学校,从某处出发去游乐园,从某处出发去动物园等。教学时,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事实——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备好学具,充分操作,在探究中感受、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准备的学具要精细、严格,尽量减少误差,还有充分,以便于学生操作。另外还要注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的拼摆情况,教学时也可以制作成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五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第22~25页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二段通过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第28~29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第30~32页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五段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然后安排学生想办法做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 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对图形量、剪、折,亲身感知并认识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教材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这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P25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这里注意一点本册教材知识要求学生画请指定底边的高,这些高都是在三角形里面的,三角形外的高不做要求。还有就是在作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作图规范。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3~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 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最后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4、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3题使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6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

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形象。

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2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3~6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7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

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特点分析

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一个孩子从无到有,从零到万一个整体数认知的过程。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好了数学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的简单的消费,收支结算的算账当中去能最大激发一个孩子对数学兴趣的培养过程。

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开始逐渐引导孩子朝着更大数字去探索,出现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出现了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较大数的读写,出现了也许实际生活当中不太常用的角、线。同时教育中循循善诱孩子朝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用一定的逻辑图表进行分类并表示出来。四年级课本里边的题例都是贴近于生活当中常见的易于学生联想到的知识为特例,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并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爱上数学的主管能动性。

数学这门学科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想要上无限去探索的过程。

从数学教材内部蕴含的数学美入手,学生一旦理解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就可以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引起学习数学的动机。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4年级下册数学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

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四年级数学教师制定了下学期的 工作计划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篇一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在综合应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四年级数学下册工作计划篇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三角形的特性教材分析

编写意图

本页主题图由两幅图组成,一幅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埃及金字塔,一幅是具有现代气息的跨河大桥。教材安排这样两幅图,可以达到以下作用。

(1)让学生徜徉在古代与现代之间,感受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气息,唤起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

(2)借助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感受三角形的特点,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

教学建议

(1)用好主题图。

课前,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埃及金字塔的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史。

课中,可以先出示埃及金字塔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有关埃及金字塔的历史,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找出金字塔上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特点的同时,初步感受金字塔的构成。

然后出示大桥图片,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大桥,感受大桥的宏伟、壮观,再让学生从大桥中找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并用笔把三角形描出来。在帮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同时,初步感受三角形在大桥中的作用,感受三角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手口一致地描绘三角形。

找主题图中的三角形时,要让学生把描绘三角形的动作和语言描述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对图中不同形状三角形的直观感受,为学生全面认识三角形、初步感受不同形状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编写意图

(1)教材先通过“画一个三角形”的操作活动,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本质属性,然后把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三角形本质的理解,方便教师调整教学。

(2)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材采用发生式定义方式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并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体会底与高的相互依存性,为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3)为了便于表述,教材介绍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还借助小精灵“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体会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4)“做一做”意在巩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能根据给定的底画出其对应的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建议

(1)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在画三角形之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请你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感知三角形的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然后再与课本上的定义进一步比较,通过画的过程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

(2)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可让学生边画边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通过给定三角形的底画出高的练习中,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编写意图

例2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

第一个层次,从性的角度来理解。教材给定小棒根数让学生摆三角形、四边形,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无论怎样摆,摆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而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四边形,则可以摆出形状、大小不同的四边形。然后,借助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使学生初步从性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二个层次,从牢固的角度来理解。教材给定三角形、四边形,让学生研究其是否稳定、易变。这里又分为两小层,一是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为学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积累感性经验。二是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学具进行拉伸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大小、形状不变),四边形的易变性(大小、形状会变化),并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教学建议

(1)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感受、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利用教材提供的两次操作实验活动,从两方面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第一次操作,是根据给定的小棒的根数摆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充分体会,无论怎么摆,所摆出的三角形大小、形状不变,摆出的四边形大小、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第二次操作,是对给定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拉伸,从另一角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

(2)给足空间,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一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建议在“看看下图中哪儿有三角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中加入含有四边形的图片,将设问改为“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想想它们有什么作用?”建议将“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改为“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性的例子。”使学生在对比中,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编写意图

(1)例3通过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可以选择哪条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从而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

(2)例4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

第一层次是借助实验材料揭示具备什么条件的三张纸条能摆出三角形。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第(1)、(4)组的纸条能摆成三角形,第(2)、(3)组的纸条怎么摆都不能摆成三角形,再由小精灵的问题进而探索出“当任意两张纸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张纸条长度时能摆成三角形”“当两张纸条的长度和小于或等于第三张纸条长度的时候不能摆成三角形”。通过实验,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向学生渗透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研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从某地出发到达目的地,有几条路径可以到达的事情很多:比如从家出发去学校,从某处出发去游乐园,从某处出发去动物园等。教学时,借助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提炼出数学事实——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备好学具,充分操作,在探究中感受、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准备的学具要精细、严格,尽量减少误差,还有充分,以便于学生操作。另外还要注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的拼摆情况,教学时也可以制作成课件,以帮助学生理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内容分五段安排:第一段通过例1、例2第22~25页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二段通过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第28~29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第30~32页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五段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然后安排学生想办法做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 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3)对图形量、剪、折,亲身感知并认识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都分三个层次教学:

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教材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这样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P25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这里注意一点本册教材知识要求学生画请指定底边的高,这些高都是在三角形里面的,三角形外的高不做要求。还有就是在作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作图规范。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3~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 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最后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4、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三角形。第3题使学生体会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四边形,而且可以有不同的拼法。第5题需要综合本单元学习的三角形知识,依据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选择小棒按要求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6题,要应用对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进行解释,第7题,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感受可以从不同角度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举例、做图形感受三角形

在P22例题里,引导学生先观察情景中的三角形,举出日常生活里接触过的三角形,加强三角形的表象,同时还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P23第1题也要求学生画三角形,把表象转化成具体的三角形再现出来,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形象。

学生在看、围、折、剪等活动中获得各类三角形特征的直接体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具体感受所学图形,积累对其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的感性认识,可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P27第2题通过观察、判断加强不同三角形形状的直接感受,第3~6题让学生围、折、剪图形,依据头脑里的表象再现出相应的图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第7题,需要依据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知道可以分成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才能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形象

同样地,在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也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如P30、P31例中折一折、剪一剪,得出相应的图形,进一步体验各自的特点;P31“想想做做”第2~4题,也是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图形,并运用对图形特点的认识辨析相关图形,也是加强空间观念的手段与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科特点分析

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是一个孩子从无到有,从零到万一个整体数认知的过程。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学好了数学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的简单的消费,收支结算的算账当中去能最大激发一个孩子对数学兴趣的培养过程。

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开始逐渐引导孩子朝着更大数字去探索,出现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出现了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等较大数的读写,出现了也许实际生活当中不太常用的角、线。同时教育中循循善诱孩子朝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用一定的逻辑图表进行分类并表示出来。四年级课本里边的题例都是贴近于生活当中常见的易于学生联想到的知识为特例,让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并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爱上数学的主管能动性。

数学这门学科只有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想要上无限去探索的过程。

从数学教材内部蕴含的数学美入手,学生一旦理解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就可以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引起学习数学的动机。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