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教案(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开元盛世教案(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作为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就应该对整个课文进行解析并制定一份优秀的教案!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 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 文章 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 作文 “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 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 方法 ?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 爱好 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 反思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 朗诵技巧 ,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 教育 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时间一晃而过,又将开始安排今后的教学工作了,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计划课时] 2

[教学内容]

一、 唐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层面)

(一) 历史起讫:隋 → 唐 → 五代十国 →宋

共379年 (581) (618) (907) (960)

(二)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魏晋南北朝←← 安史之乱→→两宋文学

前期(中古第一段) 后期(中古第二段)

(三)本身的分期:

初唐(618高祖武德元年—713玄宗开元初年)→盛唐(713—766代宗大历初年)→

中唐(766—835文宗大和九年)→

晚唐(835—907昭宗天佑四年)

二、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 政治文化背景

1、 兼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华夷如一、中外交流;促进了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200-201)

2、 开明、多样的取士制度。为寒士提供了更多的入仕途径和机会;使文学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士人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形成了文学中的昂扬情调。(201)

3、 史学的修撰、史论的发展和求实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初唐反伪求真的文学潮流;影响了唐诗的发展方向和唐诗风骨的形成。(201-202)

4、 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影响了唐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技巧。(202-203)

5、 音乐和舞蹈的繁荣。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产生了诗歌的新形式:词。(203)

(二) 士人的生活

1、 漫游生活。(1)山水游赏及其影响;(2)漫游边塞及其影响;(3)漫游通邑大都及其影响。(203-204)

2、 入幕生活。影响了诗的创作、词的产生和小说的发展。(204)

3、 读书山林的风气。丰富了作家的阅历和知识;陶冶了作家的情趣和审美;影响了唐诗清幽明秀格调的形成。(205)

4、 贬谪生活。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205)

(三) 宗教。

唐太宗的一生经历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主要大事如下 一,协助唐太祖李渊统推翻隋朝,消灭割据的个诸侯势力,统一了当时中国 二 为登大宝和唐朝的江山社稷,发动玄武门事件,射杀太子和三弟登上皇位 三 在政治上实行改后的三省六部,继续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重用一批有才能的人,选贤任能. 四 经济上,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改进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经济 五 对少数民族施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如和亲 封王 通婚发展经济个他们六 对外积极和外邦的文化交流,日本 印度 波斯等都与之交往,发扬中华文化

开元盛世是哪一年

开元盛世是712到741年。

712年到741年期间,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

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

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元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开元盛世的原因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作为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就应该对整个课文进行解析并制定一份优秀的教案!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 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 文章 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 作文 “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传说 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 方法 ?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 爱好 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 反思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 朗诵技巧 ,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

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 教育 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因此,我就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设计为美读来带动讲解。鉴于学生朗读技巧的不足,如果系统讲解朗读技巧,必然会造成课堂的支离破碎,因此,我将朗诵技巧合为6个字“畅”“涩”“重”“长”“短”,具体而形象地将众多朗诵技巧融会在一起,在课堂上利用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学生试读,巩固提高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美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再结合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提高朗读效果。

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时间一晃而过,又将开始安排今后的教学工作了,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教学教研工作计划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关于对教材地位的认识和课时的安排。

本册教材承继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共22课时,另加八节活动课。

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计划课时] 2

[教学内容]

一、 唐代文学的分期(三个层面)

(一) 历史起讫:隋 → 唐 → 五代十国 →宋

共379年 (581) (618) (907) (960)

(二)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魏晋南北朝←← 安史之乱→→两宋文学

前期(中古第一段) 后期(中古第二段)

(三)本身的分期:

初唐(618高祖武德元年—713玄宗开元初年)→盛唐(713—766代宗大历初年)→

中唐(766—835文宗大和九年)→

晚唐(835—907昭宗天佑四年)

二、 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社会背景(原因)

(一) 政治文化背景

1、 兼容、开放的文化政策。华夷如一、中外交流;促进了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200-201)

2、 开明、多样的取士制度。为寒士提供了更多的入仕途径和机会;使文学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士人恢弘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形成了文学中的昂扬情调。(201)

3、 史学的修撰、史论的发展和求实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初唐反伪求真的文学潮流;影响了唐诗的发展方向和唐诗风骨的形成。(201-202)

4、 绘画、书法、雕塑的繁荣。影响了唐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技巧。(202-203)

5、 音乐和舞蹈的繁荣。拓展了唐诗的表现领域;产生了诗歌的新形式:词。(203)

(二) 士人的生活

1、 漫游生活。(1)山水游赏及其影响;(2)漫游边塞及其影响;(3)漫游通邑大都及其影响。(203-204)

2、 入幕生活。影响了诗的创作、词的产生和小说的发展。(204)

3、 读书山林的风气。丰富了作家的阅历和知识;陶冶了作家的情趣和审美;影响了唐诗清幽明秀格调的形成。(205)

4、 贬谪生活。构成了贬谪文学丰富多样的内涵。(205)

(三) 宗教。

唐太宗的一生经历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他一生主要大事如下 一,协助唐太祖李渊统推翻隋朝,消灭割据的个诸侯势力,统一了当时中国 二 为登大宝和唐朝的江山社稷,发动玄武门事件,射杀太子和三弟登上皇位 三 在政治上实行改后的三省六部,继续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重用一批有才能的人,选贤任能. 四 经济上,实行新的赋税政策,改进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经济 五 对少数民族施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如和亲 封王 通婚发展经济个他们六 对外积极和外邦的文化交流,日本 印度 波斯等都与之交往,发扬中华文化

开元盛世是哪一年

开元盛世是712到741年。

712年到741年期间,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

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

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元年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开元盛世的原因

开元盛世教案(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