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三篇_百度知...

【 #教案# 导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江苏数学用的是什么教材?

江苏数学是苏教版。

江苏数学教材用的是苏教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的教材。因为高考的原因,2005年开始改版教材使用苏教版,全江苏用的都是同一种教材。

江苏数学教科书亦称数学课本,供学生用的数学学习材料的主体部分,习惯上仍称数学教材。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要以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在体现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达到其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科书编者可根据需要和自己的见解与经验,确定知识内容的体系。

江苏数学介绍

江苏数学苏教版是2015年6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国家许可的小学教材。

江苏数学苏教版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经2013年初审通过,用于供小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http://www.xkb1.com/shuxue/xiaoxuewunianjishuxuejiaoan/20070819/18383.html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找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

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要领指导〕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难点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要领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第二学段的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

〔要领指导〕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注意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来自于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潜能,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独特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时设计 1、初步认识周期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1课时

2006-2007学年固城中心小学五数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讨论稿 主备人:赵三多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领指导〕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要领指导〕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也可以是配套的教学课件。

知识点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画图的策略、例举的策略、计算的策略、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规律。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独立思考形成初步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2)例举的策略。(3)计算的策略。

3.比较方法。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 “试一试”第1题。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五、全课总结

六、欣赏简单周期现象排列规律的生活场景图。

2006-2007学年固城中心小学五数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讨论稿 主备人:赵三多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够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全练答案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教学手记

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

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都做,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取材于教材,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创编教材。因此,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我知道,“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设我为最佳答案!!!我再告诉你别的 你要的资料我有

由于内容很大

这里写不下

建议留下你的邮箱

到时我发给你

苏教版五年级课本上册全套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共7个单元

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师恩难忘

2陶校长的演讲

3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所见》

第二单元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

6变色龙

7金蝉脱壳

习作2

练习2

第三单元

8成语故事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2伊索寓言

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伊索寓言集》

习作

练习3

※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第四单元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艾滋病小斗士

习作4

练习4

第五单元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

习作5

练习5

第六单元

19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诺贝尔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练习6

第七单元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

25黄鹤楼送别 [10]

26清平乐 村居

习作7

练习7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三篇_百度知...

【 #教案# 导语】《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江苏数学用的是什么教材?

江苏数学是苏教版。

江苏数学教材用的是苏教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的教材。因为高考的原因,2005年开始改版教材使用苏教版,全江苏用的都是同一种教材。

江苏数学教科书亦称数学课本,供学生用的数学学习材料的主体部分,习惯上仍称数学教材。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要以数学教学大纲为依据,在体现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达到其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科书编者可根据需要和自己的见解与经验,确定知识内容的体系。

江苏数学介绍

江苏数学苏教版是2015年6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国家许可的小学教材。

江苏数学苏教版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经2013年初审通过,用于供小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http://www.xkb1.com/shuxue/xiaoxuewunianjishuxuejiaoan/20070819/18383.html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找规律》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许多教学材料是生活中见过的,都是学生能接受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的吸引力是激发探索热情的重要因素。�

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体会符号感和建立模型。

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要领指导〕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难点 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用除法解决这一问题的优越性。

〔要领指导〕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规律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第二学段的前两册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曾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

〔要领指导〕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注意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来自于实际的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潜能,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独特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时设计 1、初步认识周期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1课时

2006-2007学年固城中心小学五数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讨论稿 主备人:赵三多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领指导〕学生探索规律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体现在又知道了什么规律,而是体现在面对新的现象或者问题时,能主动应用相关的策略,有效地发现给定现象中隐藏的规律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思维成果,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

〔要领指导〕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也可以是配套的教学课件。

知识点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画图的策略、例举的策略、计算的策略、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规律。

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

独立思考形成初步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学习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2)例举的策略。(3)计算的策略。

3.比较方法。

三、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 “试一试”第1题。

(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提升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五、全课总结

六、欣赏简单周期现象排列规律的生活场景图。

2006-2007学年固城中心小学五数集体备课教案

集体备课讨论稿 主备人:赵三多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建议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够吗?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全练答案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教学手记

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

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都做,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取材于教材,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创编教材。因此,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我知道,“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设我为最佳答案!!!我再告诉你别的 你要的资料我有

由于内容很大

这里写不下

建议留下你的邮箱

到时我发给你

苏教版五年级课本上册全套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共7个单元

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师恩难忘

2陶校长的演讲

3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所见》

第二单元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

6变色龙

7金蝉脱壳

习作2

练习2

第三单元

8成语故事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2伊索寓言

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伊索寓言集》

习作

练习3

※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第四单元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艾滋病小斗士

习作4

练习4

第五单元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

习作5

练习5

第六单元

19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诺贝尔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练习6

第七单元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

25黄鹤楼送别 [10]

26清平乐 村居

习作7

练习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