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资往年真题(19高中地理教资试讲真题)
高中地理教资往年真题(19高中地理教资试讲真题)

2022下半年天津教资面试: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答辩

一、简述什么是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二、请谈一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好处。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

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要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

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三、新课标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具体方式可以有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基于全媒体资源的探究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模拟学习,基于即时反馈的互动学习,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的学习等。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即时性、互动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个体指导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水循环、河流侵蚀等自然地理过程的学习以及解决城市问题、选择工农业区位等人文地理的模拟学习;有网络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实时的天气云图和风场图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真实的大气状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近似真实的环境,为不能外出的学生提供地理实践的替代性体验;计算机软件可以应用大数据提供复杂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选择,并能及时反馈,使得地理模拟决策学习更接近真实世界,为学生提供接受式学习之外的补充学习方式。

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

2023年下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地理我这里有您想要的资源,通过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https://pan.baidu.com/s/1S3kUQqrePCBgUbBWrd6Rew?pwd=1234

2023年下笔试科三F-地理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通过学习科三粉笔,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学习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科三粉笔还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相互关系。通过科三粉笔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提高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为解决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思维工具。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19高中地理教资试讲真题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地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两极地区的投影是( )。

A、正轴投影 B、斜轴投影 C、 D、横轴投影

2、暂无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南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4-12题暂无

读东南亚和西亚的民居图片,回答13~14题。

13、西亚房屋具有墙体厚、窗户小的建筑特点,保持这种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 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

14、造成两地差异的原因是( )。

90年代-20年代的渤海赤潮情况变化图,回答15-16

15、【3个时期中的赤潮变化特点中说法正确的】

16、【为什么某时期当地的赤潮减少了】(海洋开发技术不足 )

某县市前6次人口普查图(三条增长折线图:人口增长+0-11岁增长+65岁以上增长情况)。回答17-18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进入本世纪以来,人口机械式增长,青壮年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

18、暂无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一带”运输方式比“一路”运输方式的优势是( )。

A、途径国家多 B、投资省 C、运量大 D、连续性强

21、普通话在城市中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22、甲是上海,乙是四川,两个区域经济互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向乙提供技术 B、乙向甲提供资本 C、甲向乙提供能源 D、乙向甲提供人才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4~25题。

24、“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温室效应 C、降低生物多样性 D、降低水温

25、“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大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的原因是( )。

A、增加区域电能输出量 B、占用耕地少且当地湿地广布

C、降低技术成本 D、减少水旱灾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内容。

27、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采用此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位置概况图

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温降水量统计图

(1)说出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并说出气候特征。

(2)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大致走向,说出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3)分析米德湖水库对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

29、材料:以下是贾老师在城市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

师:城市化等级有几种?

生1:5种

师: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

生2:人口规模不一样

师:我们居住的城市属于哪个等级?

生3:大城市吧

生4:应该是中等城市是吧

师:对,那么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对于当地区域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讨论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刻进行讨论。教师在讲台上时不时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写着)。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我认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发展没多大作用。

生6:是啊,没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业,区域靠什么发展呢?

生7:本市人口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经济不如浙江一个小城镇好。

……

(学生一个接一个陈述,抱怨本市经济落后,教师面带微笑,时而点头。这样大约持续了7、8分钟后老师示意讨论停止)

师:这个问题讨论的不错,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话题的学习。

(1)结合材料,指出材料当中贾老师教学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2)结合材料,指出贾老师组织讨论活动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30、下面是王老师在“水循环的过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视频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动画资料,出示图片“水循环的过程”,呈现系列问题(略)

学生围绕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主要环节。

呈转: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分发如下资料:①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文资料;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统计资料;③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年份及20世纪50到90年代引黄河水量的资料。

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讨论并回答以下原理

(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可能施加的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说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下游断流?

问题:

(1)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3分)

(2)补全材料中下划线处略掉的系列问题(写出四个可能的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分发的几组资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2022下半年天津教资面试: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答辩

一、简述什么是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二、请谈一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好处。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

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要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

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三、新课标提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学习,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学习的拓展和深入。具体方式可以有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基于全媒体资源的探究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模拟学习,基于即时反馈的互动学习,基于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的学习等。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即时性、互动性,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个体指导的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水循环、河流侵蚀等自然地理过程的学习以及解决城市问题、选择工农业区位等人文地理的模拟学习;有网络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实时的天气云图和风场图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真实的大气状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近似真实的环境,为不能外出的学生提供地理实践的替代性体验;计算机软件可以应用大数据提供复杂的情境和多样化的选择,并能及时反馈,使得地理模拟决策学习更接近真实世界,为学生提供接受式学习之外的补充学习方式。

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

2023年下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地理我这里有您想要的资源,通过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您:

https://pan.baidu.com/s/1S3kUQqrePCBgUbBWrd6Rew?pwd=1234

2023年下笔试科三F-地理

来自:百度网盘

提取码: 1234

复制提取码跳转

初中高中笔试科三粉笔(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通过学习科三粉笔,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学习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规律。科三粉笔还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内容,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相互关系。通过科三粉笔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地理思维和空间意识,提高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为解决地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知识和思维工具。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19高中地理教资试讲真题

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地理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两极地区的投影是( )。

A、正轴投影 B、斜轴投影 C、 D、横轴投影

2、暂无

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海南热带云雾林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苔原

4-12题暂无

读东南亚和西亚的民居图片,回答13~14题。

13、西亚房屋具有墙体厚、窗户小的建筑特点,保持这种建筑特点主要是为了( )。

A、防寒保暖 B、有利于防潮

C、可防止热量传导入室内 D、冬暖夏凉,比较经济

14、造成两地差异的原因是( )。

90年代-20年代的渤海赤潮情况变化图,回答15-16

15、【3个时期中的赤潮变化特点中说法正确的】

16、【为什么某时期当地的赤潮减少了】(海洋开发技术不足 )

某县市前6次人口普查图(三条增长折线图:人口增长+0-11岁增长+65岁以上增长情况)。回答17-18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项:进入本世纪以来,人口机械式增长,青壮年人口增加;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

18、暂无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战略,(“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一带”运输方式比“一路”运输方式的优势是( )。

A、途径国家多 B、投资省 C、运量大 D、连续性强

21、普通话在城市中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

A、刺激扩散 B、传染扩散 C、等级扩散 D、迁移扩散

22、甲是上海,乙是四川,两个区域经济互补,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向乙提供技术 B、乙向甲提供资本 C、甲向乙提供能源 D、乙向甲提供人才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4~25题。

24、“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

A、增强地面辐射 B、增强温室效应 C、降低生物多样性 D、降低水温

25、“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大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的原因是( )。

A、增加区域电能输出量 B、占用耕地少且当地湿地广布

C、降低技术成本 D、减少水旱灾害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内容。

27、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采用此图进行教学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位置概况图

材料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温降水量统计图

(1)说出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并说出气候特征。

(2)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大致走向,说出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3)分析米德湖水库对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

29、材料:以下是贾老师在城市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

师:城市化等级有几种?

生1:5种

师: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

生2:人口规模不一样

师:我们居住的城市属于哪个等级?

生3:大城市吧

生4:应该是中等城市是吧

师:对,那么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呢?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对于当地区域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讨论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刻进行讨论。教师在讲台上时不时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写着)。

师:好,时间到,下面请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我认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发展没多大作用。

生6:是啊,没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业,区域靠什么发展呢?

生7:本市人口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经济不如浙江一个小城镇好。

……

(学生一个接一个陈述,抱怨本市经济落后,教师面带微笑,时而点头。这样大约持续了7、8分钟后老师示意讨论停止)

师:这个问题讨论的不错,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话题的学习。

(1)结合材料,指出材料当中贾老师教学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2)结合材料,指出贾老师组织讨论活动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30、下面是王老师在“水循环的过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视频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动画资料,出示图片“水循环的过程”,呈现系列问题(略)

学生围绕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主要环节。

呈转: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分发如下资料:①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文资料;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统计资料;③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年份及20世纪50到90年代引黄河水量的资料。

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讨论并回答以下原理

(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可能施加的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说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下游断流?

问题:

(1)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3分)

(2)补全材料中下划线处略掉的系列问题(写出四个可能的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分发的几组资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中“宇宙中的地球”内容标准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高中地理教资往年真题(19高中地理教资试讲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