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压强教案(压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液体压强教案(压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对于物理教师而言,备课活动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实验引入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

(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

(二)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

(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

(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

(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本课小结

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看了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的人还看:

1. 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4. 初中物理教案

5. 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6. 2017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下册化学教案

高中下册化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下册化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压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下,水在100℃沸腾,0℃结冰,若压强升高,水的沸点升高,冰的熔点降低。下面是我整理的《压强》说课稿,欢迎参考。

《压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压强四维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四维目标”是指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

1、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

3、公民人格。指公民的个性。

4、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新课标的“四维目标”在现实中的应用:

比如上海金山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起,该区承担了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研究,依托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艺术和体育等学科,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四维目标,强化德智融合,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压强教案的授课方式

“微课堂”,顾名思义,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其与正式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科学微课堂更鼓励学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来探索科学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初中科学微课堂,实现“微”言大义的教学目标。

一、发挥趣味实验“抛砖引玉”的作用 。

实验是建设科学微课堂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深入探索的目的。趣味实验则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进行实验,将科学生活化,以“独辟蹊径”的设计思维,颠覆学生固定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趣味实验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科学微课堂的“微”这一特点,实验过程不能过于拖沓和繁杂。因此,教师设计的实验最好不超过2分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内容的讲解。控制实验时间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实验器材应该挑选平常易得到的物品;实验步骤要简洁明了。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纸杯设计实验,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入点,步骤简单,学生一看就会。 另外,实验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存在,还应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强等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揭示实验与课本教材的关系。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验:1)将脸盆置于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放入半盆水;2)取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流落点处,仔细观察乒乓球。我们会发现,乒乓球被水流牢牢吸附住了。教师可以借机阐释这一原理:由于水流的速度大,压强与外部相比则较小,因此我们只看到乒乓球在水里不断翻转。可见,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趣味性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

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做到科学地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

1.以线构面 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应当围绕着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确保教学内容集中,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进行题目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错题原因”这条线索进行题目讲解,如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改掉这个毛病;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知识概念掌握不清,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与题目相结合,进行讲解;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掌握解题技巧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当注意对这一类题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以线带面的讲解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路,顺畅其逻辑,还可以节约时间,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2.知识点详略得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全面、直观地反映知识点,还可以突出不同知识点在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时候,功率的概念、单位和公式是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在PPT中突出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以强化学生的记忆。首先,教师可以对个别知识点的概念和含义进行重点分析,以便学生掌握其具体要义。然后,将知识点与实际题目的运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灵活变通的目的。这种授课方式遵循了“理解——运用”的认知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扎实基础。比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先阐述定律的内容,再通过试题检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一个5Ω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2A,在10s内放出的热量为 J,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减少为原来的1/2,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是原来的 。(设电阻值不变) 这一道例题通过具体的计算来了解电流发生变化是如何对电能产生影响的,从而概括出公式的一般性质,使学生理解公式中蕴涵的科学规律,不仅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

三、充分运用趣味记忆 。

趣味记忆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科学微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趣味记忆是指通过谐音、编歌诀或者形象比喻等方法,使枯燥的、难于记忆的知识点趣味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趣味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歌诀记忆是趣味记忆中最普遍的一个形式,通过节奏和押韵的手法总结知识,便于学生记诵。如“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这首歌诀,就方便了化学元素的记忆。 谐音记忆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合理的谐音使所记忆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如金属活动性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以谐音成“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通过合理的联想和谐音可以将晦涩的知识点简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而方便记忆。 浓缩记忆法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简化,提炼出关键字词,从而减少学生所需记忆的量。比如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缩减为检、装、夹、点、收、移、熄七个字。学生只要牢记这七个字,在掌握一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够轻松地熟记氧气制作的过程。

四、“美化”声音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相对不易施展,声音就成了讲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沟通师生双方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润色”“美化”自己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接受信息。

1.优美生动 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教师的声音过于疲乏或者保持同一个音调,他们的听课兴趣就会锐减。因此,保持语言的优美生动、声音的抑扬顿挫就尤为重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保持思维的清晰,然后再循循善诱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讲课方式严谨、周密,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例子或者科学小故事,使课堂显得立体丰富、生动形象。比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注水的实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自信而有感染力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信心十足、热情投入,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授课要脱离讲稿,而照本宣科会泄露教师备课不充分或教学经验不足等弊病,在学生群体间难以树立威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魅力大打折扣。其次,教师要充分地显示出对科学这门科目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准确地读懂学生心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教学。

3.耐心细致 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施展教学,循序渐进,深入剖析和挖掘,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教师教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果实。

五、结束语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主要在于形式灵活、趣味性高、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科学微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凸显个性特色,做到知识讲解翔实、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重难点突出,积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堂”,顾名思义,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其与正式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科学微课堂更鼓励学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来探索科学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初中科学微课堂,实现“微”言大义的教学目标。

一、发挥趣味实验“抛砖引玉”的作用

实验是建设科学微课堂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深入探索的目的。趣味实验则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进行实验,将科学生活化,以“独辟蹊径”的设计思维,颠覆学生固定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趣味实验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科学微课堂的“微”这一特点,实验过程不能过于拖沓和繁杂。因此,教师设计的实验最好不超过2分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内容的讲解。控制实验时间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实验器材应该挑选平常易得到的物品;实验步骤要简洁明了。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纸杯设计实验,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入点,步骤简单,学生一看就会。

另外,实验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存在,还应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强等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揭示实验与课本教材的关系。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验:1)将脸盆置于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放入半盆水;2)取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流落点处,仔细观察乒乓球。我们会发现,乒乓球被水流牢牢吸附住了。教师可以借机阐释这一原理:由于水流的速度大,压强与外部相比则较小,因此我们只看到乒乓球在水里不断翻转。可见,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趣味性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做到科学地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

1.以线构面

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应当围绕着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确保教学内容集中,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进行题目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错题原因”这条线索进行题目讲解,如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改掉这个毛病;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知识概念掌握不清,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与题目相结合,进行讲解;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掌握解题技巧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当注意对这一类题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以线带面的讲解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路,顺畅其逻辑,还可以节约时间,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2.知识点详略得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全面、直观地反映知识点,还可以突出不同知识点在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时候,功率的概念、单位和公式是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在PPT中突出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以强化学生的记忆。首先,教师可以对个别知识点的概念和含义进行重点分析,以便学生掌握其具体要义。然后,将知识点与实际题目的运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灵活变通的目的。这种授课方式遵循了“理解——运用”的认知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扎实基础。比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先阐述定律的内容,再通过试题检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一个5Ω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2A,在10s内放出的热量为 J,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减少为原来的1/2,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是原来的 。(设电阻值不变)

这一道例题通过具体的计算来了解电流发生变化是如何对电能产生影响的,从而概括出公式的一般性质,使学生理解公式中蕴涵的科学规律,不仅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

三、充分运用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科学微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趣味记忆是指通过谐音、编歌诀或者形象比喻等方法,使枯燥的、难于记忆的知识点趣味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趣味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歌诀记忆是趣味记忆中最普遍的一个形式,通过节奏和押韵的手法总结知识,便于学生记诵。如“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这首歌诀,就方便了化学元素的记忆。

谐音记忆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合理的谐音使所记忆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如金属活动性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以谐音成“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通过合理的联想和谐音可以将晦涩的知识点简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而方便记忆。

浓缩记忆法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简化,提炼出关键字词,从而减少学生所需记忆的量。比如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缩减为检、装、夹、点、收、移、熄七个字。学生只要牢记这七个字,在掌握一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够轻松地熟记氧气制作的过程。

四、“美化”声音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相对不易施展,声音就成了讲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沟通师生双方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润色”“美化”自己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接受信息。

1.优美生动

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教师的声音过于疲乏或者保持同一个音调,他们的听课兴趣就会锐减。因此,保持语言的优美生动、声音的抑扬顿挫就尤为重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保持思维的清晰,然后再循循善诱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讲课方式严谨、周密,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例子或者科学小故事,使课堂显得立体丰富、生动形象。比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注水的实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自信而有感染力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信心十足、热情投入,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授课要脱离讲稿,而照本宣科会泄露教师备课不充分或教学经验不足等弊病,在学生群体间难以树立威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魅力大打折扣。其次,教师要充分地显示出对科学这门科目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准确地读懂学生心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教学。

3.耐心细致

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施展教学,循序渐进,深入剖析和挖掘,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教师教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果实。

五、结束语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主要在于形式灵活、趣味性高、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科学微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凸显个性特色,做到知识讲解翔实、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重难点突出,积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对于物理教师而言,备课活动一直被看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下面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人教版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等。

学生用: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实验引入 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红墨水注入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你是否能让里面的水不流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

(1)用手堵住上面的管口,水不倒流下来。

(2)用手堵住任一管口,玻璃管横放,水不倒流下来。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它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产生压强)

(二)探究实验

1.分组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

各组发放不同的实验器材:玻璃管、吸管、塑料杯、针筒、玻璃板、牛奶、吸盘挂钩等。

2.学生上台实验展示:

(1)塑料杯装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

(2)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变瘪。

(3)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

(4)针筒能吸进水,并且吸进水后水不倒流出来。

(5)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吸附着不掉下来。

(6)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很费力。

3.让学生自主提出有关大气压强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 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本课小结

这是一个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体现了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创新性学习方式特征。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本案例中教师在提供实验器材后,并没有指导学生应用何种器材进行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组合,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改造、变革,并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新的认知结构,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其次,课堂探究带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教师所提供的器材,在精心设计的导向作用下,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如果对于大气压强的知识,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几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让学生感知、操作和语言交流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失去了学生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学习形式。而探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能让学生在充满对求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欲的前提下,在不断的探究发现过程中获得发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在利于独立探究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间的交互学习(对话、协商与合作等)有助于他们发现问题,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并有助于他们用多重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问题,从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看了初二上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的人还看:

1. 八年级下册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2.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3. 八年级物理压强教案

4. 初中物理教案

5. 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学反思

6. 2017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

高中下册化学教案

高中下册化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下册化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压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下,水在100℃沸腾,0℃结冰,若压强升高,水的沸点升高,冰的熔点降低。下面是我整理的《压强》说课稿,欢迎参考。

《压强》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九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变形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最后,用“STS"栏目呈现《货车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和图片,旨在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压强四维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四维目标”是指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

1、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2、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

3、公民人格。指公民的个性。

4、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新课标的“四维目标”在现实中的应用:

比如上海金山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起,该区承担了德育课程一体化课题研究,依托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艺术和体育等学科,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自信”四维目标,强化德智融合,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压强教案的授课方式

“微课堂”,顾名思义,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其与正式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科学微课堂更鼓励学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来探索科学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初中科学微课堂,实现“微”言大义的教学目标。

一、发挥趣味实验“抛砖引玉”的作用 。

实验是建设科学微课堂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深入探索的目的。趣味实验则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进行实验,将科学生活化,以“独辟蹊径”的设计思维,颠覆学生固定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趣味实验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科学微课堂的“微”这一特点,实验过程不能过于拖沓和繁杂。因此,教师设计的实验最好不超过2分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内容的讲解。控制实验时间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实验器材应该挑选平常易得到的物品;实验步骤要简洁明了。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纸杯设计实验,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入点,步骤简单,学生一看就会。 另外,实验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存在,还应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强等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揭示实验与课本教材的关系。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验:1)将脸盆置于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放入半盆水;2)取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流落点处,仔细观察乒乓球。我们会发现,乒乓球被水流牢牢吸附住了。教师可以借机阐释这一原理:由于水流的速度大,压强与外部相比则较小,因此我们只看到乒乓球在水里不断翻转。可见,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趣味性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

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做到科学地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

1.以线构面 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应当围绕着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确保教学内容集中,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进行题目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错题原因”这条线索进行题目讲解,如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改掉这个毛病;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知识概念掌握不清,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与题目相结合,进行讲解;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掌握解题技巧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当注意对这一类题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以线带面的讲解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路,顺畅其逻辑,还可以节约时间,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2.知识点详略得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全面、直观地反映知识点,还可以突出不同知识点在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时候,功率的概念、单位和公式是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在PPT中突出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以强化学生的记忆。首先,教师可以对个别知识点的概念和含义进行重点分析,以便学生掌握其具体要义。然后,将知识点与实际题目的运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灵活变通的目的。这种授课方式遵循了“理解——运用”的认知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扎实基础。比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先阐述定律的内容,再通过试题检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一个5Ω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2A,在10s内放出的热量为 J,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减少为原来的1/2,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是原来的 。(设电阻值不变) 这一道例题通过具体的计算来了解电流发生变化是如何对电能产生影响的,从而概括出公式的一般性质,使学生理解公式中蕴涵的科学规律,不仅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

三、充分运用趣味记忆 。

趣味记忆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科学微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趣味记忆是指通过谐音、编歌诀或者形象比喻等方法,使枯燥的、难于记忆的知识点趣味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趣味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歌诀记忆是趣味记忆中最普遍的一个形式,通过节奏和押韵的手法总结知识,便于学生记诵。如“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这首歌诀,就方便了化学元素的记忆。 谐音记忆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合理的谐音使所记忆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如金属活动性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以谐音成“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通过合理的联想和谐音可以将晦涩的知识点简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而方便记忆。 浓缩记忆法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简化,提炼出关键字词,从而减少学生所需记忆的量。比如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缩减为检、装、夹、点、收、移、熄七个字。学生只要牢记这七个字,在掌握一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够轻松地熟记氧气制作的过程。

四、“美化”声音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相对不易施展,声音就成了讲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沟通师生双方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润色”“美化”自己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接受信息。

1.优美生动 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教师的声音过于疲乏或者保持同一个音调,他们的听课兴趣就会锐减。因此,保持语言的优美生动、声音的抑扬顿挫就尤为重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保持思维的清晰,然后再循循善诱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讲课方式严谨、周密,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例子或者科学小故事,使课堂显得立体丰富、生动形象。比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注水的实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自信而有感染力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信心十足、热情投入,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授课要脱离讲稿,而照本宣科会泄露教师备课不充分或教学经验不足等弊病,在学生群体间难以树立威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魅力大打折扣。其次,教师要充分地显示出对科学这门科目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准确地读懂学生心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教学。

3.耐心细致 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施展教学,循序渐进,深入剖析和挖掘,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教师教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果实。

五、结束语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主要在于形式灵活、趣味性高、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科学微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凸显个性特色,做到知识讲解翔实、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重难点突出,积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堂”,顾名思义,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其与正式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遵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科学微课堂更鼓励学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来探索科学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初中科学微课堂,实现“微”言大义的教学目标。

一、发挥趣味实验“抛砖引玉”的作用

实验是建设科学微课堂最为关键的一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深入探索的目的。趣味实验则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器物进行实验,将科学生活化,以“独辟蹊径”的设计思维,颠覆学生固定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趣味实验的设计首先要符合科学微课堂的“微”这一特点,实验过程不能过于拖沓和繁杂。因此,教师设计的实验最好不超过2分钟,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内容的讲解。控制实验时间主要掌握以下两个方面:实验器材应该挑选平常易得到的物品;实验步骤要简洁明了。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纸杯设计实验,作为课堂知识的引入点,步骤简单,学生一看就会。

另外,实验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而存在,还应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强等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揭示实验与课本教材的关系。比如,为了深化学生对压强与流速之间关系的认识,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验:1)将脸盆置于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放入半盆水;2)取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流落点处,仔细观察乒乓球。我们会发现,乒乓球被水流牢牢吸附住了。教师可以借机阐释这一原理:由于水流的速度大,压强与外部相比则较小,因此我们只看到乒乓球在水里不断翻转。可见,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趣味性实验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知识点讲解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必须做到科学地分配课堂时间,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识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

1.以线构面

教师在课堂的讲解中,应当围绕着一条主线,一以贯之,确保教学内容集中,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进行题目分析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错题原因”这条线索进行题目讲解,如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教师可以督促学生改掉这个毛病;有些题目是由于学生知识概念掌握不清,教师就要将知识点与题目相结合,进行讲解;而有些则是因为没有掌握解题技巧而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当注意对这一类题目的归纳和总结。通过以线带面的讲解不仅可以理清学生的思路,顺畅其逻辑,还可以节约时间,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2.知识点详略得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PPT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可以全面、直观地反映知识点,还可以突出不同知识点在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比如在学习“功率”的时候,功率的概念、单位和公式是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在PPT中突出展示。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讲解,以强化学生的记忆。首先,教师可以对个别知识点的概念和含义进行重点分析,以便学生掌握其具体要义。然后,将知识点与实际题目的运用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灵活变通的目的。这种授课方式遵循了“理解——运用”的认知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扎实基础。比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过程中,教师先阐述定律的内容,再通过试题检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一个5Ω的电阻通过它的电流为2A,在10s内放出的热量为 J,如果通过它的电流减少为原来的1/2,在相同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是原来的 。(设电阻值不变)

这一道例题通过具体的计算来了解电流发生变化是如何对电能产生影响的,从而概括出公式的一般性质,使学生理解公式中蕴涵的科学规律,不仅充分考查了学生对公式的掌握情况,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

三、充分运用趣味记忆

趣味记忆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科学微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趣味记忆是指通过谐音、编歌诀或者形象比喻等方法,使枯燥的、难于记忆的知识点趣味化,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趣味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歌诀记忆是趣味记忆中最普遍的一个形式,通过节奏和押韵的手法总结知识,便于学生记诵。如“一价钾钠氟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这首歌诀,就方便了化学元素的记忆。

谐音记忆法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合理的谐音使所记忆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如金属活动性口诀: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以谐音成“贾盖那美驴,新蹄喜牵轻,统共一百斤”。通过合理的联想和谐音可以将晦涩的知识点简化,形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从而方便记忆。

浓缩记忆法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简化,提炼出关键字词,从而减少学生所需记忆的量。比如将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缩减为检、装、夹、点、收、移、熄七个字。学生只要牢记这七个字,在掌握一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就能够轻松地熟记氧气制作的过程。

四、“美化”声音

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相对不易施展,声音就成了讲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沟通师生双方的重要桥梁。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润色”“美化”自己的声音,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接受信息。

1.优美生动

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教师的声音过于疲乏或者保持同一个音调,他们的听课兴趣就会锐减。因此,保持语言的优美生动、声音的抑扬顿挫就尤为重要。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保持思维的清晰,然后再循循善诱地、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讲课方式严谨、周密,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例子或者科学小故事,使课堂显得立体丰富、生动形象。比如,在学习“压力”的时候,教师通过讲述帕斯卡在1648年表演的木桶注水的实验,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自信而有感染力

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的内容信心十足、热情投入,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授课要脱离讲稿,而照本宣科会泄露教师备课不充分或教学经验不足等弊病,在学生群体间难以树立威信,从而使教师的教学魅力大打折扣。其次,教师要充分地显示出对科学这门科目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带领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准确地读懂学生心理,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教学。

3.耐心细致

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施展教学,循序渐进,深入剖析和挖掘,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由于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教师教学应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从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收获一定的知识果实。

五、结束语

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主要在于形式灵活、趣味性高、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科学微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凸显个性特色,做到知识讲解翔实、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重难点突出,积极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液体压强教案(压强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