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全册教案,共7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我们身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去把教案做好,为新学期的教学而准备更加充分,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 #教案# 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 #教案# 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全册教案,共7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测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我们身为一名数学老师,要去把教案做好,为新学期的教学而准备更加充分,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 #教案# 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

【 #教案# 导语】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

2.能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 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 10 个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师板书:1 厘米 10 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 厘米10 毫米板书: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学生将 1 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③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 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 做一做66 页 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 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二)认识分米。教学例 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 1 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数一数 1 分米中有多少个 1 厘米?板书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 4 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书 4.测量,做一做67 页 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 4 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

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4.练习十七第 1 题。分组练习

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三上数学全册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