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第四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

一、新课导入

请画出∠AOB的角平分线。

二、学习目标

3 AB

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1)定义:三角形一个内角的 与它的 相交,这个角 与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几何语言(右图):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 = 1 2 逆向:

C D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图3

(3)画出下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思考: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 (1)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第五课时 三角形的稳定性(角)

一、新课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 木工 师傅

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如右图),为什么

这样做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1、自主探究

1、如图(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如图(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如图(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

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活动2、议一议

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 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 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 性,四边形不具有 性。

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 改变,原因是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利用了三角形的 。

活动3、看一看,想一想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角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你知道课本图7.1-8和图7.1-9中的例子哪些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是利用四角形的不稳定性?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第六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

一、新课导入

1、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2、1平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1、自主探究

在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如图1),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看看得到什么结果。

(图1) (图2)

活动2、议一议

从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把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2、图3),形成了一个

角。说

明在ABC中, 。 从中得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活动3、想一想

1、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 方法 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呢?

2、 已知: . 求证: .

证明:如右图,过点A作直线DE,

使DE//BC

因为DE//BC,

所以∠B=∠ ( )

同理∠C=∠

因为∠BAC、∠DAB、∠EAC组成 角,

所以∠BAC+∠DAB+∠EAC= ( )

所以∠BAC + ∠B + ∠C= ( )

说明: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

3、思考:在图2中,CM与ABC的边AB有什么关系?你能从中想出其他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吗? 活动4、例题

如右下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 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先独立解决,再小组合作,教师点评)

解:∠CBA= - = 80°- 50°=30°

由AD//BE,可得: + =180°

所以∠ABE=180°- =180°-80°=100°

∠ABC= - =100°-40°=60°

在⊿ABC中,∠ABC=180°- - =180°- 60°- 30°=90°

答: 。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3. 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数学教案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1、当Δ=b^2-4ac≥0时,x=[-b±(b^2-4ac)^(1/2)]/2a

2、当Δ=b^2-4ac<0时,x={-b±[(4ac-b^2)^(1/2)]i}/2a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它的标准形式为:ax+bx+c=0(a≠0)其中ax叫作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叫作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叫作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注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征:等式左边加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x=[-b±√(b²-4ac)]/2a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²+bx+c=0(a≠0)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bx+c=0(a≠0)。

成立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成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是整式方程,即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方程中如果有分母;且未知数在分母上,那么这个方程就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中如果有根号,且未知数在根号内,那么这个方程也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无理方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师的教案就好比战士手里的宝剑,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能坐下吗?”“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相信教案对于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会偶尔出现。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课题: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 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是 某某 ,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 方法 进行分类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第四课时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

一、新课导入

请画出∠AOB的角平分线。

二、学习目标

3 AB

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1)定义:三角形一个内角的 与它的 相交,这个角 与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几何语言(右图):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 = 1 2 逆向:

C D AD是△ABC的角平分线 图3

(3)画出下列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思考: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 (1)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

第五课时 三角形的稳定性(角)

一、新课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好之前, 木工 师傅

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如右图),为什么

这样做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

2、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1、自主探究

1、如图(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2、如图(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3、如图(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

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活动2、议一议

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木架形状 改变,四边形木架形状 改变,这就是说,三角形具有 性,四边形不具有 性。

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 改变,原因是四边形变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利用了三角形的 。

活动3、看一看,想一想

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角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你知道课本图7.1-8和图7.1-9中的例子哪些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是利用四角形的不稳定性?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

第六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

一、新课导入

1、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2、1平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理解稳定性与没有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 、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活动1、自主探究

在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如图1),并将它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看看得到什么结果。

(图1) (图2)

活动2、议一议

从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把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如图2、图3),形成了一个

角。说

明在ABC中, 。 从中得出: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活动3、想一想

1、 如果我们不用剪、拼办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 方法 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呢?

2、 已知: . 求证: .

证明:如右图,过点A作直线DE,

使DE//BC

因为DE//BC,

所以∠B=∠ ( )

同理∠C=∠

因为∠BAC、∠DAB、∠EAC组成 角,

所以∠BAC+∠DAB+∠EAC= ( )

所以∠BAC + ∠B + ∠C= ( )

说明: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辅助线通常用虚线表示。

3、思考:在图2中,CM与ABC的边AB有什么关系?你能从中想出其他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吗? 活动4、例题

如右下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 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先独立解决,再小组合作,教师点评)

解:∠CBA= - = 80°- 50°=30°

由AD//BE,可得: + =180°

所以∠ABE=180°- =180°-80°=100°

∠ABC= - =100°-40°=60°

在⊿ABC中,∠ABC=180°- - =180°- 60°- 30°=90°

答: 。

想一想: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 文章 :

1. 8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3. 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数学教案

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5.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1、当Δ=b^2-4ac≥0时,x=[-b±(b^2-4ac)^(1/2)]/2a

2、当Δ=b^2-4ac<0时,x={-b±[(4ac-b^2)^(1/2)]i}/2a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它的标准形式为:ax+bx+c=0(a≠0)其中ax叫作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叫作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叫作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注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特征:等式左边加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x=[-b±√(b²-4ac)]/2a

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²+bx+c=0(a≠0)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bx+c=0(a≠0)。

成立条件

一元二次方程成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是整式方程,即等号两边都是整式,方程中如果有分母;且未知数在分母上,那么这个方程就是分式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中如果有根号,且未知数在根号内,那么这个方程也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是无理方程)。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三年级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与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历了数学教学工作,你知道如何写一篇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师的教案就好比战士手里的宝剑,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重要工具和伙伴。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笔算两位数加连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掌握着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教材创设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意在通过解决“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能坐下吗?”“二年级(x)班和二年级(x)班合乘能坐下吗?”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