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读后感100字(三国演义推荐一本好书500字)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三国演义推荐一本好书500字)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5)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一篇“空城计”令我十分震惊。

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乐观。魏国大惊,赶紧起用司马懿。诸葛亮知道他一定会攻占街亭,可街亭还是失守了。当十五万大军逼近时,诸葛亮急中生智,让仅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听从他的`安排:收起军旗,退回大营,打开城门。他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神情自若的抚起琴来。最后他只用了一把琴、一炷香就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与勇气。他不用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对方的十五万大军,就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而对方也知道诸葛亮是个办事谨慎的人,诸葛亮就利用了对方的这种心理,打开城门,吓退敌人轻松获胜。

空城计的故事让我明白:危难时刻,不能急噪,要冷静思考。分析别人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利用别人的心理,依靠聪明才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国演义(原著) 第61回 求读书笔记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方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爪牙,守候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在这个时候,“空城计”也将发生在这一次战役中。

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屯兵雍、凉,立即意识到,蜀国已经很危险了,主张先发发制人,出兵伐魏。临出兵之际,使用反间计,为蜀国除去头号劲敌司马懿,这是诸葛亮看准魏国君臣素来猜疑司马懿而定之计。此计施行之际,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魏国朝中重臣纷纷下石:司马懿鹰视狼步,不可付以兵权;(这真是叫人从何说起的莫须有罪名!)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这一句倒是实情。)终于,司马懿被解除兵权。一个小小的计谋,竟使统领全国武装力量的部队司令失去兵权,可见魏国朝中对司马懿猜疑程度。司马懿以退为进,接受这种结局,暂时隐退,等候时机。果然,前方传来诸葛亮连战连捷消息,其子司马师预言:“朝廷不日要起用父亲也”。直至诸葛亮连取三城,惊动魏政权,只好让司马懿重掌兵权,才有街亭的一场决定性胜利,诸葛亮才施空城计,此时,司马懿如果捉到孔明,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完了,好不容易才回到手中的兵权也将再失去,只有笨伯才这样干。

诸葛亮定下空城计,确实是事属不得已而为,当时诸葛亮身边仅有二千五百兵,加上一批文官,守一小小新城。得知司马懿领兵十五万而来,左右人员莫不失色;兵力之比:1:60!仗未打胜负已成定局。诸葛亮心中有数,弃城而逃,对方十五万兵蜂拥追赶,必死无疑。只好弄险设计――反正是死――或许有生的希望。至于司马懿,有十五万兵,――十五万不是小数目――哪里惧怕埋伏,小小新城,纵使对方有通天手段,也可一鼓而下。相信司马懿在城下沉吟之际,内心斗争一定非常激烈:大军一拥而上,活捉诸葛亮,毕其功于一役,当立下奇功,红旗报捷,天子率百官郊迎,举行献俘仪式,荣耀已极。但,荣耀过后,兵权将再失去,不但夺取魏国计划落空,自己脑袋能否长在原来位置,尚属未知之数,这是一切统治者的惯伎。对此,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很清楚,权衡厉害之后决定;不如放过诸葛亮,留下一个根本无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对手,作为保证自己合法存在的条件,才是上策。果然,司马懿回朝之后,利用机会气死魏国重臣曹真,短命的曹睿仅做了十三年皇帝便一命鸣呼,由其子曹芳当皇帝,政权基本落入司马懿手中,其后更藉故除去另一托孤重臣、曹真之子曹爽,朝中遍植党羽。此时距曹操死后二十年,曹操原先心腹人物已死得差不多,朝中纵然对他猜疑,也无能为力,时机已成熟,不久,其子孙司马炎正式当皇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诸位别以为我在信口开河,“中空城计”之国际现代版正在进行,如果司马懿后人还在,大可向美国政府索取版权费!这个当代超级大国,想打谁想炸谁想灭谁就是谁,利比亚、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只需找一个藉口就行。但对一个小小的巴勒斯坦,美国人却在始至终容许他与以色列作对头。以色列不是与美国是铁哥们么,为了以色列的安宁,美国人只要略为动手,巴勒斯坦就不再存在,以色列也就安宁了,但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干?(相当于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原因很简单:“美国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美国的财富,很大部分由美国的犹太人所掌握,为了让犹太人拿出钱来,必须让犹太人对美国有所求。为了以色列国家的安全,在美国的犹太富豪才会痛快地打开钱袋,也只有让巴勒斯坦不断地对以色列捣乱,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把双方控制得恰到好处,别煎得过火而已!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也是这样,不战不和,中东的石油才会源源流进美国的油库,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再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之类事例,只是事不关己,就别白费一份心思罢了。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却说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璋,西川唾手可得。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二人再三说之,玄德只是不从。次日,复与刘璋宴于城中,彼此细叙衷曲,情好甚密。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筵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入,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手下诸将,见魏延舞剑筵前,又见阶下武士手按刀靶,直视堂上,从事张任亦掣剑舞曰:“舞剑必须有对,某愿与魏将军同舞。”二人对舞于筵前。魏延目视刘封,封亦拔剑助舞。于是刘*、泠苞、邓贤各掣剑出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惊,急掣左右所佩之剑,立于席上曰:“吾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又非鸿门会上,何用舞剑?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命侍卫者尽去佩剑。众皆纷然下堂。玄德唤诸将士上堂,以酒赐之,曰:“吾弟兄同宗骨血,共议大事,并无二心。汝等勿疑。”诸将皆拜谢。刘璋执玄德之手而泣曰:“吾兄之恩,誓不敢忘!”二人欢饮至晚而散。玄德归寨,责庞统曰:“公等奈何欲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统嗟叹而退。却说刘璋归寨,刘*等曰:“主公见今日席上光景乎?不如早回,免生后患。刘璋曰:“吾兄刘玄德,非比他人。”众将曰:“虽玄德无此心,他手下人皆欲吞并西川,以图富贵。”璋曰:“汝等无间吾兄弟之情。”遂不听,日与玄德欢叙。忽报张鲁整顿兵马,将犯葭萌关。刘璋便请玄德往拒之。玄德慨然领诺,即日引本部兵望葭萌关去了。众将劝刘璋令大将紧守各处关隘,以防玄德兵变。璋初时不从,后因众人苦劝,乃令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守把涪水关。刘璋自回成都。玄德到葭萌关,严禁军士,广施恩惠,以收民心。

早有细作报入东吴。吴侯孙权会文武商议。顾雍进曰:“刘备分兵远涉山险而去,未易往还。何不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此不可失之机会也。”权曰:“此计大妙!”正商议间,忽屏风后一人大喝而出曰:“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众惊视之,乃吴国太也。国太怒曰:“吾一生惟有一女,嫁与刘备。今若动兵,吾女性命如何!”因叱孙权曰:“汝掌父兄之业,坐领八十一州,尚自不足,乃顾小利而不念骨肉!”孙权喏喏连声,答曰:“老母之训,岂敢有违!”遂叱退众官。国太恨恨而入。孙权立于轩下,自思:“此机会一失,荆襄何日可得?”正沉吟间,只见张昭入问曰:“主公有何忧疑?”孙权曰:“正思适间之事。”张昭曰:“此极易也:今差心腹将一人,只带五百军。潜入荆州,下一封密书与郡主,只说国太病危,欲见亲女,取郡主星夜回东吴。玄德平生只有一子,就教带来。那时玄德定把荆州来换阿斗。如其不然,一任动兵,更有何碍?”权曰:“此计大妙!吾有一人,姓周,名善,最有胆量。自幼穿房入户,多随吾兄。今可差他去。”昭曰:“切勿漏泄。只此便令起行。”于是密遣周善将五百人,扮为商人,分作五船;更诈修国书,以备盘诘;船内暗藏兵器。周善领命,取荆州水路而来。船泊江边,善自入荆州,令门吏报孙夫人。夫人命周善入。善呈上密书。夫人见说国太病危,洒泪动问。周善拜诉曰:“国太好生病重,旦夕只是思念夫人。倘去得迟,恐不能相见。就教夫人带阿斗去见一面。”夫人曰:“皇叔引兵远出,我今欲回,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周善曰:“若军师回言道:须报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曰:“若不辞而去,恐有阻当。”周善曰:“大江之中,已准备下船只。只今便请夫人上车出城。”孙夫人听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荆州城,便来江边上船。府中人欲报时,孙夫人已到沙头镇,下在船中了。

周善方欲开船,只听得岸上有人大叫:“且休开船,容与夫人饯行!”视之,乃赵云也。原来赵云巡哨方回,听得这个消息,吃了一惊,只带四五骑,旋风般沿江赶来。周善手执长戈,大喝曰:“汝何人,敢当主母!”叱令军士一齐开船,各将军器出来,摆列在船上。风顺水急,船皆随流而去。赵云沿江赶叫:“任从夫人去。只有一句话拜禀。”周善不睬,只催船速进。赵云沿江赶到十余里,忽见江滩斜缆一只渔船在那里。赵云弃马执枪,跳上渔船。只两人驾船前来,望着夫人所坐大船追赶。周善教军士放箭。赵云以枪拨之,箭皆纷纷落水。离大船悬隔丈余,吴兵用枪乱刺。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剑在手,分开枪搠,望吴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吴兵尽皆惊倒。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夫人喝侍婢向前揪□,被赵云推倒,就怀中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夺阿斗,赵云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周善在后梢挟住舵,只顾放船下水。风顺水急,望中流而去。赵云孤掌难鸣,只护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

正在危急,忽见下流头港内一字儿使出十余只船来,船上磨旗擂鼓。赵云自思:“今番中了东吴之计!”只见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张飞巡哨,听得这个消息,急来油江夹口,正撞着吴船,急忙截住。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

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抱了阿斗,自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后人有诗赞子龙曰:“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又有诗赞翼德曰:“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二人欢喜回船。行不数里,孔明引大队船只接来,见阿斗已夺回,大喜。三人并马而归。孔明自申文书往葭萌关,报知玄德。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吕蒙进曰:“曹操兵来,可于濡须水口筑坞以拒之。”诸将皆曰:“上岸击贼,跣足入船,何用筑城?”蒙曰:“兵有利钝,战无必胜。如猝然遇敌,步骑相促,人尚不暇及水,何能入船乎?”权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明之见甚远。”便差军数万筑濡须坞。晓夜并工,刻期告竣。

却说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史董昭进曰:“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你道那九锡?一,车马(大辂、戎辂各一。大辂,金车也。戎辂,兵车也。玄牡二驷,黄马八匹。)二,衣服(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衮冕,王者之服。赤舄,朱履也。)三,乐悬(乐悬,王者之乐也。)四,朱户(居以朱户,红门也。)五,纳陛(纳陛以登。陛,阶也。)六,虎贲(虎贲三百人,守门之军也。)七,*钺(*钺各一。*,即斧也。钺,斧属。)八,弓矢(彤弓一,彤矢百。彤,赤色也。*弓十,*矢千。*,黑色也。)九,秬鬯圭瓒(秬鬯一卣,圭瓒副焉。秬,黑黍也。鬯,香酒,灌地以求神于阴。卣,中樽也。圭瓒,宗庙祭器,以祀先王也。)侍中荀□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董昭曰:“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同行。□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就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忽一声响动,南船一齐飞奔过来。濡须坞内又一军出,冲动曹兵。曹操军马退后便走,止喝不住。忽有千百骑赶到山边,为首马上一人碧眼紫髯,众人认得正是孙权。权自引一队马军来击曹操。操大惊,急回马时,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两骑马直冲将上来。操背后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得脱归寨。许褚与二将战三十合方回。操回寨,重赏许褚,责骂众将:“临敌先退,挫吾锐气!后若如此,尽皆斩首。”是夜二更时分,忽寨外喊声大震。操急上马,见四下里火起,却被吴兵劫入大寨。杀至天明,曹兵退五十余里下寨。操心中郁闷,闲看兵书。程昱曰:“丞相既知兵法,岂不知兵贵神速乎?丞相起兵,迁延日久,故孙权得以准备,夹濡须水口为坞,难于攻击。不若且退兵还许都,别作良图。”操不应。

程昱出。操伏几而卧,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争奔之状。操急视之,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太阳对照。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猛然惊觉,原来在帐中做了一梦。帐前军报道午时。曹操教备马,引五十余骑,径奔出寨,至梦中所见落日山边。正看之间,忽见一簇人马,当先一人,金盔金甲。操视之,乃孙权也。权见操至,也不慌忙,在山上勒住马,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何故贪心不足,又来侵我江南?”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此言岂不羞乎?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操大怒,叱诸将上山捉孙权。忽一声鼓响,山背后两彪军出,右边韩当、周泰,左边陈武、潘璋。四员将带三千弓弩手乱射,矢如雨发。操急引众将回走。背后四将赶来甚急。赶到半路,许褚引众虎卫军敌住,救回曹操。吴兵齐奏凯歌,回濡须去了。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于是心中有退兵之意,又恐东吴耻笑,进退未决。两边又相拒了月余,战了数场,互相胜负。直至来年正月,春雨连绵,水港皆满,军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异常。操心甚忧。当日正在寨中,与众谋士商议。或劝操收兵,或云目今春暖,正好相持,不可退归。操犹豫未定。

忽报东吴有使赍书到。操启视之。书略曰:“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书背后又批两行云:“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毕,大笑曰:“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命庐江太守朱光镇守皖城,自引大军回许昌。孙权亦收军回秣陵。权与众将商议:“曹操虽然北去,刘备尚在葭萌关未还。何不引拒曹操之兵,以取荆州?”张昭献计曰:“且未可动兵。某有一计,使刘备不能再还荆州。”正是:孟德雄兵方退北,仲谋壮志又图南。不知张昭说出甚计来,且看下文分解。

空城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

2、要会运用心理战术来为自己赢得转机。

3、对待人和事要有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思考问题的独立能力,必须把问题的根源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逆”就是反向思考,摆脱掉传统观念模式,通过逆向思维的推理能更长远规划,更接合事物发展的实质。

4、很多时候,表象的东西会蒙骗你的心,所以要看清表象。

剧情简介

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仓促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草船借箭让我明白了什么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读后感1

周瑜很有才华,但他的气量狭小,他一心想害比他聪明的诸葛亮。周瑜借和曹军交战之机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之内完成任务的军令状。诸葛亮用计向曹军借箭,按时完成了任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一、他的人缘好,所以鲁肃才会帮他;二、他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知道第二天晚上江面会起大雾;三、他了解对手,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追杀只会放箭。他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呀!

我真佩服诸葛先生,我要向他学习。

《草船借箭》读后感2

我读了《草船借箭》这本书知道了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才干,就会十分生气,不是去奋发图强,而是去嫉妒别人,想方设法去害比自己强的人。

三国时候的周瑜就是一个爱妒忌别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某的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让诸葛亮一天造出十万支弓箭,否则,就要处罚诸葛亮。诸葛亮用计谋借了曹营十万支弓箭,让周瑜的计谋落了空。

有些人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才产生嫉妒心理。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而是讥讽,造谣多么愚蠢的表现。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试没考好,不总自身找原因,却希望别人下次考不好,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这个东西害处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绝它。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5)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

假期里,我看了一本书——《三国演义》,其中一篇“空城计”令我十分震惊。

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乐观。魏国大惊,赶紧起用司马懿。诸葛亮知道他一定会攻占街亭,可街亭还是失守了。当十五万大军逼近时,诸葛亮急中生智,让仅有两千五百名士兵听从他的`安排:收起军旗,退回大营,打开城门。他自己披上鹤氅,戴上纶巾,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神情自若的抚起琴来。最后他只用了一把琴、一炷香就吓退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与勇气。他不用一兵一卒就吓退了对方的十五万大军,就是因为他知道司马懿的生性多疑,而对方也知道诸葛亮是个办事谨慎的人,诸葛亮就利用了对方的这种心理,打开城门,吓退敌人轻松获胜。

空城计的故事让我明白:危难时刻,不能急噪,要冷静思考。分析别人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利用别人的心理,依靠聪明才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三国演义(原著) 第61回 求读书笔记

提出这个问题,首先要有思想准备:准备给人骂个狗血喷头!千多年来,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崇拜为智慧的化身,空城计,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计》之中,空城计列乎其中,因此,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智。

但还是要问:司马懿真的中计吗?

答案很简单,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计,是他故意放走诸葛亮,指导他这一行为的,是司马懿的一个巨大政治阴谋。

为使分析较有条理,先从两位当事主角诸葛亮和司马懿及他们所代表的二个政权蜀国和魏国作一番介绍,自能得出结论。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内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动计划,确定了以蜀地为立身之本,然后向中原发展的设想,经过十来年的经营,到建安二十四年,终于拥有两川之地,实现了《隆中对》前半部的战略计划:“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是正确战略,也实现了。然而,《隆中对》后半部战略却是错误的,隐形的错,钳形攻势是正确的,把主力与偏师位置放倒置,故说为“隐形的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战场规则,让敌军两面作战,但要命的是主力与偏师用错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自汉献帝迁许都后,秦川已失去号召全国的政治地位;经过战乱,“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经济民生,无法支持大部队行动;大部队远离后方,中间隔着崇山峻岭,给养无法及时供应,军粮辎重长途穿行崇山峻岭中,一旦被断,大部队危险异常。所以只宜用精干小部队,在防袭的前提下,到处突击,牵制敌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荆州方向则不同,荆州地处长江边,与益、荆、扬分别坐镇长江上、中、下游之战略要地,占有荆州,则益州与荆州全盘皆活,军事上可顺流而东。更何况荆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战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谓“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故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与国连接,若据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卷十三),但因荆州地方狭小,缺乏纵深,又两面受敌,因而诸葛亮一再告诫关羽要做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以免两面受敌,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队受压,后援又未至,则处境极其危险,故关羽失荆州后,兵败被杀。所以宜动用大部队,通过连续施加军事压力,达到牢牢控制战略要地目的,则是可进可退,行动自如。

可惜,诸葛亮在这里弄错主次,对荆州不予重视,关羽失荆州后,蜀汉从此不可能“顺流而东”,而秦川方向则无法打通,只能坐困两川之地。

当诸葛亮意识到这一点时已太迟了,他面临决择: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后出师表》中,他说:“量臣之才,故知伐贼,才弱敌强也”。本身才干如此,如不主动进取,则:“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这是因为“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如若要进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样?自入主汉中以来,经彝陵之战(火烧连营)后,几年功夫,共有70馀名善于冲锋陷阵的将领和一千多军事骨干死亡,这批军事骨干是经数十年积聚培养而来的,倘若再经数年,将再损失三分之二,已明显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敌方进攻,所付出代价,与主动进攻是相等的。所谓:“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这是诸葛亮个人见识,是比较客观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军事仗,其实是打后勤战,旷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国家综合实力战。蜀国综合国力如何呢?一组来自正史《三国志》的数字可说明:蜀亡时,“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军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馀万(斤、石?),金银各二千斤…”。可以说,库存到了扫砖缝地步,这是一个国家的物资储备!从数字中,还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养一个兵,每七户要养一个官。(予按:今之为政者当鉴之!)这种情形,即使在诸葛亮初次北伐之际,(时已经彝陵之战)情势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别说要“北定中原,恢复汉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难的了。难怪诸葛亮又承认:“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国的情形是这样,诸葛亮也认识到了,作为当时政治家和军事家且怀有政治阴谋的司马懿,当然非常了解周边其他二国的情形。他故意夸大对方力量,危言耸听,为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国武装力量之大权,以期一旦时机成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背后的魏国情况如何?以魏国方面而言,自曹操占有中原之地后,削平境内各路豪强,平定北方,势力直达辽东半岛。采取安定境内政策,屯田兴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人口增殖,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虽挂名为汉朝宰相,实则牢牢掌握国家权力,事权归一,并且以汉朝正统名义号令全国,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立国称为魏,七年后,曹丕死,子曹睿为魏王,司马懿被任命为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骠骑大将军。对于司马懿这个政治野心家来说,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良机!但司马懿自身衡量,要夺取魏国政权时机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来一批忠实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丰满;朝廷重臣对自己有诸多猜疑…。于是以退为进,上书曹睿,要到西凉屯兵,表面上是守雍、凉二州,实则拥重兵不放,扶植军事爪牙,守候时机。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在这个时候,“空城计”也将发生在这一次战役中。

诸葛亮闻知司马懿屯兵雍、凉,立即意识到,蜀国已经很危险了,主张先发发制人,出兵伐魏。临出兵之际,使用反间计,为蜀国除去头号劲敌司马懿,这是诸葛亮看准魏国君臣素来猜疑司马懿而定之计。此计施行之际,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魏国朝中重臣纷纷下石:司马懿鹰视狼步,不可付以兵权;(这真是叫人从何说起的莫须有罪名!)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这一句倒是实情。)终于,司马懿被解除兵权。一个小小的计谋,竟使统领全国武装力量的部队司令失去兵权,可见魏国朝中对司马懿猜疑程度。司马懿以退为进,接受这种结局,暂时隐退,等候时机。果然,前方传来诸葛亮连战连捷消息,其子司马师预言:“朝廷不日要起用父亲也”。直至诸葛亮连取三城,惊动魏政权,只好让司马懿重掌兵权,才有街亭的一场决定性胜利,诸葛亮才施空城计,此时,司马懿如果捉到孔明,他的利用价值也就完了,好不容易才回到手中的兵权也将再失去,只有笨伯才这样干。

诸葛亮定下空城计,确实是事属不得已而为,当时诸葛亮身边仅有二千五百兵,加上一批文官,守一小小新城。得知司马懿领兵十五万而来,左右人员莫不失色;兵力之比:1:60!仗未打胜负已成定局。诸葛亮心中有数,弃城而逃,对方十五万兵蜂拥追赶,必死无疑。只好弄险设计――反正是死――或许有生的希望。至于司马懿,有十五万兵,――十五万不是小数目――哪里惧怕埋伏,小小新城,纵使对方有通天手段,也可一鼓而下。相信司马懿在城下沉吟之际,内心斗争一定非常激烈:大军一拥而上,活捉诸葛亮,毕其功于一役,当立下奇功,红旗报捷,天子率百官郊迎,举行献俘仪式,荣耀已极。但,荣耀过后,兵权将再失去,不但夺取魏国计划落空,自己脑袋能否长在原来位置,尚属未知之数,这是一切统治者的惯伎。对此,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很清楚,权衡厉害之后决定;不如放过诸葛亮,留下一个根本无法起决定性作用的对手,作为保证自己合法存在的条件,才是上策。果然,司马懿回朝之后,利用机会气死魏国重臣曹真,短命的曹睿仅做了十三年皇帝便一命鸣呼,由其子曹芳当皇帝,政权基本落入司马懿手中,其后更藉故除去另一托孤重臣、曹真之子曹爽,朝中遍植党羽。此时距曹操死后二十年,曹操原先心腹人物已死得差不多,朝中纵然对他猜疑,也无能为力,时机已成熟,不久,其子孙司马炎正式当皇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诸位别以为我在信口开河,“中空城计”之国际现代版正在进行,如果司马懿后人还在,大可向美国政府索取版权费!这个当代超级大国,想打谁想炸谁想灭谁就是谁,利比亚、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只需找一个藉口就行。但对一个小小的巴勒斯坦,美国人却在始至终容许他与以色列作对头。以色列不是与美国是铁哥们么,为了以色列的安宁,美国人只要略为动手,巴勒斯坦就不再存在,以色列也就安宁了,但美国人为什么不这样干?(相当于司马懿放走诸葛亮)原因很简单:“美国的智慧在华人的脑袋;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美国的财富,很大部分由美国的犹太人所掌握,为了让犹太人拿出钱来,必须让犹太人对美国有所求。为了以色列国家的安全,在美国的犹太富豪才会痛快地打开钱袋,也只有让巴勒斯坦不断地对以色列捣乱,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把双方控制得恰到好处,别煎得过火而已!对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也是这样,不战不和,中东的石油才会源源流进美国的油库,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再仔细观察,在我们周围,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之类事例,只是事不关己,就别白费一份心思罢了。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却说庞统、法正二人,劝玄德就席间杀刘璋,西川唾手可得。玄德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二人再三说之,玄德只是不从。次日,复与刘璋宴于城中,彼此细叙衷曲,情好甚密。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筵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入,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手下诸将,见魏延舞剑筵前,又见阶下武士手按刀靶,直视堂上,从事张任亦掣剑舞曰:“舞剑必须有对,某愿与魏将军同舞。”二人对舞于筵前。魏延目视刘封,封亦拔剑助舞。于是刘*、泠苞、邓贤各掣剑出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惊,急掣左右所佩之剑,立于席上曰:“吾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又非鸿门会上,何用舞剑?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命侍卫者尽去佩剑。众皆纷然下堂。玄德唤诸将士上堂,以酒赐之,曰:“吾弟兄同宗骨血,共议大事,并无二心。汝等勿疑。”诸将皆拜谢。刘璋执玄德之手而泣曰:“吾兄之恩,誓不敢忘!”二人欢饮至晚而散。玄德归寨,责庞统曰:“公等奈何欲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统嗟叹而退。却说刘璋归寨,刘*等曰:“主公见今日席上光景乎?不如早回,免生后患。刘璋曰:“吾兄刘玄德,非比他人。”众将曰:“虽玄德无此心,他手下人皆欲吞并西川,以图富贵。”璋曰:“汝等无间吾兄弟之情。”遂不听,日与玄德欢叙。忽报张鲁整顿兵马,将犯葭萌关。刘璋便请玄德往拒之。玄德慨然领诺,即日引本部兵望葭萌关去了。众将劝刘璋令大将紧守各处关隘,以防玄德兵变。璋初时不从,后因众人苦劝,乃令白水都督杨怀、高沛二人,守把涪水关。刘璋自回成都。玄德到葭萌关,严禁军士,广施恩惠,以收民心。

早有细作报入东吴。吴侯孙权会文武商议。顾雍进曰:“刘备分兵远涉山险而去,未易往还。何不差一军先截川口,断其归路,后尽起东吴之兵,一鼓而下荆襄?此不可失之机会也。”权曰:“此计大妙!”正商议间,忽屏风后一人大喝而出曰:“进此计者可斩之!欲害吾女之命耶!”众惊视之,乃吴国太也。国太怒曰:“吾一生惟有一女,嫁与刘备。今若动兵,吾女性命如何!”因叱孙权曰:“汝掌父兄之业,坐领八十一州,尚自不足,乃顾小利而不念骨肉!”孙权喏喏连声,答曰:“老母之训,岂敢有违!”遂叱退众官。国太恨恨而入。孙权立于轩下,自思:“此机会一失,荆襄何日可得?”正沉吟间,只见张昭入问曰:“主公有何忧疑?”孙权曰:“正思适间之事。”张昭曰:“此极易也:今差心腹将一人,只带五百军。潜入荆州,下一封密书与郡主,只说国太病危,欲见亲女,取郡主星夜回东吴。玄德平生只有一子,就教带来。那时玄德定把荆州来换阿斗。如其不然,一任动兵,更有何碍?”权曰:“此计大妙!吾有一人,姓周,名善,最有胆量。自幼穿房入户,多随吾兄。今可差他去。”昭曰:“切勿漏泄。只此便令起行。”于是密遣周善将五百人,扮为商人,分作五船;更诈修国书,以备盘诘;船内暗藏兵器。周善领命,取荆州水路而来。船泊江边,善自入荆州,令门吏报孙夫人。夫人命周善入。善呈上密书。夫人见说国太病危,洒泪动问。周善拜诉曰:“国太好生病重,旦夕只是思念夫人。倘去得迟,恐不能相见。就教夫人带阿斗去见一面。”夫人曰:“皇叔引兵远出,我今欲回,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周善曰:“若军师回言道:须报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曰:“若不辞而去,恐有阻当。”周善曰:“大江之中,已准备下船只。只今便请夫人上车出城。”孙夫人听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荆州城,便来江边上船。府中人欲报时,孙夫人已到沙头镇,下在船中了。

周善方欲开船,只听得岸上有人大叫:“且休开船,容与夫人饯行!”视之,乃赵云也。原来赵云巡哨方回,听得这个消息,吃了一惊,只带四五骑,旋风般沿江赶来。周善手执长戈,大喝曰:“汝何人,敢当主母!”叱令军士一齐开船,各将军器出来,摆列在船上。风顺水急,船皆随流而去。赵云沿江赶叫:“任从夫人去。只有一句话拜禀。”周善不睬,只催船速进。赵云沿江赶到十余里,忽见江滩斜缆一只渔船在那里。赵云弃马执枪,跳上渔船。只两人驾船前来,望着夫人所坐大船追赶。周善教军士放箭。赵云以枪拨之,箭皆纷纷落水。离大船悬隔丈余,吴兵用枪乱刺。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剑在手,分开枪搠,望吴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吴兵尽皆惊倒。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夫人喝侍婢向前揪□,被赵云推倒,就怀中夺了阿斗,抱出船头上。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夺阿斗,赵云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周善在后梢挟住舵,只顾放船下水。风顺水急,望中流而去。赵云孤掌难鸣,只护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

正在危急,忽见下流头港内一字儿使出十余只船来,船上磨旗擂鼓。赵云自思:“今番中了东吴之计!”只见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张飞巡哨,听得这个消息,急来油江夹口,正撞着吴船,急忙截住。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

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抱了阿斗,自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后人有诗赞子龙曰:“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又有诗赞翼德曰:“长坂桥边怒气腾,一声虎啸退曹兵。今朝江上扶危主,青史应传万载名。”

二人欢喜回船。行不数里,孔明引大队船只接来,见阿斗已夺回,大喜。三人并马而归。孔明自申文书往葭萌关,报知玄德。却说孙夫人回吴,具说张飞、赵云杀了周善,截江夺了阿斗。孙权大怒曰:“今吾妹已归,与彼不亲,杀周善之仇,如何不报!”唤集文武,商议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忽报曹操起军四十万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且按下荆州,商议拒敌曹操。人报长史张纮辞疾回家,今已病故,有哀书上呈。权拆视之,书中劝孙权迁居秣陵,言秣陵山川有帝王之气,可速迁于此,以为万世之业。孙权览书大哭,谓众官曰:“张子纲劝吾迁居秣陵,吾如何不从!”即命迁治建业,筑石头城。吕蒙进曰:“曹操兵来,可于濡须水口筑坞以拒之。”诸将皆曰:“上岸击贼,跣足入船,何用筑城?”蒙曰:“兵有利钝,战无必胜。如猝然遇敌,步骑相促,人尚不暇及水,何能入船乎?”权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明之见甚远。”便差军数万筑濡须坞。晓夜并工,刻期告竣。

却说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史董昭进曰:“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你道那九锡?一,车马(大辂、戎辂各一。大辂,金车也。戎辂,兵车也。玄牡二驷,黄马八匹。)二,衣服(衮冕之服,赤舄副焉。衮冕,王者之服。赤舄,朱履也。)三,乐悬(乐悬,王者之乐也。)四,朱户(居以朱户,红门也。)五,纳陛(纳陛以登。陛,阶也。)六,虎贲(虎贲三百人,守门之军也。)七,*钺(*钺各一。*,即斧也。钺,斧属。)八,弓矢(彤弓一,彤矢百。彤,赤色也。*弓十,*矢千。*,黑色也。)九,秬鬯圭瓒(秬鬯一卣,圭瓒副焉。秬,黑黍也。鬯,香酒,灌地以求神于阴。卣,中樽也。圭瓒,宗庙祭器,以祀先王也。)侍中荀□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董昭曰:“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同行。□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且说曹操大军至濡须,先差曹洪领三万铁甲马军,哨至江边。回报云:“遥望沿江一带,旗幡无数,不知兵聚何处。”操放心不下,自领兵前进,就濡须口排开军阵。操领百余人上山坡,遥望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兵器鲜明。当中大船上青罗伞下,坐着孙权。左右文武,侍立两边。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忽一声响动,南船一齐飞奔过来。濡须坞内又一军出,冲动曹兵。曹操军马退后便走,止喝不住。忽有千百骑赶到山边,为首马上一人碧眼紫髯,众人认得正是孙权。权自引一队马军来击曹操。操大惊,急回马时,东吴大将韩当、周泰,两骑马直冲将上来。操背后许褚纵马舞刀,敌住二将,曹操得脱归寨。许褚与二将战三十合方回。操回寨,重赏许褚,责骂众将:“临敌先退,挫吾锐气!后若如此,尽皆斩首。”是夜二更时分,忽寨外喊声大震。操急上马,见四下里火起,却被吴兵劫入大寨。杀至天明,曹兵退五十余里下寨。操心中郁闷,闲看兵书。程昱曰:“丞相既知兵法,岂不知兵贵神速乎?丞相起兵,迁延日久,故孙权得以准备,夹濡须水口为坞,难于攻击。不若且退兵还许都,别作良图。”操不应。

程昱出。操伏几而卧,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争奔之状。操急视之,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仰望天上,又有两轮太阳对照。忽见江心那轮红日,直飞起来,坠于寨前山中,其声如雷。猛然惊觉,原来在帐中做了一梦。帐前军报道午时。曹操教备马,引五十余骑,径奔出寨,至梦中所见落日山边。正看之间,忽见一簇人马,当先一人,金盔金甲。操视之,乃孙权也。权见操至,也不慌忙,在山上勒住马,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何故贪心不足,又来侵我江南?”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此言岂不羞乎?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操大怒,叱诸将上山捉孙权。忽一声鼓响,山背后两彪军出,右边韩当、周泰,左边陈武、潘璋。四员将带三千弓弩手乱射,矢如雨发。操急引众将回走。背后四将赶来甚急。赶到半路,许褚引众虎卫军敌住,救回曹操。吴兵齐奏凯歌,回濡须去了。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于是心中有退兵之意,又恐东吴耻笑,进退未决。两边又相拒了月余,战了数场,互相胜负。直至来年正月,春雨连绵,水港皆满,军士多在泥水之中,困苦异常。操心甚忧。当日正在寨中,与众谋士商议。或劝操收兵,或云目今春暖,正好相持,不可退归。操犹豫未定。

忽报东吴有使赍书到。操启视之。书略曰:“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书背后又批两行云:“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毕,大笑曰:“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命庐江太守朱光镇守皖城,自引大军回许昌。孙权亦收军回秣陵。权与众将商议:“曹操虽然北去,刘备尚在葭萌关未还。何不引拒曹操之兵,以取荆州?”张昭献计曰:“且未可动兵。某有一计,使刘备不能再还荆州。”正是:孟德雄兵方退北,仲谋壮志又图南。不知张昭说出甚计来,且看下文分解。

空城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的。

2、要会运用心理战术来为自己赢得转机。

3、对待人和事要有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是思考问题的独立能力,必须把问题的根源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逆”就是反向思考,摆脱掉传统观念模式,通过逆向思维的推理能更长远规划,更接合事物发展的实质。

4、很多时候,表象的东西会蒙骗你的心,所以要看清表象。

剧情简介

三国时,蜀魏交兵,司马懿统领魏军兵至祁山,诸葛亮料定魏军必夺汉中咽喉要地街亭,选将防守;马谡请令前往;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切须慎选营地,勿有疏虞,并命王平同往相佐。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谏言,扎营山顶,致遭魏军围攻,街亭失守。

司马懿乘胜直取西城,蜀军兵将俱被调遣在外,西城空虚。仓促间,诸葛亮难以抵御,遂用空城之计,将城门大开,稳坐城楼,抚琴饮酒,镇定自若。司马懿疑有伏兵,未敢进城,率军而去。马谡贻误军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虽惜马谡之才,终于挥泪斩之;并以任人不当,奏明幼主,自请罪责。

草船借箭让我明白了什么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读后感1

周瑜很有才华,但他的气量狭小,他一心想害比他聪明的诸葛亮。周瑜借和曹军交战之机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之内完成任务的军令状。诸葛亮用计向曹军借箭,按时完成了任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一、他的人缘好,所以鲁肃才会帮他;二、他知识丰富,观察仔细知道第二天晚上江面会起大雾;三、他了解对手,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追杀只会放箭。他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呀!

我真佩服诸葛先生,我要向他学习。

《草船借箭》读后感2

我读了《草船借箭》这本书知道了自古以来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有才干,就会十分生气,不是去奋发图强,而是去嫉妒别人,想方设法去害比自己强的人。

三国时候的周瑜就是一个爱妒忌别人的人,他看到足智多某的诸葛亮,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让诸葛亮一天造出十万支弓箭,否则,就要处罚诸葛亮。诸葛亮用计谋借了曹营十万支弓箭,让周瑜的计谋落了空。

有些人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才产生嫉妒心理。当别人有了成绩,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的时候,这种人不是探究别人取得成绩的原因而是讥讽,造谣多么愚蠢的表现。

读了《草船借箭》我不由想到了自己,有时我也有嫉妒心理。比如自己考试没考好,不总自身找原因,却希望别人下次考不好,这就是我的嫉妒心理,嫉妒这个东西害处太大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杜绝它。

空城计读后感100字(三国演义推荐一本好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