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总结 苏科版

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采纳我的就给你其他单元的,说到做到,保证质量

《声现象》复习提纲

整理:堆沟港中学九年级物理组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图3-1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Hz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④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挥动的手臂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在夜里飞行的蝙蝠D.被鼓椎敲击的鼓面

⑤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__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42小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课本P33图3-4,3-5,3-6分别说明:空气、液体 、固体能够传声。课本P32图3-2实验在月球上能够进行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月球上无空气,振动的传播主要靠空气进行。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1)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左边音叉通过________把振动传给了右边的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音叉____响.小球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课本P35)图3-8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图3-9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1)课本P37图3-12(1)提出两个问题:①小明喊话时,用力喊有什么用?②小明喊话时用手捧成喇叭状有什么用?③小明喊话时站在高处有什么用?(提问题是探究物理的基本素质,提问题一定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且能用物理方法进行研究。)

(2)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3)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区分:牛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例、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保持不变的物理量(  )

A.声速    B.频率 C.响度     D.振幅

三、噪音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练习:(1)小华在家温习功课,邻居却在引吭高歌,为了减少噪声影响,下列措施中肯定无效的是……( )

A .将门窗关紧 B .用棉花球塞住耳朵

C .与邻居商量请他小声点 D .将窗子打开,加快空气流通

(2)下列的几种有关噪声的说法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噪声只是由机器、车辆等机械设备发出的声音,污染环境.

B.噪声刺激人的神经,使人感到恐慌、疲惫、不安等.

C.噪声可以刺激杂草种子的提前发芽,便于农民提前锄草,保护庄稼

D.噪声有时也是由美妙的音乐产生的

四、超声和次声

1、超声

2、次声

练习:(1)下列声音中,我们一定能听到的是……………………………………( )

A .蝴蝶飞过的声音 B .用力抖动纸张发出的声音

C .体检时超声波发生的声音 D .地震前大地发生的声音

(2)、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铜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初二# 导语: 在复习物理之前做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 无 整理的苏教版物理初二上册知识点【六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篇一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课堂临时报佛脚,不如 课前预习 好。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勤奋是最好的 学习 方法 ,没有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总结 苏科版

第一节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采纳我的就给你其他单元的,说到做到,保证质量

《声现象》复习提纲

整理:堆沟港中学九年级物理组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图3-1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 Hz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④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挥动的手臂    B.挂在胸前的哨子

C.在夜里飞行的蝙蝠D.被鼓椎敲击的鼓面

⑤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珠子的撞击产生__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的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42小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电磁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课本P33图3-4,3-5,3-6分别说明:空气、液体 、固体能够传声。课本P32图3-2实验在月球上能够进行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月球上无空气,振动的传播主要靠空气进行。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1)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敲响左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响,悬挂在线上的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左边音叉通过________把振动传给了右边的音叉,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音叉____响.小球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课本P35)图3-8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图3-9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

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1)课本P37图3-12(1)提出两个问题:①小明喊话时,用力喊有什么用?②小明喊话时用手捧成喇叭状有什么用?③小明喊话时站在高处有什么用?(提问题是探究物理的基本素质,提问题一定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且能用物理方法进行研究。)

(2)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3)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区分:牛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例、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保持不变的物理量(  )

A.声速    B.频率 C.响度     D.振幅

三、噪音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练习:(1)小华在家温习功课,邻居却在引吭高歌,为了减少噪声影响,下列措施中肯定无效的是……( )

A .将门窗关紧 B .用棉花球塞住耳朵

C .与邻居商量请他小声点 D .将窗子打开,加快空气流通

(2)下列的几种有关噪声的说法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噪声只是由机器、车辆等机械设备发出的声音,污染环境.

B.噪声刺激人的神经,使人感到恐慌、疲惫、不安等.

C.噪声可以刺激杂草种子的提前发芽,便于农民提前锄草,保护庄稼

D.噪声有时也是由美妙的音乐产生的

四、超声和次声

1、超声

2、次声

练习:(1)下列声音中,我们一定能听到的是……………………………………( )

A .蝴蝶飞过的声音 B .用力抖动纸张发出的声音

C .体检时超声波发生的声音 D .地震前大地发生的声音

(2)、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铜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第一章

一.声音是什么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初二# 导语: 在复习物理之前做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归纳。以下是 无 整理的苏教版物理初二上册知识点【六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苏教版篇一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苏教版(苏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