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学情分析(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子)
角的度量学情分析(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子)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

一口气读了吴正宪老师的5篇文章。

第一篇《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吗?》以《角的度量》一颗为例,说明所有的知识点都一刀切的练习生活现任。不符合人的人的认知需要与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研究的深受,数学自身的抽象性越来越强,数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人的思维发展上。

由此想通:不必每一节都苦思冥想找生活中的案例,也推翻了“这节课没有与生活接轨,就认为不接地气,略有枯燥”。书中《角的度量》一课虽然没有借助生活的案例,只是借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但是讲解的也是非常深刻且有趣。

由此想到,华应龙老师在讲这一节课时引入采用的是三个不同度数的大象鼻子滑滑梯,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最喜欢玩哪个?学生选择中间的,太平的没意思,太陡了不安全,由此引入看来滑滑梯设计很有讲究,讲究在哪儿呢?角的度数。

以上都不是本文想表达的,只是写写读完上面一篇文章后的感受。重要想表达的是下面。

还读了的文章是《学生学会认数、写数了,我们还教什么?》《口诀能不能改变一下学习顺序?》《在低年级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能性教学中如何看待实验?》

读完整体感受是:课不同,但全都尊重学生的学情。在日常教学中,确实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新课有所了解,若是在公开课就会遮着掩着不提问一看就知道他会的同学,故意留个悬念。若是在随堂课,可能就会直接怼,“你会什么了,能不能虚心听老师讲?别半瓶子晃荡”,以上之举都是不妥。

比如《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可能幼儿园都会读会写,书中的老师就把重点放在十进制的建立以及位置的初步渗透。这节课的教学本来应主要涉及数数,读数,写数,区分基数和序数是数据的大小,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含义,发展数感等等。

《7的乘法口诀》口诀也是大部分学生课前会背的,书上还是按照创设情境,引出连加算式填写,连加结果,将乘法口诀填写完整进行教学。基于学生已经会背口诀了有没有必要按书上的循序渐进才引出口诀。书中老师尊重学生学情,让学生画图自己理解的7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可能性中的实验》一文,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数据的观念,而不过于强调可能性的大小具体多少,尤其是抛硬币结果是½,学生实验多次也得不到½。

低年级只安排了统计,没有安排概率,就是统计比概率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

豆豆醒了,思路就断了,不知道写啥了?草草结束吧。附一张豆豆看专业书的照片,她指着吴正宪老师照片说“这是不是奶奶?”孩子是怎么区分“奶奶、阿姨、叔叔的”

谁有 角的度量 说课稿,分享一下吧!谢谢啦!

《角的度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度量》,下面我分五 个部分向各位说明我教学在《角的度量》时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一、 体验新课改,解读教材

(一)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体验、交流的基础上,感受角度的大小使变化的、体验量角的必要性,通过探索,实践,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精彩的内容编排,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体验量角器结构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应用量角器时,如何准确定点,定边。

二、 关注学生成长, 说学情:

学生已经探究过角的认识,学习了角,会画角,能分辨角的种类,以此为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先用大小一样的若干个小角拼角比较大小并引导学生活动验证,得出把半圆平均分成十八份的量角工具。接着让学生测量大小不等的角,用这个量角工具不能正好量出一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小小角的概念,得出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的量角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量角器的概念,探究如何读角的度数,体验量角的一些要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直观与抽象灵活转换,努力让学生体验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获取数学的体验。

三、 解读新教材,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课堂教学有必要体现学生出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牵引和疏导,强化学生自主内在的数学体验。以此为基础,本课时,我力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变化,以及测量角的大小的必要。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 关注体验,注重生成,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游戏,加强体验:

为了加强学生对角度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游戏(打炮动画)

师: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做打面具,这个面具是我们射击的目标。

找几位学生到讲台前玩大炮射击目标游戏,下面的同学帮助出主意。

这样设计课前导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同时“孕伏”了本节课“角度”的知识点。以此作为本课的教学导入,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提升学生参入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质疑促趣,引入新课

接下来教师出示(课件出示一个角,演示角变大、变小。)

师提出:角的变化跟什么有关的呢?引导学生回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师顺次引出这堂课 老师是继续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角的知识。

这样设计将复习与游戏紧密相连,是将游戏进行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与品质。

(三)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用小角量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黑板上有两个角,角1 和 角2 ,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

教师出示出示一个活动角问学生:用它能比较这角1和角2的大小吗?指定一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接着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我这儿还有一些小角,我用这么多大小都是一样的小角你们能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学生说:能。于是我就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验证,并进行活动反馈,让学生实践体验用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我有意识的提出,用这样方法小角一个一个是零散的,量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比用小角的方法更加精确,又不那么麻烦,更加方便?

在这一环节,由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利用材料,探索出了比较角的大小除了度量以外的其他两种方法。使得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比较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小角)来进行比较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比较,感受小角这个单位是不够精确的,在数学中还需要引入更加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2、导出量角工具:

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拼成半圆的过程。并引导提问:大家仔细看这是一个半圆形是由多少个小角组成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中心的一个点就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让学生运用这个工具量角,学生自然发现用这个工具量角会出现有的角多出一点,有的角会少出一点,也就自然而然的体验出只有把小角分细一点、小一点,量角才更准确。

本环节通过学生“成功”的探究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半圆工具“量”的方法确实很方便,也比较准确。通过“失败”的探究再比较,学生再次感受到“分”得还不够细,还要再细致一些。层层抽丝剥茧,越来越接近精确的量角工具;使得量角工具的出现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较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确,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

3、认识量角器。

我告诉学生:为了精确的分出角的大小,我们就把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一个小角被分成了10个小小角(课件演示)这样,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 一个小小角就是1度,这个一度就是我们计量角的单位,用小圆圈表示。我和学生共同写一个一度。然后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一度?我适时提出180个一度写的密密麻麻的也不好看,为了把它我们可以简化一下。(出示完整的量角器)。

接下来我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5度、10度、22度、125度让学生找出量角器上对应的角,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在“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样并行不悖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又在不断地生成疑问。整个认知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符合儿童的认知渐进过程。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地冲击着儿童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学完”了量角器。通过手势等身体言语,精确刻画了“从哪里开始量”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

4、用量角器量角。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量角,我有意识把量角的过程分为5个层次来进行:

1、读角的度数练习(课件出示120度、45度、反向45度)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了,就要读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角的内圈刻度。

2、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使学生明确量角的要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板贴:点重合)角的定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也要重合。(板贴:边重合)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

3、示范量角:让一个学生上黑板量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教师示范写一个角的度数。

4、学生独立量角完成教材练习3。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判断2个角大小是否相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再说一说,通过量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岔开的大小有关系。

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纠错——总结方法——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四)、强化理解,总结延伸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用量角器量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看和是多少,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的分类,《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个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从“多种方法量角——用半圆工具量角——细分成为1度——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许多个环节,连环套似的把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终极知识点与技能点——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即使看似与重点无关的课前小游戏,也是为了“温故知新”——唤起对角以及角的大小的回忆,又暗暗孕伏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岔开大小有关的知识;与练习中的“估一估、量一量”首尾呼应。

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子

生活中锐角和钝角如下:

1、锐角有:

锐角三角尺,直角三角板量尺(都有两个锐角)、钢笔尖、笔尖、剪刀、尖刀、用餐刀叉、牙签、小钢丝钻、缝衣针、织毛衣的针。

2、钝角有:

撑开的伞、帐篷、遮阳蓬、麻花钻。

扩展资料: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零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在生活中,钝角和锐角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钝角:伞、帐篷、遮阳篷等。这些物品的设计中,往往涉及到钝角,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遮阳效果。

2. 锐角:三角尺、剪刀、刀叉、笔尖等。这些工具在设计时,通常会采用锐角,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各种工作,如切割、刻画等。

3. 风扇的叶片:风扇的三片叶子中,每两片之间成 120 度的钝角。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钝角应用。

4. 家具角:桌椅、柜子等家具的角落,通常会设计成钝角,以避免锐利的边角伤人。

5. 钟表: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会在特定的时间形成钝角或锐角。例如,在 9 点 55 分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为钝角;而在 10 点 13 分时,它们之间的角度为锐角。

这些只是生活中钝角和锐角的例子,实际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角的度量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吴正宪角的度量课堂实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录: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关注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及她是如何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的。同时,记录下课堂上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观察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记录下她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关注她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和对学生的反馈,以及她是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的。

3、学生反应和课堂效果:记录下学生对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应,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兴趣表现、理解程度等。同时,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和效果,如学生的专注度、课堂秩序等。

课堂实录的记录方法:

1、目标与主题:在记录课堂实录之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堂的目标和主题。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录课堂上的重要内容。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

一口气读了吴正宪老师的5篇文章。

第一篇《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吗?》以《角的度量》一颗为例,说明所有的知识点都一刀切的练习生活现任。不符合人的人的认知需要与发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数学研究的深受,数学自身的抽象性越来越强,数学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更体现在人的思维发展上。

由此想通:不必每一节都苦思冥想找生活中的案例,也推翻了“这节课没有与生活接轨,就认为不接地气,略有枯燥”。书中《角的度量》一课虽然没有借助生活的案例,只是借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但是讲解的也是非常深刻且有趣。

由此想到,华应龙老师在讲这一节课时引入采用的是三个不同度数的大象鼻子滑滑梯,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最喜欢玩哪个?学生选择中间的,太平的没意思,太陡了不安全,由此引入看来滑滑梯设计很有讲究,讲究在哪儿呢?角的度数。

以上都不是本文想表达的,只是写写读完上面一篇文章后的感受。重要想表达的是下面。

还读了的文章是《学生学会认数、写数了,我们还教什么?》《口诀能不能改变一下学习顺序?》《在低年级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能性教学中如何看待实验?》

读完整体感受是:课不同,但全都尊重学生的学情。在日常教学中,确实有的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新课有所了解,若是在公开课就会遮着掩着不提问一看就知道他会的同学,故意留个悬念。若是在随堂课,可能就会直接怼,“你会什么了,能不能虚心听老师讲?别半瓶子晃荡”,以上之举都是不妥。

比如《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可能幼儿园都会读会写,书中的老师就把重点放在十进制的建立以及位置的初步渗透。这节课的教学本来应主要涉及数数,读数,写数,区分基数和序数是数据的大小,数的组成,理解数的含义,发展数感等等。

《7的乘法口诀》口诀也是大部分学生课前会背的,书上还是按照创设情境,引出连加算式填写,连加结果,将乘法口诀填写完整进行教学。基于学生已经会背口诀了有没有必要按书上的循序渐进才引出口诀。书中老师尊重学生学情,让学生画图自己理解的7的口诀,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可能性中的实验》一文,重点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数据的观念,而不过于强调可能性的大小具体多少,尤其是抛硬币结果是½,学生实验多次也得不到½。

低年级只安排了统计,没有安排概率,就是统计比概率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

豆豆醒了,思路就断了,不知道写啥了?草草结束吧。附一张豆豆看专业书的照片,她指着吴正宪老师照片说“这是不是奶奶?”孩子是怎么区分“奶奶、阿姨、叔叔的”

谁有 角的度量 说课稿,分享一下吧!谢谢啦!

《角的度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度量》,下面我分五 个部分向各位说明我教学在《角的度量》时的一些想法和尝试。

一、 体验新课改,解读教材

(一)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38页的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角度认识角的度量,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逐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体验、交流的基础上,感受角度的大小使变化的、体验量角的必要性,通过探索,实践,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的需求,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角的度量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精彩的内容编排,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制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体验量角器结构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应用量角器时,如何准确定点,定边。

二、 关注学生成长, 说学情:

学生已经探究过角的认识,学习了角,会画角,能分辨角的种类,以此为基础,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先用大小一样的若干个小角拼角比较大小并引导学生活动验证,得出把半圆平均分成十八份的量角工具。接着让学生测量大小不等的角,用这个量角工具不能正好量出一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小小角的概念,得出将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的量角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量角器的概念,探究如何读角的度数,体验量角的一些要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直观与抽象灵活转换,努力让学生体验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获取数学的体验。

三、 解读新教材,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结合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认为课堂教学有必要体现学生出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牵引和疏导,强化学生自主内在的数学体验。以此为基础,本课时,我力图通过动画引导学生体验角的变化,以及测量角的大小的必要。使学生在直观感受、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取角的度量的方法,形成自己独有的数学体验。

四、 关注体验,注重生成,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游戏,加强体验:

为了加强学生对角度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前游戏(打炮动画)

师:今天我们玩的游戏就叫做打面具,这个面具是我们射击的目标。

找几位学生到讲台前玩大炮射击目标游戏,下面的同学帮助出主意。

这样设计课前导入,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同时“孕伏”了本节课“角度”的知识点。以此作为本课的教学导入,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提升学生参入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二)质疑促趣,引入新课

接下来教师出示(课件出示一个角,演示角变大、变小。)

师提出:角的变化跟什么有关的呢?引导学生回答: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师顺次引出这堂课 老师是继续和同学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角的知识。

这样设计将复习与游戏紧密相连,是将游戏进行抽象并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与品质。

(三)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用小角量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黑板上有两个角,角1 和 角2 ,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比一比、检验一下呢?

教师出示出示一个活动角问学生:用它能比较这角1和角2的大小吗?指定一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接着出示一些大小一样的小角:我这儿还有一些小角,我用这么多大小都是一样的小角你们能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学生说:能。于是我就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验证,并进行活动反馈,让学生实践体验用小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

在交流反馈时,我有意识的提出,用这样方法小角一个一个是零散的,量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比用小角的方法更加精确,又不那么麻烦,更加方便?

在这一环节,由 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利用材料,探索出了比较角的大小除了度量以外的其他两种方法。使得学生初步感受到了角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比较方法也是多样的,但是又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用统一的度量单位(小角)来进行比较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比较,感受小角这个单位是不够精确的,在数学中还需要引入更加精确又方便的方法,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2、导出量角工具:

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拼成半圆的过程。并引导提问:大家仔细看这是一个半圆形是由多少个小角组成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中心的一个点就是这18个小角共同的顶点。让学生运用这个工具量角,学生自然发现用这个工具量角会出现有的角多出一点,有的角会少出一点,也就自然而然的体验出只有把小角分细一点、小一点,量角才更准确。

本环节通过学生“成功”的探究与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半圆工具“量”的方法确实很方便,也比较准确。通过“失败”的探究再比较,学生再次感受到“分”得还不够细,还要再细致一些。层层抽丝剥茧,越来越接近精确的量角工具;使得量角工具的出现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比较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确,同时也更加符合人们探索知识的过程。

3、认识量角器。

我告诉学生:为了精确的分出角的大小,我们就把半圆工具里的小角,平均分成10份,一个小角被分成了10个小小角(课件演示)这样,整个半圆就被平均分成了180个小小角。 一个小小角就是1度,这个一度就是我们计量角的单位,用小圆圈表示。我和学生共同写一个一度。然后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一度?我适时提出180个一度写的密密麻麻的也不好看,为了把它我们可以简化一下。(出示完整的量角器)。

接下来我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5度、10度、22度、125度让学生找出量角器上对应的角,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在“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样并行不悖的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又在不断地生成疑问。整个认知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复杂到明朗”,符合儿童的认知渐进过程。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地冲击着儿童的思维,使得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学完”了量角器。通过手势等身体言语,精确刻画了“从哪里开始量”的问题,不知不觉间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上的重点与难点。

4、用量角器量角。

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量角,我有意识把量角的过程分为5个层次来进行:

1、读角的度数练习(课件出示120度、45度、反向45度)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了,就要读外圈刻度。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内圈0刻度线重合,就要角的内圈刻度。

2、利用课件出示一个摆放错误的量角器让学生认读,使学生明确量角的要点,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板贴:点重合)角的定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也要重合。(板贴:边重合)结合课件修正错误的角的摆放。

3、示范量角:让一个学生上黑板量角,边量边说怎样量的。教师示范写一个角的度数。

4、学生独立量角完成教材练习3。由学生独立量角,再集体校对。

5、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判断2个角大小是否相同。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再说一说,通过量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岔开的大小有关系。

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由“看图读数——看图纠错——总结方法——拓展知识点”,层层递进,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所有知识点,都是基于学生的探索活动与发现自然生成的,学生“吃”得毫不费力又津津有味。

(四)、强化理解,总结延伸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用量角器量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看和是多少,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的分类,《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个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从“多种方法量角——用半圆工具量角——细分成为1度——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量角”这许多个环节,连环套似的把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终极知识点与技能点——学会用量角器量角。即使看似与重点无关的课前小游戏,也是为了“温故知新”——唤起对角以及角的大小的回忆,又暗暗孕伏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岔开大小有关的知识;与练习中的“估一估、量一量”首尾呼应。

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子

生活中锐角和钝角如下:

1、锐角有:

锐角三角尺,直角三角板量尺(都有两个锐角)、钢笔尖、笔尖、剪刀、尖刀、用餐刀叉、牙签、小钢丝钻、缝衣针、织毛衣的针。

2、钝角有:

撑开的伞、帐篷、遮阳蓬、麻花钻。

扩展资料: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旋转的方向与角度。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零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密位制、弧度制等。 在生活中,钝角和锐角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钝角:伞、帐篷、遮阳篷等。这些物品的设计中,往往涉及到钝角,因为它可以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遮阳效果。

2. 锐角:三角尺、剪刀、刀叉、笔尖等。这些工具在设计时,通常会采用锐角,以便于更好地完成各种工作,如切割、刻画等。

3. 风扇的叶片:风扇的三片叶子中,每两片之间成 120 度的钝角。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钝角应用。

4. 家具角:桌椅、柜子等家具的角落,通常会设计成钝角,以避免锐利的边角伤人。

5. 钟表:钟表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会在特定的时间形成钝角或锐角。例如,在 9 点 55 分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角度为钝角;而在 10 点 13 分时,它们之间的角度为锐角。

这些只是生活中钝角和锐角的例子,实际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应用。

角的度量集体备课研讨记录

吴正宪角的度量课堂实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录: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关注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及她是如何围绕这些目标展开教学的。同时,记录下课堂上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原理、方法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观察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实验等。记录下她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关注她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和对学生的反馈,以及她是如何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的。

3、学生反应和课堂效果:记录下学生对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应,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兴趣表现、理解程度等。同时,关注课堂的整体氛围和效果,如学生的专注度、课堂秩序等。

课堂实录的记录方法:

1、目标与主题:在记录课堂实录之前,首先要明确本次课堂的目标和主题。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录课堂上的重要内容。

角的度量学情分析(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