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板书(板书)
将相和教学设计板书(板书)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将相和

【 篇一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 】

板书

板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制表和绘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课堂上,用课件来替代板书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有普遍的趋势了。那么,有了多媒体,有了课件,板书,还需要吗?

从教学内容看,板书通常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厘清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结构化。这里我想到了张红娜老师的课堂板书,用她的话说,板书清楚了,这节课就知道怎么上了,其实张红娜老师就是通过板书来梳理一节课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看张老师的板书设计,是一种美的享受,她的板书兼具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形式的简洁性、艺术性。以《趣话长度单位》一课为例(如下图)

简单的板书,却蕴含着不简单的智慧。纵向看,帮助学生构建市制长度单位和公制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横向从左到右,从古到今,又沟通了两种单位长度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明了,揭示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板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在这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比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好几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是“听讲”,但不是单纯的听,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去了解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从而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笔算教学中,老师需要边讲边板书,格式怎么写,方法是什么,数位该怎么对齐,进位点和退位点该怎么点……这些都需要通过板书去展现,板书呈现给了孩子们一个准确的、规范的模式,让孩子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完成练习。

如果仅从这两方面看,课件似乎也有同样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板书还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生成性。虽然每节课我们都已经计划好了板书设计,但由于其书写方便快捷,便于及时性的展现课堂中预设之外生成的内容,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原先计划的板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显然这样的刷新速度与方式是优于课件的。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设计:观察这些算式(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的发现可能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而且有些发现还是很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将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探究。

二是方式的互动性。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教师板书,示范引领;学生板书,展示各自的想法,呈现思维轨迹,提升参与意识,活跃学习活动的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板书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得益彰。

关于这一点,相信每位老师都会有很深的体会,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动态地呈现板书的形成过程,再辅以不同颜色粉笔的强调,使学生明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感悟到知识的结构和。

比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很多题目信息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此时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因此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就需要边演示,边,在师生的互动交流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顺利解题。

再如,在讲、除法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讲自己的方法,对于难以讲清的问题,学生发现说不清楚时,就用画图来解释其中的道理。此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轨迹,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读懂了学生,了解了学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板书的互动性还表现在,可以清晰、完整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那些不懂装懂、浑水摸鱼的孩子的学习状况完全地暴露出来。今年开学初,我让学生做笔算除法的计算题,刚开始检查时,发现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还以为他们都掌握得挺好。结果有一天我让一名学生去板演一道笔算除法的题目时,他站在黑板前可就露馅了,只是写出了除以除数的一步,接下来怎么算不会写,但是商却都已经写上去了。由此,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计算题都是抄答案的。由于我平时对这类题目的批改往往都是只看个答案,不看过程的。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学生的作业呈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但结果的背后,学生是否学会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关注。看来,今后的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是呈现的持续性。课件主屏呈现内容甚至稍纵即逝,而板书能将过程与结果都保留下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玩味。

最后,用贲老师的话来总结一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板书,不该忘却,还不能忘却的是,板书与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是兼容的。在实践中,我们要探索它们组合运用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将相和》板书设计

佚名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将相和》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将相和

【 篇一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

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 】

板书

板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在黑板上书写文字、制表和绘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课堂上,用课件来替代板书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有普遍的趋势了。那么,有了多媒体,有了课件,板书,还需要吗?

从教学内容看,板书通常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教师可以厘清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内容结构化。这里我想到了张红娜老师的课堂板书,用她的话说,板书清楚了,这节课就知道怎么上了,其实张红娜老师就是通过板书来梳理一节课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看张老师的板书设计,是一种美的享受,她的板书兼具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形式的简洁性、艺术性。以《趣话长度单位》一课为例(如下图)

简单的板书,却蕴含着不简单的智慧。纵向看,帮助学生构建市制长度单位和公制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横向从左到右,从古到今,又沟通了两种单位长度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布局合理,条理清楚,文字简洁明了,揭示了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板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在这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比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时间要长好几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是“听讲”,但不是单纯的听,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视觉的作用,去感知新信息,新材料,调动多种器官去了解知识内容和逻辑系统,从而获得清晰的概念,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笔算教学中,老师需要边讲边板书,格式怎么写,方法是什么,数位该怎么对齐,进位点和退位点该怎么点……这些都需要通过板书去展现,板书呈现给了孩子们一个准确的、规范的模式,让孩子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完成练习。

如果仅从这两方面看,课件似乎也有同样的作用,但实际教学中,板书还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生成性。虽然每节课我们都已经计划好了板书设计,但由于其书写方便快捷,便于及时性的展现课堂中预设之外生成的内容,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对原先计划的板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显然这样的刷新速度与方式是优于课件的。

比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设计:观察这些算式(图形),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的发现可能超出了我们的预设,而且有些发现还是很有价值的,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将学生的发现记录下来,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探究。

二是方式的互动性。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教师板书,示范引领;学生板书,展示各自的想法,呈现思维轨迹,提升参与意识,活跃学习活动的氛围,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板书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相互配合,相互启发,相得益彰。

关于这一点,相信每位老师都会有很深的体会,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动态地呈现板书的形成过程,再辅以不同颜色粉笔的强调,使学生明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感悟到知识的结构和。

比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很多题目信息比较多,关系也比较复杂,此时需要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因此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就需要边演示,边,在师生的互动交流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题思路,帮助学生顺利解题。

再如,在讲、除法的计算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讲自己的方法,对于难以讲清的问题,学生发现说不清楚时,就用画图来解释其中的道理。此时,板书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轨迹,也让我们更清楚地读懂了学生,了解了学生。

在这里,我还想说板书的互动性还表现在,可以清晰、完整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那些不懂装懂、浑水摸鱼的孩子的学习状况完全地暴露出来。今年开学初,我让学生做笔算除法的计算题,刚开始检查时,发现多数同学的答案都是对的,还以为他们都掌握得挺好。结果有一天我让一名学生去板演一道笔算除法的题目时,他站在黑板前可就露馅了,只是写出了除以除数的一步,接下来怎么算不会写,但是商却都已经写上去了。由此,我才发现,原来他们的计算题都是抄答案的。由于我平时对这类题目的批改往往都是只看个答案,不看过程的。这也给我提了个醒,学生的作业呈现的只是最后的结果,但结果的背后,学生是否学会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关注。看来,今后的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三是呈现的持续性。课件主屏呈现内容甚至稍纵即逝,而板书能将过程与结果都保留下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玩味。

最后,用贲老师的话来总结一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板书,不该忘却,还不能忘却的是,板书与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是兼容的。在实践中,我们要探索它们组合运用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将相和》板书设计

佚名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四、 教时安排:三课时

五、 课前准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预习

课前预习:

1、 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课后第4题中带点的词;

2、 按“预习”弄清题意,给课文分段,起小标题;

3、 再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

一、 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 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 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 掌握生字词;

2、 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 生字:指导读准“允”“yun”不念“ru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 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 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 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 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 齐读第一节,思考: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 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 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1)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2)指名口述过程

(3)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 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五、小结“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结果由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而完璧归赵。)

六、 自学下两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三大段,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

一、 指名说说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前因后果。

二、 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阅读思考:(小黑板)

1、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2、 弄清每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3、 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

三、 学习第二段

1、 学生默读、思考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质疑解难: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我们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几个重点讨论。(出示小黑板)

(1) 谁为什么提出渑池会?

(2) 赵王决定怎样?

(3)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3、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读11节,此时将相关系怎样?(和)

答(2):指名说(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答(3):指名读14节(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维护赵国尊严。)

答(4):(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4、 弄清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齐读第15节蔺相如立了什么功?(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

四、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个故事。

1、 学生小声自渎,思考总要求。

2、 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互问)

归纳问题(出示小黑板)

(1) 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2) 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

(3)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3、 小组讨论

4、 逐问题讨论

答(1):指名说读第16节(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

答(2):指名说(蔺相如避着廉颇)为什么?指导读蔺相如说的一段话,体会他是为了赵国,心胸开阔。

答(3):(出示挂图)指名读第18节(诚意和好、勇于改过)

5、 说一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结果中哪个词点了题意?(同心协力)

6、 说说蔺相如、廉颇是怎样的人?(见板书)

蔺相如为什么会机智勇敢、心胸开阔?(爱国)

廉颇为什么会勇于改过?(爱国)

7、 思想教育:我们平时,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心,才能把班级工作搞好。

五、练习:指名说原因、结果,然后同桌互说。

板书设计 :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将相和教学设计板书(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