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目录

初中论语十二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2015初一上册语文书论语十二章注释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注释: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开心吗?这句话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注释: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条件。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准备和规划,在做事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注释:孔子说:学习后要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为政》。

注释:古代的学者必须有老师。老师是传授知识、教导技能、解答疑惑的人。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传道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学习需要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注释: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6.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论语·卫灵公》。

注释:君子要报仇,即使十年之后也不晚。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义气和正义感,也表明了对于不义之事不能容忍,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维护正义。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学习而不思考会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会走上歧途。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也表明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注释: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准则和道德标准,也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注释:懂得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享受。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对于生活的享受和乐趣的追求。

11.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述而》。

注释:早晨听到了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会走上歧途。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也表明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初中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的翻译是什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2015初一上册语文书论语十二章注释

1.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丶教育家。

3。

时习:时常地复习4.(yuè):“悦”的古字,愉快。

5.愠(yùn):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与,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

孔子的学生。

8.吾:人称代词,我9.日:每天10.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1.信:真诚,诚实。

12.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13.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4.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5.殆:有害16.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17.女:同“汝”,人称代词,你18.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19.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20.弘毅:刚强,勇毅21.凋:凋谢22.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看我打了那么半天的份上,望采纳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目录

初中论语十二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2015初一上册语文书论语十二章注释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注释: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开心吗?这句话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注释: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条件。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注重准备和规划,在做事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注释:孔子说:学习后要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为政》。

注释:古代的学者必须有老师。老师是传授知识、教导技能、解答疑惑的人。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和传道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学习需要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注释: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6.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论语·卫灵公》。

注释:君子要报仇,即使十年之后也不晚。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义气和正义感,也表明了对于不义之事不能容忍,需要有勇气和决心去维护正义。

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学习而不思考会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会走上歧途。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也表明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注释: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句话表明了做人的准则和道德标准,也强调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注释:懂得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享受。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对于生活的享受和乐趣的追求。

11.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述而》。

注释:早晨听到了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失去方向,思考而不学习会走上歧途。这句话强调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也表明了对于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初中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的翻译是什么?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2015初一上册语文书论语十二章注释

1.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丶教育家。

3。

时习:时常地复习4.(yuè):“悦”的古字,愉快。

5.愠(yùn):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与,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

孔子的学生。

8.吾:人称代词,我9.日:每天10.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1.信:真诚,诚实。

12.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13.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4.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5.殆:有害16.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春秋时期鲁国卞(现在山东泗水)人17.女:同“汝”,人称代词,你18.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19.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20.弘毅:刚强,勇毅21.凋:凋谢22.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看我打了那么半天的份上,望采纳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论语》十二章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