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教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教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 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画像,由学生对二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做着复辟帝制的准备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也积极地进行着复辟帝制的准备活动,进行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这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

2、探求五四足迹

三、指导自学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学习

1、学习新文化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今天还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吗?如何使民主和科学发扬光大?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实现容易吗?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2页—P125页第一段内容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随后,完成思考题,由学生畅所欲言,谈论有关民主和科学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用现实中所存在的现象,论证民主和科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的后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分析: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为什么遭到了拒绝?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5页五四爱国运动一目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完成分析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用联系史实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后教:分析五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讨论:

出示五四运动时的一张传单,可以这样设计讨论的问题:

“探求什么是五四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是象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的这种爱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需要怎样去学习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种爱国精神呢?”

五,归纳总结

六、自学检测:

出示习题条,进行当堂的学习内容的检测

踏入历史教学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电视剧、小说中都有历史的影子,而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绝非易事。历史学科,内容的老套、知识点的琐碎,以及在人们脑海中所形成的死记硬背,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则成了很多历史教师的苦恼,大家也是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行之有效,不仅对于历史课,对其它课也是一样。

每一学科不是孤立的,历史更是如此。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与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语文学科。本学期的教学中大都与语文有联系。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张骞出使西域中讲西域的荒凉联系到《渭城曲》《凉州词》的有关诗句;讲到文化时牵扯到的语文知识更多。而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像语文课中所学习的《论语》,其背景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了解了这些,对于理解《论语》及孔子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真应了那句“文史不分家”。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地图、历史古今地名等等无不显示着历史与地理的姐妹关系,在现在的研究生专业中即有历史地理这一专业。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定理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等,这些都是在历史课中学到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都是历史。

除了各学科,还应教会学生从身边寻找历史、发现历史,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哪一个与历史无关?如学习汉武帝、三国、隋唐历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武则天等相关影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书籍,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关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通过放映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与感悟。社会制度方面,现代世界各国的政体,其渊源学习了世界历史就会知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历史课中找到,并明确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运用影片小说等文艺作品时要注意其与历史史实的区别,二者并非等同。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接触历史,自然就会发现历史原来无处不在,历史原来真的很有趣。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2)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3)美日成为一战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叙述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使和会持续了五个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是否参加协约国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军阀政府在日本的怂恿下,也对德宣战,现在当然应列入战胜国的行列。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那么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这么多国家,是否部有发言权?

[学生回答]不是,有权对和会决策的,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

[教师引导]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这三国力量最强大,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实力。

[教师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既主张处分德国,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即实行大陆势力均衡政策,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曾经说过:“我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我希望有两个德国。”针对当时巴黎和会这种情况,在和会开幕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和会组织并不复杂,无非是说克里孟梭当主席,劳合·乔治为总顾问,威尔逊为秘书长,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终于成了现实。另外,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只想保证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板书]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投影显示]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讲解]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的部分领土,还得到穿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被宣布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从而使德国的领土被分割为两部分。

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用的名义是“委任统治”,实质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披上“合法”外衣。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了呢?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提问]对此,中国人民有什么反应?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讲解]关于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决定由协约国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其赔款总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说明该条约的实质。

[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

[教师说明]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地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和约的规定,我们能否由小见大,一起来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教师明确](师生共同分析)从条约规定来看,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就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从1919年春到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教师引导]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学生回答]还有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

[教师说明]确实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以上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书]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教师引导]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学生回答]国际联盟。

[板书]4.国际联盟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有关国际联盟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国联是根据和约规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所以它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教师讲解]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战胜国达到了目的,德国被押上了审判席,战败国和弱小国家遭到了随心所欲的瓜分,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也成立了,但是,由于战胜国强迫战败国承担了全部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而言,这种和约是无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势使然。因此,和约虽然签字了,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再次发生战争,重订和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尔赛和约》所构筑的国际安全体系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资格参加和会的列宁评价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参与主宰和会进程的法国人、战时的联军统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会期间的另一位巨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是胜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实证明,他们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和会刚刚结束,德国人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即便如此,有权主宰和会的战胜国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补救。法国人沉醉在虚假的和平之中,英国人也以为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恢复,而威尔逊则喜滋滋地回到华盛顿,向国会贩卖他的国际联盟体系。他要求美国人民大胆地参加国联,“接受领导世界的责任”,可美国人却不领情。参议员威廉·波拉对威尔逊说:“你的和约不会带来和平,它离和平很远、很远,我们如果根据过去判断未来,(那么,可以肯定)它将带来战争。”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战胜国苦心经营的凡尔赛体系刚刚开张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板书]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回答:一战期间,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中国?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引导]当时在中国,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学生回答]美国和日本。

[教师讲解]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造无畏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倡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板书]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这次会议上,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接着,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板书]3.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师分析]《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学生回答:美国)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3”已经不少了。《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代表在解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问题在会外得以解决。(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厉害,中国受的伤害最重。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板书]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分析]下面我们就此体系的形成作一简单的分析。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新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又是20世纪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是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又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过去学过的内容,叙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参考资料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2.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简要谈一下你的观后感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范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初中历史大单元备课

1.人教版7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 *** 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 *** 定为国宝。日本 *** 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 *** 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谁有好的初中历史教案,给一份来做个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辛志霞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 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画像,由学生对二人进行简单的介绍,指出袁世凯在政治上做着复辟帝制的准备的同时,在文化领域里也积极地进行着复辟帝制的准备活动,进行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这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

2、探求五四足迹

三、指导自学

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学习

1、学习新文化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科学,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今天还需要提倡民主和科学吗?如何使民主和科学发扬光大?你认为民主和科学在中国实现容易吗?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2页—P125页第一段内容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新文化运动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随后,完成思考题,由学生畅所欲言,谈论有关民主和科学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用现实中所存在的现象,论证民主和科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的后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习五四爱国运动

(1)出示自学指导:

①概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和发生发展的过程

②分析: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为什么遭到了拒绝?

(2)学生自学:请同学们看书P125页五四爱国运动一目

方法:看书,识记,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紧张地看书、思考。

(3)师生交流:解决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确定知识点;完成分析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结论,培养学生用联系史实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后教:分析五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讨论:

出示五四运动时的一张传单,可以这样设计讨论的问题:

“探求什么是五四精神?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需要的是象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的这种爱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需要怎样去学习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这种爱国精神呢?”

五,归纳总结

六、自学检测:

出示习题条,进行当堂的学习内容的检测

踏入历史教学已半年有余……这半年的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

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电视剧、小说中都有历史的影子,而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中绝非易事。历史学科,内容的老套、知识点的琐碎,以及在人们脑海中所形成的死记硬背,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则成了很多历史教师的苦恼,大家也是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行之有效,不仅对于历史课,对其它课也是一样。

每一学科不是孤立的,历史更是如此。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与历史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语文学科。本学期的教学中大都与语文有联系。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张骞出使西域中讲西域的荒凉联系到《渭城曲》《凉州词》的有关诗句;讲到文化时牵扯到的语文知识更多。而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像语文课中所学习的《论语》,其背景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情况,了解了这些,对于理解《论语》及孔子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真应了那句“文史不分家”。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历史地图、历史古今地名等等无不显示着历史与地理的姐妹关系,在现在的研究生专业中即有历史地理这一专业。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数学方面,有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勾股定理以及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等,这些都是在历史课中学到的。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都是历史。

除了各学科,还应教会学生从身边寻找历史、发现历史,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社会制度,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哪一个与历史无关?如学习汉武帝、三国、隋唐历史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汉武大帝、三国演义、武则天等相关影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书籍,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关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通过放映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更能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与感悟。社会制度方面,现代世界各国的政体,其渊源学习了世界历史就会知晓。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学生都可以从历史课中找到,并明确新疆、西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运用影片小说等文艺作品时要注意其与历史史实的区别,二者并非等同。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接触历史,自然就会发现历史原来无处不在,历史原来真的很有趣。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由此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做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主宰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内容、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和作用。国际联盟的建立、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九国公约》的签订、主要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揭示美、英、法等国在巴黎和会上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地位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的能力。

2.通过对凡尔赛体系不牢固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揭示美国在《九国公约》宣称的“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培养学生透过社会现象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美国通过这次会议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说明强权外交的后盾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辅以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是一战重要的见证物,说起“一战”,我们先复习一下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结果?

一战德国投降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时间:1914年—1918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性质: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战是结束了,但帝国主义的矛盾解决了吗?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就这样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919年1月,战胜国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和会。

27个国家参加会议,面对即将到来的和会,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如意算盘。但是争夺总是要凭资本,按实力去较量的。

教师问:那么经过了这一场时达4年多之久的世界大战,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2)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3)美日成为一战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的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本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

战后列强的实力发生了变化,那么这就要按新的实力对比去重新建立战后的新秩序,于是便有了巴黎和会。各国怀着各自的私心。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叙述巴黎和会召开的概况。

[学生看书]……

[学生叙述]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使和会持续了五个月。(用投影界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是否参加协约国一方?1917年段琪瑞北洋军阀政府在日本的怂恿下,也对德宣战,现在当然应列入战胜国的行列。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那么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这么多国家,是否部有发言权?

[学生回答]不是,有权对和会决策的,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

[教师引导]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这三国力量最强大,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实力。

[教师讲解]美国总统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既主张处分德国,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即实行大陆势力均衡政策,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他曾经说过:“我是如此喜欢德国,所以我希望有两个德国。”针对当时巴黎和会这种情况,在和会开幕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和会组织并不复杂,无非是说克里孟梭当主席,劳合·乔治为总顾问,威尔逊为秘书长,如此而已!”折中局面终于成了现实。另外,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订了伦敦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日本在巴黎和会上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只想保证在亚太地区的既得利益。就这样,经过近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板书]2.《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投影显示]

领土 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军事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政治 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讲解]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和东普鲁士及上西里西亚的部分领土,还得到穿过西普鲁士的所谓“波兰走廊”的狭窄出海口,但泽被宣布为国联管理下的“自由市”,从而使德国的领土被分割为两部分。

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用的名义是“委任统治”,实质就是重新瓜分,而且使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和占领披上“合法”外衣。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了呢?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提问]对此,中国人民有什么反应?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爆发了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政府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教师讲解]关于军事问题,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完全解决。决定由协约国成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其赔款总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条约的内容来说明该条约的实质。

[学生回答]《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战败国德国的一场掠夺。

[教师说明]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地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20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和约的规定,我们能否由小见大,一起来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教师明确](师生共同分析)从条约规定来看,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就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从1919年春到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

[教师引导]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学生回答]还有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

[教师说明]确实如此,因此在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以上各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板书]3.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教师引导]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学生回答]国际联盟。

[板书]4.国际联盟的成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有关国际联盟的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1)国联是根据和约规定在1920年1月成立的;(2)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所以它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教师讲解]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表面上看,战胜国达到了目的,德国被押上了审判席,战败国和弱小国家遭到了随心所欲的瓜分,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联盟也成立了,但是,由于战胜国强迫战败国承担了全部战争责任,对战败国而言,这种和约是无法接受的,之所以接受了,是形势使然。因此,和约虽然签字了,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再次发生战争,重订和约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凡尔赛和约》所构筑的国际安全体系孕育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没有资格参加和会的列宁评价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家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之上的。”参与主宰和会进程的法国人、战时的联军统帅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和会期间的另一位巨擘、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减到五等国家的地位,这一切终究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曾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说:“这是胜利者所做的蠢事。”事实证明,他们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和会刚刚结束,德国人就喊出了“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

即便如此,有权主宰和会的战胜国却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进行补救。法国人沉醉在虚假的和平之中,英国人也以为欧洲大陆的均势已经恢复,而威尔逊则喜滋滋地回到华盛顿,向国会贩卖他的国际联盟体系。他要求美国人民大胆地参加国联,“接受领导世界的责任”,可美国人却不领情。参议员威廉·波拉对威尔逊说:“你的和约不会带来和平,它离和平很远、很远,我们如果根据过去判断未来,(那么,可以肯定)它将带来战争。”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和约,战胜国苦心经营的凡尔赛体系刚刚开张就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板书]

[教师引导]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请大家回答:一战期间,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独霸中国?

[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引导]当时在中国,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为尖锐?

[学生回答]美国和日本。

[教师讲解]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的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造无畏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美国倡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之后,概述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板书]2.华盛顿会议的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在这次会议上,英、法、日、美签订了《四国条约》,相约相互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接着,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条约》,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板书]3.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教师分析]《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最大的获益者是谁?(学生回答:美国)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3”已经不少了。《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美国代表在解释“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爆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此问题在会外得以解决。(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的限制最厉害,中国受的伤害最重。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教师小结]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板书]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教师分析]下面我们就此体系的形成作一简单的分析。经过华盛顿会议,资本主义世界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秩序也得到了安排。它同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新秩序,代表着资本主义世界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建。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之时,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当这场大战已经严重影响到资本主义本身的稳定性时,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重新安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的,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从《凡尔赛和约》到《四国条约》《九国公约》,都是首先具有这种资本主义世界整体性安排的特点;而国际联盟和《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又是20世纪政治整体化趋势的一种最初的反映。

这种情况说明,战争和相对的联合,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不同政策。而它们采取哪一种政策,取决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特定形势。当涉及到不同利益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不可调解时,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当战争危及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时,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相对联合就会取代战争。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稳定各自国内的经济政治秩序,避免革命,也会加强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在世界现代史上,这种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合趋势,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但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国际环境下,这种资本主义的联合还仅仅是开始,因而是不成熟和极不稳定的。

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并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仍然是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更加成熟,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之初,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主独立运动已经开始冲击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秩序。而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却能打破外来干涉和颠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又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正如福煦所预言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活动与探究

1.根据过去学过的内容,叙述山东问题的由来。

(参考资料看课后“自由阅读卡”)

2.观看历史题材影片《我的1919》,简要谈一下你的观后感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范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与社会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初中历史大单元备课

1.人教版7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 *** 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 *** 定为国宝。日本 *** 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 *** 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教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