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伟大的悲剧人物)
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伟大的悲剧人物)

茨威格被选入初中语文的作品

伟大的悲剧 :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造的一篇传记。该传记节选自1927年出版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 。《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 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 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归途中不幸遇难。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2.列夫·托尔斯泰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茨威格的作品叫做《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如下: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个冢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kein Kreuz, keine Grabsteine——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 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语文阅读 ,课文若干片 ~~~

第二代身份证里的高科技

①我国第二代身份证在继承第一代身份证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改进。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采用照相翻拍技术加上塑封制成,甚至还有不少是手工填写,只能肉眼辨认,易于伪造。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制作十分精细,照片要求为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头像照,证件号码在原居民身份证15位号码的基础上升至18位。

②第二代身份证是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证件的正面印有国徽图案、证件名称、长城图案、彩色花纹以及证件的签发机关和有效期限2个登记项目。在登记项目中,用公民身份号码取代原来的居民身份证编号,意味着将居民身份证确定为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定载体。证件背面设计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和本人相片等,并印有彩色花纹,图案底纹为彩虹扭索花纹,颜色从左至右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但二代身份证还预留了居民指纹信息的区域。

③如果用放大镜,可以在身份证的彩虹扭索花纹中看到居民的相关信息,这一技术被称为文字微缩技术,具有高度防伪性能。

④第二代身份证除了视读功能外,还具有机读功能,机读内容包括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变动情况和换领、补领身份证的记载等。二代身份证不仅具有机读功能,还能适应七八十度的温差,基本杜绝伪造,因此备受人们关注,其主要秘密在于里面嵌入了一片比小指甲还小的专用芯片模块。该芯片模块容量较大,可作为机读存储器,写入的信息可划分为安全等级,分区存储。

⑤此外,第二代身份证还使用了密码技术进行证件防伪,将持证人的照片图像和身份项目内容等数字化后采用密码技术加密,存入芯片,可以有效起到防止伪造证件或篡改证件机读信息内容等。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既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快速查询和身份识别,也可以进行公安机关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互查。

⑥与普通IC卡芯片相比,这种专用芯片更经得住环境考验,兼容性非常好,可在商场、酒店、机场、以及公安系统都能顺利通过机器读取芯片内数据库内容;耐磨性可以满足天天使用的强度、能应付人为或非人为的破坏等。新一代身份证内的芯片,可以与阅读身份证的仪器进行相互认证,通过机读信息进行安全性确认,并实现现代化人口信息管理。

⑦专家分析,高技术的采用,既可以有效防止伪造身份证的违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又使大批量查验或通过网络查验身份证成为可能,有利于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背影是天蓝的

①他平时不修边幅。这天却穿了一件新茄克衫,颜色是他自己选的。晴空般的蓝,高洁、纯净。等会儿要拍电视,五十多年来第一遭,需要认真对待。

②他把学生的作品从玻璃橱搬到会客室的长桌上,下面垫着块柔软起伏的红丝绒。被装在有机玻璃匣子里的小小动物、武士、仕女亲切地望着他,还有较大的飞机、军舰、大炮被安在后面。

③电视台的摄像师来的时候,阳光正从窗纱里透进来,那些粉笔雕熠熠生辉,像工艺品商店里的陈列品惹人喜爱。他们拍完了这里,又去教室。他——安老师正在上美术课,一伸手画一个圆圈,像圆规描的。字体潇洒流畅,与书法家差不了多少。这一切他都熟练了,毫不怯场,旁若无人地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下课时被学生拥着出教室时,竟有飘飘然的感觉。

④大约四五年前,学校要开展课外活动。安老师去别校观摩粉笔雕后,就建立了小组。活动开展不久,稍具艺术家气质的他,感到用粉笔雕成的东西粗糙松软,算不上艺术品。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抛光,同时涂上颜色。光滑细腻,色彩缤纷。一只只美丽的小动物、小人儿出现了,成了坚实的工艺品。从此他忙碌了起来,又是交流经验,又是参加展览,回家总是很晚。放学后,校园肃静。几只麻雀肆无忌惮地在走廊上悠闲踱步。有几只跳到窗台上,看见长方桌旁围坐着一群学生,磨的磨,雕的雕。安老师在一只炽热的灯光下做抛光,直起身来,头和脸都白了。

⑤电视播放的那天,安老师瞧得挺认真的,却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他的得意门生,特别是那个由捣蛋鬼转变为雕刻能手的,倒是反复出现又出现。隐约有个天蓝色的背影,在学生的簇拥下走出教室,他想那才是自己。后来他才弄清楚,电视的主题是课外活动怎样使顽皮学生转变的。这的确是事实,那些捣蛋鬼在雕刻前安定下来,后来有好几个考取美术专科学校。学生后面有他的辛苦。他要了一个光盘保存,留作纪念。

⑥一切似乎应该到此为止。不多久,静静的水面又掀起了波澜。一天开校务会议时,他听说有两个名额要去某国作手工交流。他想,一个是校长,另一个该是自己了。校长从未过问此事,怎么交流呢?教导主任虽然参加过一次活动,但内容不甚了了。安老师有把握,这个名额百分之九十属于他。

⑦一天课间,教导主任笑嘻嘻走到他办公桌旁边。她客气地询问粉笔雕的演变过程。安老师的头上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平时不刻意追求名利,但当应得的名利摆在眼前时,也会泛起幸福的波澜。现在,欢喜变成了失望。他想三言两语就结束此次谈话。谁知在谈到顽皮学生转变的当儿,冷水突然升温。像母亲叨念自己的婴孩,果农介绍成熟的鲜果,心中油然涌动一股深情。他脸色泛红,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地和盘托出。这中间,也有一阵阵清醒,觉得就此打住,不谈了,何必呢!可是打不住,似有狂涛推着。粉笔雕是他的灵魂,他的生命。

⑧岁月倥偬,时光易老。他退休了。现在他有时间雕刻自己的作品。毕生心血,他想让它们走向社会。一方面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增加些收入。他去过各类工艺品商店,回答都是摇头。

⑨学生们都长大了,有的已从大学的室内装潢、金饰雕刻、动画等专业毕业。白领的打扮,探望老师时仍有当年的虔诚和热情。那个调皮学生当了装潢公司的老总。他拿去了十件,说给市郊某景点,卖了1000元。当时的兴奋是无法形容的。为了不再麻烦学生,他拿了样品自己坐长途汽车去。在那个旅游纪念品商店里,他没有见到一件粉笔雕。问过经理,也说没出售过这类商品。他一头雾水。

⑩每逢家中来客人,他总会摆出心爱的粉笔雕,问问能否帮他推销一些?开始客人还有听的兴趣,后来逐渐冷漠,甚至有意避开他。他落落寡欢,再开口时觉得自己有点像祥林嫂了。

⑾学生们来探望时,抚着他的肩头,就像他过去做的那样。他们笑他,奚落他。那个顽皮同学说:“你的价值不在商品,而是在我们。我、他、她……”

⑿他不语、点头、哽咽。

⒀打开那张光盘,时光回流:红丝绒上的展品,光辉夺目;教室里的欢笑,声声在耳;一切恍若昨天。学生呼啦啦拥着他。那是他光辉的年月。虽然只是个背影,很容易被忽略,但安老师自己清楚:是我,是我。

⒁背影是天蓝的!

《背影》原文:(作者: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很早就知道,我是在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那个季节,天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当时的我被一件破蓝布袄草草地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像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个好心人跑到巷口时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棒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于是,我在降临到人世间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我从此也就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

据说,我那盲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并以厉害出名。在我被捡回后,她抱�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多漂亮,肉滚滚,嫩生生。”有明眼人曾很不服气地反驳:“我说大姨呀,你捡她的那天我就想说了,收养姑娘嘛,也该挑个漂亮一些的,这丫头,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您眼睛看不见,才吃了这个亏!”我母亲听�便翻了脸,呆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不过这些都是后来别人对我说的。在我印象中,母亲从未这样泼过。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折价过期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棒冰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

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小巷里的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人们常见到的就是我——一个丑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

巷口摆的小摊就是维持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尊凝固的雕像般执�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收入十多块。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20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 饭桌上经常能上荤菜,而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有很多次,看�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而母亲却总以我为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篇作文,大概我写得比较通顺,而且用拼音代替了不会写的生字,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给看不见的母亲,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了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开始讲的时候,那些识字的也还有模有样地翻几下作文本,应和几句。后来说得多了,有人揶揄她:“可不是,都说阿莉是你的冰棍调养出来的呢!”母亲是看不见人家表情的,听了这话便高兴起来,甚至卖冰棍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棒冰吧,吃了就是聪明,跟我阿莉一样。”弄得我很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我也不敢说给母亲听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的身影。间或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棒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甚么?”母亲眼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甚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一段时间中,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那门上斑斑驳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

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这么空个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彷佛在憧憬,又彷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年11月6日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春 第一:《第二代身份证里的高科技》 http://hi.baidu.com/charles1994/blog/item/ccf8f3114553f4cea7ef3f8e.html

第二:《背影是天蓝的》http://whb.news365.com.cn/bh/200709/t20070910_1570505.htm

背影http://www.bluetec.com.cn/asp/mymandarin/reading/backshadow.htm

小巷深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326533.htm

巨伞下的城市http://baike.baidu.com/view/1546591.htm

第六:《大自然的语言》 http://baike.baidu.com/view/722221.htm

第七:《再别康桥》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

第八:《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九:《伟大的悲剧》

第十:《春》六年级教科书第一篇

伟大的悲剧人物

七下语文21课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名字

七下语文21课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名字斯科特-----------探险队长海军上校

埃文斯----------兽医

奥茨------------锻造厂工人

威尔逊----------科学博士

鲍尔曼------------无业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姓名与身份《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姓名与身份:

斯科特-----------探险队长海军上校

埃文斯----------兽医

奥茨------------锻造厂工人

威尔逊----------科学博士

鲍尔曼------------无业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舒昌善译。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下课本第21课。

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物结局当然被冻死了……

七下课本21课伟大的悲剧概括1)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只好丧气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由于遭受到了突然到来的恶劣气候,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最后一个一个悲壮的死去。

(2)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一行人去往南极点;1月18日,他们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来过这了,斯科特闷闷不乐地把挪威人的信带回去;2月17日,不幸的埃文斯死去了;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燃料非常少;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3月29日,他们冻死在帐篷内。到了10月29日,一只探险队出发去寻找那几位英雄.11月12日,他们找到了3个人的尸体……

(3)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於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再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伟大的悲剧》中那五个人物的每个人的精神?阿q精神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著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1、诚实.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

七年级下课文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中伟大的悲剧中亨利鲍尔斯的具体职务是什么?职业探险家

七下语文《伟大的悲剧》假如斯科特第一到达的风格的风格的是

初中语文21课为啥叫伟大的悲剧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薰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络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询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语文七年几下21伟大的悲剧字词注音拽出(zhuài)无垠(yín)羸弱(léi)遗孀(shuāng)

癫狂(diān)凛冽(lǐn)步履(lǚ)毋宁(wú)

吞噬(shì)销蚀(shí)告罄(qìng)皑皑(ái)

坚持不懈(xiè)精疲力竭(jié)毛骨悚然(sǒng)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忧心忡忡(chōng)夺眶而出(kuàng)语无伦次(lún)

伟大的悲剧选自什么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作品主要有《 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 罗曼·罗兰 》。

伟大的悲剧作者简介

1、伟大的悲剧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2、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茨威格被选入初中语文的作品

伟大的悲剧 :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造的一篇传记。该传记节选自1927年出版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一篇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文章 。《伟大的悲剧》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作。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 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 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 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南纬90度的科学实验站;斯科特队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科考目的地,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归途中不幸遇难。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它体现了茨威格卓尔不凡的手笔和凝重的传记风格。其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真挚的情感与精美的语言,让读者心灵为之激荡。尤其是文本用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与独特的审美感受。

2.列夫·托尔斯泰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茨威格的作品叫做《世间最美的坟墓》。原文如下: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个冢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kein Kreuz, keine Grabsteine——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 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语文阅读 ,课文若干片 ~~~

第二代身份证里的高科技

①我国第二代身份证在继承第一代身份证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改进。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采用照相翻拍技术加上塑封制成,甚至还有不少是手工填写,只能肉眼辨认,易于伪造。新一代居民身份证制作十分精细,照片要求为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彩色头像照,证件号码在原居民身份证15位号码的基础上升至18位。

②第二代身份证是由多层聚酯材料复合而成的单页卡式证件,证件的正面印有国徽图案、证件名称、长城图案、彩色花纹以及证件的签发机关和有效期限2个登记项目。在登记项目中,用公民身份号码取代原来的居民身份证编号,意味着将居民身份证确定为公民身份号码的法定载体。证件背面设计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和本人相片等,并印有彩色花纹,图案底纹为彩虹扭索花纹,颜色从左至右为浅蓝色至浅粉色再至浅蓝色。但二代身份证还预留了居民指纹信息的区域。

③如果用放大镜,可以在身份证的彩虹扭索花纹中看到居民的相关信息,这一技术被称为文字微缩技术,具有高度防伪性能。

④第二代身份证除了视读功能外,还具有机读功能,机读内容包括公民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变动情况和换领、补领身份证的记载等。二代身份证不仅具有机读功能,还能适应七八十度的温差,基本杜绝伪造,因此备受人们关注,其主要秘密在于里面嵌入了一片比小指甲还小的专用芯片模块。该芯片模块容量较大,可作为机读存储器,写入的信息可划分为安全等级,分区存储。

⑤此外,第二代身份证还使用了密码技术进行证件防伪,将持证人的照片图像和身份项目内容等数字化后采用密码技术加密,存入芯片,可以有效起到防止伪造证件或篡改证件机读信息内容等。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既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快速查询和身份识别,也可以进行公安机关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互查。

⑥与普通IC卡芯片相比,这种专用芯片更经得住环境考验,兼容性非常好,可在商场、酒店、机场、以及公安系统都能顺利通过机器读取芯片内数据库内容;耐磨性可以满足天天使用的强度、能应付人为或非人为的破坏等。新一代身份证内的芯片,可以与阅读身份证的仪器进行相互认证,通过机读信息进行安全性确认,并实现现代化人口信息管理。

⑦专家分析,高技术的采用,既可以有效防止伪造身份证的违法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又使大批量查验或通过网络查验身份证成为可能,有利于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背影是天蓝的

①他平时不修边幅。这天却穿了一件新茄克衫,颜色是他自己选的。晴空般的蓝,高洁、纯净。等会儿要拍电视,五十多年来第一遭,需要认真对待。

②他把学生的作品从玻璃橱搬到会客室的长桌上,下面垫着块柔软起伏的红丝绒。被装在有机玻璃匣子里的小小动物、武士、仕女亲切地望着他,还有较大的飞机、军舰、大炮被安在后面。

③电视台的摄像师来的时候,阳光正从窗纱里透进来,那些粉笔雕熠熠生辉,像工艺品商店里的陈列品惹人喜爱。他们拍完了这里,又去教室。他——安老师正在上美术课,一伸手画一个圆圈,像圆规描的。字体潇洒流畅,与书法家差不了多少。这一切他都熟练了,毫不怯场,旁若无人地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致下课时被学生拥着出教室时,竟有飘飘然的感觉。

④大约四五年前,学校要开展课外活动。安老师去别校观摩粉笔雕后,就建立了小组。活动开展不久,稍具艺术家气质的他,感到用粉笔雕成的东西粗糙松软,算不上艺术品。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抛光,同时涂上颜色。光滑细腻,色彩缤纷。一只只美丽的小动物、小人儿出现了,成了坚实的工艺品。从此他忙碌了起来,又是交流经验,又是参加展览,回家总是很晚。放学后,校园肃静。几只麻雀肆无忌惮地在走廊上悠闲踱步。有几只跳到窗台上,看见长方桌旁围坐着一群学生,磨的磨,雕的雕。安老师在一只炽热的灯光下做抛光,直起身来,头和脸都白了。

⑤电视播放的那天,安老师瞧得挺认真的,却看不到自己的面容。他的得意门生,特别是那个由捣蛋鬼转变为雕刻能手的,倒是反复出现又出现。隐约有个天蓝色的背影,在学生的簇拥下走出教室,他想那才是自己。后来他才弄清楚,电视的主题是课外活动怎样使顽皮学生转变的。这的确是事实,那些捣蛋鬼在雕刻前安定下来,后来有好几个考取美术专科学校。学生后面有他的辛苦。他要了一个光盘保存,留作纪念。

⑥一切似乎应该到此为止。不多久,静静的水面又掀起了波澜。一天开校务会议时,他听说有两个名额要去某国作手工交流。他想,一个是校长,另一个该是自己了。校长从未过问此事,怎么交流呢?教导主任虽然参加过一次活动,但内容不甚了了。安老师有把握,这个名额百分之九十属于他。

⑦一天课间,教导主任笑嘻嘻走到他办公桌旁边。她客气地询问粉笔雕的演变过程。安老师的头上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平时不刻意追求名利,但当应得的名利摆在眼前时,也会泛起幸福的波澜。现在,欢喜变成了失望。他想三言两语就结束此次谈话。谁知在谈到顽皮学生转变的当儿,冷水突然升温。像母亲叨念自己的婴孩,果农介绍成熟的鲜果,心中油然涌动一股深情。他脸色泛红,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地和盘托出。这中间,也有一阵阵清醒,觉得就此打住,不谈了,何必呢!可是打不住,似有狂涛推着。粉笔雕是他的灵魂,他的生命。

⑧岁月倥偬,时光易老。他退休了。现在他有时间雕刻自己的作品。毕生心血,他想让它们走向社会。一方面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增加些收入。他去过各类工艺品商店,回答都是摇头。

⑨学生们都长大了,有的已从大学的室内装潢、金饰雕刻、动画等专业毕业。白领的打扮,探望老师时仍有当年的虔诚和热情。那个调皮学生当了装潢公司的老总。他拿去了十件,说给市郊某景点,卖了1000元。当时的兴奋是无法形容的。为了不再麻烦学生,他拿了样品自己坐长途汽车去。在那个旅游纪念品商店里,他没有见到一件粉笔雕。问过经理,也说没出售过这类商品。他一头雾水。

⑩每逢家中来客人,他总会摆出心爱的粉笔雕,问问能否帮他推销一些?开始客人还有听的兴趣,后来逐渐冷漠,甚至有意避开他。他落落寡欢,再开口时觉得自己有点像祥林嫂了。

⑾学生们来探望时,抚着他的肩头,就像他过去做的那样。他们笑他,奚落他。那个顽皮同学说:“你的价值不在商品,而是在我们。我、他、她……”

⑿他不语、点头、哽咽。

⒀打开那张光盘,时光回流:红丝绒上的展品,光辉夺目;教室里的欢笑,声声在耳;一切恍若昨天。学生呼啦啦拥着他。那是他光辉的年月。虽然只是个背影,很容易被忽略,但安老师自己清楚:是我,是我。

⒁背影是天蓝的!

《背影》原文:(作者: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很早就知道,我是在村那头的坡顶上捡来的。据说,那个季节,天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

当时的我被一件破蓝布袄草草地包裹着。有很多人围在那个坡顶上,却好像没有谁打算把我抱回去。有个好心人跑到巷口时对瞎眼的英姨说:“天赐给你的呢!总比不知冷热的竹棒强。”又有人附和:“收下吧,老来也有靠。”于是,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叩击�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随即央求热心人把幼小的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第二天,巷里的人都看到她拆掉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为此,她从一双破棉鞋里拿出了她所有的积蓄——150元。于是,我在降临到人世间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我从此也就成了“巷口卖冰棍的瞎眼姨娘的女儿”。

据说,我那盲母亲当初是极泼辣的,并以厉害出名。在我被捡回后,她抱�我处处炫耀:“我丫头多可爱,多漂亮,肉滚滚,嫩生生。”有明眼人曾很不服气地反驳:“我说大姨呀,你捡她的那天我就想说了,收养姑娘嘛,也该挑个漂亮一些的,这丫头,黑不溜秋,眉不是眉,眼不是眼,您眼睛看不见,才吃了这个亏!”我母亲听�便翻了脸,呆在那人家足足骂了半天。不过这些都是后来别人对我说的。在我印象中,母亲从未这样泼过。有人说:“为了这个丫头,英姨改好了!”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的概念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折价过期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棒冰箱。让很多人费解的是,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

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年用的那根光润的竹棒。小巷里的人们不再听见那日日重复的青石板上有节奏的叩击声了,人们常见到的就是我——一个丑女孩,每天搀着一个盲姨娘从小巷深处缓缓地走到巷口。

巷口摆的小摊就是维持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总会如尊凝固的雕像般执�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收入十多块。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20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 饭桌上经常能上荤菜,而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有很多次,看�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

而母亲却总以我为骄傲。小学二年级那会儿,老师布置了篇作文,大概我写得比较通顺,而且用拼音代替了不会写的生字,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说了一些诸如“小小年纪,大有作为”之类的话。回去,我便把作文交给看不见的母亲,还得意地向她转述了老师的话。母亲竟高兴得落了泪。她一直把那篇作文珍藏�,逢人便拿出来给人看,说:“我家莉儿可了不得,老师赞她有出息。”开始讲的时候,那些识字的也还有模有样地翻几下作文本,应和几句。后来说得多了,有人揶揄她:“可不是,都说阿莉是你的冰棍调养出来的呢!”母亲是看不见人家表情的,听了这话便高兴起来,甚至卖冰棍时,我都成了她的广告宣传:“吃我的棒冰吧,吃了就是聪明,跟我阿莉一样。”弄得我很难堪。从此,即使得了表扬,我也不敢说给母亲听了。

开始的时候,我很满足于自己那由肮脏的板壁、熏黑的炭炉、简单的饭菜构成的生活,我总是自豪地倚在极为疼爱我的母亲身边,总是极自由地吃那令小朋友眼馋的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小巷深处,经常有我们一老一少蹒跚�的身影。间或有人说:“一直听不到您竹棒点地的声音,倒还怪想的。”母亲这时便会骄傲起来,扬起头,握紧我的手,而我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大功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甚么?”母亲眼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甚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与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一段时间中,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那门上斑斑驳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殷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50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的优秀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

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如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这么空个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彷佛在憧憬,又彷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后用来指广阔无边的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飞速进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两万,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居民们有了这顶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袭扰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在市区周围地面,环绕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巨伞下的城市高强度尼龙绳索与桩柱连接,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塑料膜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盖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只要不是整天连阴,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所以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小家庭,出户在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另外,家家户户省下不少取暖费用,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必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暖棚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还在进一步研讨,然而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会于“巨伞”之下。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年11月6日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春 第一:《第二代身份证里的高科技》 http://hi.baidu.com/charles1994/blog/item/ccf8f3114553f4cea7ef3f8e.html

第二:《背影是天蓝的》http://whb.news365.com.cn/bh/200709/t20070910_1570505.htm

背影http://www.bluetec.com.cn/asp/mymandarin/reading/backshadow.htm

小巷深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326533.htm

巨伞下的城市http://baike.baidu.com/view/1546591.htm

第六:《大自然的语言》 http://baike.baidu.com/view/722221.htm

第七:《再别康桥》 http://baike.baidu.com/view/37169.htm

第八:《读书人是幸福人

第九:《伟大的悲剧》

第十:《春》六年级教科书第一篇

伟大的悲剧人物

七下语文21课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名字

七下语文21课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名字斯科特-----------探险队长海军上校

埃文斯----------兽医

奥茨------------锻造厂工人

威尔逊----------科学博士

鲍尔曼------------无业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姓名与身份《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的姓名与身份:

斯科特-----------探险队长海军上校

埃文斯----------兽医

奥茨------------锻造厂工人

威尔逊----------科学博士

鲍尔曼------------无业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文,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舒昌善译。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文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下课本第21课。

伟大的悲剧中五个人物结局当然被冻死了……

七下课本21课伟大的悲剧概括1)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历经艰险,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悲哀地发现他们竞争对手已经捷足先登了,只好丧气地踏上归途,归途中,由于遭受到了突然到来的恶劣气候,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最后一个一个悲壮的死去。

(2)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一行人去往南极点;1月18日,他们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来过这了,斯科特闷闷不乐地把挪威人的信带回去;2月17日,不幸的埃文斯死去了;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燃料非常少;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3月29日,他们冻死在帐篷内。到了10月29日,一只探险队出发去寻找那几位英雄.11月12日,他们找到了3个人的尸体……

(3)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於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再归途中的悲壮覆没。

《伟大的悲剧》中那五个人物的每个人的精神?阿q精神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它的主要特点,一句话说来,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东西,也是特有的东西。自然阿Q性格还是如一般实际存在的人物一样相当复杂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为典型,则是精神胜利法通过种种条件的突出而具体的表现。他的自尊自负与自轻自贱固然是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的表现条件,他的排斥异端与“投降”革命也是精神胜利法的一个相关因素,至于怒目而视的怒目主义和“在肚子里暗暗咒骂”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胜利法的最主要的现象了。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

阿Q精神的第二个特点是“欺弱怕强”。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著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精神的第三个特点是“性幻想狂”。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精神的第四个特点是“泼皮耍赖”。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阿Q精神的第五个特点是“善于投机”。阿Q本来是对革命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他看到“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在革命到来之际)的慌张的神情”时,便想:“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于是他想到了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想到了复仇,把和自己打过架的小D、王胡子连同侮辱过自己的赵太爷、秀才和假洋鬼子统统杀掉;他想起了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吴妈,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谁。所以,当他的“革命”要求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阿Q精神的第六个特点是“自欺欺人”,即“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

阿Q精神的第七个特点是“奴隶性”。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1、诚实.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2、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3、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4、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

七年级下课文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中伟大的悲剧中亨利鲍尔斯的具体职务是什么?职业探险家

七下语文《伟大的悲剧》假如斯科特第一到达的风格的风格的是

初中语文21课为啥叫伟大的悲剧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薰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络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询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语文七年几下21伟大的悲剧字词注音拽出(zhuài)无垠(yín)羸弱(léi)遗孀(shuāng)

癫狂(diān)凛冽(lǐn)步履(lǚ)毋宁(wú)

吞噬(shì)销蚀(shí)告罄(qìng)皑皑(ái)

坚持不懈(xiè)精疲力竭(jié)毛骨悚然(sǒng)怏怏不乐(yàng)

姗姗来迟(shān)忧心忡忡(chōng)夺眶而出(kuàng)语无伦次(lún)

伟大的悲剧选自什么

《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作品主要有《 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 罗曼·罗兰 》。

伟大的悲剧作者简介

1、伟大的悲剧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2、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 ,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伟大的悲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