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题材(唯一的听众题材作品)
唯一的听众题材(唯一的听众题材作品)

写人与人之间的事的作文,急需要 ! 要真实,500字以上

关爱

一、老师告诉你今天习作的主题是:关爱

二、老师给你提几点习作要求。

1.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

2.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3.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

4.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三、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互关爱。就是别人爱你,你也爱别人。这一件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写这样的事情,可以有一个侧重点,要么是别人关爱你,要么是你关爱别人。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熟悉的一些伙伴、朋友、亲人、师长……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把你们之间的事写出来吗?想一想,在你生活中,你与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相处中什么样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情你们之间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还是互相怀念……

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去搜索题材: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去搜索题材: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

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去搜索题材: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在习作之前,我们应该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骑车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王大爷几十年如一日打扫院子的公共卫生……

四、老师告诉你,本次习作要抓住的几个要点。

1.写两人交往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2.人物之间的关爱的生活细节。

3.人物之间的关爱的生活细节、相互的对话描写。

4.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5.要注意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6.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老师教给你选择材料的方法。:

(l)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围绕中心。我们要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就要选择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的材料。

(2)其次,选择的材料要典型。也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最能集中地表现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有位大作家曾经说过,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小伙伴基本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是会突出的。

(3)选择材料还要真实。这一条应作为写人作文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就要写“真人”,这才是有利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正路。相反的,“避”开真人不写,去“编”去“造”,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有害的。

六、老师告诉你“写好本次习作的一些方法”。

1.通过事件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如《穷人》一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如《穷人》一文,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例如课文中几处描写: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3.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穷人》一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文章的开头,就具体描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而她的邻居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语言平实,感情真实。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5.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七、老师为你列写作提纲。

人物关系→具体事例→结尾

这一种方法要求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先交待人物关系,然后再叙述具体事例,最后点明人物特点,揭示主题。

人物关系:这里是文章的开头,指的是要交代清楚自己和要写的人物的关系。点明“我”和谁。这里的谁,可以是任何人物。

具体事例: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要具体地叙述了。指的是具体地叙述一件或两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来细致描写,要会选择生活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来描述事例。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又怎样,要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要注意突出所写的人物的特点,以“我”衬托所写的人物。文中的事例应该是“我”和另一个人物同时做的,是两个人物的活动的发展变化。在事情的发展变化的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

特点:这里是文章的结尾,可简单地点明人物的某一特点,也可用抒情的方法,通过赞美的口气来点明人物的特点。

八、优秀习作请您欣赏。

关爱

放学了,小军和小刚走在路上。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眼看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

中队长小刚想起了班主任于老师还在学校批改作业,她没有带伞,因为早晨上学时,天气还是晴朗的。于是小刚忙对小军说,“咱们赶快国家,拿把雨伞给于老师!”小军点点头。话刚说完,一阵雷声滚过,接着豆粒大的雨点啪啪打了下来。

小军到了家,找出雨衣穿上。这时,小刚也从家里出来了,他打着一把伞,手里还拿着一把伞,找了小军,两个人向学校走去。

乌云翻滚,天空昏暗,电闪雷鸣,大雨哗哗。小刚、小军冒雨前进。风,把小刚手中的雨伞刮得东倒西歪,大雨打湿了他的衣服。风,时而掀起了小军的雨衣,时而又把雨水送进他的脖领,雨水顺着脊背流了下来。路上,雨水横流。小刚和小军,头顶暴风骤雨,脚踩泥泞小路,在艰难地行进着,行进着。他俩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把雨伞送到于老师手里……

他俩终于跑进了学校,又轻轻地推开办公室的门。啊,于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她是那么专心,窗外隆隆的雷声,闪闪的电光,哗哗的大雨,她似乎都没觉察到。他俩走进办公室的脚步声,尽管很轻很轻,她却觉察到了。于老师转过身来,当她看到小刚和小军时,马上站起来,说:“雨这么大,你们……”话没有说完,她全明白了,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浑身湿透了,看到了小刚左手那高扬的雨伞,看到了自己两个学生焦急而关切的目光。“快,快过来!”于老师来不及接过雨伞,赶忙拿起干毛巾,给小刚、小军擦头上的雨水。于老师眼圈红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老师,给您!”小刚把雨伞递给了老师。于老师接过雨伞。啊,这小小的雨伞,可真重啊,可真重!“谢谢!”于老师哽咽着,声音很低,可小刚和小军听起来,竟是那么清晰,那么响亮。小刚和小军,默默地站在老师面前。

“于老师,再见!”小刚拉着小军,转身出门。两个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大雨之中。

老师追到了门口,望着那哗哗的大雨……

隆隆隆……远处传来了雷声。这雷声从小军和小刚的心头滚过,从于老师的心头滚过……

找优点谈体会:

本文的小作者采用了雨景开头的方法,然后具体叙述了雨中的一件具体事例,细致地描述了两位同学给老师送雨伞的经过,最后以雨景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妙不可言。

我给妈妈剪指甲

再过几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班主任张老师号召大家回家,帮妈妈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回家里,心想:帮妈妈做点什么呢?扫地?家里已经被妈妈擦洗得一尘不染。煮饭吧?妈妈早就等我吃饭了。

我一边吃饭一边琢磨着,忽然,我看见妈妈的手。哦,有了!我神秘地对妈妈说:“今天我要帮你做件事!”“你要帮妈妈做什么?”妈妈问。“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我说。

我赶快吃完饭,打了一盆温水,拿来香皂,神气地说:“妈妈,我要帮你剪指甲。先来洗手。”妈妈惊讶地说:“今天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咱们小宝贝要帮妈妈做事了!”说完,妈妈乖乖地把手放在盆里。我开始洗起来。一摸妈妈的手,我觉得好像老松树皮似的,串串疙疙瘩瘩的。我举起妈妈的手,奇怪地问:“你的手,怎么这样呢?不像我的手白白的、滑滑的。”妈妈微笑着说:“我的傻女儿,妈妈小时候的手和你一样。现在做事多了,手自然就会变‘老’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懂了:“现在家里的每一件事,不都是妈妈做的吗?为了能让我读上这所市里一流的学校,吃了多少苦啊!妈妈是纺织工人,工资不高,除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以外,还经常到外边做清洁钟点工。妈妈,您真辛苦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等水把妈妈的指甲泡软了,我便小心翼翼地剪了起来。突然,妈妈的手颤抖了一下。我连忙一看,原来是剪到肉了。我不好意思地说:“妈妈疼吗?”妈妈鼓励我:“我不疼。不用怕,慢慢来。”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剪。这回我更仔细,看清楚了才用力。

就这样,我终于帮妈妈剪完了指甲。忽然,妈妈笑了。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找优点谈体会:本文写的是给妈妈剪指甲,看似一件小事,却使“我”深受教育。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手是辛苦的见证——“家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妈妈做的;为了能让“我”读上好学校,“还经常到外边做清洁钟点工”。怀着不辜负妈妈希望的决心、带着对妈妈的爱意,小作者小心翼翼地给妈妈剪起了指甲……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和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感人。可见,小作者不仅是个有心人,而且是个懂事、上进的好孩子。

一件毛线衣

“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了沸腾的校园。同学们马上回到教室,等待老师来上课。

今天正好考语文。屋外刮着风,坐在教室里不免有点寒意。同学们都穿得厚厚的,唯独我只穿一件单衣。黄老师看见了,走过来问我:“你怎么只穿一件单衣呢?”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开始考试了,同学们都埋头仔细答卷。这时,我抬起头,猛然发现黄老师站在讲台前,把里面仅能保暖的一件毛线衣脱下来,又穿好外衣。她拿着毛线衣走到我跟前,亲切地对我说:“你这样不行,穿一件衣服太冷了,怎么能坚持考试呢?来,把我这件毛线衣穿上,多少能暖和些,免得感冒了。”说完,她把毛线衣就往我身上披。我说:“不,我不冷。您给我穿了,您可受不了。”老师不管我怎样推辞,硬是把毛线衣往我身上披,还说:“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在学校,我就是你们的母亲。”啊,多么亲切的话语。我穿着黄老师的毛线衣,感到格外温暖,但也不时地埋怨自己。早上,我为什么起晚了呢?我真恨自己,匆匆忙忙地忘了穿毛衣……

下课了,在楼道里一阵寒风吹打在我的脸上,凉飕飕的。黄老师只穿两件单衣,怎么受得了呢?我急忙来到办公室,脱下毛线衣让她穿上,可黄老师一把拉住我,严肃地说:“快穿上,回家路上冻病了怎么办?”说完,又给我穿上,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看着黄老师慈母般的笑容,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阵阵寒风袭来,我却感到温暖如春。一件普通的毛线衣,饱含着多少爱抚啊!

找优点谈体会:读着这篇文章,觉得十分感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却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真情。文章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写得自然、流畅、朴实。如“把我这件毛线衣穿上,多少能暖和些。免得感冒了。”“在学校,我就是你们的母亲。”具体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文中用词准确,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猛然发现黄老师站在讲台前,把里面仅能保暖的一件毛线衣脱下来…… ”这里的“仅能”、“黄老师不管我怎样推辞,硬是把毛线衣往我身上披。”这里的“硬是”,都生动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文章的结尾点明了主题,说明了毛线衣暖,老师的爱更暖。 、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有对年轻夫妇的一家人却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无可避免的,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双方越来越烈的火气和咆哮,看在这个家庭最长的孩子眼里,只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然而命运就在此刻改观了……

沉重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东西:一双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历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晓得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这个家庭中作爸爸的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时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六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一双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出了高兴的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攫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他的人生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年少时期的“悲惨时光”原来是上帝的祝福,指引他一生以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就从那二次的行动开始,他展开了不懈的追求,直到今日。检举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检举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一种隔阂,但是有些人互相关爱,让他们更加亲近、和谐、还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事……

那天,要数学考试。离考试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再一次检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准备好了没。中性笔,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铅笔,乖乖地趴在文具盒里内;橡皮,安静地坐在文具盒里;尺子,咦?尺子跑哪去了?我再一次检查,嘴里还喃喃自语“中性笔,铅笔,橡皮……”还是不见尺子。我看了看表,糟了,快上课了,怎么办?怎么办呢?我着急地看了看旁边的同学,心里想“要是有人可以帮帮我就好了”----可是没有,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准备着东西,只有我,在焦急地东张西望,六神无主的我心里想有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在嘭嘭直跳,我心想“昨天晚上还在呀,现在怎么没了呢?难道它长翅膀飞了?那我考试怎么办?这次百分之八十的题目都要用上尺子,我该怎么办?向同学借?可是每个同学也都只带了一把呀!我越想越着急。”

就在这时,杨诗祺看见我的样子,便跑过来关心地问:“韦祎然,你怎么了?”我着急地说:“我的尺子不见了,怎么办,要是现在去买肯定来不及,更何况我又没带钱,更不要说回家拿了。怎么办呀……”她听完以后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这好办,交给我吧。”她说完回到自己座位上,把一把崭新的尺子“啪”得一声掰成了两半,我当时就愣了,傻傻地望着她,她看我傻愣在那,“扑哧”一声笑了,说:“还愣在那干什么?快拿着呀!”说着,便把手中的一截断尺子伸向了我,她看我还傻傻地看着她,便把我的手摊开,把尺子放在我的手心,我终于醒了过来,半晌,才说出一句话:“你这是干什么?”她笑着说:“‘断尺救人’呗”……就在这时,上课铃声响了起来……

事后,我一直珍藏着这把断尺,直到永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中作者“落雪”的资料(语文)_百度...

本名: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入选小学教材。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 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唯一的听众题材作品

岳永利(笔名落雪)

文 体

记叙文

这是出自作者落雪(笔名)笔下的一篇文章,见于小学生语文教科书。该文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光顾听琴,默默地鼓励着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在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聋"老人。

岳永利,主要笔名落雪,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唯一的听众》刊发于1992年《女友》第6期,并被评为当年读者最喜爱文章。《唯一的听众》1993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上海教育1993年版六年级《语文》“注释”中注明选自1992年6期《女友》。作者还著有《福饺》、《红纱巾红纱巾》等多篇文章。 《唯一的听众》里的那个作者落雪的简介:

笔名“落雪”,01年开始接触写作,以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有发表,可能是比较随性的缘故,风格上没有严格的区分,或许说是有了一些大众的、生活的、本源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有时候有人读我的文字会说像谁写的谁写的,可有些作家的名字我都没听过呢,现在写手这么多,纯熟巧合,哈哈。总之,我爱文字,为文字而生,写文字是一种本能和业余爱好,也是心灵皈依的好方式。

唯一的听众题材是什么

唯一的听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唯一的听众》课文讲述了一个(我在一位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的真诚帮助下,有了自信心,由一位音乐 *** 变成了能上台演奏的小提琴手 )的故事.

唯一的听众 一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光顾听琴,默默地鼓励著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老人.

11课《唯一的听众》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 *** 成长为能演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默默地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练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写人与人之间的事的作文,急需要 ! 要真实,500字以上

关爱

一、老师告诉你今天习作的主题是:关爱

二、老师给你提几点习作要求。

1.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

2.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3.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

4.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三、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互关爱。就是别人爱你,你也爱别人。这一件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写这样的事情,可以有一个侧重点,要么是别人关爱你,要么是你关爱别人。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熟悉的一些伙伴、朋友、亲人、师长……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把你们之间的事写出来吗?想一想,在你生活中,你与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相处中什么样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情你们之间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还是互相怀念……

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去搜索题材: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去搜索题材: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

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去搜索题材: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在习作之前,我们应该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骑车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王大爷几十年如一日打扫院子的公共卫生……

四、老师告诉你,本次习作要抓住的几个要点。

1.写两人交往中印象最深刻的事。

2.人物之间的关爱的生活细节。

3.人物之间的关爱的生活细节、相互的对话描写。

4.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5.要注意把一件事情叙述完整,把事情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结果写清楚,写具体。

6.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老师教给你选择材料的方法。:

(l)首先,选择材料一定要围绕中心。我们要写“一件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就要选择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的材料。

(2)其次,选择的材料要典型。也就是说,选择的材料,要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能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特点,最能集中地表现文章的相互关爱的中心。有位大作家曾经说过,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来说明小伙伴基本的特点,给人的印象是会清楚明白的,也是会突出的。

(3)选择材料还要真实。这一条应作为写人作文选择材料的重要标准。学习写人的记叙文就要写“真人”,这才是有利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正路。相反的,“避”开真人不写,去“编”去“造”,对于作文水平提高是很有害的。

六、老师告诉你“写好本次习作的一些方法”。

1.通过事件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如《穷人》一文,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如《穷人》一文,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例如课文中几处描写:

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3.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穷人》一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文章的开头,就具体描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而她的邻居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天气描写,也有桑娜与西蒙两家情景描写。这些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桑娜与渔夫的美好品质。

4.语言平实,感情真实。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5.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如《用心灵去倾听》一文,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如,第十四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七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第十五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五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十自然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这样写,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七、老师为你列写作提纲。

人物关系→具体事例→结尾

这一种方法要求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先交待人物关系,然后再叙述具体事例,最后点明人物特点,揭示主题。

人物关系:这里是文章的开头,指的是要交代清楚自己和要写的人物的关系。点明“我”和谁。这里的谁,可以是任何人物。

具体事例:这里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了,要具体地叙述了。指的是具体地叙述一件或两件事情。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来细致描写,要会选择生活中的富有情趣的细节来描述事例。如果叙述一件事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待清楚,开始怎样,后来怎样,最后又怎样,要一步一步地写具体。要注意突出所写的人物的特点,以“我”衬托所写的人物。文中的事例应该是“我”和另一个人物同时做的,是两个人物的活动的发展变化。在事情的发展变化的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方面的特点。

特点:这里是文章的结尾,可简单地点明人物的某一特点,也可用抒情的方法,通过赞美的口气来点明人物的特点。

八、优秀习作请您欣赏。

关爱

放学了,小军和小刚走在路上。忽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眼看一场大雨就要到来了。

中队长小刚想起了班主任于老师还在学校批改作业,她没有带伞,因为早晨上学时,天气还是晴朗的。于是小刚忙对小军说,“咱们赶快国家,拿把雨伞给于老师!”小军点点头。话刚说完,一阵雷声滚过,接着豆粒大的雨点啪啪打了下来。

小军到了家,找出雨衣穿上。这时,小刚也从家里出来了,他打着一把伞,手里还拿着一把伞,找了小军,两个人向学校走去。

乌云翻滚,天空昏暗,电闪雷鸣,大雨哗哗。小刚、小军冒雨前进。风,把小刚手中的雨伞刮得东倒西歪,大雨打湿了他的衣服。风,时而掀起了小军的雨衣,时而又把雨水送进他的脖领,雨水顺着脊背流了下来。路上,雨水横流。小刚和小军,头顶暴风骤雨,脚踩泥泞小路,在艰难地行进着,行进着。他俩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把雨伞送到于老师手里……

他俩终于跑进了学校,又轻轻地推开办公室的门。啊,于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她是那么专心,窗外隆隆的雷声,闪闪的电光,哗哗的大雨,她似乎都没觉察到。他俩走进办公室的脚步声,尽管很轻很轻,她却觉察到了。于老师转过身来,当她看到小刚和小军时,马上站起来,说:“雨这么大,你们……”话没有说完,她全明白了,因为她看到了自己的两个学生浑身湿透了,看到了小刚左手那高扬的雨伞,看到了自己两个学生焦急而关切的目光。“快,快过来!”于老师来不及接过雨伞,赶忙拿起干毛巾,给小刚、小军擦头上的雨水。于老师眼圈红了,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

“老师,给您!”小刚把雨伞递给了老师。于老师接过雨伞。啊,这小小的雨伞,可真重啊,可真重!“谢谢!”于老师哽咽着,声音很低,可小刚和小军听起来,竟是那么清晰,那么响亮。小刚和小军,默默地站在老师面前。

“于老师,再见!”小刚拉着小军,转身出门。两个小小的身影,消失在大雨之中。

老师追到了门口,望着那哗哗的大雨……

隆隆隆……远处传来了雷声。这雷声从小军和小刚的心头滚过,从于老师的心头滚过……

找优点谈体会:

本文的小作者采用了雨景开头的方法,然后具体叙述了雨中的一件具体事例,细致地描述了两位同学给老师送雨伞的经过,最后以雨景结尾,使文章首尾呼应,妙不可言。

我给妈妈剪指甲

再过几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班主任张老师号召大家回家,帮妈妈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放学后,我兴冲冲地跑回家里,心想:帮妈妈做点什么呢?扫地?家里已经被妈妈擦洗得一尘不染。煮饭吧?妈妈早就等我吃饭了。

我一边吃饭一边琢磨着,忽然,我看见妈妈的手。哦,有了!我神秘地对妈妈说:“今天我要帮你做件事!”“你要帮妈妈做什么?”妈妈问。“等会儿你就知道了。”我说。

我赶快吃完饭,打了一盆温水,拿来香皂,神气地说:“妈妈,我要帮你剪指甲。先来洗手。”妈妈惊讶地说:“今天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咱们小宝贝要帮妈妈做事了!”说完,妈妈乖乖地把手放在盆里。我开始洗起来。一摸妈妈的手,我觉得好像老松树皮似的,串串疙疙瘩瘩的。我举起妈妈的手,奇怪地问:“你的手,怎么这样呢?不像我的手白白的、滑滑的。”妈妈微笑着说:“我的傻女儿,妈妈小时候的手和你一样。现在做事多了,手自然就会变‘老’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懂了:“现在家里的每一件事,不都是妈妈做的吗?为了能让我读上这所市里一流的学校,吃了多少苦啊!妈妈是纺织工人,工资不高,除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以外,还经常到外边做清洁钟点工。妈妈,您真辛苦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等水把妈妈的指甲泡软了,我便小心翼翼地剪了起来。突然,妈妈的手颤抖了一下。我连忙一看,原来是剪到肉了。我不好意思地说:“妈妈疼吗?”妈妈鼓励我:“我不疼。不用怕,慢慢来。”于是,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剪。这回我更仔细,看清楚了才用力。

就这样,我终于帮妈妈剪完了指甲。忽然,妈妈笑了。我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找优点谈体会:本文写的是给妈妈剪指甲,看似一件小事,却使“我”深受教育。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手是辛苦的见证——“家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妈妈做的;为了能让“我”读上好学校,“还经常到外边做清洁钟点工”。怀着不辜负妈妈希望的决心、带着对妈妈的爱意,小作者小心翼翼地给妈妈剪起了指甲……文章选材新颖、构思巧妙,语言和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感人。可见,小作者不仅是个有心人,而且是个懂事、上进的好孩子。

一件毛线衣

“铃……”一阵清脆的铃声响彻了沸腾的校园。同学们马上回到教室,等待老师来上课。

今天正好考语文。屋外刮着风,坐在教室里不免有点寒意。同学们都穿得厚厚的,唯独我只穿一件单衣。黄老师看见了,走过来问我:“你怎么只穿一件单衣呢?”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开始考试了,同学们都埋头仔细答卷。这时,我抬起头,猛然发现黄老师站在讲台前,把里面仅能保暖的一件毛线衣脱下来,又穿好外衣。她拿着毛线衣走到我跟前,亲切地对我说:“你这样不行,穿一件衣服太冷了,怎么能坚持考试呢?来,把我这件毛线衣穿上,多少能暖和些,免得感冒了。”说完,她把毛线衣就往我身上披。我说:“不,我不冷。您给我穿了,您可受不了。”老师不管我怎样推辞,硬是把毛线衣往我身上披,还说:“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在学校,我就是你们的母亲。”啊,多么亲切的话语。我穿着黄老师的毛线衣,感到格外温暖,但也不时地埋怨自己。早上,我为什么起晚了呢?我真恨自己,匆匆忙忙地忘了穿毛衣……

下课了,在楼道里一阵寒风吹打在我的脸上,凉飕飕的。黄老师只穿两件单衣,怎么受得了呢?我急忙来到办公室,脱下毛线衣让她穿上,可黄老师一把拉住我,严肃地说:“快穿上,回家路上冻病了怎么办?”说完,又给我穿上,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看着黄老师慈母般的笑容,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阵阵寒风袭来,我却感到温暖如春。一件普通的毛线衣,饱含着多少爱抚啊!

找优点谈体会:读着这篇文章,觉得十分感人。文中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却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真情。文章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写得自然、流畅、朴实。如“把我这件毛线衣穿上,多少能暖和些。免得感冒了。”“在学校,我就是你们的母亲。”具体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文中用词准确,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猛然发现黄老师站在讲台前,把里面仅能保暖的一件毛线衣脱下来…… ”这里的“仅能”、“黄老师不管我怎样推辞,硬是把毛线衣往我身上披。”这里的“硬是”,都生动地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文章的结尾点明了主题,说明了毛线衣暖,老师的爱更暖。 、多年前的一个早上,有对年轻夫妇的一家人却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圣诞节的“大餐”想都别想,能有点简单的食物吃就不错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无可避免的,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双方越来越烈的火气和咆哮,看在这个家庭最长的孩子眼里,只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然而命运就在此刻改观了……

沉重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应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眼前,穿着一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这个男人手提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能想到的应节东西:一双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历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门口的那人随之开口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晓得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这个家庭中作爸爸的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可是那人却这么说:“得了,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了这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兴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十八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在感恩节里他还是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时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他穿着一条老旧的牛仔裤和一件T恤,假装是个送货员,开着自己那辆破车亲自送去,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应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六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告而别,目前正面临着断炊之苦。

这位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女士。”随之他便回转身子,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及盒子,里头有一双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出了高兴的欢呼声。

忽然这位年轻妈妈攫起年轻人的手臂,没命地亲吻着,同时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你一定是上帝派来的!”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噢,不,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

随之,他便交给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也希望你们知道有人在默默爱着你们。今后你们若是有能力,就请同样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他的人生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年少时期的“悲惨时光”原来是上帝的祝福,指引他一生以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就从那二次的行动开始,他展开了不懈的追求,直到今日。检举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检举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一种隔阂,但是有些人互相关爱,让他们更加亲近、和谐、还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事……

那天,要数学考试。离考试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再一次检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准备好了没。中性笔,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铅笔,乖乖地趴在文具盒里内;橡皮,安静地坐在文具盒里;尺子,咦?尺子跑哪去了?我再一次检查,嘴里还喃喃自语“中性笔,铅笔,橡皮……”还是不见尺子。我看了看表,糟了,快上课了,怎么办?怎么办呢?我着急地看了看旁边的同学,心里想“要是有人可以帮帮我就好了”----可是没有,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准备着东西,只有我,在焦急地东张西望,六神无主的我心里想有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在嘭嘭直跳,我心想“昨天晚上还在呀,现在怎么没了呢?难道它长翅膀飞了?那我考试怎么办?这次百分之八十的题目都要用上尺子,我该怎么办?向同学借?可是每个同学也都只带了一把呀!我越想越着急。”

就在这时,杨诗祺看见我的样子,便跑过来关心地问:“韦祎然,你怎么了?”我着急地说:“我的尺子不见了,怎么办,要是现在去买肯定来不及,更何况我又没带钱,更不要说回家拿了。怎么办呀……”她听完以后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这好办,交给我吧。”她说完回到自己座位上,把一把崭新的尺子“啪”得一声掰成了两半,我当时就愣了,傻傻地望着她,她看我傻愣在那,“扑哧”一声笑了,说:“还愣在那干什么?快拿着呀!”说着,便把手中的一截断尺子伸向了我,她看我还傻傻地看着她,便把我的手摊开,把尺子放在我的手心,我终于醒了过来,半晌,才说出一句话:“你这是干什么?”她笑着说:“‘断尺救人’呗”……就在这时,上课铃声响了起来……

事后,我一直珍藏着这把断尺,直到永远…···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中作者“落雪”的资料(语文)_百度...

本名: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入选小学教材。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编辑本段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编辑本段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编辑本段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编辑本段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编辑本段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编辑本段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编辑本段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1922年 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书中列专章介绍评述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文学理论,高度评价了高尔基的创作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尤为难得。《太戈尔传》(1925)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述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80万言的《文学大纲》(1927)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在介绍世界文学历史、加强中外文学交流和比较研究等方面都有过大的影响。

1927年 2月,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四·一二"政变后,他与胡愈之等人致信国民党当局,强烈抗议屠杀革命群众,为此险遭逮捕。 5月,他乘船到欧洲避难和游学。在法、英等国家图书馆里,遍读有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变文等书籍,并研究了希腊罗马文学,译著了《民俗学概论》(后毁于日军炮火)、《民俗学浅说》(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1930)等专著,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1928年10月,又回到了上海。

回国后,郑振铎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1931年秋,去北平任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此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了《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以及借希腊神话题材歌颂现实的革命斗争的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这一个时期里,他还参与主编了著名的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文学季刊》等。

1935年春,郑振铎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划宏伟。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在这前后,他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与鲁迅合作编选《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协助鲁迅编选出版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6月,"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郑振铎被选为理事。这个时期里,他还撰写了文学论文集《短剑集》(1936)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振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上海沦陷前后,他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古籍,并编选影印了《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等。1938年他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此书代表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他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他主编《民主》周刊。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号召作家为人民、为民主而写作,还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

1949年2月,郑振铎绕道香港进入解放区。7月,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为作协)的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以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编著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1952)、《中国古代版画史略》(1985)等,并主编了《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书中基本上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专题,反映了他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唯一的听众题材作品

岳永利(笔名落雪)

文 体

记叙文

这是出自作者落雪(笔名)笔下的一篇文章,见于小学生语文教科书。该文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光顾听琴,默默地鼓励着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在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聋"老人。

岳永利,主要笔名落雪,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唯一的听众》刊发于1992年《女友》第6期,并被评为当年读者最喜爱文章。《唯一的听众》1993年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上海教育1993年版六年级《语文》“注释”中注明选自1992年6期《女友》。作者还著有《福饺》、《红纱巾红纱巾》等多篇文章。 《唯一的听众》里的那个作者落雪的简介:

笔名“落雪”,01年开始接触写作,以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有发表,可能是比较随性的缘故,风格上没有严格的区分,或许说是有了一些大众的、生活的、本源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有时候有人读我的文字会说像谁写的谁写的,可有些作家的名字我都没听过呢,现在写手这么多,纯熟巧合,哈哈。总之,我爱文字,为文字而生,写文字是一种本能和业余爱好,也是心灵皈依的好方式。

唯一的听众题材是什么

唯一的听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唯一的听众》课文讲述了一个(我在一位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的真诚帮助下,有了自信心,由一位音乐 *** 变成了能上台演奏的小提琴手 )的故事.

唯一的听众 一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讲述的是一名乐感极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于自己的乐技,而避开人群前往人迹罕至的小山上练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时常光顾听琴,默默地鼓励著男孩,使男孩恢复自信,不再羞于人前拉琴,而日后每当在人群前演奏时都会想起当年那位鼓励自己的老人.

11课《唯一的听众》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音乐 *** 成长为能演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默默地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练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唯一的听众题材(唯一的听众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