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节选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原文如下: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一首中后两句诗“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的意思: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当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二首中后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一、古诗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宋代)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句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著之诗,是其在杭州任职时,赞美西湖美景之绝唱,所描绘的并非西湖一时之景、或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实与总体之印象。该诗深得后人好评,清代学者、画家、诗人王文诰更是大赞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名篇”佳作。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西湖美景

苏轼以绝色美人来赞誉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反之,则是以西湖之美来赞美佳人之姿。那么这个佳人是谁呢?有何魅力能让苏轼心动,赋诗而誉呢?且听笔者悔昔道来,其实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他到杭州任职的时候,认识了一代才女王朝云。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王朝云

王朝云,乃吴郡钱唐人,是个大才女,因家境清寒,故而早年沦落歌舞班中,成西湖名伎,以此度日。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然长期浸染于烟尘之中,但却能够洁雅自居,脱俗而立。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一次游西湖宴会上,苏轼认识了那长袖徐舒、轻盈漫舞,姿色艳丽,充满才气的王朝云。眼前的王朝云,让苏轼动心不已。而王朝云对于苏轼之才气,早有耳闻,相识之后,更是对苏轼充满好感,愿追随苏轼,侍奉苏轼。

两者心思相通,才气互慕,苏轼出钱将王朝云赎了身,买回去给自己的第二任夫人作侍女。1080年,时王朝云十八岁,年44岁的苏轼将其收为了侍妾,3年后,王朝云在湖北黄州给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小名干儿)(夭折)。王朝云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惠州,王朝云追随而至,可惜两年后,王朝云因病去世,时苏轼已60岁,三任妻子先其而去,也让苏轼心中莫名哀痛,此后他再也没有续弦。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王朝云

王朝云虽然是苏轼的侍妾,是其第三任妻子,但其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最懂苏轼的人,苏轼如此评价道:“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也。王朝云也是苏轼写诗写得最多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千百年来被叫好的七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看起来是在写西湖的美景,但实际上是借物寓情,寄寓了苏轼当初相遇王朝云之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古诗:苏轼的七言绝句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湖古诗全解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逐句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全译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洞庭湖: 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 湖面的波光。

两: 指湖光和秋月。和: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赏析

诗词句解写作特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诗从一个“望”字着眼,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词整体写作特色: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望洞庭

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节选如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原文如下: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一首中后两句诗“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的意思: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当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第二首中后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一、古诗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宋代)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句是什么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著之诗,是其在杭州任职时,赞美西湖美景之绝唱,所描绘的并非西湖一时之景、或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实与总体之印象。该诗深得后人好评,清代学者、画家、诗人王文诰更是大赞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名篇”佳作。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西湖美景

苏轼以绝色美人来赞誉西湖,赋予西湖生命之美,反之,则是以西湖之美来赞美佳人之姿。那么这个佳人是谁呢?有何魅力能让苏轼心动,赋诗而誉呢?且听笔者悔昔道来,其实苏轼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他到杭州任职的时候,认识了一代才女王朝云。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王朝云

王朝云,乃吴郡钱唐人,是个大才女,因家境清寒,故而早年沦落歌舞班中,成西湖名伎,以此度日。王朝云,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然长期浸染于烟尘之中,但却能够洁雅自居,脱俗而立。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在一次游西湖宴会上,苏轼认识了那长袖徐舒、轻盈漫舞,姿色艳丽,充满才气的王朝云。眼前的王朝云,让苏轼动心不已。而王朝云对于苏轼之才气,早有耳闻,相识之后,更是对苏轼充满好感,愿追随苏轼,侍奉苏轼。

两者心思相通,才气互慕,苏轼出钱将王朝云赎了身,买回去给自己的第二任夫人作侍女。1080年,时王朝云十八岁,年44岁的苏轼将其收为了侍妾,3年后,王朝云在湖北黄州给苏轼生下第四子苏遁(小名干儿)(夭折)。王朝云是苏轼的第三任妻子,苏轼被贬谪到岭南惠州,王朝云追随而至,可惜两年后,王朝云因病去世,时苏轼已60岁,三任妻子先其而去,也让苏轼心中莫名哀痛,此后他再也没有续弦。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王朝云

王朝云虽然是苏轼的侍妾,是其第三任妻子,但其却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最懂苏轼的人,苏轼如此评价道:“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也。王朝云也是苏轼写诗写得最多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千百年来被叫好的七绝“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看起来是在写西湖的美景,但实际上是借物寓情,寄寓了苏轼当初相遇王朝云之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示:湖指杭州西湖。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全诗先写“晴”,次写“雨”,最后两句结合起来概括,而用新奇的妙语赞美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古诗:苏轼的七言绝句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湖古诗全解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逐句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全译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注释

洞庭湖: 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 湖面的波光。

两: 指湖光和秋月。和: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赏析

诗词句解写作特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诗从一个“望”字着眼,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词整体写作特色: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 ,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有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望洞庭

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