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四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四篇的 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1

一、图形的变换 1 、轴对称 1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1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变换过程。

2 、旋转 一个图形绕一个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度数,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 1 、 .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 1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旋转的变换过程。

3 、欣赏设计 知道一个精美图案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 1 、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 , 从而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

2 、知道一个图案变换的过程 ;

3 、让学生应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 ,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知识设计精美的图案 ;

二、因数和倍数 1. 因数和倍数 1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

3 、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

4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2 、 5 、 3 倍数的特征 2 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数中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0 也是偶数 ); 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 1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2 、 3 、 5 倍数的特征,能找出 100 以内的 2 、 3 、 5 的倍数 ; 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2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 、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2 、 3 、 5 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重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难点。

5 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是 0 、 5 的数是 5 的倍数 ;

3 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之和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1 、一个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

2 、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 1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1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 、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1 、长方体 6 个面都是长方形 (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2 、正方体有 6 个面, 6 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一样 ;

3 、长方体有 12 条棱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正方体的 12 条棱都相等 ;

4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1 、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 、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正方体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1)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 × 宽十长 × 高十宽 × 高 )×2 。

(2)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 × 棱长 ×6

1. 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问题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

2.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 、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 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

2 、常 用的体积单位有 cm3 、、 m3 、 dm3;

3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

4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3;

5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 ( 包括容积 ) 的意义及度量单位 (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m3 、 1 dm3 、 1 cm3 以及 1 L 、 1 ml 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2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个人 工作计划 :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 . ,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潜心教研,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 .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 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 .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 教学计划 3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 找规律 " 和 " 统计 " 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 找规律 " 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 " 一 " 和 " 十 " ,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 =10 角, 1 角 =10 分 ; 知道爱护人民币。

6.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7.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1 、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

3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 =10 角, 1 角 =10 分 ; 知道爱护人民币。

4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五、教学措施

1 、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 " 敢想、敢说、敢做 " 的习惯。

3 、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尽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 、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 、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7 、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 、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六、转变后进生方法及措施

1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

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

3 、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安排成绩好的和他们坐一块,以便帮助他们学习,共同提高成绩。

4 、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七、课时安排:共计约 60 课时

1 、认识图形 ( 二 )(4 课时 )

2 、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16 课时 )

十几减 9..........................................3 课时

十几减 8 、 7 、 6..........................................4 课时

十几减 5 、 4 、 3 、 2..........................................2 课时

综合应用 .......................................................4 课时 整理和复习 ..........................................3 课时

3 、分类与整理 (2 课时 )

分类、整理 ..........................................1 课时

统计表 ..........................................1 课时

4 、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 课时 )

数数数的组成 ...........................4 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3 课时

综合应用 ...........................1 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 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 .........1 课时

5 、人民币的认识 (4 课时 )

认识人民币 .................................2 课时

简单的计算 .................................2 课时

6 、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一 )(15 课时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 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 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7 、找规律 (4 课时 )

找规律 .................................4 课时

8 、总复习 (5 课时 )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21 人,其中男生 12 人,女生 9 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 ; 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 “ 圆柱和圆锥 ” 、 “ 正比例和反比例 ” 和 “ 总复习 ” 三部分。 “ 总复习 ” 包括 4 个单元。

( 一 ) 圆柱和圆锥:包括 “ 面的旋转 ”“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体积 ”“ 圆锥的体积 ”4 个课题。

( 二 ) 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 “ 变化的量 ”“ 正比例 ”“ 画一画 ”“ 反比例 ”“ 观察与探究 ”“ 图形的放缩 ”“ 比例尺 ”7 个课题。

( 三 ) 总复习:包括 “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 、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 ; 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 会解简易方程 ; 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 、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 、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

2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

3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

4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 、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 、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 、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 、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小学数学室教学计划6篇

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希望对你有帮助!

1如何引导学生数学思维

巧用一题多解,多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势

教学实践表明,克服消极的心态定势,要从改变学生解题思维的常态入手,打破不同的解题方法之间的壁垒,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使用中要启发学生关注这些联系。关注一些数学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很好形式,有利于知识的建立和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可扩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度,为提高解题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学生只会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以免造成学生思路方法单一,思维僵化。在平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解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不断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下面的例1、例2时,可引导学生从经历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过程中,筛选出最优的解题方法。

巧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突破思维定势

“数学是题的海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做遍所有的数学题,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很多途径对课本的例、习题进行变式

如: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据或图形,条件引申或结论拓展,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或条件、结论同时开放等。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训练,可以把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是一个整体,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解一道题懂一类题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

2数学思维的培养

加强反思,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反思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对预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关的问题。教学分析阶段的反思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完善有巨大的帮助。对训练阶段进行反思,则会让学生在回顾某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找寻出某一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和具体方法。所以这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分析教学中例题是借助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来完成求解的,在反思之中,首先学生就会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每件进价为8元、售价10元,一天可销售出约110件,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这些条件如何与要求的最大利润联系起来,在分析阶段中的“五步走”,每一步之间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最后寻找出“0在这样一个与反思相关步骤的基础上,看似学生是对这道题目进行温习,其实是对有关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的总结。而学生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其实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其一般的解题步骤是:明确已知条件—确定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是求最值还是其他—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潜在的既定范围是什么—根据所有挖掘出来的条件列出解析式进行求解。

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之中,要将知识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例题的讲授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逻辑层次性和注意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及思维进行培养。

教师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引导式问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3数学思维的培养

“做”数学,引导学生“玩”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的“玩”!“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饿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做”。

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敢于放手,勇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教学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数学中考题型教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性试题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索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其答案也具有不固定、不、不必、不确定、不必有解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是要精选例题,以启发为主,精讲精练,多引导、提示,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探索,全面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初三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点(1,2),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解析式为?摇?摇?摇?摇?摇?摇(只写一个即可)。此题结果是不的,但条件只有两个:①符合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经过点(1,2)。对于符合条件①的只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所以可设出它们的解析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y=2x,y=x+1,y=4x-2等形式。

4数学思维的培养

做”数学引导学生“用”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做数学引导学生“悟”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

“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四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四篇的 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1

一、图形的变换 1 、轴对称 1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1 、能辨认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子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变换过程。

2 、旋转 一个图形绕一个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一定的度数,旋转后图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 1 、 .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 1 、通过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形旋转的变换过程。

3 、欣赏设计 知道一个精美图案是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 ; 1 、分析对称、平移或旋转在其中的应用 , 从而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

2 、知道一个图案变换的过程 ;

3 、让学生应用对称、平移或旋转的方法设计图案并进行交流 ,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知识设计精美的图案 ;

二、因数和倍数 1. 因数和倍数 1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 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

3 、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

4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2 、 5 、 3 倍数的特征 2 的倍数的特征 自然数中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偶数 (0 也是偶数 ); 不是 2 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 1 、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2 、 3 、 5 倍数的特征,能找出 100 以内的 2 、 3 、 5 的倍数 ; 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2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 、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2 、 3 、 5 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重点, 3 的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难点。

5 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是 0 、 5 的数是 5 的倍数 ;

3 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之和是 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1 、一个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

2 、一个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 1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1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 、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1 、长方体 6 个面都是长方形 (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2 、正方体有 6 个面, 6 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一样 ;

3 、长方体有 12 条棱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 正方体的 12 条棱都相等 ;

4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1 、通过观察实物和学具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 、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通过比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渗透集合思想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正方体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1)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 × 宽十长 × 高十宽 × 高 )×2 。

(2) 正方体的表面积 = 棱长 × 棱长 ×6

1. 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问题源于生活与生产实际。

2.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 、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习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 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1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

2 、常 用的体积单位有 cm3 、、 m3 、 dm3;

3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

4 、正方体的体积 = 棱长 3;

5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 ( 包括容积 ) 的意义及度量单位 (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m3 、 1 dm3 、 1 cm3 以及 1 L 、 1 ml 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2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我拟定以下个人 工作计划 :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读书学习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的教育。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要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 . ,如:《师生沟通的艺术》,《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课堂管理的策略》。除了读有关教学的书籍外,我还要不断去读其它的书籍,来武装自己的思想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师德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仪表、气质随时都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美其德,慎其行,不能出现一点疏漏。加强自我管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服务的对象是很多的孩子,不能以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孩子们的利益。本学期,我将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串课要课。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雅,带头遵守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公益劳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及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潜心教研,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学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我要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并积极完成每周的教研,把握组内开展的各种学习机会,向同组教师学习 .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 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 .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关爱学生,无私奉献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注意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我对学生要本着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不惜时间,不计报酬。做好对学生的家访工作,尤其是对后进生要逐一进行家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总之,我会从自我做起,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严肃认真、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 教学计划 3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但是一年级学生毕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在快乐学习中进一步体验思维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 100 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找规律,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 找规律 " 和 " 统计 " 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 " 找规律 " 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 " 一 " 和 " 十 " ,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 =10 角, 1 角 =10 分 ; 知道爱护人民币。

6.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7.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1 、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

3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 =10 角, 1 角 =10 分 ; 知道爱护人民币。

4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 =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五、教学措施

1 、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 " 敢想、敢说、敢做 " 的习惯。

3 、充分利用课外教辅材料,尽量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

4 、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6 、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7 、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 、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六、转变后进生方法及措施

1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

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

3 、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安排成绩好的和他们坐一块,以便帮助他们学习,共同提高成绩。

4 、与家长联系,使学校与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培养好学生。

七、课时安排:共计约 60 课时

1 、认识图形 ( 二 )(4 课时 )

2 、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16 课时 )

十几减 9..........................................3 课时

十几减 8 、 7 、 6..........................................4 课时

十几减 5 、 4 、 3 、 2..........................................2 课时

综合应用 .......................................................4 课时 整理和复习 ..........................................3 课时

3 、分类与整理 (2 课时 )

分类、整理 ..........................................1 课时

统计表 ..........................................1 课时

4 、 100 以内数的认识 (10 课时 )

数数数的组成 ...........................4 课时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3 课时

综合应用 ...........................1 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 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 .........1 课时

5 、人民币的认识 (4 课时 )

认识人民币 .................................2 课时

简单的计算 .................................2 课时

6 、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一 )(15 课时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 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 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 课时

整理和复习 .................................2 课时

7 、找规律 (4 课时 )

找规律 .................................4 课时

8 、总复习 (5 课时 )

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科组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21 人,其中男生 12 人,女生 9 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 ; 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差距明显。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 “ 圆柱和圆锥 ” 、 “ 正比例和反比例 ” 和 “ 总复习 ” 三部分。 “ 总复习 ” 包括 4 个单元。

( 一 ) 圆柱和圆锥:包括 “ 面的旋转 ”“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体积 ”“ 圆锥的体积 ”4 个课题。

( 二 ) 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 “ 变化的量 ”“ 正比例 ”“ 画一画 ”“ 反比例 ”“ 观察与探究 ”“ 图形的放缩 ”“ 比例尺 ”7 个课题。

( 三 ) 总复习:包括 “ 数与代数 ”“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 、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 、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 ; 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 会解简易方程 ; 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 、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 、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

2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

3 、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

4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 、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 、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 、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 、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小学数学室教学计划6篇

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数学思维,希望对你有帮助!

1如何引导学生数学思维

巧用一题多解,多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势

教学实践表明,克服消极的心态定势,要从改变学生解题思维的常态入手,打破不同的解题方法之间的壁垒,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使用中要启发学生关注这些联系。关注一些数学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很好形式,有利于知识的建立和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可扩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度,为提高解题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一个学生只会以一种固定的方式或教师教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是无法产生创造力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法,不能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模式,以免造成学生思路方法单一,思维僵化。在平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解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不断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以探求更巧妙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下面的例1、例2时,可引导学生从经历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过程中,筛选出最优的解题方法。

巧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突破思维定势

“数学是题的海洋”,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做遍所有的数学题,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巩固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很多途径对课本的例、习题进行变式

如: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据或图形,条件引申或结论拓展,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或条件、结论同时开放等。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训练,可以把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是一个整体,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解一道题懂一类题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

2数学思维的培养

加强反思,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反思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对预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关的问题。教学分析阶段的反思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完善有巨大的帮助。对训练阶段进行反思,则会让学生在回顾某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找寻出某一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和具体方法。所以这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分析教学中例题是借助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来完成求解的,在反思之中,首先学生就会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每件进价为8元、售价10元,一天可销售出约110件,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这些条件如何与要求的最大利润联系起来,在分析阶段中的“五步走”,每一步之间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最后寻找出“0在这样一个与反思相关步骤的基础上,看似学生是对这道题目进行温习,其实是对有关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的总结。而学生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其实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其一般的解题步骤是:明确已知条件—确定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是求最值还是其他—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潜在的既定范围是什么—根据所有挖掘出来的条件列出解析式进行求解。

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之中,要将知识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例题的讲授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逻辑层次性和注意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及思维进行培养。

教师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分析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引导式问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3数学思维的培养

“做”数学,引导学生“玩”

少年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的数学也要一改过去那古板的面孔,让学生好好的“玩”!“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特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有了问题意识的玩,“玩”就有了方向。如果说“问”是学习的起点和主线,那么“玩”就是探寻主线的活动方式。“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饿过程。情感活动属于动力系统,它能促使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的去“做”。

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而“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表现在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兴趣直接指向活动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的结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榆快的体验,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意学、越爱学。“玩”必须是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之下的“玩”。在这种情景之下的“玩”,才能使数学学习的课堂,变成数学研究和人与人合作交流的场所,才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要的适应、合作与交流的素质。

敢于放手,勇于让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教学成为基础数学教育,数学中考题型教学,数学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放性试题具有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索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其答案也具有不固定、不、不必、不确定、不必有解等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就是要精选例题,以启发为主,精讲精练,多引导、提示,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探索,全面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品质。

如初三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经过点(1,2),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解析式为?摇?摇?摇?摇?摇?摇(只写一个即可)。此题结果是不的,但条件只有两个:①符合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②经过点(1,2)。对于符合条件①的只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所以可设出它们的解析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y=2x,y=x+1,y=4x-2等形式。

4数学思维的培养

做”数学引导学生“用”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提高“用数学”的能力的同时,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做数学引导学生“悟”

“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

“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如果只是“玩”,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教师只能通过合理的情景创设,合理的原形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也不是简单的暗示或引诱。要采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来“悟”。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如何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