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概括)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概括)

晏子使楚的主要内容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便关上城门,在城门边上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说:“这是狗洞,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听了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轻视的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晏子回答道:“我们齐国人很多,可我们国家有一个规定,下等人到下等国家,上等人到上等国家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楚王尴尬的笑了笑。

正当他们吃饭吃得正高兴时,楚国的两个武士压着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问:“他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楚王笑着说。“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了盗贼,可能是因为水土不同吧!”听了晏子的话,楚王只好陪不是。

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描写了晏子,即晏婴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争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冷静,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机智善辩的品质和不畏强权,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

在斗争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楚国的威风,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使楚王自讨没趣。选自《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扩展资料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概括

桃杀三士-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三位大将: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这三人在当时的齐国乃至各国之间名声很大,史书里记载这三人能够赤手空拳将老虎干翻,所以很受齐国当时的国君齐景公的赏识。

但是这三位仁兄借着齐景公的宠爱日渐膨胀,嚣张跋扈,连当时担任齐国相国的晏婴也不放在眼里。

晏婴哪能受得了这般羞辱,当时就跑到齐景公那里告状,说国家想要强盛、国君的统治想要长久,就需要那些尊敬国君且礼贤下士之人。

但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莽夫除了会打打杀杀、还会干啥?

这三人现在是目中无人、嚣张跋扈,败坏了齐景公的名声。再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陷入动乱、国君的统治也会发生动摇,如此这般可怎么得了。

齐景公一听也是汗毛直竖,认为晏婴说的很有理,但却又无可奈何的表示这三人现在的势力太大,而且都是莽夫,如果处理不当怕他们反过来造反把自己给干掉。

晏婴一听齐景公早有干掉此三人的想法,就献上一计:拿两个桃让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去争,借机除掉三人。晏婴此计就是想让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为了争夺桃子从而相互猜忌、互相攀比,继而自相残杀。

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计策,结果这三人果然当场就开始争功劳,都说自己的功绩足够拿走一个桃子。在公孙接、田开疆分别拿走一个桃子后,古冶子不干了一边指责两人不地道,一边道出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公孙接和田开疆一听,好家伙,这么猛!羞愧的直接当场抹了脖子,驾鹤西去。

古冶子一看如此情景先是一愣,但不愧是名将,看到公孙接、田开疆如此深明大义、自己却为了一个桃子苟活于世,实在没脸见人,于是也同样自刎而死。

晏婴就这样靠着两个桃子将三人全部干掉,这一招“借刀杀人”也是叫人拍手叫绝。

晏婴的这个“阳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有一些侥幸,如果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本身的实力强过齐景公,还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吗?

如果他们实力够强,哪里还轮的上晏婴和齐景公给他们下套,直接就跟你来个鱼死网破。看看后来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直接将老大晋国肢解,说到底还是实力足够强大。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100字

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注释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⑵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⑶游:交往。⑷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⑸事:侍奉。⑹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⑺囚:被拘禁。⑻进:荐进,推举。⑼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⑽匡:纠正,扶正。⑾贾:做生意,经商。⑿不肖:不贤,无能。⒀遭:遇。⒁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⒂多:称赞。译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鲍叔识别人才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治国有方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给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晏子

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越石父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贤妻教夫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圣人轶事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晏子使楚的主要内容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晏子访问楚国,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的身材矮小,便关上城门,在城门边上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说:“这是狗洞,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听了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轻视的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晏子回答道:“我们齐国人很多,可我们国家有一个规定,下等人到下等国家,上等人到上等国家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楚王尴尬的笑了笑。

正当他们吃饭吃得正高兴时,楚国的两个武士压着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问:“他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楚王笑着说。“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了盗贼,可能是因为水土不同吧!”听了晏子的话,楚王只好陪不是。

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主要描写了晏子,即晏婴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争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冷静,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机智善辩的品质和不畏强权,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浩然正气。

在斗争中,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楚国的威风,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使楚王自讨没趣。选自《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扩展资料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市胶河生态发展区晏王庙村)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概括

桃杀三士-借刀杀人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三位大将: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这三人在当时的齐国乃至各国之间名声很大,史书里记载这三人能够赤手空拳将老虎干翻,所以很受齐国当时的国君齐景公的赏识。

但是这三位仁兄借着齐景公的宠爱日渐膨胀,嚣张跋扈,连当时担任齐国相国的晏婴也不放在眼里。

晏婴哪能受得了这般羞辱,当时就跑到齐景公那里告状,说国家想要强盛、国君的统治想要长久,就需要那些尊敬国君且礼贤下士之人。

但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莽夫除了会打打杀杀、还会干啥?

这三人现在是目中无人、嚣张跋扈,败坏了齐景公的名声。再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陷入动乱、国君的统治也会发生动摇,如此这般可怎么得了。

齐景公一听也是汗毛直竖,认为晏婴说的很有理,但却又无可奈何的表示这三人现在的势力太大,而且都是莽夫,如果处理不当怕他们反过来造反把自己给干掉。

晏婴一听齐景公早有干掉此三人的想法,就献上一计:拿两个桃让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去争,借机除掉三人。晏婴此计就是想让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为了争夺桃子从而相互猜忌、互相攀比,继而自相残杀。

齐景公采纳了晏婴的计策,结果这三人果然当场就开始争功劳,都说自己的功绩足够拿走一个桃子。在公孙接、田开疆分别拿走一个桃子后,古冶子不干了一边指责两人不地道,一边道出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公孙接和田开疆一听,好家伙,这么猛!羞愧的直接当场抹了脖子,驾鹤西去。

古冶子一看如此情景先是一愣,但不愧是名将,看到公孙接、田开疆如此深明大义、自己却为了一个桃子苟活于世,实在没脸见人,于是也同样自刎而死。

晏婴就这样靠着两个桃子将三人全部干掉,这一招“借刀杀人”也是叫人拍手叫绝。

晏婴的这个“阳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有一些侥幸,如果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本身的实力强过齐景公,还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吗?

如果他们实力够强,哪里还轮的上晏婴和齐景公给他们下套,直接就跟你来个鱼死网破。看看后来的“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直接将老大晋国肢解,说到底还是实力足够强大。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100字

原文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戹,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注释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⑵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⑶游:交往。⑷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⑸事:侍奉。⑹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⑺囚:被拘禁。⑻进:荐进,推举。⑼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十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⑽匡:纠正,扶正。⑾贾:做生意,经商。⑿不肖:不贤,无能。⒀遭:遇。⒁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⒂多:称赞。译文管仲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鲍叔识别人才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治国有方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给予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以后一百多年又出了一个晏子。晏子

晏子晏子,字平仲,名晏,莱地夷维人。服事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省检朴,亲躬理事,而受到齐国人的敬重。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不用两样肉菜,小妻也不穿丝绸。他在朝廷的时候,国君谈到的事,他就直言;国君没有谈到的事,他就秉公去做。国家有正义,就顺理而行;国家无真理,就权衡利害而举措。因为这样,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他的名声在各国间颇为显赫。越石父越石父这个人十分贤能,但陷于监牢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见他,便解下左边的骖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他回到府里。晏子也不告辞一声,就走进了内室。过了些时,越石父对晏子说要绝交,晏子非常惊诧,提衣整帽,连连谢罪说:“我晏婴虽无仁德,但却将你从困境中挽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石父说:“话不能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只在不知己的人那儿受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是自由伸展的。当我被囚在牢中的时候,那些人是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知道我的为人并且赎出了我,就是我的知己;既是知己而不按礼节待我,那实在不如在监牢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屋,待他为上宾。贤妻教夫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圣人轶事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如果让晏子活到现在的话,即使让我替他执鞭赶马,也是我所高兴和向往的事。

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晏子使楚主要内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