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案例导入100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案例导入100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也可以如此精彩】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一种练习形式. 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 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因此,有效作业设计对于学生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兴趣盎然且富有探索与思考性的作业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作业设计富有情趣性

情趣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情趣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所以,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我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拨个电话给老师.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最大的一位数. ( )8的最小倍数. (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 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名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练习,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们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学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 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名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后,给出4,2,5,7四个数,问学生能组成多少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并计算. 这类练习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了基本训练,又提高了优等生的求知欲. 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是我们的追求.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好的作业就应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当学生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入手,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后,我设计这样两道题:1. 王伯伯收了610千克桃子,每箱装25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这道题需要用进一法解决问题.2. 一套西服用2.2米布,30米布可以做几套西服? 这道题需要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这样做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因此,作业设计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作业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作业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四、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系统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 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关于“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甚至加减法、乘除法关系等方面体现数学类比的思维. 又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应让学生有目的的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设计一些富有探索和思考性的题目,使学生经历创新学习过程,增强思维创造性. 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每行摆几盆?如果每行摆4盆,该怎样摆?学生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并在老师引导下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后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张扬了个性.

总之,数学课堂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 教师设计与实施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性作业,可使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让作业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数学课堂和 教学设计 增加新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小学数学故事导入式开头教案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好比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有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学生思维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下几则趣味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一:动物城(对称图形)

莂 有一天,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蜻蜓,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小朋友们,它们美吗?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呢?

故事二:张三的生死(可能性)

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因为听信他师爷的谗言,就把无辜的张三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对张三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字,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小朋友,如果让张三抽的话,可能会怎样呢?

可是,一心想害死张三的师爷却在两个签上都写了一个死字,小朋友,如果再让张三抽的话,结果会怎样呢?幸亏张三的一位朋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第二天,县官在开堂时,让张三抽签。张三抽了一枚签,连忙吞进肚子里。县官只好打开另一枚签,发现上面写着死字,以为张三抽到的是生字签,就只好放了张三。

故事三:比大小(10以内大小的比较)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数字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故事四: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商不变性质)

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要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跟小猴说:我给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行吗?小猴子听后连忙摇头,嫌分得太少了,大声喊道:不行!不行!猴王缓了口气说:好吧!我给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请您高抬贵手多给点行吗?猴王立即拍着胸脯,慷慨地说:我给你们800个桃,平均分给400只小猴,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呢?为什么?

故事五:王爷分饼(分数的基本性质)

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故事六:师徒迷路(比例尺)

唐僧师徒四人西游取经,可是却迷路了,悟空灵机一动叫出土地爷,可是土地爷却给了他们一张地图,地图上有这样一个标记1:100000,师徒四人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唐僧掐指一算,原来这又是西游路上的一个磨难,只有认识了这张地图,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故事七:阿凡提要账(最小公倍数)

阿凡提准备向巴依老爷要账,而巴依老爷从5月1日起,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账房先生出去收账5天休息1天。阿凡提选择五月份去要工钱,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去要工钱呢?

生活实例导入的例子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凡是出现“形”的地方也少不了用数学。  据报道,北京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为了帮助一位卖牛奶的老太太达到收益最大化,她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查,设计了一套方案,使老太太每个月可以多赚几十元。小女孩的行为就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好例子。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数学更好地体现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联系生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学生是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从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因此,教师应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数学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

案例1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老师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利息1分钱,第二天给2分钱,第三天给4分钱……即后一天的利息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这是一个让学生直接体验的例子,既有趣味又联系生活实际,像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奠定“兴趣”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在各方面都有许多应用,教师要充分把握,为学生提供机会,注重选择反映生活需要的问题作为应用题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

案例2 等差数列的应用

在入冬前,园林工作者为了防止培植的花草受到霜冻的影响,需要购买塑料薄膜为花草搭建御寒的“房子”。已知商店里出售的塑料薄膜是卷在轴上的一卷,其中有一种内径为12 cm,外径为81 cm,薄膜的厚度为001 cm,且这种薄膜的宽度正适合此园林工作者的要求,经过计算,该园林工作者买走了一卷塑料薄膜,问:这卷薄膜到底有多长?

也许有人会问:展开来量一量不就可以知道薄膜的长度吗?这是当然的,但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不展开,能否算出薄膜的长度?

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薄膜近似地看作是一圈一圈地卷在轴上的,计算每圈的周长,再把各圈的周长相加。由于薄膜有厚度,按照薄膜的厚度中心线的长度计算各圈薄膜的长度。考虑一般情形,可设内径为d,外径为D,厚度为t,由内到外各圈的半径为r1,r2,r3,…各圈周长为c1,c2,c3,…则

r1=d2+t2,c1=π(d+t);

r2=d2+t2+t,c2=π(d+3t);

r3=d2+t2+2t,c3=π(d+5t);

……

显然,各圈周长组成一个公差为2πt 的等差数列。

因薄膜的总圈数等于D-d2t,故各圈周长的和l是

l=12?D-d2t2π(d+t)+D-d2t-12πt=π(D2-d2)4t。

把具体数字代入,可算得这卷薄膜的长度为5037345 cm,约是5040 m。

至此,学生就会发现:这么长的一卷塑料薄膜,真的将塑料薄膜展开来量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想要知道塑料薄膜有多长,只有依靠数学知识。这样,教师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就有效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征服欲,激励了学生学习并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回归生活,将数学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纳入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使知识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即知识”。

四、参与探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广泛,小至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醋茶的买卖,大至天文地理、航天事业等,均大量存在着数学的踪影。

总而言之,让课堂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既可以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用好数学。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让学生在捕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数学”这一目标。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也可以如此精彩】小学数学导入精彩案例

作业是学生巩固新知、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的一种练习形式. 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 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因此,有效作业设计对于学生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使他们兴趣盎然且富有探索与思考性的作业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

一、作业设计富有情趣性

情趣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情趣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因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 所以,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新”一点、“趣”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 比如在学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我利用这单元的知识设计一道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的作业,猜出后,拨个电话给老师. ( )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 ) 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 )2和3的最小公倍数. (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最大的一位数. ( )8的最小倍数. ( )6和9的最大公约数. (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 学生根据这些条件,猜出号码拨出去,接电话的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学生就觉得十分有趣. 这样把作业寓于猜谜之中,有趣的猜谜活动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作业设计体现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名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因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练习,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们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等组别,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选超市”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练习,学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 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名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后,给出4,2,5,7四个数,问学生能组成多少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并计算. 这类练习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了基本训练,又提高了优等生的求知欲. 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是我们的追求.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好的作业就应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当学生面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入手,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后,我设计这样两道题:1. 王伯伯收了610千克桃子,每箱装25千克,至少需要几个箱子?这道题需要用进一法解决问题.2. 一套西服用2.2米布,30米布可以做几套西服? 这道题需要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这样做促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因此,作业设计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作业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作业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四、作业设计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系统学习内容后,围绕学习中心,从内容、认知、技能、数学思想、思考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探究课题”. 如分数的意义部分,关于“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我们经常会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吗?学生能从分数应用题,按比例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甚至加减法、乘除法关系等方面体现数学类比的思维. 又如,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阶段的教材中多有体现,应让学生有目的的归纳、总结,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应设计一些富有探索和思考性的题目,使学生经历创新学习过程,增强思维创造性. 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每行摆几盆?如果每行摆4盆,该怎样摆?学生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并在老师引导下从整体上理解题意后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张扬了个性.

总之,数学课堂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 教师设计与实施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性作业,可使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 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让作业成为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为数学课堂和 教学设计 增加新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小学数学故事导入式开头教案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心设计的教学导入好比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有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对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学生思维的促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下几则趣味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故事一:动物城(对称图形)

莂 有一天,一只蝴蝶在动物城的花丛里飞来飞去,一只小蜻蜓飞过来,说:小蜻蜓,咱们一起玩吧。小蝴蝶说:我是蝴蝶,你是蜻蜓,怎么能在一起玩呢?小蜻蜓说:在图形王国里,我们就是一家的,另外还有许多家庭成员呢?不信,我领你去看……一路上,蝴蝶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还看见了许多动物:有美丽的孔雀,知了,七星瓢虫……小朋友们,它们美吗?你觉得它们哪儿美呢?

故事二:张三的生死(可能性)

古时候,有一位糊涂的县官,因为听信他师爷的谗言,就把无辜的张三抓了起来,在审问时,他对张三说:明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到时我这里有两枚签,一枚签上写着死字,另一枚签上写着生字,你抽到哪一枚签,就判你什么。小朋友,如果让张三抽的话,可能会怎样呢?

可是,一心想害死张三的师爷却在两个签上都写了一个死字,小朋友,如果再让张三抽的话,结果会怎样呢?幸亏张三的一位朋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第二天,县官在开堂时,让张三抽签。张三抽了一枚签,连忙吞进肚子里。县官只好打开另一枚签,发现上面写着死字,以为张三抽到的是生字签,就只好放了张三。

故事三:比大小(10以内大小的比较)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最大!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数字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故事四: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商不变性质)

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要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跟小猴说:我给8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行吗?小猴子听后连忙摇头,嫌分得太少了,大声喊道:不行!不行!猴王缓了口气说:好吧!我给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贪婪地说:大王,请您高抬贵手多给点行吗?猴王立即拍着胸脯,慷慨地说:我给你们800个桃,平均分给400只小猴,这下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呢?为什么?

故事五:王爷分饼(分数的基本性质)

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故事六:师徒迷路(比例尺)

唐僧师徒四人西游取经,可是却迷路了,悟空灵机一动叫出土地爷,可是土地爷却给了他们一张地图,地图上有这样一个标记1:100000,师徒四人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唐僧掐指一算,原来这又是西游路上的一个磨难,只有认识了这张地图,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吗?

故事七:阿凡提要账(最小公倍数)

阿凡提准备向巴依老爷要账,而巴依老爷从5月1日起,连续出去收账3天才休息一天。账房先生出去收账5天休息1天。阿凡提选择五月份去要工钱,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去要工钱呢?

生活实例导入的例子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凡是出现“形”的地方也少不了用数学。  据报道,北京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为了帮助一位卖牛奶的老太太达到收益最大化,她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查,设计了一套方案,使老太太每个月可以多赚几十元。小女孩的行为就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好例子。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数学更好地体现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

一、联系生活,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学生是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从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因此,教师应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数学情境中,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用数学来解决生活问题。

案例1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老师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利息1分钱,第二天给2分钱,第三天给4分钱……即后一天的利息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这是一个让学生直接体验的例子,既有趣味又联系生活实际,像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奠定“兴趣”的基础。

二、走进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在各方面都有许多应用,教师要充分把握,为学生提供机会,注重选择反映生活需要的问题作为应用题进行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

案例2 等差数列的应用

在入冬前,园林工作者为了防止培植的花草受到霜冻的影响,需要购买塑料薄膜为花草搭建御寒的“房子”。已知商店里出售的塑料薄膜是卷在轴上的一卷,其中有一种内径为12 cm,外径为81 cm,薄膜的厚度为001 cm,且这种薄膜的宽度正适合此园林工作者的要求,经过计算,该园林工作者买走了一卷塑料薄膜,问:这卷薄膜到底有多长?

也许有人会问:展开来量一量不就可以知道薄膜的长度吗?这是当然的,但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不展开,能否算出薄膜的长度?

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薄膜近似地看作是一圈一圈地卷在轴上的,计算每圈的周长,再把各圈的周长相加。由于薄膜有厚度,按照薄膜的厚度中心线的长度计算各圈薄膜的长度。考虑一般情形,可设内径为d,外径为D,厚度为t,由内到外各圈的半径为r1,r2,r3,…各圈周长为c1,c2,c3,…则

r1=d2+t2,c1=π(d+t);

r2=d2+t2+t,c2=π(d+3t);

r3=d2+t2+2t,c3=π(d+5t);

……

显然,各圈周长组成一个公差为2πt 的等差数列。

因薄膜的总圈数等于D-d2t,故各圈周长的和l是

l=12?D-d2t2π(d+t)+D-d2t-12πt=π(D2-d2)4t。

把具体数字代入,可算得这卷薄膜的长度为5037345 cm,约是5040 m。

至此,学生就会发现:这么长的一卷塑料薄膜,真的将塑料薄膜展开来量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想要知道塑料薄膜有多长,只有依靠数学知识。这样,教师适当地利用生活资源,就有效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征服欲,激励了学生学习并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热情。

三、回归生活,将数学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纳入课堂中,使书本世界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使知识不再是与生活隔离的东西,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即知识”。

四、参与探究,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广泛,小至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醋茶的买卖,大至天文地理、航天事业等,均大量存在着数学的踪影。

总而言之,让课堂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既可以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用好数学。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让学生在捕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数学”这一目标。

小学数学案例导入100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