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我整理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三篇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教案# 导语】“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两部分内容。教材中创设了分西瓜、拿纸片等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方式,理解并概括出分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年级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

1、数对的表示方法

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

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

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知识点:二

1、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数学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生活,观察美的教材,体验美的操作,领悟美的想象,接受美的评价,展现美的创造”,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

如教学“对称图形”,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运用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高大的埃菲尔铁塔……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给人们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中,数学的对称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数学美”,美在生活中,美在数学中也就成为了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物体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数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数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如:第一册《准备课》中井然有序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新鲜、亲切之感,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美,穿插其间的《数学乐园》《活动园地》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数学教材的内涵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如我设计的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珠子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圆片摆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又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之后,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大头针、圆卡纸、小棒、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件精美的角为礼物,赠送给他的好朋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了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在操作体验中感受了数学的可爱与美好!

体验美的操作,体现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验,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识心理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深刻的。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教学“圆的面积”,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电脑课件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使图形变得更接近长方形,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想象一下,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拼成的图形又会怎样呢……如果一直这样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情形呢?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动态过程,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较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渗透了极限思想。

五、接受美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评价从评价的目标到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得到了有力加强。而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在互相的尊重和信任中,敞开心扉,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温馨之美!这种评价的美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

教师美的评价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信任的纽带,是闪耀新理念的明珠,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你真棒!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你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太有创造性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无不让人感到心灵舒畅,学生的审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体验。

接受美的评价还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评价,在生生的互相评价中感染美,提高审美情趣。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组合图形后,问学生“这个图形的面积能直接求吗?”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接受同伴的评判,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在互相的评判中验证了求组合图形面积分割法与添补法的可行性,在评判中各自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审美体验会更深刻!

六、展现美的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代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数学题目中凝聚着数学王国的精华,数学题目的解答,一次又一次把人的智力推向新的境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沿着不同思维途径通向问题的答案,就会激起层层精神的涟漪,令人感到审美的愉悦。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如教学思考题“奇妙的9”时,通过观察自己举的一些式子:

1×9=18 1+8=9

13×9=117 1+1+7=9

56×9=504 5+0+4=9

……

学生发现,任意的一个自然数乘9,乘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和均为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啊,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美。又如高年级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更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会不断去追求解法的优化,结论的美化,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 我整理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三篇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 #教案# 导语】“分数的简单计算”包括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1减几分之几两部分内容。教材中创设了分西瓜、拿纸片等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力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方式,理解并概括出分数的简单计算方法。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l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四年级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

1、数对的表示方法

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即根据直角坐标系,确定某一点的坐标(x,y).

2、数对的写法

先横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先写几,再点上逗号;然后再纵向观察,在第几位,就在小括号里面写上几。如小青的位置在第三组,第二个座位,用数对表示为(3,2)。

3、能根据数对说出相应的实际位置。

如某个同学在(5,6)这个位置。他的实际位置是,班级中(从左往右数)第五组第六个座位。

知识点:二

1、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观测中心,标出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将观测点与物体所在的位置连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最后得出结论在哪个方向上。

(2)用直尺测量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数学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存在着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生活,观察美的教材,体验美的操作,领悟美的想象,接受美的评价,展现美的创造”,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表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表现于生活之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涵的数学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

如教学“对称图形”,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运用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高大的埃菲尔铁塔……一开始就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环球旅行,然后提问:这些建筑美吗?请你说说它们为什么美,然后请学生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因为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给人们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在学生“哇,哇”的赞叹声中,数学的对称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数学美”,美在生活中,美在数学中也就成为了学生心中自然的感叹。

我们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物体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使我们既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美的事物都是鲜明的、形象的、生动的,具有较强的可感性。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数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数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如:第一册《准备课》中井然有序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新鲜、亲切之感,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美,穿插其间的《数学乐园》《活动园地》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数学教材的内涵美,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潜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情绪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实践操作。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如我设计的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中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珠子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圆片摆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又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之后,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大头针、圆卡纸、小棒、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件精美的角为礼物,赠送给他的好朋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了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在操作体验中感受了数学的可爱与美好!

体验美的操作,体现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验,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发生于认知教学过程中的内在情感和认识心理交织融合在一起的,是强烈而深刻的。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而这正是创造与想象的作用,放弃了想象,一切就显得平淡和单调,也就无所谓审美体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就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也就贫乏,“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教学“圆的面积”,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电脑课件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后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使图形变得更接近长方形,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想象一下,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拼成的图形又会怎样呢……如果一直这样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情形呢?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动态过程,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较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渗透了极限思想。

五、接受美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评价从评价的目标到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对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怀得到了有力加强。而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在互相的尊重和信任中,敞开心扉,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温馨之美!这种评价的美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

教师美的评价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信任的纽带,是闪耀新理念的明珠,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你真棒!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你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太有创造性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无不让人感到心灵舒畅,学生的审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体验。

接受美的评价还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评价,在生生的互相评价中感染美,提高审美情趣。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组合图形后,问学生“这个图形的面积能直接求吗?”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接受同伴的评判,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在互相的评判中验证了求组合图形面积分割法与添补法的可行性,在评判中各自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审美体验会更深刻!

六、展现美的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作出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代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数学题目中凝聚着数学王国的精华,数学题目的解答,一次又一次把人的智力推向新的境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沿着不同思维途径通向问题的答案,就会激起层层精神的涟漪,令人感到审美的愉悦。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如教学思考题“奇妙的9”时,通过观察自己举的一些式子:

1×9=18 1+8=9

13×9=117 1+1+7=9

56×9=504 5+0+4=9

……

学生发现,任意的一个自然数乘9,乘的积的各个数位上的和均为9,这是多么美妙的发现啊,学生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美。又如高年级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更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会不断去追求解法的优化,结论的美化,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临川区嵩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