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教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要小学人教版《赤壁之战》优秀教案,明天要,急!!!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 自学生字新词.

(2) 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 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 分小组指读课文.

(3) 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 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 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 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 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 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 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 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 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 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 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 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 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 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 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 自学生字新词.

(2) 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 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 分小组指读课文.

(3) 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 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 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 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 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 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 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 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 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 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 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 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 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 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 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优秀教案

一、 课文特点介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 、 教学重点:

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

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纲了

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 度( )驻( )瑜( )

遗(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窜(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 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南岸 东吴3万(少)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草船借箭的教案

● 重点生字

诸:(诸)zh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犹“之”:“能事诸乎?”。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姓。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132511

造句: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被称为诸侯。

妒:dù 因为别人好而忌恨:嫉妒。妒恨。妒羡。嫉贤妒能。

笔画数:7;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4513

造句:与其妒忌别人,不如努力让自己进步。

督:d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shu刬)(亦作“督帅”)。督战。督学。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112345425111

造句: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假货在市场中已经消声匿迹了。

寨:zhài 防守用的栅栏:寨子。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古时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现多用铁蒺藜等做成)。旧时驻兵的营地:营寨。山寨。水寨。安营扎寨。寨主。村庄:村寨。苗寨。

笔画数:14;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1221341234

造句: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擂:léi

研磨:擂成细末。打:擂鼓。自吹自擂。擂lèi 〔擂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擂擂”。“打擂擂”。

笔画数:16;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452444425121

造句:大家对他的自吹自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呐:nà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呐nè 古同“讷”,说话迟钝。

笔画数:7;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534

造句:听到大家的助威呐喊,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丞:chéng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古同“承”,秉承。

笔画数:6;部首:一;

笔顺编号:525341

造句: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被成为丞相。

● 重点词语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妒忌:对别人的某种有点感到嫉恨。

商议:商量,协商。

推却:推辞,拒绝。

探听:打探,打听。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名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下面是关于草船借箭名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

草船借箭的故事300字左右

看完《草船借箭》后,不由得对诸葛亮的知人心、知天文地理、顾全大局而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你知道如何缩写《草船借箭》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缩写《草船借箭》300字的 作文 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获取更多“缩写作文”↓↓↓

★ 五年级草船借箭故事缩写400字 ★

★ 五年级第三单元缩写故事作文 ★

★ 五年级上册缩写故事作文 ★

★ 皇帝的新装缩写600字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要小学人教版《赤壁之战》优秀教案,明天要,急!!!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 自学生字新词.

(2) 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 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 分小组指读课文.

(3) 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 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 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 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 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 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 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 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 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 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 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 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 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 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 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教案

赤壁之战

【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谴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语:三国故事,人人皆知.如"单刀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部分内容改编的《赤壁之战》.(板书课题)

2,你对"赤壁之战"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组学习:

(1) 自学生字新词.

(2) 围绕课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 对课文进行二次质疑,并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全班交流:

(1)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字音,字形,字义.

(2) 分小组指读课文.

(3) 交流已经读懂的问题.

(4) 各小组交流提出的新问题.

三, 了解梗概,分清条理.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 解题.

(1) 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 "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 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 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 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 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 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 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 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 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 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 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3, 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阅读有关三国的故事.

《赤壁之战》优秀教案

一、 课文特点介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 、 教学重点:

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

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纲了

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 度( )驻( )瑜( )

遗(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窜(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lǜ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 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南岸 东吴3万(少)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草船借箭的教案

● 重点生字

诸:(诸)zhū

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犹“之”:“能事诸乎?”。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姓。

笔画数:10;部首:讠;

笔顺编号:4512132511

造句: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被称为诸侯。

妒:dù 因为别人好而忌恨:嫉妒。妒恨。妒羡。嫉贤妒能。

笔画数:7;部首:女;

笔顺编号:5314513

造句:与其妒忌别人,不如努力让自己进步。

督:d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shu刬)(亦作“督帅”)。督战。督学。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112345425111

造句: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假货在市场中已经消声匿迹了。

寨:zhài 防守用的栅栏:寨子。鹿寨(军事上常用的一种障碍物,古时多用削尖的竹木或枝杈,现多用铁蒺藜等做成)。旧时驻兵的营地:营寨。山寨。水寨。安营扎寨。寨主。村庄:村寨。苗寨。

笔画数:14;部首:宀;

笔顺编号:44511221341234

造句:九寨沟是有名的旅游景点。

擂:léi

研磨:擂成细末。打:擂鼓。自吹自擂。擂lèi 〔擂台〕比武所搭的台子,如“摆擂擂”。“打擂擂”。

笔画数:16;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452444425121

造句:大家对他的自吹自擂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呐:nà 〔呐喊〕大声呼喊,如“呐呐助威”、“摇旗呐呐”。呐nè 古同“讷”,说话迟钝。

笔画数:7;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534

造句:听到大家的助威呐喊,他浑身充满了力量。

丞:chéng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古同“承”,秉承。

笔画数:6;部首:一;

笔顺编号:525341

造句: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被成为丞相。

● 重点词语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妒忌:对别人的某种有点感到嫉恨。

商议:商量,协商。

推却:推辞,拒绝。

探听:打探,打听。

●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 相关知识

《草船借箭》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文章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枝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最后,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诸葛亮草船借箭大获全胜。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点”,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 、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名师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下面是关于草船借箭名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

草船借箭的故事300字左右

看完《草船借箭》后,不由得对诸葛亮的知人心、知天文地理、顾全大局而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你知道如何缩写《草船借箭》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缩写《草船借箭》300字的 作文 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

↓↓↓点击获取更多“缩写作文”↓↓↓

★ 五年级草船借箭故事缩写400字 ★

★ 五年级第三单元缩写故事作文 ★

★ 五年级上册缩写故事作文 ★

★ 皇帝的新装缩写600字 ★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fff14745aca9358ff875ff9aca1296b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草船借箭教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