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王君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王君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智慧与情怀---读《听王君讲经典名篇》有感

第一次知晓王君老师的大名是2018年。我翻看夏老师的文章,突然发现,她不知何时成为了王君工作室的成员。我特别好奇,就百度了王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王君,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老师,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届“语参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评选大赛评委会主任。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60多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四百多篇。出版专著18部。应邀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城市讲学几百场,深受一线教师欢迎。

这样大咖级的人物,夏老师居然成为她工作室的一员。问及夏老师,她说,王君老师工作室成员的选拔面向全国各地,条件很高,进入工作室后定期评课写作,参与工作室的相关活动等。哇噻,这么有能力的女人,我一定要读一读她的书。于是,我就在网上买了8本王君老师的专著。

年前我主要阅读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经典名篇》。王君老师的语文课被她自己命名为青春之语文。到底什么是青春语文?王君老师说,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的研究,而是一种活法的探索。你怎么活,你就这么教。你怎么教你就怎么活。教法和活法,分别指向课堂品质和生命品质。做老师,打通了课堂和生命,让他们彼此呼应和支撑,那这个职业,就成全了你自己。

所谓青春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课堂上要青春洋溢,而生活中要青春勃发。课堂状态和生命状态,都要追求青春的状态。

王君老师的课,激情总能迅速点燃,而这种激情是依顺天性,从不刻意经营。我也自诩为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只是,我的激情,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职业习惯。而王君老师的激情却源自天性。

跟王君老师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读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同样是一种快乐。比如《皇帝的新装》-------

王君老师把这篇童话确定为“主题型文本”。主要在主题上深挖。

1、教学设计清晰严谨,两堂课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人性弱点;第三部分,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2、问题设置,由易到难,主次分明。

首先,王君老师用两个问题梳理人物情节:

“皇帝的新装中,涉及的人物很多。大家先给他们分分类。”

“这是一个关于骗的故事,整个情节都围绕“骗”展开。如果说骗子设骗,那么其他人呢?请说说,用四个字。”

其次,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才能不被骗”,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最后以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概括:如果他们 _____ ,就不会被骗。

这样,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自然而然得出结果。

3、 紧扣“读”字,形式多样。

用童话讲故事的声调来读、一字一句的读、读骗子的广告词时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吆喝、指导朗读皇帝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三次指导学生表演诵读。指导学生读好叹号、句号、问号,把两个反问句变化为肯定句来读,体会皇帝的慌张。

4、 抓住想象,设计独特。

(1)请你设计皇帝的心理活动:

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的心里想:_______。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明确皇帝最爱的其实不是新装。

(2)如果他很强大,很自信的话,他应该怎么想?来设计一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______。

这样刻画出一个无比自信的皇帝,与文中的皇帝进行对比,更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大家再想像一下,皇帝回宫后,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5、品关键词,深层挖掘。

(1)漂亮!请用红笔圈上这个关键词、核心词、提挈全文的词。

(2)好个“也”!“游公园”是什么?

(3)这个广告词不错,一来就抓住了美丽这个关键词。

(4)最能表现皇帝矛盾心理的有哪些词语?“的确、虽然如此、不过”。

(5)抓“骇人听闻”,这个词语抓得好。

(6)来,先来琢磨一下“更骄傲”,他都这么狼狈了,为什么还要更骄傲?

第二部分以皇帝为例,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人物,探究人物弱点,则水到渠成。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6、故事激趣:以课外的三个小故事让学生自由讨论:

如果_________,皇帝就不会被骗。

然后归纳主题:骗子的骗局并不高明,甚至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能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我们被骗的可能性就很小。认知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这个主题与教参上给出的不一样,也正是如此,才使课堂激情四溢,所以王君老师不仅仅教的是语文课,教的也是一种情怀。

这堂课巧妙的设计、大胆的想象、形式多样的阅读,让我感受到一位名师的非凡智慧,一位名师的奇妙激情。王君老师最喜欢的风格是“融训练于无痕”。课堂上似乎没有训练,但时时刻刻都在训练。王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09-04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青春语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上...

所谓青春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青春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藉由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语文追求。

我用一至八讲,系统阐述了青春语文的第一个主张: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最后三讲,我将阐述青春语文的第二个核心主张: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你如何活,你就必将如何教。你如何教,你就必将如何活。活法和教法,天然相依相存,相生相克。

在同龄的老师中,我大概算上公开课研究课比较多的一类。也幸运,23岁就获得了全市赛课的第一名,25岁就代表重庆市走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舞台——虽然铩羽而归,但毕竟得了历练。因为年轻,于是反反复复地被推举参加市里和全国的各种各样的比赛,年年在油锅里烹,担了压力受了煎熬也收获了成长。30岁之前,我几乎获得了重庆市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所有大赛的一等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没有这样的历练和积累,不可能不到35岁就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有朋友问我:谁是你的教学法老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在重庆教育学院读了两年中文系,时间太短太短,板凳还没有坐热,老师的精髓还没有完全领悟到,就卷起铺盖卷到农村了。那真是遗憾的事情。以后的修炼,就得靠自己的造化了。

要说老师,第一个老师是我自己。

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根本无需寻找,无需提炼。我怎么活我就怎么教,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在课堂上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我在江湖上一亮相,所有人便都说:这个女孩儿,好灵动,好有激情!

这就是我的教学风格,至今未变。

呈现灵动是天性,拥有激情是本能。

这就是我!

若干年后,我说:教法就是活法,活法直接决定你的教法。此乃真言!

1994年,我初出茅庐,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小丫头片子到市里比赛,扎着两个小辫,像个傻大姐,什么教学理念都没有,教学策略之类更无概念。但那年上《驿路梨花》,我就知道在现场组织一个速读比赛,在黑板上画一个小茅屋,用一个大大的问号罩住,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支撑起全课,生成了一个很惊艳的圆形板书。我还知道引用孩子们最爱的踢足球的文字来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甚至最后还知道用对联的方式总结全课 ……现在想来,那堂最早期的参赛课,上得童趣盎然,摇曳多姿,就已经初显了青春语文的风格雏形。

然后25岁就跑到全国去赛课,上蒲松龄的《狼》。我居然就知道用两幅错误的“杀狼图”教学生灵动地学习文言语言,就知道用各种各样的情景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设计后来20多年来跟我的很多其他课一样,被老师们反复学用,一年又一年地出现在各省级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案例中,带给我帮助了他人的永远的欣喜和幸福。

在《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一文里,我开篇即说:我最大的幸运就在于,做成了语文老师。这是实话。任何职业都呼唤天赋,人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从事天赋所在的工作。显然,我是这样的幸运儿。

而教学法,无不深深地镌刻上了自我成长的痕迹。我越来越相信,上天给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哪怕当时看来是极端糟糕的经历,也是恩赐,也是点化。这些经历,都决定了你以后以何种心态去解读文本,去建构课堂。

原生家庭是我的爱与痛。我14岁就几乎完全独立了。内心深处埋着对母亲、父亲还有哥哥的爱与怨。没有这些情感几十年的发酵,我读不懂《我的叔叔于勒》,读不懂《丑小鸭》,读不懂《背影》,读不懂《台阶》,读不懂《柳叶儿》……而也恰恰是这些文本,通过课堂,治疗了我内心的伤痛,呵护了我天性中的善良和阳光。很多听课者都说,王君老师的课堂有疗救的魅力,是治愈系的。这真是对我极高的评价!我曾经做过自己的医生,成功地拯救过自己。也许,这种疗救灵魂的意识便成为了本能。在课堂上,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支持、鼓励和爱。

因为我永远觉得,在课堂上,我面对的那个小孩儿,就是当年一无所依的自己。我爱他们,就是爱我自己。

所谓激情,本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自我的提醒和呼唤。激情的能量源,来自于生命深处的不妥协不苟且不放弃。激情最终极的表现,就是越来越爱自己,也越来越爱所有的人,越来越爱这个世界。

激情,事实上是一种深情 —— 对“我”和“我们”的深情。

而灵动,主要是因为贪玩。

小时候太贪玩,资质也差,学习自然不好,初中是中下等生,高中彻底沦为劣等生。高三一败涂地,“高四”数学也还是没有及格,勉强进入了收分最低的重庆教育学院。贪玩不适于应试教育的学习,但对于教师职业,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丢掉了那些倒霉的数理化英语之后,在语文方面我显示出了重庆女娃子敢玩能玩的突出特质。野丫头从小没人管,长江綦河就是澡盆子,西部连绵不绝的高山就是游乐园。从小野到大的丫头,当了老师做了班主任后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我敢说遇到我这样的班主任,我这样的年级组长,实在是孩子们的大幸运。我们的玩法,玩的规格,是其他班,其他年级想都不敢想的。而这些玩的资源,最后全都变为了语文的资源。我说,“青春语文”从来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写在书上的教学法,而是由“生命阅读、灵性写作、激情生活”共同建构的。没有玩的兴趣,没有激情洋溢的生活,就没有青春语文。

后来我选择远行:从农村走到县城走到市里省里走到北京首都,走了人大,还要走走清华,走了北方,还要走走南方……在他人看来这小女子太有理想。其实是高看了。没有那么多理想,就是爱野,爱玩,爱折腾罢了。不好玩,活着就没意思,教着就没意思啊!

玩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教法。今年我开始整理我的所谓“教学法”,尝试进行理论提炼。越整理越发现,哪有什么教学法!全是玩法:激活啊,整合啊,修复啊,创造啊,提炼啊,对话啊,点拨啊,任何一种教法,都必然对应着一种玩法和活法。教书的技巧,全是生活的技巧,玩的技巧。

所以,我的教学法老师,第一个就是我自己。

第二个老师呢?他藏在哪里?

教学法除了藏在生活中,就是藏在文本里。

我们教“书”,“书”也在教我们。优质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法。

比如《谈生命》里就有。冰心说生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像一江春水一样奔向大海,一路欢歌,一路雀跃,停滞和迂回也是一种前行;一种是像一棵树,长在最初的土地里,他的远方是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阳光和雨露,不移一步,也依旧找到了归宿。

冰心谈生命,也是在谈教学法。语文教学,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有的门派。我喜欢激情,喜欢青春,人家喜欢本色,喜欢诗意,喜欢简约,喜欢深度——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就好,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奔向语文的怀抱就好。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个体,不可以替代。我们的每一个,都是语文宠爱的孩子。

成为你自己,是语文教师成长的终极追求。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就有。无论哪种教学法,内核里都是对学生的爱,都是对学生心智的呵护与成全。“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这样的一种关怀,“教学法”就不成其为教学法。理解孩子的学习恐惧,并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恐惧,是所有教学法的共同特点。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的阶梯意识,更是田野课堂一线教法必备的要素。任何“法”,其本质都是“一对一”的帮助提携。要对得上这个“一”,咱这个“一”就得研究学生的那一个“一”。用这种思想来建设教学法,那“法”才能真正被课堂所用,而不是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的理论。

还比如,《社戏》里就有。《社戏》中的那个小双喜,可是个好老师。在他的帮助下,迅哥儿成功看上了戏,还看得很开心。这个过程,全是教学法。平桥村中的孩子们都很有同理心,迅哥儿没船看不成戏,悲哀得不得了,大家伙儿都跟着“叹息且同情”。只有这个双喜,除了跟着“叹息和同情”外,还能跳出这“叹息和同情”,琢磨船的问题。他一琢磨,问题就出现了转机。所以,这个孩子,是个不沉溺于问题,被问题淹没,而能够站在高处俯瞰问题的小家伙。这就是我们面对文本的态度——既要能够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又要能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俯瞰文本。这样“看”文本,一定能够看出东西来。

而后来,双喜的表现,更是处处是教学法: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分析“可以去看戏”的三大理由,你看那先后顺序的安排,看那逻辑,是不是很严谨?一环扣一环,各种预设,各种预案,步步为营,我们研究教法,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不外乎也是这样的思路。小双喜后来和六一公公“对质交手”,那心理学原理应用得更是恰到好处,六一这样的老家伙根本不是小家伙的对手。教学法也是这样,没有心理学的支撑,是很难见“法力无边”的。双喜最可爱的还是一方面特别懂事机灵,一方面也还是个“孩子”,跟着大家伙儿“破口喃喃地骂”那老旦,骂那戏不好看。双喜要不骂,这个形象就没有那么跳脱了。我们做老师呢,教学法的最高之法也不是哪一种具体的技巧,而是到时候了,自己也能变成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跟着他们一起闹,一起疯。“教”“学”合一,就意味着天人合一,“合”上了,这课堂,就“活”了。而课堂最不好的状态,一定是“隔”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分离,心意无法沟通。再好的教学内容,也都白搭了。

《社戏》里不仅有教学原理,还有教学心境的指导。我一直觉得,“教学法”绝不仅仅是些具体的方法,他还应该有一块儿,就是“教学心法”,教老师如何打理自己的教学心情——我们活,不是活个心情吗?教,其实也就教个心情。心情好,什么都值,再累也是幸福。心情不好,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再好看,也没什么意思。《社戏》里边到处都是心理学。比如那戏好看吗?不好看,难看!豆好吃吗?一般般,普通得很。为什么最后一律都成为了“最好看最好吃”的呢?原因很简单,就在文本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节选自鲁迅《社戏》

你看,这就是人的心情。再糟糕的经历,一旦离开了,一回望,“月光又分外皎洁”了,那“戏台”,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了,生活又像“横笛”一样悠扬了,主人公们呢,又想“再回去”了。这就是生活,“一切逝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怀恋”。鲁迅写得是不是极富禅意?这是生命的心境,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心境。

教学现场其实都是生命现场,没有都顺利的,都美好的。处于这个现场中的我们,焦虑是难免的,打退堂鼓的想法是会时时冒起来的。但实在难熬的时候看看《社戏》,你就释然了。我们对未来一定要有一种“信”,我们所经历的,好与不好,最后都将被“红霞”罩住,都将成为“最好看最好吃”恨不得“再回去看看”的传奇。

所以,活在当下,教在当下,欢天喜地地享受当下的一切,这就是活法,这就是教法。

要说最值得提一提的教学法老师,我觉得,非苏轼莫属。

第五次教完《记承天寺夜游》之后,我觉得,我似乎有一点点悟了。这世界上,实在没有谁能比苏轼更懂教学法了。我的所有疑问,他只用百十来个字就讲得清清楚楚了。

苏轼解了我的困惑。我有哪些困惑呢?

很多朋友们都看我风风火火地活,以为我没有啥困惑。其实,我困惑多着呢,从来就没有“不惑”过。

比如关于“思想”的问题。教着教着,突然发现身边有太多“深度”骇人的同行,一写文章一上课,哲学美学名言引用一大堆,某些名句我都不知道出自哪里,更遑论理解了。好家伙,我连人家学生的水平都没有。我脸红耳热地自我反省一番,挺羞涩。读书是童子功,我这差生童子功就是不好。无字之书读得勉强算多,有字之书还真读得不够。怎么看,自己就是那轻轻浅浅“小溪流”的样子,在那些大江大洋面前,抬不起头来。

又比如关于“节奏”的问题。我这激情派,一上课就张牙舞爪,入戏太深,属于“课疯子”一类。张家港的蔡明前辈在公开场合就打趣过我:王君的课啊,精彩得让我们气都喘不过来啊!我知道,这是批评,是善意的提醒。但要我这个野丫头走“淑女路线”,难啊!

又比如语文教学的许多“经典纠纷”也常常将我裹挟。人文性工具性之争,我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课堂的穿插引入潮,我也有被搞得乱花渐欲迷双眼的时候。职业倦怠语文疲乏病我也不是完全没有……

总之,20岁惑,30岁惑,现在40多了,眼看着就要奔五了,还是惑。

结果呢,人家苏轼一篇《承天寺夜游》,把所有“惑”全解了。

解惑之解药就在文中的两个字中:空明。

什么是“空明”?

空明首先就是要会“为乐”。解衣欲睡之时,月亮来访。既然客人来了,那就开门迎客。于是欣欣然穿衣出行。还嫌一个人不够热闹,再抓一个去。而且心中有谱,哪个人是值得去“抓”的,不会跑空的。苏轼准的很,那人果然亦未寝。于是两个大男人在大冷的深夜一起散步一起看月亮。我的天,好浪漫哟!苏轼之可爱,首先在于他会玩儿。想玩就能玩起来。管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天气,都能玩得很high。

空明就是那点儿“闲”。不太满,不着急。月亮在头顶上照着,天宽地阔,月色无限。深冬的夜里,时间好像也变慢了,日子变长了,只适合“步”了。“有什么歇不得处”?歇了就是。

空明就是那份“欣然”。见了月亮,“欣然”起行,去邂逅一份小开心小确幸。朋友没有睡,也欣然。步于中庭,欣然。觉得月亮好看,欣然。自我表扬一番,欣然。欣然不是大乐,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淡淡的喜悦。快乐可能是外加的,喜悦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啊。

空明就是“盖”的味道——原来是这样啊!这种小惊喜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出现。长大了,还动不动就“盖”,会被人骂大惊小怪没有见识。可是,没有了“原来是这样啊”的轻叹,生命少了多少欢欣啊!

空明就是人如月下之积水,各种心情似有若无。万般感慨,也不过就几个字“闲人而已”。但这几个字,直指人心,万古如新。

……

这里边,全是教学法。

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摒除杂念,灵魂安宁。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是必由之路。

人空明,课,才能空明。

惑就这么解了:

做小溪流,也挺好,只要不是烂泥潭。不用羡慕人家的“厚重”,真正的厚重不是抡起重剑骇人,而是拈花摘叶均能为剑。有的人能把简单表述得很复杂,有的人能把复杂表述很简单。我要努力做后一种人。我的青春语文,就是清浅如溪的语文。

所有的纠缠都是无意义的。不必争。语文也如一轮皓月,夜晚的时候,安静的时间,它才有光,有色,有形。而心中空明之人才能欣赏到它的好。摒弃复杂,回归本源。语文人做好语文人的事,就好。

倦怠的不是语文,而是自己的心。修得苏轼之心,便修得苏轼眼前之月。语文如月,便“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流逝,美与趣均不流逝也。

语文的状态,最好的是苏轼赏月的状态:空灵之境,空灵之友,空灵之眼,空灵之心……慢慢地稳稳地,中庭信步,深夜不倦,不惑。

这便是苏轼教我的:课,一清如水;人,明心见性。

(待续)

王君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最近读了王君老师的《春天会不会生气》这课堂实录,沉浸在王老师教学智慧里,仿佛就坐在她的课堂上。

一、整合的智慧。

1.大整合。

统摄了全课,一线串到底的是"生气"两字,这指向的学生的情怀,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教孩子们如何面对别人的言论,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分,面对人生该保有怎样的心境……王老师,让孩子们以清水般的杨绛先生为榜样,以文豪东坡为标杆,引领孩子们向着这境界成长。

"生气"统摄了课堂四个环节:春天、蚂蚁、女老师、王老师。这四个板块所呈现的知识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文学评论。王老师将这句话分解为:"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 的表现"、"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三个并列式教学境头。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强化性理解。

往常教学,随文教知识点,遇到课文中有"景语"就讲这个知识,下次遇到还讲,零散的讲,重复的讲,间断的讲,不系列的讲,导致学生学了无数次,还是"雾里看花",而王老师这样讲,连贯、清晰、明了、系列、突出、强化,学生一学即会,一学即悟,这样教知识妙不可言。

2.小整合。

每个环节是一个小整合。第一环节:春天会不会生气,整合了三个作家的部分段落,朱自清的《春》两个段落,丰子恺的《春》两段以及李煜的《虞美人》,三篇同写"春"却有对春不同的感情,在"生气"这个有趣的话题下,让学生由感性文字转入理性思考,训练学生比较思维和聚合思维。

第二个环节:蚂蚁会不会生气。这里选择第一个环节完全不同体裁的两个同题寓言,《蚂蚁和知了》。一个是17世纪拉封丹的,一个是法国作家萨冈的。这两文,对待蚂蚁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个有趣的现象背后有什么原因,探索其规律,是由于思想立场的不同,教会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教学生创作意图驾驭世间万物。

第三个环节:女老师会不会生气。先从自然界转到动物界,再从动物界转向人类现实生活当中,这里选择了一个热点事件,引用多种评论,告诉孩子们,在网络各种观点面前要有自己的立场。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哲理: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王老师通过这三看:看自然界、看动物界、看人类社会,悟出一句文学评论中隐含的生活智慧,既教知识又教智慧,真正把书读活读妙,读出知识的新应用,读出知识的新境界。

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引出了扩展环节,王老师会不会生气。这既是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一个环节,又是一个再度升华本理内涵的环节,一箭双雕,妙哉妙哉。

二,妙读的智慧。

王老师的课堂大开大阖。天下文章皆任调遣,把看似没有联系的文章,在语文的眼光,教育的情怀的关照下,集合到一个"队伍"里。团队明晰,队列整齐,发挥合力,成为一支"神兵",高效率的完成了作战任务。王老师真似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洞察学生的困惑,明晰语文的使命。

这应得益于王老师广泛的阅读吧,而所读又能服务于课堂,将所读"融"在课堂,这艺术真是极高妙。妙用源自妙读,源自阅读中时时的"牵挂":学生最需要什么?我该如何教他们需要的,语文中难点是什么?该如何突破?学生有什么困惑,这困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时时的"牵挂"带来了整合的灵感。

三、敏锐的眼光

王老师炼成了敏锐的教学眼光。王老师所选用的素材许多老师都读过。而能将素材这样组合这样运用却只有王老师。

"生气"这个大主题太妙了,也太对学生胃口了,这个词足以让学生兴味十足的参与其中去,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网络热点事件及评论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生对此也是兴味盎然的,但不能只看热闹,王老师用这个事件让孩子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评论,让男孩子认识什么是生命的好品质。在一个班上,有人便有江湖,是非恩怨少不了。如果他们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必然会理性很多,庄重很多,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如果说这节课是一座宝塔,那么杨绛的《百世感言》和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就是塔尖,修炼出这样的内心世界是多高的精神境界。如果平时就用朗读这两段资料,给孩子们学,那么一定是味道极淡的,所悟也是有限的。而有了前面"塔身"的修建,才有了"塔尖"的突出,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这一课,这样的敏锐,还有很多很多。

将学生的知识点上的难点与情绪上的困惑如此巧妙的"融"在一起,实在是匠心独运呀,这就是青春语文长教知识,慧教情怀。

王君老师老王的主要教学流程

【 #教案# 导语】《老王》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在他们的交往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智慧与情怀---读《听王君讲经典名篇》有感

第一次知晓王君老师的大名是2018年。我翻看夏老师的文章,突然发现,她不知何时成为了王君工作室的成员。我特别好奇,就百度了王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王君,中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老师,广东清澜山学校首席语文老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首届“语参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评选大赛评委会主任。多次获得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60多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四百多篇。出版专著18部。应邀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城市讲学几百场,深受一线教师欢迎。

这样大咖级的人物,夏老师居然成为她工作室的一员。问及夏老师,她说,王君老师工作室成员的选拔面向全国各地,条件很高,进入工作室后定期评课写作,参与工作室的相关活动等。哇噻,这么有能力的女人,我一定要读一读她的书。于是,我就在网上买了8本王君老师的专著。

年前我主要阅读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经典名篇》。王君老师的语文课被她自己命名为青春之语文。到底什么是青春语文?王君老师说, 青春语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的研究,而是一种活法的探索。你怎么活,你就这么教。你怎么教你就怎么活。教法和活法,分别指向课堂品质和生命品质。做老师,打通了课堂和生命,让他们彼此呼应和支撑,那这个职业,就成全了你自己。

所谓青春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课堂上要青春洋溢,而生活中要青春勃发。课堂状态和生命状态,都要追求青春的状态。

王君老师的课,激情总能迅速点燃,而这种激情是依顺天性,从不刻意经营。我也自诩为富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只是,我的激情,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职业习惯。而王君老师的激情却源自天性。

跟王君老师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读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同样是一种快乐。比如《皇帝的新装》-------

王君老师把这篇童话确定为“主题型文本”。主要在主题上深挖。

1、教学设计清晰严谨,两堂课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情节人物,初步思考主题;第二部分,深入探究人性弱点;第三部分,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2、问题设置,由易到难,主次分明。

首先,王君老师用两个问题梳理人物情节:

“皇帝的新装中,涉及的人物很多。大家先给他们分分类。”

“这是一个关于骗的故事,整个情节都围绕“骗”展开。如果说骗子设骗,那么其他人呢?请说说,用四个字。”

其次,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才能不被骗”,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弱点。最后以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概括:如果他们 _____ ,就不会被骗。

这样,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自然而然得出结果。

3、 紧扣“读”字,形式多样。

用童话讲故事的声调来读、一字一句的读、读骗子的广告词时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吆喝、指导朗读皇帝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三次指导学生表演诵读。指导学生读好叹号、句号、问号,把两个反问句变化为肯定句来读,体会皇帝的慌张。

4、 抓住想象,设计独特。

(1)请你设计皇帝的心理活动:

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的心里想:_______。

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明确皇帝最爱的其实不是新装。

(2)如果他很强大,很自信的话,他应该怎么想?来设计一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______。

这样刻画出一个无比自信的皇帝,与文中的皇帝进行对比,更突出皇帝的虚伪、愚蠢,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3)大家再想像一下,皇帝回宫后,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5、品关键词,深层挖掘。

(1)漂亮!请用红笔圈上这个关键词、核心词、提挈全文的词。

(2)好个“也”!“游公园”是什么?

(3)这个广告词不错,一来就抓住了美丽这个关键词。

(4)最能表现皇帝矛盾心理的有哪些词语?“的确、虽然如此、不过”。

(5)抓“骇人听闻”,这个词语抓得好。

(6)来,先来琢磨一下“更骄傲”,他都这么狼狈了,为什么还要更骄傲?

第二部分以皇帝为例,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人物,探究人物弱点,则水到渠成。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6、故事激趣:以课外的三个小故事让学生自由讨论:

如果_________,皇帝就不会被骗。

然后归纳主题:骗子的骗局并不高明,甚至是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只要我们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能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我们被骗的可能性就很小。认知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这个主题与教参上给出的不一样,也正是如此,才使课堂激情四溢,所以王君老师不仅仅教的是语文课,教的也是一种情怀。

这堂课巧妙的设计、大胆的想象、形式多样的阅读,让我感受到一位名师的非凡智慧,一位名师的奇妙激情。王君老师最喜欢的风格是“融训练于无痕”。课堂上似乎没有训练,但时时刻刻都在训练。王君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09-04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青春语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上...

所谓青春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青春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藉由语言文字的研究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的语文追求。

我用一至八讲,系统阐述了青春语文的第一个主张: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最后三讲,我将阐述青春语文的第二个核心主张: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你如何活,你就必将如何教。你如何教,你就必将如何活。活法和教法,天然相依相存,相生相克。

在同龄的老师中,我大概算上公开课研究课比较多的一类。也幸运,23岁就获得了全市赛课的第一名,25岁就代表重庆市走上了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舞台——虽然铩羽而归,但毕竟得了历练。因为年轻,于是反反复复地被推举参加市里和全国的各种各样的比赛,年年在油锅里烹,担了压力受了煎熬也收获了成长。30岁之前,我几乎获得了重庆市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所有大赛的一等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没有这样的历练和积累,不可能不到35岁就被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有朋友问我:谁是你的教学法老师?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在重庆教育学院读了两年中文系,时间太短太短,板凳还没有坐热,老师的精髓还没有完全领悟到,就卷起铺盖卷到农村了。那真是遗憾的事情。以后的修炼,就得靠自己的造化了。

要说老师,第一个老师是我自己。

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根本无需寻找,无需提炼。我怎么活我就怎么教,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在课堂上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我在江湖上一亮相,所有人便都说:这个女孩儿,好灵动,好有激情!

这就是我的教学风格,至今未变。

呈现灵动是天性,拥有激情是本能。

这就是我!

若干年后,我说:教法就是活法,活法直接决定你的教法。此乃真言!

1994年,我初出茅庐,一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小丫头片子到市里比赛,扎着两个小辫,像个傻大姐,什么教学理念都没有,教学策略之类更无概念。但那年上《驿路梨花》,我就知道在现场组织一个速读比赛,在黑板上画一个小茅屋,用一个大大的问号罩住,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支撑起全课,生成了一个很惊艳的圆形板书。我还知道引用孩子们最爱的踢足球的文字来讲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甚至最后还知道用对联的方式总结全课 ……现在想来,那堂最早期的参赛课,上得童趣盎然,摇曳多姿,就已经初显了青春语文的风格雏形。

然后25岁就跑到全国去赛课,上蒲松龄的《狼》。我居然就知道用两幅错误的“杀狼图”教学生灵动地学习文言语言,就知道用各种各样的情景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个设计后来20多年来跟我的很多其他课一样,被老师们反复学用,一年又一年地出现在各省级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案例中,带给我帮助了他人的永远的欣喜和幸福。

在《青春语文: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一文里,我开篇即说:我最大的幸运就在于,做成了语文老师。这是实话。任何职业都呼唤天赋,人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从事天赋所在的工作。显然,我是这样的幸运儿。

而教学法,无不深深地镌刻上了自我成长的痕迹。我越来越相信,上天给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哪怕当时看来是极端糟糕的经历,也是恩赐,也是点化。这些经历,都决定了你以后以何种心态去解读文本,去建构课堂。

原生家庭是我的爱与痛。我14岁就几乎完全独立了。内心深处埋着对母亲、父亲还有哥哥的爱与怨。没有这些情感几十年的发酵,我读不懂《我的叔叔于勒》,读不懂《丑小鸭》,读不懂《背影》,读不懂《台阶》,读不懂《柳叶儿》……而也恰恰是这些文本,通过课堂,治疗了我内心的伤痛,呵护了我天性中的善良和阳光。很多听课者都说,王君老师的课堂有疗救的魅力,是治愈系的。这真是对我极高的评价!我曾经做过自己的医生,成功地拯救过自己。也许,这种疗救灵魂的意识便成为了本能。在课堂上,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支持、鼓励和爱。

因为我永远觉得,在课堂上,我面对的那个小孩儿,就是当年一无所依的自己。我爱他们,就是爱我自己。

所谓激情,本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对自我的提醒和呼唤。激情的能量源,来自于生命深处的不妥协不苟且不放弃。激情最终极的表现,就是越来越爱自己,也越来越爱所有的人,越来越爱这个世界。

激情,事实上是一种深情 —— 对“我”和“我们”的深情。

而灵动,主要是因为贪玩。

小时候太贪玩,资质也差,学习自然不好,初中是中下等生,高中彻底沦为劣等生。高三一败涂地,“高四”数学也还是没有及格,勉强进入了收分最低的重庆教育学院。贪玩不适于应试教育的学习,但对于教师职业,实在是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丢掉了那些倒霉的数理化英语之后,在语文方面我显示出了重庆女娃子敢玩能玩的突出特质。野丫头从小没人管,长江綦河就是澡盆子,西部连绵不绝的高山就是游乐园。从小野到大的丫头,当了老师做了班主任后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我敢说遇到我这样的班主任,我这样的年级组长,实在是孩子们的大幸运。我们的玩法,玩的规格,是其他班,其他年级想都不敢想的。而这些玩的资源,最后全都变为了语文的资源。我说,“青春语文”从来不仅仅是一种可以写在书上的教学法,而是由“生命阅读、灵性写作、激情生活”共同建构的。没有玩的兴趣,没有激情洋溢的生活,就没有青春语文。

后来我选择远行:从农村走到县城走到市里省里走到北京首都,走了人大,还要走走清华,走了北方,还要走走南方……在他人看来这小女子太有理想。其实是高看了。没有那么多理想,就是爱野,爱玩,爱折腾罢了。不好玩,活着就没意思,教着就没意思啊!

玩法就是活法,活法就是教法。今年我开始整理我的所谓“教学法”,尝试进行理论提炼。越整理越发现,哪有什么教学法!全是玩法:激活啊,整合啊,修复啊,创造啊,提炼啊,对话啊,点拨啊,任何一种教法,都必然对应着一种玩法和活法。教书的技巧,全是生活的技巧,玩的技巧。

所以,我的教学法老师,第一个就是我自己。

第二个老师呢?他藏在哪里?

教学法除了藏在生活中,就是藏在文本里。

我们教“书”,“书”也在教我们。优质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法。

比如《谈生命》里就有。冰心说生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像一江春水一样奔向大海,一路欢歌,一路雀跃,停滞和迂回也是一种前行;一种是像一棵树,长在最初的土地里,他的远方是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阳光和雨露,不移一步,也依旧找到了归宿。

冰心谈生命,也是在谈教学法。语文教学,各有各的路子,各有各有的门派。我喜欢激情,喜欢青春,人家喜欢本色,喜欢诗意,喜欢简约,喜欢深度——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就好,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奔向语文的怀抱就好。可以学习,可以模仿,但个体,不可以替代。我们的每一个,都是语文宠爱的孩子。

成为你自己,是语文教师成长的终极追求。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就有。无论哪种教学法,内核里都是对学生的爱,都是对学生心智的呵护与成全。“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这样的一种关怀,“教学法”就不成其为教学法。理解孩子的学习恐惧,并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恐惧,是所有教学法的共同特点。而“一小步一小步地走”的阶梯意识,更是田野课堂一线教法必备的要素。任何“法”,其本质都是“一对一”的帮助提携。要对得上这个“一”,咱这个“一”就得研究学生的那一个“一”。用这种思想来建设教学法,那“法”才能真正被课堂所用,而不是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的理论。

还比如,《社戏》里就有。《社戏》中的那个小双喜,可是个好老师。在他的帮助下,迅哥儿成功看上了戏,还看得很开心。这个过程,全是教学法。平桥村中的孩子们都很有同理心,迅哥儿没船看不成戏,悲哀得不得了,大家伙儿都跟着“叹息且同情”。只有这个双喜,除了跟着“叹息和同情”外,还能跳出这“叹息和同情”,琢磨船的问题。他一琢磨,问题就出现了转机。所以,这个孩子,是个不沉溺于问题,被问题淹没,而能够站在高处俯瞰问题的小家伙。这就是我们面对文本的态度——既要能够在文字中出生入死,又要能够跳出文本,居高临下俯瞰文本。这样“看”文本,一定能够看出东西来。

而后来,双喜的表现,更是处处是教学法:为了让母亲放心,他分析“可以去看戏”的三大理由,你看那先后顺序的安排,看那逻辑,是不是很严谨?一环扣一环,各种预设,各种预案,步步为营,我们研究教法,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不外乎也是这样的思路。小双喜后来和六一公公“对质交手”,那心理学原理应用得更是恰到好处,六一这样的老家伙根本不是小家伙的对手。教学法也是这样,没有心理学的支撑,是很难见“法力无边”的。双喜最可爱的还是一方面特别懂事机灵,一方面也还是个“孩子”,跟着大家伙儿“破口喃喃地骂”那老旦,骂那戏不好看。双喜要不骂,这个形象就没有那么跳脱了。我们做老师呢,教学法的最高之法也不是哪一种具体的技巧,而是到时候了,自己也能变成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跟着他们一起闹,一起疯。“教”“学”合一,就意味着天人合一,“合”上了,这课堂,就“活”了。而课堂最不好的状态,一定是“隔”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分离,心意无法沟通。再好的教学内容,也都白搭了。

《社戏》里不仅有教学原理,还有教学心境的指导。我一直觉得,“教学法”绝不仅仅是些具体的方法,他还应该有一块儿,就是“教学心法”,教老师如何打理自己的教学心情——我们活,不是活个心情吗?教,其实也就教个心情。心情好,什么都值,再累也是幸福。心情不好,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再好看,也没什么意思。《社戏》里边到处都是心理学。比如那戏好看吗?不好看,难看!豆好吃吗?一般般,普通得很。为什么最后一律都成为了“最好看最好吃”的呢?原因很简单,就在文本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节选自鲁迅《社戏》

你看,这就是人的心情。再糟糕的经历,一旦离开了,一回望,“月光又分外皎洁”了,那“戏台”,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了,生活又像“横笛”一样悠扬了,主人公们呢,又想“再回去”了。这就是生活,“一切逝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怀恋”。鲁迅写得是不是极富禅意?这是生命的心境,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心境。

教学现场其实都是生命现场,没有都顺利的,都美好的。处于这个现场中的我们,焦虑是难免的,打退堂鼓的想法是会时时冒起来的。但实在难熬的时候看看《社戏》,你就释然了。我们对未来一定要有一种“信”,我们所经历的,好与不好,最后都将被“红霞”罩住,都将成为“最好看最好吃”恨不得“再回去看看”的传奇。

所以,活在当下,教在当下,欢天喜地地享受当下的一切,这就是活法,这就是教法。

要说最值得提一提的教学法老师,我觉得,非苏轼莫属。

第五次教完《记承天寺夜游》之后,我觉得,我似乎有一点点悟了。这世界上,实在没有谁能比苏轼更懂教学法了。我的所有疑问,他只用百十来个字就讲得清清楚楚了。

苏轼解了我的困惑。我有哪些困惑呢?

很多朋友们都看我风风火火地活,以为我没有啥困惑。其实,我困惑多着呢,从来就没有“不惑”过。

比如关于“思想”的问题。教着教着,突然发现身边有太多“深度”骇人的同行,一写文章一上课,哲学美学名言引用一大堆,某些名句我都不知道出自哪里,更遑论理解了。好家伙,我连人家学生的水平都没有。我脸红耳热地自我反省一番,挺羞涩。读书是童子功,我这差生童子功就是不好。无字之书读得勉强算多,有字之书还真读得不够。怎么看,自己就是那轻轻浅浅“小溪流”的样子,在那些大江大洋面前,抬不起头来。

又比如关于“节奏”的问题。我这激情派,一上课就张牙舞爪,入戏太深,属于“课疯子”一类。张家港的蔡明前辈在公开场合就打趣过我:王君的课啊,精彩得让我们气都喘不过来啊!我知道,这是批评,是善意的提醒。但要我这个野丫头走“淑女路线”,难啊!

又比如语文教学的许多“经典纠纷”也常常将我裹挟。人文性工具性之争,我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课堂的穿插引入潮,我也有被搞得乱花渐欲迷双眼的时候。职业倦怠语文疲乏病我也不是完全没有……

总之,20岁惑,30岁惑,现在40多了,眼看着就要奔五了,还是惑。

结果呢,人家苏轼一篇《承天寺夜游》,把所有“惑”全解了。

解惑之解药就在文中的两个字中:空明。

什么是“空明”?

空明首先就是要会“为乐”。解衣欲睡之时,月亮来访。既然客人来了,那就开门迎客。于是欣欣然穿衣出行。还嫌一个人不够热闹,再抓一个去。而且心中有谱,哪个人是值得去“抓”的,不会跑空的。苏轼准的很,那人果然亦未寝。于是两个大男人在大冷的深夜一起散步一起看月亮。我的天,好浪漫哟!苏轼之可爱,首先在于他会玩儿。想玩就能玩起来。管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天气,都能玩得很high。

空明就是那点儿“闲”。不太满,不着急。月亮在头顶上照着,天宽地阔,月色无限。深冬的夜里,时间好像也变慢了,日子变长了,只适合“步”了。“有什么歇不得处”?歇了就是。

空明就是那份“欣然”。见了月亮,“欣然”起行,去邂逅一份小开心小确幸。朋友没有睡,也欣然。步于中庭,欣然。觉得月亮好看,欣然。自我表扬一番,欣然。欣然不是大乐,是内心深处的一份淡淡的喜悦。快乐可能是外加的,喜悦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啊。

空明就是“盖”的味道——原来是这样啊!这种小惊喜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出现。长大了,还动不动就“盖”,会被人骂大惊小怪没有见识。可是,没有了“原来是这样啊”的轻叹,生命少了多少欢欣啊!

空明就是人如月下之积水,各种心情似有若无。万般感慨,也不过就几个字“闲人而已”。但这几个字,直指人心,万古如新。

……

这里边,全是教学法。

要“为乐”:课堂要带给孩子们快乐,课堂上要和孩子们一起“作乐”。

要有一点儿“闲”。课不能上得太满太急。

要有一点儿“欣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和谐的,师生都要有“欣然”的冲动,而不是被压迫被催促。

要有“盖”味儿——“原来是”,哦,一定要给学生一点儿惊喜。好的语文老师要懂得抖包袱,卖关子。

要如“积水空明”。摒除杂念,灵魂安宁。所以课堂上枝蔓就不要太多,目标就不要太杂。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是必由之路。

人空明,课,才能空明。

惑就这么解了:

做小溪流,也挺好,只要不是烂泥潭。不用羡慕人家的“厚重”,真正的厚重不是抡起重剑骇人,而是拈花摘叶均能为剑。有的人能把简单表述得很复杂,有的人能把复杂表述很简单。我要努力做后一种人。我的青春语文,就是清浅如溪的语文。

所有的纠缠都是无意义的。不必争。语文也如一轮皓月,夜晚的时候,安静的时间,它才有光,有色,有形。而心中空明之人才能欣赏到它的好。摒弃复杂,回归本源。语文人做好语文人的事,就好。

倦怠的不是语文,而是自己的心。修得苏轼之心,便修得苏轼眼前之月。语文如月,便“江月年年只相似”,时间流逝,美与趣均不流逝也。

语文的状态,最好的是苏轼赏月的状态:空灵之境,空灵之友,空灵之眼,空灵之心……慢慢地稳稳地,中庭信步,深夜不倦,不惑。

这便是苏轼教我的:课,一清如水;人,明心见性。

(待续)

王君特级教师课堂实录

最近读了王君老师的《春天会不会生气》这课堂实录,沉浸在王老师教学智慧里,仿佛就坐在她的课堂上。

一、整合的智慧。

1.大整合。

统摄了全课,一线串到底的是"生气"两字,这指向的学生的情怀,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教孩子们如何面对别人的言论,如何守住自己的本分,面对人生该保有怎样的心境……王老师,让孩子们以清水般的杨绛先生为榜样,以文豪东坡为标杆,引领孩子们向着这境界成长。

"生气"统摄了课堂四个环节:春天、蚂蚁、女老师、王老师。这四个板块所呈现的知识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文学评论。王老师将这句话分解为:"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 的表现"、"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三个并列式教学境头。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强化性理解。

往常教学,随文教知识点,遇到课文中有"景语"就讲这个知识,下次遇到还讲,零散的讲,重复的讲,间断的讲,不系列的讲,导致学生学了无数次,还是"雾里看花",而王老师这样讲,连贯、清晰、明了、系列、突出、强化,学生一学即会,一学即悟,这样教知识妙不可言。

2.小整合。

每个环节是一个小整合。第一环节:春天会不会生气,整合了三个作家的部分段落,朱自清的《春》两个段落,丰子恺的《春》两段以及李煜的《虞美人》,三篇同写"春"却有对春不同的感情,在"生气"这个有趣的话题下,让学生由感性文字转入理性思考,训练学生比较思维和聚合思维。

第二个环节:蚂蚁会不会生气。这里选择第一个环节完全不同体裁的两个同题寓言,《蚂蚁和知了》。一个是17世纪拉封丹的,一个是法国作家萨冈的。这两文,对待蚂蚁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个有趣的现象背后有什么原因,探索其规律,是由于思想立场的不同,教会学生从现象思考本质。教学生创作意图驾驭世间万物。

第三个环节:女老师会不会生气。先从自然界转到动物界,再从动物界转向人类现实生活当中,这里选择了一个热点事件,引用多种评论,告诉孩子们,在网络各种观点面前要有自己的立场。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哲理: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王老师通过这三看:看自然界、看动物界、看人类社会,悟出一句文学评论中隐含的生活智慧,既教知识又教智慧,真正把书读活读妙,读出知识的新应用,读出知识的新境界。

这样就水到渠成了引出了扩展环节,王老师会不会生气。这既是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一个环节,又是一个再度升华本理内涵的环节,一箭双雕,妙哉妙哉。

二,妙读的智慧。

王老师的课堂大开大阖。天下文章皆任调遣,把看似没有联系的文章,在语文的眼光,教育的情怀的关照下,集合到一个"队伍"里。团队明晰,队列整齐,发挥合力,成为一支"神兵",高效率的完成了作战任务。王老师真似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洞察学生的困惑,明晰语文的使命。

这应得益于王老师广泛的阅读吧,而所读又能服务于课堂,将所读"融"在课堂,这艺术真是极高妙。妙用源自妙读,源自阅读中时时的"牵挂":学生最需要什么?我该如何教他们需要的,语文中难点是什么?该如何突破?学生有什么困惑,这困惑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时时的"牵挂"带来了整合的灵感。

三、敏锐的眼光

王老师炼成了敏锐的教学眼光。王老师所选用的素材许多老师都读过。而能将素材这样组合这样运用却只有王老师。

"生气"这个大主题太妙了,也太对学生胃口了,这个词足以让学生兴味十足的参与其中去,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网络热点事件及评论往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学生对此也是兴味盎然的,但不能只看热闹,王老师用这个事件让孩子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评论,让男孩子认识什么是生命的好品质。在一个班上,有人便有江湖,是非恩怨少不了。如果他们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必然会理性很多,庄重很多,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如果说这节课是一座宝塔,那么杨绛的《百世感言》和苏轼的《定风波.三月七日》就是塔尖,修炼出这样的内心世界是多高的精神境界。如果平时就用朗读这两段资料,给孩子们学,那么一定是味道极淡的,所悟也是有限的。而有了前面"塔身"的修建,才有了"塔尖"的突出,这是王老师的敏锐。

这一课,这样的敏锐,还有很多很多。

将学生的知识点上的难点与情绪上的困惑如此巧妙的"融"在一起,实在是匠心独运呀,这就是青春语文长教知识,慧教情怀。

王君老师老王的主要教学流程

【 #教案# 导语】《老王》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在他们的交往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特级教师王君老王课堂实录(王君特级教师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