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考题型(初三中考重点笔记)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初三中考重点笔记)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 中考语文题型都是什么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1、语音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给汉字注音;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读音;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字形出题方式: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把词语补充完整,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

1、语音

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给汉字注音;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读音;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字形

初中语文题型及解答方案,例如选择题该怎样做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二、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示例:◆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示例:◆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回答。(03年《橡数之谜》)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初三中考重点笔记

初三政治总复习 重点(笔记)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P5

※2、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P6

3、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P6

4、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P7

5、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P9

6、“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的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P10

7、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P14

8、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P14

※9、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P16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P20

※2、关爱集体表现在: P21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7、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P23

8、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P24

9、我们负责任的表现: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P27

10、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P28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1、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P34

2、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P3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P35

4、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P35

5、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36

※6、“三个代表”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36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P36

※8、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9、在当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P36

10、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37

11、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P37

※1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P37

1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四项基本原则。 P38

※14、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P39

1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P40

17、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P42

18、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P42

※1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P42

20、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P44

※21、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P45

2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P45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实行对外开放自己发展的根本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P49

2、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P50

3、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P51

※4、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P51

5、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P52

6、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P52

7、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P53

8、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P53

9、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P55

※10、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P56

1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P57

12、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P57

※13、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P58

14、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P58

15、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P58

16、我国的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P59

1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P61

18、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P61

1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P61

※20、我国的发展战略:A科教兴国战略、B可持续发展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D人才强国战略等。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P65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

①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P65

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66

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P66

影响:中华文化不但今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P66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P67

5、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 P68

6、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P69

※7、中华民族精神(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P69

8、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的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P69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P70

10、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P70

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P71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71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P74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P74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74

※4、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75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修改宪法②监督宪法的实施③立法权④任免权⑤重大事项决定权;⑥监督权P75

6、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P75

※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P76

8、依法治国的含义: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P76

※9、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76

※10、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P76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P77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P76

依法治国的关键:执法必严 P76

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违法必究 P76

11、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P78

1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P7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P79

14、我国的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组成。 P79

15、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P81

16、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P80

17、公民政治权利的含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P82

※18、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 P83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②可采取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19、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P84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应当事实求实,以事实为依据,如时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③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0、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 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P85

第七课 关注经济生活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P89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 “两个100年”的目标。 P89

第一个“100年”,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二个“100年”,即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P90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P90

※5、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P90

6、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P91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P91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92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P92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93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P93

12、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表现: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了解银行、债券、股票的方面的知识。 P97

※13、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消费前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②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④注重精神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在消费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P98--99

第八课投 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1、先进文化始终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P10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101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P102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P102

※5、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P103

※6、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P103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P103

※8、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P103

9、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重点:诚实守信。P104

10、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P104

※11、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P104

12、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105

※1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P106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P110

2、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P110

3、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P111

4、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P111

5、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P114

6、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P114

7、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P114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P115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P121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1、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P126

2、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P129

3如何从容地面对考试? P133--134

①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②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

③要增强自身实力。

4、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P141

5、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P144 我们学校以前给我们印过一本真是汇总 很使用的 我是2010年6.28参加中考的,上面的解答题基本都有 !

中考古诗词题目及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 中考语文题型都是什么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1、语音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给汉字注音;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读音;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字形出题方式: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把词语补充完整,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

1、语音

出题方式:读拼音,写字、词;给汉字注音;多音字;划去不正确的读音;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字形

初中语文题型及解答方案,例如选择题该怎样做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7、比较阅读理解。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二、弄清文章的结构。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示例:◆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80个字)(5分)◆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不超过60个字)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示例:◆以下是有关对主人公朱丹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谨慎表现出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3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回答。(03年《橡数之谜》)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初三中考重点笔记

初三政治总复习 重点(笔记)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P5

※2、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P6

3、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P6

4、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P7

5、谁对我负责?回答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P9

6、“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易卜生的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P10

7、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P14

8、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P14

※9、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P16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P20

※2、关爱集体表现在: P21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7、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P23

8、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P24

9、我们负责任的表现: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P27

10、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P28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1、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P34

2、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P34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P35

4、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P35

5、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36

※6、“三个代表”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36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P36

※8、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9、在当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P36

10、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37

11、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P37

※1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P37

1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是:四项基本原则。 P38

※14、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P39

1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P40

17、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P42

18、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P42

※1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P42

20、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P44

※21、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最佳方式):“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P45

22、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P45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实行对外开放自己发展的根本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P49

2、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P50

3、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P51

※4、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P51

5、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P52

6、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P52

7、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P53

8、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P53

9、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P55

※10、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P56

1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P57

12、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P57

※13、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P58

14、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P58

15、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P58

16、我国的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P59

1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P61

18、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P61

19、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P61

※20、我国的发展战略:A科教兴国战略、B可持续发展战略、C西部大开发战略、D人才强国战略等。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P65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

①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P65

3、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66

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P66

影响:中华文化不但今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P66

4、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P67

5、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 P68

6、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P69

※7、中华民族精神(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P69

8、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的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P69

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P70

10、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P70

1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P71

※、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71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P74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P74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74

※4、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P75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修改宪法②监督宪法的实施③立法权④任免权⑤重大事项决定权;⑥监督权P75

6、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P75

※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P76

8、依法治国的含义: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P76

※9、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P76

※10、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P76

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 P77

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有法必依 P76

依法治国的关键:执法必严 P76

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违法必究 P76

11、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P78

1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P7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P79

14、我国的现行宪法由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章组成。 P79

15、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P81

16、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P80

17、公民政治权利的含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P82

※18、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 P83

①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②可采取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③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

※19、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 P84

①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②应当事实求实,以事实为依据,如时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③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20、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 领土的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P85

第七课 关注经济生活

1、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P89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 “两个100年”的目标。 P89

第一个“100年”,即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第二个“100年”,即到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P90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P90

※5、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P90

6、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P91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P91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P92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P92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93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P93

12、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表现: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学会理财,学会合理消费,了解银行、债券、股票的方面的知识。 P97

※13、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怎样培养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消费前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②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④注重精神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在消费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P98--99

第八课投 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1、先进文化始终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P10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101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P102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P102

※5、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P103

※6、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P103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P103

※8、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P103

9、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重点:诚实守信。P104

10、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P104

※11、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P104

12、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105

※1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P106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P110

2、我们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P110

3、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P111

4、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P111

5、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P114

6、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P114

7、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P114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P115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P121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1、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P126

2、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P129

3如何从容地面对考试? P133--134

①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②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

③要增强自身实力。

4、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P141

5、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P144 我们学校以前给我们印过一本真是汇总 很使用的 我是2010年6.28参加中考的,上面的解答题基本都有 !

中考古诗词题目及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中考语文必考题型(初三中考重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