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题(什么的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题(什么的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3种树木特点:

铁桦树:铁桦树的比重很大,木材下水就沉,而且无论在水里泡多久,内部也不腐烂。

巴沙木:巴沙木是世界上最轻的树,所以又叫“轻木”,它比做软木塞的拴皮还轻两倍。

木盐树:每年春天,树上都凝结一层雪白的盐霜,人们用刀轻轻刮下来就可当盐食用。

跪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关习题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2)对词语的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初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让学生先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试着列小标题,通过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

3.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4.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5.本课附有一个阅读链接,分别节选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前一个材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鲁迅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个很好范例,后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同本课有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运用这些材料,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本课适合于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饱含丰富的感情,要注意体会;第三部分对话多,可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意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7.本课要写的字中,“嗽”中间要封口,右边是“欠”,“囫囵”两字要提醒学生看清里面的字形。多音字如“北风怒号”中的“号”,“数不清”的“数”,“张冠李戴”的“冠”也可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类词语言简意赅,包括一些成语和熟语,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抄写。在学生理解所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后,可以要求他们独立运用这些词语。学生完成后可相互读读,纠正不当之处。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五、相关链接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 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 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 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六、拓展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什么的鲁迅先生

善解人意、关心劳动人民、不怕挫折困难的鲁迅,具体如下:

1、善解人意的鲁迅。

2、关心劳动人民的鲁迅。

3、不怕挫折困难的鲁迅。

4、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鲁迅。

5、爱憎分明的鲁迅。

6、乐观的鲁迅。

7、风趣幽默的鲁迅。

8、关怀进步青年的鲁迅。

9、吃苦耐劳的鲁迅。

10、不屈不饶的鲁迅。

我的父亲鲁迅原文阅读理解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小说初中的语文教材,每本都有鲁迅的文章,大概多数都选自这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都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因为衍太太让他在父亲临终前大叫“父亲” 尽管这样显得很孝顺 却把临终之人的安宁夺走了 原文中:“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可以看出来 他的父亲听到他叫 不知所谓何事 心中十分牵挂 就这么痛苦的离世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文中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文章中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动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他的精神,他的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为爱前行,时刻关心他人,共创美好的未来。

第一部分说明他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幽默的人;第二部分说明他是一个诙谐,乐观的人;第三部分说明他是一个慈爱的人;第四部分说明他是一个热心的人。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3种树木特点:

铁桦树:铁桦树的比重很大,木材下水就沉,而且无论在水里泡多久,内部也不腐烂。

巴沙木:巴沙木是世界上最轻的树,所以又叫“轻木”,它比做软木塞的拴皮还轻两倍。

木盐树:每年春天,树上都凝结一层雪白的盐霜,人们用刀轻轻刮下来就可当盐食用。

跪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关习题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②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③“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2)对词语的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有的材料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2.初读课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可让学生先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试着列小标题,通过交流,从中选出最好的。

3.理解课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4.要通过关键词、关键句的揣摩,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领悟。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把自己置身其间,或把自己当做文中的“我”,与作者一道经历救助过程,体验救助前后“我”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互相评,看看能不能通过朗读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要注重发挥示范朗读的作用,注意感悟与朗读的结合,以此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理解,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班上交流,老师再就疑难给予指导,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5.本课附有一个阅读链接,分别节选的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前一个材料,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鲁迅先生鲜明的性格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个很好范例,后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内容同本课有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如果能有机地运用这些材料,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本课适合于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饱含丰富的感情,要注意体会;第三部分对话多,可进行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要注意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7.本课要写的字中,“嗽”中间要封口,右边是“欠”,“囫囵”两字要提醒学生看清里面的字形。多音字如“北风怒号”中的“号”,“数不清”的“数”,“张冠李戴”的“冠”也可适时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这类词语言简意赅,包括一些成语和熟语,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抄写。在学生理解所选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后,可以要求他们独立运用这些词语。学生完成后可相互读读,纠正不当之处。

四、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两部分。

教学过程:

(一)回想画面,感受对孩子们的爱。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是那么幽默风趣、关心他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

2.当小周晔想到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至爱关怀了,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出示)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学生齐读这句话。)

3.站在伯父的灵柩前,小周晔可能会想起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学生可能会说小周晔会想起伯父送给她《表》《小约翰》等书籍这一细节。

教师接:《表》是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

——孩子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老人了,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在当时,有一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出示)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请自己读读后面两个小故事,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扎好绷带”这段。

3.说说各自的体会。

4.这段文字读一两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文中的插图,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生自读后交流)

若有孩子提到“半跪”,先让其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半跪”:孩子,怎么样的跪才是半跪?你能做一个动作吗?你这样半跪着,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画面中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快速找一找,从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中能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长一段时间。(生寻找后交流)

老师在想呀,在那个凄冷的傍晚,难道发现这位受伤的车夫的就只有鲁迅先生他们吗?

但是他们都……(行色匆匆,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归心似箭)

而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着救护这位车夫。这一个像电影中特写镜头的“半跪”,印证了先生的一颗怎样的心?(怜爱心、同情心、亲切心……一个字,印证了“爱”)

请你带着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感受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5.刚才,这位同学是从鲁迅给予车夫的救护中体会到这份爱的,这个故事确实非常打动我们。如果请你把目光投向小周晔,还有使你的心弦为之轻轻一颤的地方吗?请把它读出来吧!

(当学生读到“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这段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6.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引导咀嚼两个“清清楚楚”:

这里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小周晔当时“清清楚楚”的是什么?(伯父的面庞)

还记得上节课,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鲁迅先生是如坐春风、谈笑风生,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了呢?(学生谈感受)此刻,鲁迅先生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7.请拿起你的笔,把先生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练笔后交流)

有了这样的体会,你再想想,当小周晔长大成人之后,直到现在,她“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她“清清楚楚”的还有什么?(她“清清楚楚”的是伯父的那颗爱心、痛心……)

——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话,你的感觉肯定跟刚才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指名读、齐读)

8.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动容的鲁迅先生走了,从此以后,劳苦人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了,怎能不让人落泪呢?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出现了那位似曾相识的饱经风霜的面庞,他或许就是鲁迅救助过的那位车夫,或许跟鲁迅根本就不相识,只见一位:(出示)

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指名读这句话。)

(三)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在“关心女佣”中,同样有拨动你心弦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阿三说的一段话)

2.显然,女佣是在回味先生在世的时候,给予她的关怀,想着想着,不禁潸然泪下……在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还有两个老太太:(出示)

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学生接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道:(出示)

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

——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教师读、学生齐读。)

2.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聚焦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你心头,你想呀,对于鲁迅先生的逝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流泪呢?(学生说体会)

正如周晔在课文最后所写的……(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五、相关链接

鲁迅逝世前后

1936年10月15日 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 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 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 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 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 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 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六、拓展阅读

悼鲁迅先生

巴金

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鲁迅先生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远僻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痛的。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的一句话。然而我们并不想称他做巨星,比他做太阳,因为这样的比喻太抽象了。他并不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自然界的壮观。他从不曾高高地坐在中国青年的头上。一个不识者的简单的信函就可以引起他胸怀的吐露;一个在困苦中的青年的呼吁也会得到他同情的帮忙。在中国没有一个作家像他那样爱护青年的。

然而把这样的一个人单单看作中国文艺界的珍宝是不够的。我们固然珍惜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们也和别的许多人一样以为他的作品可以列入世界不朽的名作之林,但是我们更重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

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现在,这样的一个人从中国的地平线上消失了。他的死是全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补偿的损失。尤其是在国难加深、民族解放运动炽烈的时候,失去了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们的哀痛不是没有原因的。

别了,鲁迅先生!你说:“忘记我。”没有一个人能够忘记你的。我们不会让你静静地死去。你会活起来,活在我们的心里,活在全中国人民的心里。你活着来看大家怎样继承你的遗志向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迈进!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什么的鲁迅先生

善解人意、关心劳动人民、不怕挫折困难的鲁迅,具体如下:

1、善解人意的鲁迅。

2、关心劳动人民的鲁迅。

3、不怕挫折困难的鲁迅。

4、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鲁迅。

5、爱憎分明的鲁迅。

6、乐观的鲁迅。

7、风趣幽默的鲁迅。

8、关怀进步青年的鲁迅。

9、吃苦耐劳的鲁迅。

10、不屈不饶的鲁迅。

我的父亲鲁迅原文阅读理解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写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说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没有狗血淋头,但这"不好惹"的"高帽"却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动机褒贬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及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集的锋利。讽刺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叫艺术。

小说初中的语文教材,每本都有鲁迅的文章,大概多数都选自这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章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都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因为衍太太让他在父亲临终前大叫“父亲” 尽管这样显得很孝顺 却把临终之人的安宁夺走了 原文中:“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可以看出来 他的父亲听到他叫 不知所谓何事 心中十分牵挂 就这么痛苦的离世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文中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着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

此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他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文章中心——“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忧国忧民,情之所系。鲁迅先生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行动实践了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他的精神,他的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我们为爱前行,时刻关心他人,共创美好的未来。

第一部分说明他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幽默的人;第二部分说明他是一个诙谐,乐观的人;第三部分说明他是一个慈爱的人;第四部分说明他是一个热心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题(什么的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