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三年级语文《山行》)
山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三年级语文《山行》)

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案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古诗教案怎么写

《山行》教学设计2

蒋志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三年级语文《山行》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目标: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三年级山行教案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小班山行古诗欣赏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立即下载

三年级上册古诗《山行》教案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山行古诗教案怎么写

《山行》教学设计2

蒋志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4、作业:好多同学也写得不错,拿回家给画涂上颜色,还可以把它放进你的成长记录袋里。

板书:

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三年级语文《山行》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山行》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目标: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三年级山行教案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小班山行古诗欣赏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行》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山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三年级语文《山行》)